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_万方浩

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专栏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

万方浩1 郭建英1 王德辉2

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北京 10008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 北京 100035)

摘要: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生物入侵在我国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缺乏对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淡薄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引进、缺乏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或监管不力、缺乏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

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领域。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应着重于国家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管理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目前的紧急现状应制定出优先行动计划。对特定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学基础研究、特定生态系统或地理区域入侵种现状及影响的关键评估研究、特定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经济损失的模式研究、发展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环保型技术与方法研究、外来生物受控制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栖息生境的复原技术与方法等,均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外来入侵生物,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生态安全,管理策略,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Q948.13,X32.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94(2002)01-0119-07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their damag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WAN Fang 2Hao 1,GUO Jian 2Y ing 1,WAN G De 2Hui 2

1Instit ute of B iological Cont rol ,Chi nese A cademy of A gricult ural Sciences ,Beiji ng 1000812Department of N ature Conservation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5Abstract :The impacts and invasion method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AIS ),and prevention and man 2agement of biological invasion are discussed.Biological invasion i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reatening 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y of various ecological systems in China.The impacts of these biological invasions are becoming a more serious problems with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of global trade ,transportation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ecological tourism.Harmful AIS often leads to irre 2versible species extinction ,and results in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within managed and natural e 2cosystems ,including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ery and animal production.Newly invading weeds ,in 2sect pests and plant diseases frequently result in large 2scale outbreaks and persistent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Successful invasion and spread of some major insect pests and weeds in China were caused by man 2made factors.These include decision mistakes and un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of some plants ,such as water hyacinth and alligator weed as pig food ,irresponsible introduction actions taken by indi 2vidual/group without any ecological concerns ,and lack of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for eradicating po 2tentially AIS as soon as they appear.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Any biological invasion will be a ”big 2bomb ”for our agriculture and inevitably result i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losses in specific ecosystem and specific geographic re 2

Ξ

本论文在“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5月,珠海)上交流。作者简介:万方浩,男,1956年出生,研究员。主要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害虫生防、昆虫生态及外来生物风险评价研究。E 2mail :bcicaas @

https://www.360docs.net/doc/ce3892042.html,

生物多样性 2002,10(1):119~125

Ξ

Biodiversity Science

gions.Prevention of biological invas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safeguarding the state′s ecological safety.Development and researches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the state capacity,research capacity,and management capacity for addressing AIS problem.Based on the urgent situation of AIS in China,pri2 ority for research and action plans concentrate on:developing methods to identify the origin and path2 ways of invasive population;understanding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bases of AIS;developing envi2 ronmentally friendly methods for control of AIS;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risk analysis methods for AIS;and developing methods for the recovery of habitats after control of AIS. K ey w ords:alien invasive species,biodiversity,biological invasion,ecological safety,management strategy,risk assessment

1 外来入侵生物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alien organism)。因而外来生物或外来种(alien species)通常是指物种出现在它正常的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一个相对概念。而外来入侵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AIS)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外来物种可通过3种途径成功入侵:一是引入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物种,尔后演变为入侵种(有意识地引进);二是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物种(无意识地引进);三是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自然入侵)。伴随着外来种有意无意的引进和传播,高山大海等自然屏障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小。

现代农业(农业、林业、渔业、园艺及许多原材料工业)大部分依赖于物种资源(种、品系、组织器官、基因或基因片段)的交换,这种有目的地共享生物多样性资源(引进与交换)使得特定生态系统或特定区域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生物资源的引入与交换在缺乏科学而严格的风险-效益评价体系的管理与监控下带来的经济与生态损失也是巨大与惨重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国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生物成功入侵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大多数外来有害生物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人类活动而成功入侵的。尽管有较规范的检疫措施与检测技术,但往往是防不胜防,仅依靠海关的检疫还不足以防止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的广泛传播。现代先进的交通工具及观光旅游与生态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外来种长距离的迁移与入侵、传播与扩散到新的生境中创造了条件,使得生物成功入侵变得更加容易。

2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危害虽已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但对于生物入侵造成的威胁并不是人人都能认识与自觉防范的。据我们的初步统计,入侵我国的有害杂草约96种,引起较大经济损失的入侵有害昆虫、植物病害、软体动物、哺乳动物等大约80种以上。如松材线虫(B ursaphelenchus xylophil us)、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湿地松粉蚧(O racella acuta)、美国白蛾(Hyphant ria cunea)、美洲斑潜蝇(L i riomyz a sativae)、棉红铃虫(Pecti nophora gossypeilla)、烟粉虱(Bem isia tabaci)、德国蜚蠊(B lattella germ anica)、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日本金龟子(Popillia japonica)、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 i m briata)、豚草(A m brosia spp.)、空心莲子草(A lternanthera philoxeroi des,又名水花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大米草(S parti2 na anglica)、薇甘菊(M ikania m icrantha)、毒麦(L oli um tem ulent um.)、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福寿螺(A m pullaria gigas)、褐云玛瑙螺(A chati na f ulica,又名非洲大蜗牛)、麝鼠(O ndat ra z ibethicus)、草原兔(L epus capensis,又名蒙古兔)等。

从我国主要外来虫害和杂草的入侵成因来看,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缺乏有效的科学知识与信息、缺乏对引进物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如大米草的引进)、盲目引进(如作为猪饲料引进的空心莲子草、水葫芦)、淡薄的生态意识

120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10卷

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如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的养殖与随地遗弃)、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如湿地松粉蚧的人为传入)。

外来入侵种是生态系统最大的生物威胁。大部分外来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难于控制;对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性不可逆转;形成优势种群,并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引起种的消失与灭绝;对农林牧渔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威胁人类的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1997;中国农垦进出口公司,1992;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检疫学会分会, 1993;李扬汉,1998;李丽英等,1997)。

2.1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不可逆转性

外来入侵生物对特定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干扰与危害。20世纪60~80年代从英美等国引进的旨在保护滩涂的大米草(S parti na anglica),近年来在沿海地区疯狂扩散,覆盖面积越来越大,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至1996年,全国米草(S parti na spp.)总面积估计在10~13万hm2以上(高志强,1996;赵清良,赵强, 1997)。肆意蔓延的大米草破坏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使沿海养殖的多种生物窒息死亡;还会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

