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及其作品简介

徐訏作品集
 
徐訏及其戏剧简介


徐訏简介

徐訏(1908—1980),小说作家、诗人、剧作家、学者。浙江慈溪人。1931年北大哲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并在心理学系修读研究生。1933年赴上海,先后任《人间世》(林语堂主编)月刊编辑、《天地人》半月刊主编。19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小说《阿拉伯海的女神》脱稿。1937年小说成名作《鬼恋》发表于《宇宙风》半月刊。1938年因抗战爆发而回国,与人合办《读物》月刊,后创办夜窗书屋。1939年与人创办《人世间》半月刊。1940珠林书店出版、夜窗书屋、成都东方书店分别出版话剧《月亮》、《生与死》、《契约》。1941夜窗书屋出版话剧《孤岛的狂笑》、《月光曲》。1942成都东方书店出版话剧《野花》、《鬼戏》。1942年赴重庆任《作风》杂志主编,夜窗书屋出版话剧《兄弟》,并任国立于中央大学国文系教授。1943年3月1日至1944年3月11日长篇小说《风萧萧》在报纸连载发表,名声大震,使1944年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徐訏年”,成都东方书店出版话剧《母亲的肖像》。1946年,上海怀正文化社出版《风萧萧》,1947年上海怀正文化社出版徐訏剧作集《灯尾集》。1948年,夜窗书屋和上海怀正文化社先后两次出版《灯笼集》、《借火集》、《幻袭集》、《进香集》、《为了集》五部诗集,总称《四十诗综》,夜窗书屋出版诗剧《潮来的时候》,上海怀正文化社出版话剧《黄浦江头的夜月》。1950年赴香港,任《星岛周报》编辑委员,后创办《幽默》杂志并任主编,并办创垦出版社。1956年出版长篇小说《江湖行》第一部。1957年任珠海书院中文系讲师。1959年出版长篇小说《江湖行》第二部。1960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学教授,长篇小说《江湖行》第三部出版。1961年长篇小说《江湖行》第四部出版。1963年兼任新亚书院中文系讲师,受聘到印度讲学。1969年起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学院。1980年8月退休,9月接受洗礼皈依天主教,10月病逝于香港。

徐訏剧作研究状况

虽然作为小说家和诗人的徐訏早在1937年就名噪一时、蜚声文坛,素有“文坛鬼才”之美誉;又以一部长篇小说《风萧萧》使1944年这一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徐訏年”。可是在1950年徐訏离开大陆而旅居香港之后,他在国内文坛上就沉寂无闻了。徐訏成了一个被人所忽视和遗忘的优秀作家之一。直到1980年,随他在香港逝世,国外的学术界介绍和研究徐訏的文章突然多了起来,这一点和张爱玲的情况有些相似,也正是这种国外的研究才又带动了国内学者和读者对徐訏的关注。 当然,

这又一次重新对徐訏的关注和研究绝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对他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几个方面上,可是,多才多艺的徐訏在创作上是“诗、文、剧”三绝的全才作家。作为剧作家的徐訏,有《青春》、《旗帜》、《野花》、《男女》、《两重声音》、《北平风光》、《乱麻》、《单调》、《子谏盗跖》、《难填的缺憾》、《荒场》、《心底的一星》、《女性史》、《漏水》、《遗产》、《人类史》、《鬼戏》、《忐忑》、《水中的人们》、《契约》、《租押顶卖》、《男婚女嫁》、《生与死》、《母亲的肖像》、《潮来的时候》、《月亮》、《月光曲》、《黄浦江的夜月》、《何洛甫之死》、《兄弟》、《看戏》、《白手兴学》、《日月昙开花的时候》、《客从阴间来》、《鹊桥的想象》等近40个剧本。其剧作也是向以布局之新颖,设想之奇巧,对话之漂亮,文字之美丽,为读者所推崇。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戏剧的命运和其小说的命运相比就更加悲惨。可以说,徐訏的剧作除了被精通现代戏剧史的少数专家和学者所知以外,几乎就没有更多人知道他还写过剧本,更别提具体的什么剧本了。 在中国三十年代的剧坛,在世界性左翼戏剧思潮的影响下也兴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曾经在五四时期一度流行的“新浪漫主义”和“现代派”作家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开始转向,一部分则搁笔沉默。只有个别作家仍有一些实验性的作品,如徐訏。事实正是如此,在此时期徐訏的剧本创作正进入他的高峰期、多产期,所埋头创作出了他一生中半数的剧作,这些剧作虽然各式各样,但仍相承了以前徐訏剧作的特点,由此,徐訏剧作的鲜明的风格特点也渐渐明晰起来,成为当时剧坛一股别样的空气。其实,也正是徐訏的这个特点才使其剧作具有了那么一种只有他的剧作才有的现代气息和与众不同,才使其剧作在三十年代的剧坛令人耳目一新,也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流下不可替代也法被替代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现代派戏剧的集大成者。 徐訏把细节的描写、真实的物象同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意境的烘染等都统摄在这特定的情景之中。如徐訏剧作中“潮”的意象,它既是戏剧的氛围,是剧情的节奏,也是破坏性的力量之象征,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荡,是为作家浪潮般的热情所构筑的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正是这些转化,使徐訏剧作有了浪漫审美精神的更深层的渗透。也可以说,徐訏以浪漫的艺术精神、诗学内涵以及它特有的艺术方法和手段,沟通了同西方戏剧,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乃至现代主义戏剧的审美

