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与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与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与保护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物入侵问题。

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在其非原生地区引入并迅速扩散的过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生物入侵,并加强海洋生物保护的工作。

一、生物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竞争压力加剧:入侵物种与当地物种争夺生存资源,如食物、巢穴和栖息地,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2. 生态链破坏:入侵物种可能改变海洋食物链的结构,影响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3. 疾病传播:一些入侵物种携带病原体,可能引发疾病在当地物种中传播,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4. 经济损失:生物入侵给渔业、海洋旅游和沿海经济等产业带来严重损失,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

二、生物入侵防治的措施1. 加强监测与预警:建立海洋生物入侵监测网络,通过常规调查和数据收集,及时掌握入侵物种的动态情况,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隔离与阻断:在关键地区建立生物安全屏障,如人工天然岛、防污染堤坝等,限制入侵物种的扩散。

3. 生物控制与管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等手段对入侵物种进行控制,如引入天敌物种、使用生物农药等。

4. 生态修复与恢复:对受到生物入侵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当地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重建生态平衡。

三、海洋生物保护的重要性1. 维护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之一,保护海洋生物能够维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2. 营造健康海洋环境:生物可以作为指示器反映海洋环境的健康状况。

通过保护海洋生物,可以提高海洋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3. 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海洋生物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提供食物资源、调节海洋气候和保护沿海生活环境。

4. 防止生物入侵:加强海洋生物保护可以减少生物入侵的发生,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知识普及助力生物安全——生物入侵教育教案设计

知识普及助力生物安全——生物入侵教育教案设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大,生物入侵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

生物入侵指的是一种物种从本地区迁移入另一个地区,并对其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加强对生物入侵问题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目标1.了解生物入侵问题的概念和危害性。

2.学习生物入侵的特点和影响机制。

3.掌握预防和治理生物入侵的方法和措施。

4.改善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物入侵防治工作。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一种外来物种在移植到异乡后,通过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扩散繁殖,占据当地生态资源而造成的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和生态灾害。

对于那些没有天敌的异乡物种,它们很容易侵略和占领当地生态系统,导致当地物种灭绝或减少。

2.生物入侵的危害性生物入侵的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入侵物种通过竞争和掠夺逐渐替代了原有物种,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引发生态环境变化,造成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入侵物种对人类经济、卫生、娱乐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3)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大量入侵物种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链结构上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4)对当地或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风险和影响:入侵物种不仅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可能通过其先进的适应能力及繁殖能力进而扩展和进攻到其他区域,形成连锁反应,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和威胁。

3.生物入侵的特点和影响机制生物入侵的特点包括适应能力强、适应时间短、多样性大、危害性强等方面。

其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竞争和掠夺这两大作用逐渐替代原有物种,从而控制当地生态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形成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改变。

4.预防和治理生物入侵的方法和措施预防和治理生物入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措施。

(1)规范外来物种引种和利用:必须要规范外来种的引入和利用,不仅要从源头上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而且要保持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防止新的入侵外来种的进入。

七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七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七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物入侵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外来物种的引入在给生态系统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本土生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七生物入侵的概念、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二、七生物入侵的定义七生物入侵是指某些外来生物由于生态环境适宜、缺乏天敌等原因,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导致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甚至灭绝的现象。

这些外来生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能够迅速占领新的生态位,对本土生物造成巨大的威胁。

三、七生物入侵的影响1、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的引入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本土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

2、传播疾病:某些外来物种可能携带病原菌,导致本土生物患病死亡。

3、损害农业和林业:某些外来物种会侵害本土作物和林木,给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4、威胁人类健康:某些外来物种可能成为人类的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四、应对七生物入侵的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进行严格管控,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3、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研究,了解其生态学特征、繁殖规律和危害机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采取物理和化学措施:对于已经入侵的外来物种,可以采取物理和化学措施进行防治,如人工捕捉、喷洒农药等。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入侵问题。

五、结论七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于生态平衡、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各国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