2.2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食物网络结构的崩溃

外来生物入侵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的方式改变食物链或食物网络组成及结构。特别是外来杂草,在入侵地往往导致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变得非常单一,并破坏可耕地。

原产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的紫茎泽兰(A gerati na adenophora),约于20世纪40年代由中缅边境传入云南省,现已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成灾。其侵入草场、林地和撂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的植物群落衰退和消失。由于其对土壤肥力的吸收力强,能极大地消耗土壤养分,对土壤可耕性的破坏极为严重(强胜,1998;赵国晶,马云萍,1989)。

大约于解放前后由东南亚传入云南省西南与西部地区的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繁殖力强,生长旺盛,密集成丛或成片,在植被严重破坏的地段、陡坡、火烧迹地与农隙地形成片状优势分布,严重危害原生植被与草场(奎嘉祥等,1997)。

大约于20世纪50年代被人为地引入作猪饲料植物加以栽培的空心莲子草,现已成为恶性杂草,对不同作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番薯的损失最重,达63%;莴苣和水稻的损失也高达45%左右;小麦的损失率约为36%(谭万忠,1994a,1994b)。

1996年侵入我国广东深圳内伶仃岛(面积约4700hm2左右)的薇甘菊(M ikania m icrantha),造成灾害性危害面积超过800hm2(庞雄飞,李丽英, 2000)。该种植物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攀上灌木或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逐渐窒息死亡。

2.3 本地物种的灭绝与消失

外来生物入侵影响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区系,使成百上千的本地物种陷入灭绝境地,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物种的灭绝,特别是在岛屿和“生态岛屿”中最为明显。

云南大理洱海原产鱼类17种,大多为洱海特有,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有意无意地引人13个外来种后,17种土著鱼类已有5种陷入濒危状态。原因之一是外来种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以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王献溥,1999)。

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饲料、观赏植物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引种的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逸为野生,成为恶性杂草。昆明滇池1000hm2的水面上布满水葫芦,使得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边缘。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的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了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鱼类也从68种下降到30种(丁建清等,1996)。

2.4 农林业病虫害爆发

外来种在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下,往往是爆发性的,种群呈指数级别形式增长,一旦爆发,难以控制。

原产于美国的棉枯萎病和棉黄萎病,20世纪30年代随棉种进入我国,造成的后患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国棉花种植史上最重要的病害。仅据1982年的统计,我国16个省的628个县发生这两种病害的棉田面积达148.2万hm2,其中2.07万hm2棉花绝收(杨之为等,1993;刘靖等,1999;王凤图等, 1995;杨西安,1993;田长彦,丁海涛,1999)。原产于美国的甘薯黑斑病对甘薯产区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据1963年调查,全国20个省市估计损失鲜薯

1期万方浩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121

 

在500万吨以上,另据河南安阳、信阳两区和安徽北部2个县统计,因喂食病薯,有上万头耕牛中毒死亡。该病至今仍在各省市为害(白鸥,朱一农,1999;陈永康,1989)。

1982年入侵我国的松材线虫,扩散蔓延极为迅速,至1999年发生面积约7.4万hm2。1988年被人为携带传入广东的湿地松粉蚧,至1999年扩散至35.24万hm2,其中受害面积达23.16万hm2。1982年5月首次在广州珠海市马尾松林内发现松突圆蚧,至1996年发生面积达到80.9万hm2;并以平均每年6~7万hm2的速度递增并向西北等方向蔓延。1979年入侵的美国白蛾,至1998年发生面积达到到9.9万hm2,仅山东省受害林木花卉就达17.29万株,剪除网幕29.91万个。于20世纪30年代末随日本赤松(Pi nus densif lora)和黑松(P. thunbergiana)苗木传入我国日本松干蚧(M atsucoc2 cus m atsum urae),1996~1998年,每年在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发生面积约在11万hm2左右。辽宁每年致死松树木材3万m3,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林业局,1998;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97,1998,1999,2000)。1988年稻水象甲(L issorhopt rus oryzophil us)在我国河北省唐海县爆发成灾,其后发生面积达33万hm2。水稻受害后,一般产量损失5%~10%,严重田块达40%~60%,少数田块基本无收成(李先誉,1997;魏鸿钧,1997)。

2.5 高额的防治费用

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是极为困难的。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防治代价极大,费用极为昂贵。1994年入侵蔓延的美洲斑潜蝇,目前在全国的发生面积100多万hm2。若以防治费用450元/hm2计算,则每年的防治费用就需4.5亿元(张彩霞,1997;李宏奎等,1998)。

2.6 威胁人类健康

外来入侵生物不仅对生态环境、农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直接威胁人类健康。豚草(A m brosia artem isiif olia)和三裂叶豚草(A.t rif i2 da)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传入我国东南沿海,随后向其他地方扩散蔓延,现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万方浩等,1993)。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夏凤云,1983)。3 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对策

上述的一些例证已很清楚地表明,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往往造成爆发与流行,难于控制;外来入侵种的危害对环境、大农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及经济损失。部分外来生物的入侵是由于:(1)不负责任的人为因素(检疫不严或执法不严、淡薄的生态意识与利益驱使、盲目引种)导致其成功入侵;(2)缺乏严格的监测管理机制与全面的检疫体系;(3)缺乏科学的外来生物的风险-收益评价体系和严格的科学决策程序,看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利益。

综上所述,在完善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信息交流等的基础上,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应着重于国家预防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监管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

3.1 致力于入侵外来生物问题的国家能力建设(中长期发展计划)

国家能力建设是成功解决入侵生物种问题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任何种类的生物入侵无疑会对特定的生态系统和区域造成巨大的生态与经济损失。在承诺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性等国际公约的前提下,既要有效地防止异域有害生物的入侵,保卫中国国家生态安全,又要对国际社会提供可用的信息及经验。因此,国家能力的建设应包括:

(1)监管能力: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有关预防、管理、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国家政策法规和条例,充分执行已有的政策、法令及条例。完善已有的动植物检疫法。成立跨部门、多学科的外来入侵生物专家工作组。

(2)狙击能力:建立黑色、白色、灰色名单,改革根据“黑名单”建立的针对性、指定性检疫体系,执行全面检疫体系(在没有证据说明进境外来生物无害之前,均应将其视为有害,禁止或限制其入境),将外来有害生物拒之于国门之外(外检)。对已侵入但仅局部发生的外来有害生物,要采取严格的内检措施,防止其扩散与蔓延。

(3)预警能力:发展早期预警系统,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一方面,根据信息资料对可能入侵的生物进行风险评估与预警,加强防范措施与制定应急控制技术;另一方面,对已入侵生物的危害、分布、蔓延

122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10卷

和流行进行风险评估与预警,加强监测与实施有效的技术予以扑灭、根除和控制。

(4)快速反应能力:构建快速反应机制与体系,一旦发现有害的入侵生物,有能力快速地予以清除或消灭。这需要政府的支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必要的仪器设备及可使用的经费。

(5)信息处理能力:建立国家外来有害生物信息库和专门网站,与国际机构(SCOPE,UN EP,I2 UCN)、国际项目计划(GISP,DIV ERSITAS)等交流信息;与国际、地区有关机构开展有关共同问题的合作或协作研究。

(6)教育宣传能力:建立外来入侵生物培训中心/网,在正确识别入侵生物及其危害,预防、清除、控制和灭绝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方法,风险与环境影响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等方面,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各种媒体对公众进行教育与宣传。

3.2 致力于入侵外来生物问题的研究能力建设

目前有关外来入侵生物的知识还不足以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和设计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关入侵生物学、入侵生态学的研究基础极为薄弱。研究生物入侵在时间上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在空间上是一个立体交叉的学科群领域,许多问题并不是短期“攻关”就能解决的,还有许多问题并不能因为入侵的不确定性而采用“亡羊补牢”的方式来解决,否则后果将极其惨重,代价也将远远高于先期研究投资的成千上万倍(上述例证已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有关外来生物的研究是政府应优先发展的课题与领域。其研究能力建设包括:

(1)完善阻止和预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检测技术(如实施全面检疫体系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去除以各种形式(贸易产品、包装材料)携带入侵的有效技术。编制外来生物的黑色、灰色和白色名单。

(2)发展外来入侵生物初始种群的野外监测技术;发展大面积发生蔓延的检测技术(如遥感监测、雷达监测)。

(3)发展出针对特定目标的有效的、可接受的消灭或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技术与方法;发展消灭、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制定最佳的优选方案与组合技术。对新发现的小面积危害的入侵生物,采用高效的紧急扑灭技术(如化学防治、人工防除、机械防除);对爆发性的入侵者,采用紧急的化学防治及其他一次性的扑灭技术;对大面积发生并已基本稳定的入侵种,采用能建立自然生态平衡达到长久抑制效果的生物防治技术。

(4)发展更深层次的外来入侵种生物气候限制、物种种系发生、地域分布限制、生态适应性等多方面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研究,以便有能力识别、记载及监测入侵种的动态及更新资料。

(5)发展外来生物(包括有意识地引进的物种)的环境影响及风险评估系统。

(6)强化对外来有害物种的生物防治基础、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及对引进的有益物种可能成为另类入侵种的收益与风险评估研究。

(7)对既定种在既定地区的生态代价与经济代价的影响预测模式研究,研制出既定外来入侵生物的预测指标体系,以便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其它地区或其它种的评估中。

(8)被入侵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

(9)创建外来入侵生物管理示范区,建立通过例证示范对外来生物进行监测、管理与控制的体系。

(10)研制外来入侵生物的识别、控制、管理的技术程序与指南。

3.3 监测与管理能力建设

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监管体系,组织协调各部门间的管理工作,严格引种的审核、批准与检疫程序。目前,我国的引种制度极不规范,对引种的监管还无章可循,只重视引种前的审批工作,而忽视引种释放后的管理。

建立经济惩罚体制,实行经济责任制度。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引入外来生物,均应采用经济政策规范引种的行为与责任。

4 外来生物入侵种的生物安全性优先行动计划(近期发展计划)

按照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及生物安全卡塔赫拉协议(the 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中的有关条款要求,签约国应阻止引入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包括活体遗传改良和修饰生物),建立和维护有效的方法与技术控制和根除已入侵的外来有害物种。1997年,环境问题科技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Problems of the Envi2 ronment)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针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对环境、生物多样性、农牧

1期万方浩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123

 

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和危害,建立了全球入侵生物计划(G 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me)。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了制定外来入侵生物管理法规与准则的指南(Shine et al.,2000)。南太平洋区环境计划(South Pacific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SPREP)针对太平洋地区的外来生物进行了现状评估与策略(Sherley,2000)。由此可看出,国际上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问题是极为重视的。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使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灾民而冲击周边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是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因此,发展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预防与控制能力不仅是履行对国际公约的承诺,更重要的原因是,外来生物涉及到中国国家生态安全。

鉴于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刚刚起步,外来入侵生物的现状与形势又十分严峻,要开展的工作很多,头绪也很复杂,应根据目前的紧急现状制定出优先行动计划。

(1)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环保、检疫、农业、林业、渔业、轻工业、外贸等部门的专家工作委员会,制定中国外来有害生物研究与发展的中长期研究计划与策略。

(2)严格执行并规范现有的进出口检疫制度,国家动植物检疫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全面检疫,将可能入侵的有害生物拒之于国门之外。

(3)对已入侵的有害生物,要摸清情况,迅速建立外来入侵生物信息库(包括其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控制方法与技术、国外的防治与预防的经验),并长期维持与更新信息,以便指导各有关部门的工作。

