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pptx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PPT)
区域开展条件分析
区 区域开展的资源环境根底分析——第二章
域 区域开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三章
分
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四章
析
区域开展的整体(zhěngtǐ)评价——第五章
区域优势及产业分析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六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第七章
地 必须因地制宜,遵循产业结构开展和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
位
(guīlǜ),制定各具特色的区域政策,以求整个国民经济多层
次地、协调地持续开展。
第八页,共四十四页。
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
区
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表现在对商品、劳务
域
劳动力人口:总人口中,只有(zhǐyǒu)一局部人具备从事
区 域
社会劳动的能力,这局部人才能成为劳动力人口。
(qūyù)
劳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年龄〔受法律规定的限制〕
动 力
上、下限之间的人口。
供 区域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与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大体一 给
分
致。
析
区域劳动力质量分析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指向性相同(xiānɡ tónɡ)的产业部门,受相同(xiānɡ tónɡ)条件吸
引,往往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农业区。
第五原因
劳动分工规律
经
济
劳动地域分工是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shèhuì)经济按比
(jīngjì)
特
例开展的空间表现形式,也是地区布局条件差异性的客观反映。
区 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开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 域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2)资料
供给方面:
循环积累 低收入
低储蓄率
低生产率
2022/2/8
资本形成不足
需求方面: 低收入
低生产率
低购买力
资本缺乏 投资引诱小
17
3.卡尔多的发达地区循环积累观点
✓相对效率工资:货币工资与生产力增长率之比。 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增长率越 高。
✓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 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 资下降。较低的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 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 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特点: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
特征的一致性,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或类 似。
✓常见类型:
– 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等。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 工业区就可以分为原材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加工工业 区又可分为机械工业区、电子工业区等。
– 部门经济区也可以按其内部行业的数量分为综合性部门经 济区和单一部门经济区。
投资
乘数k 加速数v
收入
二者循环往复,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022/2/8
11
(二) 区域增长极理论
1.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具有推动性的经济 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 位的集合体。
– 1950年《经济学季刊》发表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 一文,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 而非地理空间。
2022/2/8
33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一、经济区
(一) 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
域。 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 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 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第6章区域经济传递理论◆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经典区域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区际要素流动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6.1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1.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2.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包括四类基本要素:(1)传递的起始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
(3)传递对象。
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递渠道。
指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及其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
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1 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分析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提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
“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人口追求高工资流向发达地区。
(2)资本追求高回报流向发达地区。
(3)发达地区存在贸易与市场竞争优势。
二元经济结构中,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出现集聚不经济。
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开始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
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政府在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同时,不应等待扩散效应来消除区域差距,应防止区域差距过大,采取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措施。
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分析课件
国民生产总值
பைடு நூலகம்
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 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
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 最终成果。一个区域的常驻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 增加价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 位,但也城市有经一济学部—分区域以经劳济分动析者课件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 给非常驻单位;同时,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加价值
技术水平指数= 地区工业劳动生 地产 区率 资金产出率 全国工业劳动生 全产 国率 资金产出率
⑧城市化水平:由下列公式算出
城市化水平=
区域城市市区人 区口 域城市市区工业产值 区域总人口 区域工业总产值
⑨居民生活质量:以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表示。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区域居民消费
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上述9个指标全部计算出来以后,再计算其几何平均数m,该几何平均数即区域
(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1.UNRISD的指标体系。
UNRISD是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英文缩写(United N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该机构在1970年出版的《社会经济 发展的内容和衡量标准》一书中,提出了包括15个指标在内的区域发展衡量指 标体系。其中包括9项社会指标,6项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 寿命;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 费;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职业教育入学人数;每千人中报纸发行份数;每一 居室平均居住人数;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工薪收入者在整 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人均 电力消费;人均钢材消费;人均能源消费;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人均外贸额。
区域经济发展讲义(PPT 123页)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 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 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 互动的。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 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
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 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 总量的更快增长。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 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 收入· · · · · ·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 低购买力—投 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 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 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 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 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 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 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 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 大的自然环境。
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 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大纲版)第6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编著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 3、梯度主导论
• 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 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 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 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 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 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 第三,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是 市场的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 转移。