保护生物安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生物入侵和生物安全是两个重要的议题。

第7章 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第7章 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 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起草工作。
相关法律(18部)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条规定:必须对 那些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 物种进行预防引入、控制或根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 十五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 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 危害。
1. 天然的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 由微生物特别是致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是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2. 转基因生物——转基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滥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 以及社会、经济都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广义的生物安全所受到 的外来威胁
• 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
大米草,目的是为了保护沿海滩涂。也发挥了一定作 用,功不可没。但近年来它在沿海地区疯狂扩张,覆 盖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 危害:疯长的大米草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
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大米草还破坏了近海生物
的栖息环境,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引
• 实验室生物危害;
• 生物医学的生物危害。主要是人和动 植物的各种致病有害生物;
• 生物技术应用的生物危害;
• 外来生物入侵。
我国生物安全的状况
存在问题: 1. 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2. 法规体系不健全; 3. 基础研究薄弱; 4. 跟踪监测和监督报告制度还没有建立。
加强生物安全的措施
1. 制定国家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和生物安全 政策; 2. 加强生物安全技术研究; 3. 完善和协调生物安全监控体系; 4. 对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知识的科学普 及和交流工作,增强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外来种引入途径及入侵特性分析*高贤明1 庄 平1 孙书存2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2. 南京大学南京 210093外来种入侵已经对全球范围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不良后果并给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外来种入侵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全球普遍的重视但对于外来种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因为外来种与入侵种是两个不同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种都具有入侵的潜能并成为入侵者当前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粮油作物家禽家畜等几乎都是外来种由于对人类栽培饲养的绝对依赖这些物种通常没有入侵的潜能因此也不会成为入侵种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界占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各自的分布区进入分布区以外其它区域的物种被称之为该区域的外来种但只有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来种才被称之为入侵种一个地区外来种的引入通常划分为人为和非人为两大类这种划分显然过于粗放不利于外来种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对外来种本身特点和引入方式分析本文进一步将引入途径划分为目的引入伴随引入伴人传入自然扩散与渗透GMO的环境释放全球变化等几个方面具有入侵潜能的外来种通常表现出具有生态适应的广谱性生长发育迅速繁殖力强化学武器持久性高较高的协同进化的潜力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共生关系等特性对入侵种的入侵特征分析的结果能够为外来种入侵的预防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工程项目KSCX1-07-01的部分内容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可入侵性实验研究许凯扬 叶万辉 曹洪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510650Elton多样性-可入侵性假说认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群落不容易受到外来种入侵但后来的许多验研究并没能证实两者的负相关性甚至出现正相关的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为入侵种人为构建不同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功能群多样性C 3植物C4植物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梯度的草地小群落通过空心莲子草在不同群落里的入侵状况来验证Elton的假说并以入侵种生物量作为衡量群落可入侵程度的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了其他共变因子影响的前提下物种功能群愈丰富的群落对资源利用更充分因而对空心莲子草表现出愈强的入侵抵抗力物种多样性不同但功能群数目相同的群落可入侵性差异并不显著功能群特征性不同的群落也表现出可入侵性的差异有着固氮功能的豆科植物对入侵抵抗力最弱实验还发现和空心莲子草属于同一功能群且生态位非常相似的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对入侵的抵抗力最强另外不考虑功能群多样性的群落盖度对入侵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暗示群落可入侵性和物种多样性并没有很显著的负相关而是和物种特征性基础上的功能群多样性呈负相关群落中的资源可利用性很可能是决定群落可入侵性的一个关键因子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范树国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本文探讨了生物入侵的概念植物入侵在我国发生的特点危害状况入侵原因以及预防和管理对策外来生物入侵也简称外来种入侵它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入侵种定义为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2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3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明显变化或给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造成损害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旅游活动和其他交流日益增多外来植物入侵形势日益严峻正在和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植物入侵的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