精神。从人物塑造、情境设置、戏剧冲突,直到戏剧语言,都实现了浪漫主义独创性的转化。当然,社会变革和战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环境中,中国话剧也出现过注重宣传性而忽略艺术性的偏颇,而徐訏始终坚持的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往往一个人越是太关注社会和人生、越认清了这个社会和人生就越可能游离在这个社会和人生之外。也许也正是这个因素使徐訏剧作具有游离于主流边缘风格的最主要原因。 徐訏剧作的浪漫、奇谲特色,不但表现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生活上,重要的是他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对西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予以创造性地转化与改造。徐訏的转化和改造的关键,是他所具有的自由的审美精神,以及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中所获得的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修养。尽管,徐訏面对的是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但是,他作为一个接受的主体,必然透过自我的观察、理解和认识,去把握这种形式。约翰?霍华德?劳逊曾说过:“一种艺术的发展,即意味着它的理性范围的广度、情绪的深度、诗意的浓度、技巧的多样性和结构的优美程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徐訏的剧作在内容、形式和二者相生的内涵意象上,形成了他诡异的、奇谲的、独特的、别具一格的现代派戏剧的风格特点。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有着应有的一席之地。 然而,长期以来,徐訏却被认为是“创作丰富而又有争议的现代作家”,主流的戏剧史家对他的剧作较为统一的认为其剧作的“思想性有较大偏颇”。故而,徐訏的剧作多不被列入优秀剧作之林。但是,就其剧作的艺术性而言,无论哪一位戏剧史家在写到三、四十年代这段戏剧史的时候都没有逾越、也不可能逾越徐訏和他的剧作。

徐訏比较重要的剧作

1、独幕剧《野花》(1931) 剧本里两个没名没姓的他和她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侣,可是她渐渐感觉男的没有了“勇气”去独立,也就不爱他了。然而他却穷追不舍,甚至说了句“你不爱我,我就去自杀!”的话。可是话一出口,她就更不爱他了。她认为“勇敢的人是不会随便说要自杀的”。可是结局他为了表示自己的爱,就勇敢地自杀了。她在看到他的自杀后悔莫及……这个故事本来是不容易写成一个极好的剧本的,因为其中基本上就是观点的争论,心理动作倒是极为丰富,可是戏剧外部动作性不强。可是徐訏却写地极为生动、有趣、活灵活现,这要归功于徐訏对戏剧语言把握的功力。剧本一开始设置以他尾随采了野花回家的她。他先是遭到她的申斥,机智诙谐的他辩解说不是跟了采花的人而来,而

是跟了人采的花而来。继而,他们为了他声言自杀而言行不一的核心问题互相申诉自己的爱情立场。他说“春天不是自杀天”,“春天不是悲哀天”,然而,这都没有打动她的心,但是我们能感觉的到他对她刻骨铭心的爱。最后,他的自杀更是在行动上表明了自己的爱!