(4)对早期入侵的有害生物(如苹果绵蚜、日本松干蚧、棉红铃虫、棉花枯黄萎病等),已有很多的基础研究,但需要根据近年发生与蔓延的情况,进一步完善预防与控制技术体系。

(5)对新近入侵的有害生物,特别是已造成极大生态与经济损失的,要加大投资力度,紧急开展控制技术研究。对全国性蔓延危害的入侵生物如烟粉虱(Bem isia tabaci)、松材线虫、稻水象甲、豚草、水花生、紫茎泽兰、水葫芦),要组织全国性联合攻关的研究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入侵生物学及控制技术研究。对局部地区蔓延危害的入侵生物如湿地松粉蚧、马铃薯叶甲(L epti notarsa decem li neata)、薇甘菊等,目前尽管有关研究单位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投资的力度不够,研究不深,尚未有完整的可行的控制技术体系,有些研究往往因为经费的问题而终止。

(6)设立攻关专项研究课题,近期内开展下列专题研究:

a)特定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学及入侵生态学基础研究(有些入侵生物在原产地并不是重要的有害生物,为什么入侵后往往呈爆发趋势,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b)特定生态系统或地理区域入侵种现状及影响的评估技术研究(特别要针对导致本地特定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灭绝问题)。

c)特定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经济损失的模式研究(究竟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危害与损失,要有准确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以便指导对其他可能的入侵生物的研究)。

d)发展环保型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特别是对已建立稳定种群的一些有害生物,要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长期控制技术研究(国外已有许多经验可借鉴。国内也已开展过许多研究,但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e)控制外来生物入侵后的生态系统恢复与栖息生境复原技术与方法。

5 结语

生物入侵正成为威胁我国本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往来、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剧。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因素。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

生物入侵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注意,但由于缺乏对入侵生物的综合性认识,研究基础薄弱,对于入侵生物的控制技术和防范措施的研究

124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10卷

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系统的完善的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有关策略、程序与法规。系统地开展入侵生物学和入侵生态学的研究,探讨生物入侵的防范措施,已成为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白鸥,朱一农,1999.狙击生物入侵.科技新时代,54~57

陈永康,1989.外来危险性病害杂草给四川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植物检疫,3(6):464

丁建清,王韧,范中南,陈志群,付卫东,1996.恶性水生杂草———水葫芦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杂草学报,9

(2):49~52

高志强,1996.福建滨海滩地米草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5(1):72~77

国家林业局(编),1998.中国林业年鉴.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奎嘉祥,匡崇义,和占星,周自玮,袁福锦,吴文荣,谢有标, 1997.中国云南南部建植臂形草混播草场防治飞机草的研究.中国草地,(5):55~58

李宏奎,王同顺,崔育才,赵长民,19981美洲斑潜蝇种群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中国农学通报,14(3):67~68

李丽英,王韧,D F Waterhouse,1997.中国南方农林业有害节肢动物及杂草的分布和重要性(ACIAR专著第46号).Paragon Printers,Camberra,Australia.

李先誉,1997.我国稻水象的发生与防治.植物检疫,11(增刊):62~63

李扬汉(主编),1998.中国杂草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刘靖,熊建喜,张豹,赵明勤,朱文平,1999.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迅速蔓延的原因及防治.中国棉花,26(9):38~39

庞雄飞,李丽英,2000.恶性杂草———薇甘菊.大自然,(3): 24

强胜,1998.世界性恶性害草———紫茎泽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武汉植物学研究,16(4):366~372

谭万忠,1994a.空心莲子草在我国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杂草学报,8(2):30~34

谭万忠,1994b.空心莲子草对几种作物的损失测定.杂草学报,8(1):28~32

田长彦,丁海涛,1999.中国棉花枯黄萎病的研究与防治.江西棉花,(3):3~8万方浩,关广清,王韧(编著),1993.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凤图,张传义,张法孟,1995.棉花枯黄萎病防治与皮棉产量的相关分析.中国棉花,22(8):13~14

王献溥,1999.生物入侵的生态威胁及其防除措施.植物杂志,(4):4~5

魏鸿钧,1997.我国稻水象发生态势与持续控制.植物检疫, 11(增刊):60~62

夏凤云,1983.豚草花粉过敏病.植物检疫,(6):18~19

杨西安,1993.检疫性植物病害在河南发生分布之现状.植物检疫,7(4):254~255

杨之为,王汝贤,李君彦,1993.棉花枯黄萎病湖南省病田损失初步研究.中国棉花,20(6):27~29

张彩霞,1997.美洲斑潜蝇的普查和防治.植物检疫,11(增刊):1~6

赵国晶,马云萍,1989.云南省紫茎泽兰的分布与危害的调查研究.杂草学报,3(2):37~40

赵清良,赵强,1997.大米草对双赤围沙蚕生境中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生态学杂志,16(2):28~30

中国农垦进出口公司(编著),1992.农田杂草化学防除大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97.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98.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99.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2000.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检疫学会分会(主编),1993.植物检疫害虫彩色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动植物检疫局(编著),1999.中国植物检疫性害虫图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编),1997.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选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Sherley G(ed.),2000.Invasive S pecies in the Pacific:a Technical Review and Draft Regional Strategy.S outh Pa2 cific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Shine C,N Williams and L A Gundling,2000.Guide to De2 signing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on Alien Inva2 sive Species.IUCN,G land,Switzerland Cambridge and Bonn

(责任编辑:时意专)

1期万方浩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125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生态学,青岛 266003) 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283<2006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 外来入侵物种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种,外来昆虫32种,外来微生物23种<柏成寿,2004)。 1外来入侵物种概述 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自20实际801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2003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59万批,解惑有害生物48139批1900多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外来生物物种在我国的扩散具有加快蔓延的趋势。 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此次调查查明了283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地位、起源、一如路径、生态和经济影响等详细信息,并建立了数据库。从调查结果看,外来入侵物种中,一半以上市陆生植物;其次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水生植物位居第五。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这些因外来入侵