• 第四,梯度转移本身就是在市场不断拓展的过程中 实现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这无论对高梯度区还 是低梯度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技术和产业的层 次不同。
•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第6章 区域经济集团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 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 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 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 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 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 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 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 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 代言人。
共同市场是指有关成员在建立关税同盟的基础上, 再前进一步,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且协调 成员之间的对外经济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成员 之间在对外经贸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有机的 经济实体。欧盟是目前最为明显的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 区内各成员相互取消货物贸易的障碍,实现资本和 人员的自由流动,并在经济、金融、财政和社会等 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 目前欧盟正朝着经济同盟 区时,由于希腊当时的债务情 况,希腊不符合欧元区成员的要求。根据欧洲1992年签 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 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 总值的3%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是当 时的希腊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 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在希腊爆发。 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约合4792 亿美元),占GDP的142.8%。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 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 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 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 到15个。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 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 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 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 元。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产业结构精品PPT课件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没有产业 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 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前提条件 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民众 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他们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 代产业工人,集聚到城镇中从事着效率更高的第二、第 三产业活动,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因为 如此,人们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两条 主旋律,缺一不可。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
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 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 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 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 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 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 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
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源自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 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习惯上,将第一次产 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简称为第一产业、第 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如果说第一、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那么第三 产业则主要是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 富的生产。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课件(PPT 44张)
2.熊彼得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 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新组合包括: 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NIS)的研究起点。
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 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
②软环境涵盖多方面内容,不仅涉及人的观念、思 维、认识,还涉及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等社会的方 方面面。改善软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 投资软环境,能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一个区域 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六)创新能力
1.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一书 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以后又在其他著 作里加以应用和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德国历史学派代表毕雪将经济
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 ①封闭性的家庭经济 ,其特点是对于 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无论是原料还是 制成品,皆缺乏任何的交易。 ②城市经济,当交易发生于生产者和 消费者之间时,便处于经济发展的第 二阶段。从家庭经济到城市经济,从 无交易到有交易的变迁过程,须花几 百年去完成。 ③国民经济,其特征是批发买卖和市 场的建立。政治组织的兴起是城市经 济变迁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原因。
(3)总量水平:
除了GDP、人均GDP,消费结构 外,还考虑人均收入水平、支出水平以 及恩格尔系数。
以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北京、 广东、湖北及西藏为例,分析当前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认为:北京市 区域经济处于全面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演 变阶段 ,广东省处于全面工业化阶段,湖 北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全面工业化过渡 阶段,而西藏自治区尚处于传统经济向 工业化初期演变阶段。
第六章 经济特区
业务活动的规定 对于允许进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外国 商品,可以储存、展览、拆散、分类、分 级、修理、改装、重新包装、重新贴标签、 清洗、整理、加工和制造、销毁、与外国 的原材料或所在国的原材料混合,再出口 或向所在国国内市场出售。
禁止和特别限制的规定
许多国家对武器、弹药、爆炸品、毒品和 其他危险品以及国家专卖品禁止输入或凭 特种进口许可证才能输入。 有些国家对少数消费品的进口要征收高关 税。 有些国家对某些生产资料在港内或区内使 用也征收关税。 有些国家还禁止在区内零售商品。
保税仓库(Bonded Warehouse) 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外国货物可 以不办理进口手续和连续长时间储存的场 所。 指定保税区和保税货棚都是为了货物 报关的方便和短期储存而设置的。 保税仓库是为了使货物能在较长时间 内储存和暂时不缴纳关税而建立的。 保税仓库内储存货物的期限为2年,如 有特殊需要可延长。
第六章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的含义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关境 以外划出的一定范围内,建筑或扩建码头、 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和实行免除关税等 优惠待遇,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 加工工业等业务活动的区域。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设置条件 经济特区的出现与发展 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港群为世界上第一个 自由港。 17世纪后,欧洲国家先后把一些著名的沿海 城市辟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自 由贸易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 家在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建立了各种形式 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类型和作用 经济特区的类型 经济特区一般可分为七类:贸易型、工业 型、工贸结合型、综合型、科技型、金融 型和旅游型。 经济特区的形式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 自由边境区、国境区(又称直接转口港或 转口区)、工业科技园区和综合性经济特 区。
《区域经济学第六章》PPT课件讲课教案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 成的原因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经济发展水平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差异。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 经济、社会变革和演进过程。造成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 受资源丰度的差异影响外,还受自然条 件、历史原因政治社会因素影响。另外, 地区经济结构的苦异也是导致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不同梯度地区的经济 发展战略
⒈高梯度地区
高梯度地区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具有技 术优势,其特点是建立技术密集型产业 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信息、科研等第三 产业为主的高水平的产业结构。
高梯度地区必须防止产业结构老化而 失去技术经济优势。预防产业结构老化 的有效办法是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更 新产业结构,建立新产业、新产品、新 企业,以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同时要 淘汰已经成熟和衰退的产业部门。
l.极化效应
迈达尔认为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 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 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 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 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 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 了两极分化。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 巨大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 讯系统等,更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