给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生产和生活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入侵植物生存繁殖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入侵发生前存在潜伏期入侵发生后难以控制和治理外来入侵植物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植物入侵在我国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人们的思想重视不够有意无意地将外来植物带入境内如不规范的引种游客带入的花草等立法没有跟上对外来植物入侵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约束缺乏科学有效的检测和检疫监管手段媒体宣传和公共教育力度不够公众的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未深入人心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对外来植物入侵带来的全面生态效应研究得不够此外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部分转基因植物如果控制不当进入大自然或其他国家也有可能成为入侵植物对植物入侵的预防和管理对策主要有加大外来植物入侵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防患于未然修订国内立法加强外来物种引种法规程序的建设谨慎引种严格进口审批把关强化检测和检疫监管手段建立起规范化的检测检疫体制和体系加强外来植物引种效应的基础研究建立起外来植物入侵的动态监测系统和风险评估中心加强已经引进的外来植物物种管理建立起国家监控的数据库系统植树造林严格种源选择强调使用当地物种做到适地适树包括花草和其他植物中国主要入侵性植物外来种的克隆特征刘建1, 2 宋明华2 董鸣2 王仁卿1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2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 250100外来种入侵是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入侵性外来种的适应能力很强主要通过竞争排斥当地物种人们已经对入侵性外来种的特点进行了很多总结但仍然无法预测外来种的入侵性造成危害的植物外来种主要是克隆植物克隆植物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无性繁殖的植物根据克隆器官不同克隆植物可以被分为根茎型匍匐茎型等根据植物生长型可以把克隆植物分为游记型和密集型克隆植物的生长型及克隆器官不同会影响克隆植物的适应能力和入侵能力认识中国主要入侵性植物外来种的克隆特征对于认识入侵性植物外来种的实质及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具有意义生物入侵的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任海 李勤奋 彭少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生物入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自然群落及其生态特征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对生物入侵的起因入侵过程入侵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生物入侵的起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本身具有入侵的特性如强的抗性高的繁殖力易传播等这些特性是生物能够入侵的基础二是群落的易入侵性有关这方面研究理论主要有生态位空余假说群落缺乏外来种天敌假说和物种丰富度假说三是人类干扰是造成生物入侵的一个直接原因实际任何一方面都很难单独解释外来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外来种入侵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类干扰是造成外来种入侵的一个直接的驱动力外来种的入侵过程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传播过程中的淘汰阶段到达新环境后的环境选择阶段以及定居后的增长阶段绝大多数外来种在第一二阶段被淘汰掉只有极少部分幸存者能够进入第三阶段并逐渐与新环境的自然条件融合成为成功的入侵者因此一个外来种到达新的地区后会有多少个体生存下来与其最初的入侵数量没有多大关系而关键是物种与环境的偶合外来种入侵造成的影响已涉及到各个层面上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健康等不同方面基于这些危害对入侵生物的防治工作目前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其中加强检疫工作被列为阻止外来种进入的第一步在这一步存在的问题是很难识别未来潜在的入侵者对引进的外来种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进行损失与利益的预测分析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认识外来种的途径对已入侵生物的控制与管理的具体措施有机械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在实际工作中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更有效地控制与消灭入侵生物但对于大面积入侵的生物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根除办法根据目前外来种入侵的研究与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与不足生物入侵研究今后应加强如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对外来种本身入侵机理的研究 2. 加强对外来种蔓延的过程研究 3. 加强对入侵生物分布及其造成影响的预测模型研究 4. 加强对生物入侵引起的经济损失的估算与引进某一外来种的风险评估 5. 加强对生物入侵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 6. 加强入侵生物信息的交流外来种水盾草在中国的分布和入侵途径丁炳扬 于明坚 金孝锋 俞建 姜维梅 董柯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28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 Gray)是原产南北美洲的水生植物近年发现在中国已成为归化种作者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初步掌握了水盾草在中国的分布及其特点探讨了其入侵途径和扩散机制结果表明1水盾草目前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建德江苏南部太湖流域和上海西部淀山湖附近2水盾草分布的水体类型主要是平原水网的小河流小型湖泊在许多水域常成片或成丛生长成为群落的优势种在大江如新安江中也有生长但还未发现在池塘溪流水库水渠等水体有水盾草的侵扰3将水盾草分布范围内的86个调查点其中55个点有水盾草中生长的16种沉水植物用种间相遇百分率PC= a / ( a + b +c ) 表示各种间的关联程度表明水盾草与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联结系数最高其次是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说明水盾草最有可能侵入有这些植物生长的群落4水盾草在我国的入侵是作为水族箱观赏植物引进而逸生并且可能是多点发生的5根据其原产地气候条件和适生环境分析水盾草在中国还有很大的扩散空间为避免类似水葫芦的严重危害在中国的重演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及科技人员的重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97014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46803中国不同入侵程度的水盾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金孝锋 丁炳扬** 于明坚 姜维梅 周宏 俞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2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 