2、独幕剧《北平风光》(1931) 这个作品比较特别,这是一出别致的机智喜剧,在情境设置上通过剧中三位经济窘迫但是对生活乐观的穷大学生——刘迁三、韩琴赤、卜整仪——利用公寓主人的贪婪和愚钝,几次三番地愚弄公寓主人。当然这不是纯粹的恶作剧,这是因为卜整仪的未婚妻即将要来北平看他,为了不让未婚妻看到自己的窘迫,他们将计就计,几次机智地把他们睡觉的铺板卖给公寓主人。这一切的努力为的是换取给卜整仪的恋爱以物质和精神上的便利和氛围。

3、独幕剧《两重声音》(1931) 剧作家运用心理分析哲学的人物设置和情节设置方法,从反面的角度把兄弟两个置于矛盾的极端状态。弟弟是要什么有什么,健康、家庭、妻子、孩子、名誉、地位、金钱……但是,哥哥则一无所有。不但如此,长期以来弟弟一直把哥哥当成自己的奴隶在呼来喝去,并长期虐待哥哥,根本不把哥哥当自己的手足。其实在背地里,哥哥也在报复弟弟。哥哥不仅在肉体上占有了弟弟的妻子,就是在精神上也成为弟弟妻子的主人,弟弟一直以为自己的几个孩子实际都是哥哥的种!在地位上当然也就成为这个家庭背后的真正主人。但是,哥哥觉得这还不够,他要谋杀弟弟。该剧正是开始在哥哥给弟弟捅了刀子以后,在弟弟临死前的时候把自己的行径向弟弟炫耀,变本加厉地报复弟弟!这种人伦的破坏与尊严的伤害给作品笼罩上了浓重的“恐怖”、“血腥”和“变态”的气氛。

4、未来派戏剧《荒场》(1931) 《荒场》该剧设置的地点是:地球上;时间是:时间中;人物是作为符号的甲和乙。全剧分为五场。第一场是甲乙十余岁时候,春天甲乙一起没有人看见的荒场上去偷偷采花;第二场是二十年后甲乙三十多岁的时候,两人都结婚生子了,一派得意非凡并忙碌状态;第三场是又二十年后甲乙五十多岁的时候,甲乙都老了,还疾病缠身的暮年状态;第四场是又过了二十年的时候,甲乙都进了坟墓,两人在坟墓里谈他们的一生。是呀,二十年前是多么的快活呀;四十年前是多么的健壮呀;六十年前是多么的有趣呀!然而以后长大了,娶了太太,生了孩子,离开了朋友,忘了友谊,老了,病了,死了,埋了……第五场是又过了二十年,甲乙的曾孙又重复着他们曾祖

父第一场采花的覆辙。全剧通过简短的形式、跳动的节奏、片段的语言,却道出了人生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息息不止、周而复始、人生苦短、时间如逝、没有意义……暗示出人生就是个荒场的虚无主义思想!从主题到形式,这个剧本可以算是中国未来派戏剧的代表作,戏剧史家孙庆升甚至认为该剧 “同意大利的未来派剧本相比较也并不逊色”。

5、未来派戏剧《女性史》(1933) 《女性史》剧本的时间是过去,地点是地球上,人物是不同时期的两个男女。第一幕是远古的过去,可能就是原始社会,穿兽皮、狩猎为生的男的向女的夸耀自己有强壮的体魄,在那个社会有强壮的体魄就意味着免受侵害和拥有足够的食物,所以女的就很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幕是不远的过去,可能就是封建社会,男的是个老地主,他说自己拥有大量的田地和牛羊,女的就满意地答应了。第三幕是现在(徐訏所处的“现在”),也就资本主义社会,男的是个纤细的少年,可是他是个资本家阔少,很有钱,在国外还有资产,让女的爱他,女的就满意地投入了他的怀抱。为什么剧中那三个年轻美丽的少女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所选的伴侣有所不同?那就是女性嫁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物质和金钱的享受。女性的爱情在物质、金钱面前的异化、变质。这以一概全的方法虽然有欠公允,但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尖锐地提出了物质的决定性作用之说。但是,这里对爱情异化的否定和批判并不等于徐訏对爱情本身的否定与批判,恰恰相反,它表现了徐訏对纯真的爱情的追求和焦虑,表现了徐訏对爱的哲学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追求。

6、未来派戏剧《人类史》(1935) 《人类史》则把人类的发展高度的概括为吃饭的方式和性质不同。三幕戏也是代表了过去的压迫社会、现在的文明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物上,第一幕仅有主人和奴隶;第二幕除了主人和仆人,还多了宾客;第三幕仅仅有很多的工人。吃饭的方式上,第一幕是主人吃剩下的给奴隶吃;第二幕是主人邀请了宾客来吃,仆人偷了剩下的吃;第三幕是汽笛叫了,说“又到了吃饭的时候了”,大家一起吃。徐訏用吃来象征不同时期的人的生存模式和分配制度。这样,虽然过于简单,但是还是具有相当的概括力度和深度的。