⑵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 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 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 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⑶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 的。
⒉有序的梯度推移是由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①处于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大都布局在少数 科技力量强、产业结构好、经济实力强的大 城市。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三)结构的优化
• 经济发展质改善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与积累结构等。
• 产业结构:将在后续有关章节中讨论 • 技术结构:合理化+高级化 • 所有制结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消费与积累结构:在区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之前的时期,适当提高积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三)动态模型
• 动态模型是为解决原有经济增长模型中服务行业就业数量与总就业数 量之比长期不变问题而建立的。
• 在上述的霍伊特模型中去分析(收入替代了霍伊特模型中的就业):
YT
Yb Ya Yb Y
Ya a0 a1YT
(3 9)
• 其中,Yb、Ys分别表示基础产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收入水平;正如霍 伊特模型中的情况,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基
量的扩张
区域经济发展的简单、初级形式
质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的质的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 度后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量的扩张+质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 规模扩大:产值、产量和增加值
(一)量的扩张
• 产值指标:包括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等,描述物质生产部门的 活动规模,因经济学意义不大,现已使用不多。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三)区域经济生产要素
• 影响因素 ≠ 生产要素:一切与区域经济相关联的条件和环境可能都 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
• 为便于定量分析,都假定其他影响因素固定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简介
❖ (一)经济发展的主导理论 1.线性阶段理论: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主要代表理论——罗斯托的增长阶段论。
2.结构变革理论:19世纪70年代; 主要代表理论——刘易斯的发展 理论
农村——城市——城乡协调
❖ (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对现实的 指导意义
❖ ②软环境涵盖多方面内容,不仅涉及人的观念、思 维、认识,还涉及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等社会的方 方面面。改善软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 投资软环境,能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一个区域 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六)创新能力
❖ 1.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一书 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以后又在其他著 作里加以应用和发展。
❖ 《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衡量标准》 一书中 , 提出了包括15个指标在内的区域发展衡量指 标体系。其中包括9项社会指标,6项经济指 标。这些指标包括: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 (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 (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 (6)每千人中报纸发行份数; (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 (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 (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 (11)人均电力消费; (12)人均钢材消费;的农业产量; (13)人均能源消费的农业产量; (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15)人均外贸额。
(四)产业结构高度
❖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 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各产业产业能力的不断 提高,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
(五地)方环环境境是优一化个地程区度经济竞争力、对
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 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
❖ ①硬环境主要是指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交 通、通讯、能源、城镇基础设施等进行 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这些基础条件构 成经济活动的物质平台。硬环境越完善 越有利于投资。优化投资硬环境,能为 资本、人才、项目进入一个区域创造良 好的平台。
(三)城市化水平
❖ 1.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 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 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
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不仅影响 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能影响到非农 业人口的平均收入。城市化是现代化 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 城市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不断改 变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引发和增强 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 构以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地变化, 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其 产生的效应有三:
2.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指标体 系。
PQLI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 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 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其好坏程度得分, 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 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 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PQLI。
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是确立一国经济 发展战略。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有 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了解区域 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一定时期区域 发展的起点、方向、目标和任务,从而 为区域发展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因 盲目地高估或低估所造成的决策失误。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度
❖ (一)国民生产总值
1.含义: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 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总规模。
❖ 据估计,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将达到60%左右。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 资源向城市的快速集中,城市经济总量 所占的比重将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大城市、特大 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明 显增强。城市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聚 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而将 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计算方法: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总值+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资产收入 -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
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作为区域经济福利 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但也是不完全 的。国民生产总值只能反映物质方面的 一部分,社会制度、法律治安、分配制 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闲暇时间、 环境质量、家务劳动等都有可能改变生 活质量,但国民生产总值却不能反映这 些。
❖ 一、促进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 ❖ 二、带动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 三、引导了市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市
民可较好的享受城市良好的医疗、便捷 的交通、发达的信息等服务。
我国目前城市化现状
❖ 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 工业化。与世界上人均GDP水平相当 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 低。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 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严重滞后于世界整 体城市化进程。
❖ 2.熊彼得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 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新组合包括:
❖ 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 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 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NIS)的研究起点。
还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生产水 平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可能使 人们工作时间缩短,自由支配时间延长, 从而使人们过上更惬意的生活。可见, 如果要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福 利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必须进行一 定的修正。
(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 1.UNRISD(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这个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用 来反映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更为确切。
❖ 2.缺陷:因为这些指标是按照发达国家
的模式设计的,强调对产出的衡量,并 且是根据结构变化而不是人民福利去衡 量发展过程,在方法上包含着发展中国 家必须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的假定。 这些指标难以集中起来,全面评价一个 国家物质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