浅谈生物入侵的方式和危害

浅谈生物入侵的方式和危害 摘要: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外来的不止有殖民者和商品,也有外来物种。伴随着人类的扩张与互连,不同生态环境的生物也在相互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整理总结了从古到今外来物种入侵的方式和造成的伤害。 关键词:生物入侵有害生物生态安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正文: 生物入侵的大规模出现我认为可以追朔到新航路的开辟,开辟了新航路后世界的不同部分才得以打破海洋的隔离,成为相互影响的整体。本文主演分为入侵方式的演变、对各地造成的伤害两部分。希望可以由此看清生物入侵的历史脉络和以史为鉴,让我们对生物入侵问题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1.入侵方式的演变 1.1最开始的入侵方式 最开始的生物入侵主要依赖于船,到达另一块陆地后船上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随人一起进入当地的生态系统,当然,它们不会像船上的人一样又回到船上离开,这就造成了生物入侵。另一种随船入侵的方式是某些海洋生物附着在船上侵入其它生态系统中。这个阶段侵入的最典型例子是各种老鼠,因为老鼠经常出没在船上,另一个原因是老鼠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大多生态环境中生存,这也是成为入侵生物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个阶段入侵的特点是人们并无特定目的,是无意识的情况下带入的。所以,理所当然的人们并没有防治入侵生物的意识,无论是入侵方的人还是被入侵方的人都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往往会对当地生态造成巨大的伤害。 1.2工业革命后的入侵方式 工业革命使得机械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中,通过商品贸易不同地区联系的更加紧密。商船、海盗船不停的来往穿梭于不同的大陆之间,甚至还有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这个时期的船已经配备了发动机,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附着,另外,此时船的吨位与新航路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1. 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554种,鱼类3862种,高等植物约30000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 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云南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木薯细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spp.)等。不过在我国浩繁的生物种类中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尚不得而知。同时,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跨越50个纬度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a. 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 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 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

第三章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第三章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本章学习要求: 【导入】前面的学习使我们对生物入侵的概念、生物入侵的途径和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从生物入侵的途径来看,生物入侵的范围很广,只有了解到生物是有怎样的入侵途径,我们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切断生物入侵,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关于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防治生物入侵?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防治这些生物入侵者,它们有多猖狂,反击就应该有多厉害,但是不同的生物入侵者我们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防治手段?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2、掌握有效的治理生物入侵的方法 学习时数: 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30分钟 课节安排: 第一节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 视频素材

第一节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里,经过自然的选择淘汰,小部分物种生存下来,并且进一步繁殖、生长,经过长期的过程,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生物入侵成功,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1、降低了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外来物种在入侵地成为优势种,缺少了天敌的制约,在入侵地大量繁殖,与本地物种竞争生存营养、生存空间,当地物种得不到足够的空间、营养成分,数量大大减少,大大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这方面的实例很多,拿植物杀手薇甘菊来说,薇甘菊所到地,会死死的缠住当地植物,几十米高的树木都被缠的密不透风,把植物罩住,好像密网一样,许多树木都不堪薇甘菊的重负,得不到阳光的照射,都枯萎,后来会慢慢死掉。就连生长周期很短的桉树还是敌不过薇甘菊的生长速度。 水葫芦也是一个实例,水葫芦作为饲料从国外引进,初期成效很好,但是由于没有注意控制面积,现在已经在入侵地布满了湖面,滇池的水域由于水葫芦的存在,鱼的种类由六十多种下降到三十种,足以看出这植株的杀伤力。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概述及其对检疫决策的影响 摘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iRA)是捡疫措施科学化、国际化的基末前提。本文 概述了PRA对检疫决策的各种影响及作用,对其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指出,我国PRA工作尚需进一步努力开展和完善。 关键词: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检疫决策;风险分析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植物检疫在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保障农 林牧业的安全生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全球逐步统一的贸易原则和一体化的贸易措施则要求检疫措施的决策国际化和科学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诸多协议之一《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 施协定》(SIS)明确提出检疫措施耍建立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 1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概述 1.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义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是评价生物学或其他科学、经济学证 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予以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它要求所采取的检疫措施是基于对环境、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风险评估,并考虑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方法?。 1.2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对捡瘦决策的影响和作用 1.2.1 开展PRA工作是遵守SIS协定的具体体现 在国际上办事必须遵守国际规定。PRA是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实施卫生与 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开展PRA工作是遵守SIS协定及其透明度原则的 具体体现。SIS规定各成员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但要以科学为依据,并且要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来确定。在没有相关国际标准的情况下,成员方采取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必须基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1.2.2 PRA是植物拴疫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之一 PRA是检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制定检疫措施的基础,是检疫措施国际化和检疫决 ·李友莲(1943一).女.汉旗,山西大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昆虫分类与生物学研究 E—marl:butterfiycoeo@eyou.COIllo 206 农林昆虫及其防治 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2.3 PRA是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科学基础 某种有害生物是否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通过PRA进行其传人、定殖、扩散的可 能性和经济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所公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大都通过或正在进行PRA口’。、 1.2.4 PRA可保持植物检疫的正当技来壁垒作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现代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为设置贸易障碍、推行贸易保护的最有 效方法之一。为打破以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为特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优势产业,许多国家尝试通过制定一定标准的风险分析标准化政策,以此力争在双边或多变贸易谈判中占得先机。世贸组织则要求检疫决策要有科学的评价为基础,而PRA能够为之提供科学依据,PRA不但使检疫措施科学化,而且使之合法化。因此,PKg.可保持植物检