7、独幕剧《租押顶卖》(1941年) 时间:民国29年冬;地点:上海;人物:张太太、张路影小姐、莫愁水先生、林湖平先生、王妈。场面一:由于打牌输了钱的张太太命女儿写出租楼房的告示要出租楼房还债;张太太又说出欲为女儿选女婿的想法;张小姐则要自己挑。场面二:莫愁水

开着轿车来看房,与张太太谈到赌博赌兴大起,遂拉了张太太上了三楼赌场赌博去了。场面三:穿着毛皮大衣的莫太太跟来看房子,原来他们家里有小孩,旁边有赌场的声音对孩子影响不好才出来租房子的。张小姐对莫太太的毛皮大衣喜欢地不得了,他们谈起了对穿衣打扮的女人话题。场面四:莫愁水输光了300元下来,把太太的毛皮大衣押给张太太借了1000元又去赌场了,莫太太跟了先生去了赌场。张小姐于是穿上了心爱的大衣。场面五:富家大少林湖平上。他来看房子是因为想出来自己住,可是父亲有言在先:一定要有了太太结了婚才允许出来住。所以二者一拍即合。张太太租出了房子、嫁出了女儿,还有房租收,暗自高兴。场面六:莫愁水夫妇赢了大把钱高兴地下楼来花1500元赎回了毛皮大衣走了。林湖平拿了钱不给张太太,要给她存着,说怕她再去赌博。张小姐非常支持林湖平,已经和自己的丈夫一条心了。张太太的如意算盘到此结束。

8、两幕剧《男婚女嫁》(1941年) 时间:1941年;地点:上海;人物:高百年、高太太莫悌、高小姐翠庭、张妈、鲍千里、鲍太太卓君、鲍立伟、鲍小姐端萝、赵光钧、沈菊亭 第一幕:高公馆客厅。鲍千里上,拿了自己女儿的照片得意非凡。老爷高百年上,看见鲍小姐的照片遂起掉包念头,花了3000元租金借那张照片去给自己长相丑陋的女儿与赵家相亲用。高小姐大叫高百年,高百年把照片落在客厅下。高太太上,发现照片,误会了高百年,大闹不止。高小姐上,道出原委,才解了围。媒人沈菊亭上,对高百年说赵家公子要看高小姐本人,可是照片是鲍小姐的,于是他们花了10000元找鲍千里借女儿用,设计掉包计合伙骗赵家,鲍千里说回家和太太商量。 第二幕:两天后,高公馆客厅。鲍千里与高百年互诉自己太太的苦处,相互夸耀对方的太太。高太太与高小姐上。鲍千里遂下去领了女儿端萝上。端萝一上场就以她的美貌惊呆了众人。可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高贵的公主,冷冰冰地一言不发,谁也不理会。赵光钧上,与端萝一见如故,高谈阔论,并准备当日就举行婚礼。卓君上,见到高百年,说出端萝就是自己和他的亲生儿子。于是鲍千里和高百年就顺应了各人的愿望,互换了太太。大团圆、大搞笑结局。

9、三幕剧《月亮》 三幕剧《月亮》的题材也和《生与死》类似,写的是大家族里的相关人物面对爱情、信仰、金钱、社会的种种表现。但是,徐訏的象征性的主题寄托在女主人公月亮身上,设置了剧中主人公月亮是资本家李勋位家的女佣,并且,情境上设置了上到老爷李勋位、李

家大公子李闻天,下到李家的司机张盛藻都围着她转的有意思的多角情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阐释徐訏的主题。当然,他们对月亮的爱是有区别的。李勋位是那种想立个姨太太式的龌龊的爱;李闻天的爱是幻想式的诗意的爱;张盛藻的爱是缺少浪漫的平常式的爱。徐訏把这些爱进行对比,正面赞扬的是李闻天的爱,也正是徐訏在此层面所主张的“人性之爱”的主题。从而也使整个作品弥漫了一种浓郁的象征性的浪漫气息和泛着灿烂的“人性之爱”的光辉。

