美学导论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重点
☆祝你考试顺利☆
第一章
1、美学产生的标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出版专著《美学》第一卷,鲍姆加登被
誉为“美学之父”
2、美学是研究美与人的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3、学习美学的意义:
a. 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b. 了解生活美,提高生活质量
c. 熟悉艺术美,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
a.马克思主义美学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形成了实践观点的美学
b.马克思主义美学辨证地解决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形成了辨证观点的美学c.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巨大的历史感,形成了历史动态观点的美学
5、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基本特点:
a.超越直接功利性
b.感性形象性
c.情感性
6、界定: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a.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
b.艺术具有超时空性
c.艺术将人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易于把握研究
第二、三章
1、对美的产生的分析,说明了以下几点:
a.美产生于劳动
b.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c.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d.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2、审美训练的作用:
a.激发人的审美情绪,天赋才能及鉴赏能力,使人观照审美对象时能够“超过在未经训练状
态下可能达到的审视程度”
b.使人适度地把握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进而指导实践活动
3、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
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
4、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距离的原因:
a.距离使我们摆脱与对象的厉害关系,我们因此可以获得一种从容观照的心境
b.距离使我们难以看清对象的细节,我们因此可以按自己的审美趣味发挥想象去弥补它、
完善它。
5、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分为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6、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审美感受是满足人类较高层次需要的心理活动,
它是对其下五个层次需要的快感的扬弃。(自我实现的需要、美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7、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a.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
b.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
理变化(如脑手的进化);
c.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8、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论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两个基本点: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广义的理解);
②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狭义的理解);
(2)所谓“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自然观的形成。
①“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
(可以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人的创造性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个方面来证明)
9、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b.劳动创造了能欣赏美的人。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在不同方面
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①概括性②联系性③情感性④创造性
10、古代审美意识形成:
a.审美意识最初紧紧地依附于人类的物质生产进程,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要特征
b.其后受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巫术礼仪的支配与影响,而逐步出现精神化的趋势
c.最后,随着艺术生产\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而走向独立和成熟
d.总之,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审美意识和其他形态的高级意识
11、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第四章
1、美感:
a.狭义的美感: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b.广义的美感:也叫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
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点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3、美感的特征:a.直观性b.愉悦性c.超越性
4、审美理解:
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
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
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
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
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
念;模糊多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
5、审美感受: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就称为审美感受。
6、审美感受的特征:a.无功利性b.非逻辑性c.精神愉悦性
7、审美想象的特性:a.创造性b.超前性c.超常性
第五、六章
1、自然美的特征:a.自然性b.形式性
2、自然美的特性:a.实体性b.形式性c.意蕴性
3、艺术美: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
4、艺术美的特性:a.典型性b.主观性c.永久性
5、优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
属性是和谐。
6、壮美: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
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7、优美和壮美的区别:(从量的方面作区分)
a.空间形体的大与小
b.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c.量上的强与弱
d.性质上的刚与柔
e.式上的规则与奇特
8、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
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9、崇高的审美特征:
①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审美价值
③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自然界中的崇高有两方面的内涵。
10、崇高的特点: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11、崇高与优美的共同点和区别:
(1)共同点:
①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便符合了人类的目的,在
成为自然主宰者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比强烈的崇高感
②被征服了的自然,被改造了的客观世界由于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从而在客观
上肯定了人类的实践,自然也就具有了美的意义
(2)区别:
①在审美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审美对象都可以划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种类型
②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和崇高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优美引起单纯的快感,
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崇高使人奋发激荡、昂扬向上
12、悲剧: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的对立冲突
13、悲剧在形式上应该具备三个特征要素:
a.具有一个崇高主体
b.要有严重的矛盾冲突
c.崇高主体和毁灭
14、喜剧:喜剧是指令人发笑的东西,这种笑不同于美所引起的愉悦的笑
(喜剧是生活中美丑斗争的一种特殊状态,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
15、喜剧的特征:a.能引人发笑b. 寓庄于谐
16、丑与美:
a.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
b.丑的审美本质与崇高、喜剧性相联系
c. 丑依附于美而获得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
d.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但却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作
为美的异化、美的对立面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