浅谈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及其防范措施

浅谈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及其防范措施 文章阐述了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入侵特点以及危害的原 因,并针对该条件下如何做好防范外来生物物种入侵的措施做了介绍。 标签:外来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生物入侵防范措施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国家,中国目前能够被人了解的各类型生态系统中都夹杂着外来有害生物。根据统计资料记载,中国目前明确记载在册的外来有害生物有500多种,这其中造成了巨大危害、对生态系统产生恶劣影响的外来有害生物有150多种,境况堪忧。在全球性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公布的100多种最具有威胁性的外来有害生物物种中,中国的外来有害生物物种中就分布着其中的50多种,全中国每年因为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入侵而遭受的损失多达上千亿,损失十分惨重。 1 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的特点、危害及其入侵的原因 据统计资料记载,在我国的杂草种类中,有108种是外来入侵物种,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76属,这其中包括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总计15种;外来有害生物中动物有50多种,这其中涉及植物的害虫最为之多,有将近32种。其中,对植物病害危害较大的外来植物物种主要包括24种。 1.1 我国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特点 1.1.1 通常能够生存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物种其生命力比较顽强,能够度过极为干旱亦或是极为低温的环境状态,甚至能够在污染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当外部条件对其自身的繁殖或是生长较为适宜时就疯狂的繁殖生长,侵占原有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 1.1.2 作为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物种,通常其繁殖能力都特别的强,代谢也非常旺盛,在这些有害入侵物种中,通常它们的繁殖周期都特别短,有的还可以进行无性繁殖,通过芽根茎甚至是芽孢和孢子进行大量繁殖。 1.1.3 既然称之为外来有害生物物种,首先其传播能力是非常强的,正因其有很强的传播能力,所以在其所入侵地能够很快的向周围传播,侵占原有生物物种的领地,当遇有更为适宜的传播条件时,其传播就更为可怕,入侵的领地更为广泛。 1.1.4 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物种能够存在,首先说明了其具有较为隐蔽的入侵通道,否则被发现制止,也就不存在入侵。绝大部分的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入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的几篇文章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外来种引入途径及入侵特性分析* 高贤明1 庄 平1 孙书存2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2. 南京大学南京 210093 外来种入侵已经对全球范围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不良后果并给一些国家 和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外来种入侵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全球普遍的重视但对于外来种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因为外来种与入侵种是两个不同概念也就 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种都具有入侵的潜能并成为入侵者当前人类生存所必需 的粮油作物家禽家畜等几乎都是外来种由于对人类栽培饲养的绝对依赖 这些物种通常没有入侵的潜能因此也不会成为入侵种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界占 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各自的分布区进入分布区以外其它区域的物种被称之 为该区域的外来种但只有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来种才被称之为 入侵种一个地区外来种的引入通常划分为人为和非人为两大类这种划分显然 过于粗放不利于外来种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对外来种本身特点和引入方式分析 本文进一步将引入途径划分为目的引入伴随引入伴人传入自然扩散与渗 透GMO的环境释放全球变化等几个方面具有入侵潜能的外来种通常表现出具有生态适应的广谱性生长发育迅速繁殖力强化学武器持久性高较高的 协同进化的潜力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共生关系等特性对入侵种的入侵特 征分析的结果能够为外来种入侵的预防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工程项目KSCX1-07-01的部分内容 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可入侵性实验研究 许凯扬 叶万辉 曹洪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510650 Elton多样性-可入侵性假说认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群落不容易受到外来种入侵但后来的许多验研究并没能证实两者的负相关性甚至出现正相关的实验结 果在本实验中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为入侵种人为构建不同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功能群多样性C 3植物C4植物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梯度的草地小群落通过空心莲子草在不同群落里的入侵状况来 验证Elton的假说并以入侵种生物量作为衡量群落可入侵程度的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了其他共变因子影响的前提下物种功能群愈丰富的群落对资源利 用更充分因而对空心莲子草表现出愈强的入侵抵抗力物种多样性不同但功能

浅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

浅谈目前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以及防治 07614133 韩旭会计【中文摘要】1生物入侵的概念 2生物入侵的不同方式和具体过程 3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 4针对生物入侵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外来种、入侵种、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防治政策 【正文】 一.何谓生物入侵 每种生物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群落内,并和其他生物种群保持相互竞争、捕食、寄生、中性、共生、互惠、偏利、偏害等关系,进而维系该生物群落的存在和进化。当某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进入新的生态群落后,有可能破坏其原有的物种平衡关系形成优势种群,导致生态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构成发生改变,最终彻底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美国人艾尔特于1954年在《动物入侵生态学》中率先提出“生物入侵”的概念,1982年左右,生物入侵问题才被人们广泛认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外来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造成的巨大危害和经济损失,才真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生物入侵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入侵种可以改变群落或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学特征,导致局部或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成威胁,或损害人体健康等。 理论研究表明,生物入侵最容易发生在那些受到人类干扰的,遭到一定破坏的生态系统。而且,生物入侵决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 二.生物入侵的不同方式和具体过程 1按有意与无意分 有意引入:某些部门或个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观赏和生物防治等,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了大量物种。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或事前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导致有些物种变为了入侵种。水花生和水葫芦就是分别在20世纪30、40年代引入我国,本是作为猪饲料,后变为野生,成为南方农田、湖泊的主要害草,严重破坏

关于生物入侵者的作文3篇

关于生物入侵者的作文3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

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浅谈外来物种入侵及应对策略

浅谈外来物种入侵及引种前后所做的工作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和交通高度发达,生物入侵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在阐述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概述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建议。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应对策略 1.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2.我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理解 我认为,主动引进加以培养、种植养殖,不归类为生物入侵。而不是主动引进,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才能称为外来生物入侵。 对入侵物种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958年,以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的《动植物入侵生态学》为标志。艾尔顿认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似,我们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数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也是如此。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外来的,任何物种都必须为有限的生存空间竞争,如夏威夷群岛这样的地方就容易遭受外来物种侵害,因为其生态系统比较简单,物种较少,为新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空间。此外,由于小环境中物种较少,那里的居民抵制外来物种的能力也较差。 如果把自然环境比作人体免疫力的话,外来生物就是病毒,免疫力强就不会被感染。一时的感染也不是什么坏事,它在带来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会使自然的免疫力得到锻炼和强化,逐渐具备抵御一般病毒的能力。 自然的调节净化能力之强,是人类难以想象的。虽然外来生物入侵来势凶猛,但一般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完全战胜当地物种的事例更是鲜见,比如,美洲灰松鼠在140年前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