10、多幕剧《何洛甫之死》(1941) 剧本讲述了传奇人物——地下党领袖何洛甫乔装打扮回上海执行秘密任务及至失败、被捕,落在自己的同胞哥哥——国民党何达堂军长之手的故事。徐訏设置这兄弟两人都为着自己的信仰来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是个矛盾的两个极端。兄弟两人成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敌人。信仰的不同使兄弟两个人谁也劝说不了对方放弃自己的信仰而追随另外的信仰,在这种悖论的独特情境下那结果就只有一个:一方杀死另一方来结束这种敌对状态。可是他们毕竟是同胞的兄弟!面临着手足相残的结果,他们将做什么样的决断?是违背信仰、顺从血缘同脉,还是坚定信仰、手足相残?这里的矛盾是很值得揣摩和玩味的。徐訏感兴趣的也正是也这一点这个极具戏剧张力的情势,所以,徐訏又把《何洛甫之死》改写成《兄弟》。《兄弟》把被捕前的戏一笔带过,把矛盾的最惊人的部分,也就是兄弟两个面对各自的信仰、人格、尊严和手足之爱的矛盾写深写足。

11、多幕剧《生与死》(1939) 剧本设置了像佳构剧一样设置了四个家庭:“有爱但是没有钱”的银行职员张企斋和女儿张美度一家和沈肯堂与儿子沈守白一家:“有钱但是没有爱”的陈伯伟一家:“没有钱也没有爱”的张晓剑、张剑平和张母一家。在人物性格上有张企斋悔恨的爱,早年他在上海滩堕落成瘾,有负于妻子,直接导致了妻子和自己的一双儿女“命丧大海”,回心转意后发现只剩下一个女儿美度;有富家花花公子陈素龙野蛮占有的爱,他看上了美度,就不惜付出杀人地代价去夺到自己手里;有美度与徐宁情投意合的爱;有李仲梅和沈守共同信仰同志式的爱;有张母受张企斋的负心而由爱生恨的爱;还有陈伯伟的姨太太洪兰与情夫龌龊的爱……等等。徐訏把这些复杂的爱编织在《生与死》里,又运用巧合、误会、悬念、发现、突转等编剧技巧结构成一出错综复杂的戏剧。

12、四幕剧《母亲的肖像》(1941) 四幕剧《母亲的肖像》剧本探讨的是艺术与金钱、男性与女性

的矛盾,也极有佳构剧的味道。富商李莫卿与钢琴家妻子有夫妻之实,而无夫妻之爱;穷画家王朴羽与表妹(李莫卿之妻)情趣相投,秘密相爱,这段秘密的爱情直至表妹去世,可是王朴羽在爱人去世后就长住在李家,守着自己与表妹的爱情结晶(卓榆、卓梅、卓梧、卓桐)却没有说出真相;李莫卿的续弦晓镜原与李莫卿的长子李卓榆相爱,可是李卓榆为了自己的艺术前途去了法国而抛弃了她,受爱情打击的倔强的晓镜竟毅然嫁给了李卓榆的父亲(李莫卿)来报复李卓榆;单纯的李卓梧被一个坏女人要挟诈骗——说是怀了李卓梧的孩子,是牺牲李卓梧的前途让他娶了那个坏女人还是忍痛拿钱了结?还有晓镜给李卓梅介绍地产公司的对象沈可成,可是李卓梅不愿意再履父母的覆辙……剧本第一幕开始在李卓榆要从法国回来,李卓榆的回来可以说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就像曹禺的《雷雨》开始在鲁妈要到周公馆来的情节一样具有戏剧性。第二幕里李卓榆就和已经成为自己继母的晓镜旧情复燃,并有了乱伦之事;李卓梧也被坏女人恐吓说怀了他的孩子,李莫卿却扬言不理李卓梧的事,戏剧在各个线索上都到了一个剑拔弩张的境地。第三幕里李莫卿看见李卓榆到自己和晓镜的卧室里,极为恼火;李卓榆为着这个家庭,毅然悄悄离家一个人回了法国;晓镜知道王朴羽和李家的渊源,知道了和四个孩子的母亲的秘密爱情很受感动并答应。(作者:常青田)

《生与死》、《月亮》、《兄弟》三剧,在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戏剧卷”中有,孔夫子网人缘泰山有售~ !--/HTMLBUILERPART0-->


本书由“ fantasyFan”免费制作;


创建时间:2006-7-15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