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最后,靠着引进南美的毛虫──它们以刺梨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控制。3、中国的“狼来了”: 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出现在南宁观赏鱼市场上的热带小鱼在广西成了有关部门追捕的对象。这种外形优美,色彩艳丽的热带小鱼名叫“食人鲳”,食人鲳又称“水中狼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南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据有关报道,每年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头水牛被食人鲳吃掉,而食人鲳攻

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26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Vol. 26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 2004 ────────── 收稿日期:2004-04-08 作者简介:李子田(1963-),男,唐山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从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72 - 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李子田,郝瑞彬,沈 方 (唐山师范学院 地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论述生物入侵的概念、危害、途径以及防治措施,旨在引起世人对生物入侵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生物入侵;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Q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5-0072-03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热点。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确定每年的12月29日(根据第55届联大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每年的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唤起世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新世纪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的管理”,这表明人类已开始广泛关注生物入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入侵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受入侵生物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代价。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以下就有关生物入侵的相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生物入侵的概念 一种生物以任何自然或人为作用的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并在那里繁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被称为外来种。如果外来种在当地适宜气候、丰富的食物供应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并形成对本地物种的生存危胁,就称为生物入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外来种都是有害的,只有那些危害或可能危害本地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的外来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病原体等)才是有害的。根据联合国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 )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研究,在已被确认的外来物 种中约有10%是对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的。 2 生物入侵的危害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新区后,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适宜的生态位,种群迅速增殖、扩大,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这是一个生态学过程。生物入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和生态安全的破坏。 2.1 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外来生物在新的生境中或是没有天敌的抑制而迅速增殖,或是通过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捕食本地物种等方式,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本地物种多样性。例如,河鲈是生活在欧洲和我国额尔齐斯河水系的肉食性鱼类,但当它入侵新疆博斯腾湖之后,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殖,鱼群大肆掠食其他鱼类,导致该湖特有名贵鱼类——新疆大头鱼和原来生活在湖中的鲤鱼等其他鱼类绝迹(陈宜瑜,1990)。尼罗河河鲈引进非洲维多利亚湖之后,导致该湖300种鱼类中的70%消失。云南洱海原产鱼类17种,引入了13个外来种后,目前原有17种土著鱼中已有5种濒于灭绝;凤眼莲(水葫芦)作为观赏植物、饲料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从美洲引进后,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结果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由于它的作祟,造成滇池水域面积缩小,鱼类从68种下降到30种(王献溥,1999)。此种例子极多,不胜枚举。由此也充分说明,生物入侵确是一个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强大因素,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外来种在其侵入区内,除了直接的生存竞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干扰外,还通过改变植物初级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防治办法

人类活动与生物入侵的影响 ——谈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防治办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今天,全世界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现代化的便利交通,使我们的交流更加容易。但与此同时,外来生传入扩散的风险,也随着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旅游、观光的增加而快速增大。的确,生物入侵已随人类活动的扩大而在全世界蔓延,近年来,我们不断听到生物入侵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例。外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已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1世纪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入侵的重视。我国也是遭受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给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本文将就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着手,分析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的重大损失,然后着重探讨如何有效防治生物入侵的方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案,旨在号召大家共同努力,献技献策,减少生物入侵的损失,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安全。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损失防治方案 什么是生物入侵呢?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Elton,1958)①。其实,并不是所有外来入侵物种都会引起灾难。外来物种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外来入侵物种往往会在林业、园林、园艺绿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美国加州70%的树木、荷兰市场上40%的花卉、德国的1000多种植物都来自我国;我国华南与华东沿海地区构筑的“绿色长城”的澳大利亚木麻黄,是我国重点森林生态工程和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外来物种②。外来物种的有利影响的一面不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入侵。当外来物种在新区域爆发式繁殖,对当地物种的正常生存造成影响并难以控制时,就实现了其不利影响的一面,从而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入侵。 那么,生物入侵有那些具体危害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的方式改变食物链的组成和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危害。如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于上世纪40年代从缅甸传入云南,如今已经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成灾。导致当地草场、林地退化,其它物种 ①张恒庆主编《保护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61页 ②张恒庆主编《保护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62页

关于生物入侵调查报告

关于生物入侵调查报告 基本情况: 学校: 报告人: 报告主题:生物入侵现象 时间:2010-7 现在将有关次调查报告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小对话: 和紫昭(以下简称和):薛翰文,快来看电视!什么是“生物入侵”呀? 薛瀚文(以下简称薛):我也不知道,我想是外星生物侵占地球吧。 和:让我查查词典……噢,原来是“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来往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 薛:怎么生物不是好东西吗,怎么还有严重危害? 和:嘿嘿,那就上网查查呗! 报告 相信多数人初看这个话题,会有疑问:“什么是生物入侵”?它有什么危害性?有没有真实案例呢?上文中,已经对生物入侵做出了解释。现在,我们给大家举出几个例子; 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风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 我国出入境检疫人员,已多次从国外旅客携带入境的水果中查获了一种国内没有的蝇――地中海实蝇。地中海实蝇看似美丽,却是专门危害水果和蔬菜的害虫,现已蔓延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早就明令禁止从地中海实蝇疫区进口水果,并禁止各地旅客携带任何新鲜水果和蔬菜入境。正是由于严加防范,地中海实蝇至今没有侵入我国。 看到这些恐怖的例子,也许你会想:我该怎样去预防?其实,这种不受时间和国界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的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的生物虽具有严重危害性,但世界各地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些了。我们要提高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在确实需要引进外来物种时,必须有严格的科学论证和申报审批手续,出入境部门要加强对有害生物的检查。 那这种“有害生物”究竟有没有被广大百姓所重视吗?为此,我们两个人对于生物入侵展开抽样调查/我们随机调查了20人,调查结果如下: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侯晓杰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本文从外来入侵生物的定义、研究现状、入侵机制及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阐述了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的严重影响程度,提出了入侵生物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普遍,它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慢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界明确提出了“生物入侵”这个名词。外来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农林牧渔和人畜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分析物种灭绝机制时,有生态学家将外来种的侵入列为“灾祸四重奏”之一,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生物入侵将变成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首要因素。除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外,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据报道美国每年要花费1370亿美元用来防治由于外来种入侵造成的危害,例如杂草防除、农业病虫害的爆发以及植物病原菌等[1]。但有关生物入侵的研究在现阶段才慢慢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全球性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成为与全球变化和生态可持续管理想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 一、外来物种的定义 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来生物。外来生物特别是外来物种的引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迁移过程中,一些外来生物由于缺少了原有生态系统中的制约因素,加上对其疏于管理和控制,导致其快速生长和繁殖,逐步取代或危害新环境中的当地物种,最终改变自然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演变为外来有害生物。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外来生物入侵。近些年来,外来生物入侵对各国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据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CBD)”报告显示:外来生物入侵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是1380亿美元,印度为1170亿美元,巴西为500亿美元,英国为120亿美元,南非为70亿美元。全球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超过4000亿美元[2]。 外来种对相对于乡土种而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自然案发生分布而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在当地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的物种。它是指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闯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理区域,并在那里定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即为外来物种。外来种与入侵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又有区别,入侵种属于外来种,它的引入可以或可能引起对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的损害,但入侵种的范围却比外来种的范围小[3]。 外来物种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扩散能力强、往往对作者简介:侯晓杰(1981-),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讲师,农学博士,从事园林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防治。通信地址:053000河北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E-mail:houxiaojie23@https://www.360docs.net/doc/ce3892042.html,。

中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04

附录1中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Appendix 1Namelist of 100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名称Species所属类别Category Ⅰ.微生物Microorganism 1)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腐霉科Pythiaceae 2)马铃薯癌肿病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 3)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Clavibater michiganensis棒形杆菌属Clavibater 4)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 5)桉树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 6)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丛梗孢科Moniliaceae 7)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 spot virus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 8)落叶松枯梢病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座囊菌科Dothideaceae 9)松针红斑病菌Mycosphaerella pini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 10)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长喙霉科Ceratocystiaceae Ⅱ.水生植物Aquatic plant 11)洞剌角刺藻Chaetoceros concavicornis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12)新月圆柱藻Cyclindrotheca closterium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13)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甲藻门Pyrrophyta 14)反屈原甲藻P. sigmoides甲藻门Pyrrophyta 15)斯氏梨形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甲藻门Pyrrophyta 16)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croides苋科Amaranthaceae 17)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禾本科Gramineae 18)大米草S. anglica禾本科Gramineae 19)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Ⅲ.陆生植物Terrestrial plant 20)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苋科(Amaranthaceae) 21)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苋科(Amaranthaceae) 22)刺苋A. spinosus苋科(Amaranthaceae) 23)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商陆科(Phytolaccaceae) 24)王不留行Vaccaria segetalis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25)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藜科(Chenopodiaceae) 26)杂配藜C. hybridum藜科(Chenopodiaceae) 27)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菊科(Compositae) 28)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菊科(Compositae) 29)三裂叶豚草A. trifida菊科(Compositae) 30)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菊科(Compositae) 31)三叶鬼针草B. pilosa菊科(Compositae) 32)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菊科(Compositae) 33)小白酒草C. canadensis菊科(Compositae) 34)苏门白酒草C. sumatrensis菊科(Compositae) 35)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菊科(Compositae) 36)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菊科(Compositae) 37)飞机草E. odoratum菊科(Compositae)

生物入侵

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生物入侵的模式有哪几类? 1)自然入侵2)人类辅助入侵3)屏障去除后的入侵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5)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6)有意引入 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的因素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1)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①生态适应能力强②繁殖能力特强③传播能力强;2)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①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②缺乏自然控制机制③人类进入的频率高 4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有那几点并解说其要点 1)多样性阻抗假说要点: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入侵越难 2)天敌逃避假说要点:①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②天敌对本地种比对外来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③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3)空生态位假说要点:生物阻力小4)资源机遇假说要点:有可利用资源,入侵种与本地种不存在强烈竞争。5)干扰假说要点:干扰后创造了空生态位6)生态位机遇假说要点:外来入侵种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多种机遇的综合协同或拮抗所造成的。 5导致当代世界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因素 三大因素:1)外来入侵物种2)生态环境破坏3)砍伐或捕获 6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的威胁:1)入侵种侵袭可使生物多样性丧失2)破坏景观生态的自然性与完整性3)竞争并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4)危害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7入侵模型:公式E=IS 式中E——给定区域中外来种的数量;I——外来种引入的数量;S——外来种的存活率。I=Ia+Ii式中Ia——偶然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自然扩散或环境污染不慎引入;Ii——有意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农业生产或园艺观赏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引入。S=SvShScSm式中Sv——外来种同土著种竞争灭绝后的存活率;Sh——因草食动物和病原体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c——定居过程中因意外事件(如干旱等)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m——不适应环境而灭绝后的外来物种存活率(如热带种释放到温带中、陆地种释放到水环境中、潮湿地区种释放到干旱环境中等的不适应性) 8影响群落可侵入性的五大关键要素 1)进化历史2)群落结构3)繁殖体压力4)干扰5)胁迫 9简述我国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的表现 1)涉及的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有入侵物种,即使是偏僻的山区或自然保护区也或多或少地能找到入侵物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水域、农业区、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外来入侵物种,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的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种类繁多。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等和低等植物、细菌与病毒等。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10.列出几个重要的新型病毒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1)马尔堡病毒2)SARS病毒3)拉沙病毒4)埃博拉病毒5)艾滋病毒6)第IV级病毒 第IV级病毒的出现实质上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恶果。那些微小的第IV级病毒本来潜藏在森林生态深处的特殊黑暗角落里,在历史上它们未曾侵袭过人类,而是人类肆无忌惮的活动干扰了它们栖息的自然环境,扰乱了它们的安宁,于是它们才报复和侵袭人类。不管表面现象如何,第IV级病毒是很少自动或主动“出现”的。 由此可知,自然生态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衰减与丧失使病原体失去了原有宿主,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