Gray为莼菜科沉水草本原产美国和南美洲据报道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已经归化为难以防除的外来杂草在我国自1999年公开报道以来现知水盾草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地区的许多水域成为水生群落的优势种这里主要探讨水盾草在不同的优势入侵程度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浙北-苏南水盾草分布区内选择23个样带进行群落学调查以此得到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各个物种的生物量biomass频度frequency等并计算出各个种的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IV重要值是反映一个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指标在水生群落中我们采用重要值IV=相对频度RF, relative frequency+相对优势度RD, relative dominance根据水盾草重要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其入侵的程度再根据重要值和物种数测算物种丰富度speciesrichness Shannon-Wiener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和Pielou均匀度指数Pielou index3个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 水盾草群落物种组成在2~13种之间常见的乡土种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少数样带有钩果茨藻Najas ancistrocarpa和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等 在3个多样性指数中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是湖州道场乡1.0255 / 13种和苏州太湖乡 1.0225 / 13种最低的为绍兴兰亭0.2256/ 2种而Shannon-Wiener指数在0.1023~2.5586之间湖州东林最低湖州道场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0512~0.9191之间湖州东林最低绍兴兰亭最高从水盾草的重要值和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关系来看基本反映了水盾草在群落中地位越突出物种多样性就下降而建德梅城的样地水盾草重要值很低但多样性指数并不高可能是在大江中水草种类本来就单调的缘故基于重要值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其相关性可得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重要值都成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水盾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水盾草的入侵程度密切相关水盾草进一步扩散对本土种有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997014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编号G2000046803** 通讯联系人薇甘菊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冯惠玲1 2(1. 深圳仙湖植物园深圳 518004)(2.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菊科假泽兰属植物为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具蔓生茎攀缘并缠绕幼树作物或其他植物使其死亡原产中南美洲目前在非洲西部东南亚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岛屿印度尼西亚以及亚热带许多国家和地区报道有薇甘菊存在也是中国南部地区尤其是广东省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外来杂草对森林茶园果园柚木林橡胶林油棕林等的危害特别严重是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薇甘菊对自然植被人工林园林绿地果园农场等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以生物防治为基础的治理措施是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介绍了薇甘菊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情况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薇甘菊生物防治研究现状评价了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利用一些生物因子如节肢动物病原微生物以及相克植物来控制薇甘菊的措施*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46803广东省科技百项工程项目2KB068011S,深圳市城市管理办公室计划项目转Bt基因抗虫欧洲黑杨安全性评价研究王军辉 张守攻 张建国 张真 韩一凡 胡建军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植物基因工程在过去短短二十年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中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由于关系到生物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体健康一直受到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转基因欧洲黑杨杂交后代Bt 基因表达特性和Bt转基因杨树对杨树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PCR检测了转基因欧洲黑杨当代和杂交后代群体结果表明外源Bt基因在7年生的转基因欧洲黑杨14个无性系中稳定表达Bt基因在杂交后代中分离比例为1:1在新疆进行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小面积的转基因杨树和非转基因杨树之间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别不大而对100亩以上的转基因杨树纯林和11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杨树混交林中昆虫和蜘蛛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说明Bt转基因杨树会改变其昆虫群落结构这说明Bt转基因杨树在抑制鳞翅目昆虫的同时有利于其它食叶昆虫转基因纯林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都较混交林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但转基因混交林中瓢虫的数量明显比转基因纯林高相差10倍蜘蛛的数量是纯林中较多相差1倍转Bt基因棉对草蛉的影响周秋菊1 魏伟1* 钱迎倩1 马克平1 张永军2 吴孔明2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4转化Bt杀虫蛋白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的阶段虽然已商品化的转Bt基因抗虫植物在其生长期的大部分时间都高水平的表达Bt毒蛋白但是已有报道某些靶标害虫已经对Bt蛋白产生耐受性另外取食Bt作物的非靶标害虫对Bt可能是不敏感的或者是受亚致死影响的当天敌昆虫以转Bt基因抗虫作物上的靶标和非靶标害虫为猎物或寄主时天敌昆虫就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转基因杀虫蛋白从而可能受到影响进而有可能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国内释放面积较大的转基因作物是转Bt基因抗虫棉本文以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次要害虫甜菜夜蛾大草蛉为对象从三级营养层的角度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对天敌昆虫的影响为转基因棉田害虫的综合治理和转基因棉花的生物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分别以转基因棉中30和非转基因棉中16作为对照棉叶饲喂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初孵幼虫24h然后以甜菜夜蛾饲喂草蛉每皿放1头草蛉10头甜菜夜蛾重复4次每天检查剩余幼虫数计算草蛉日捕食量并补充斜纹夜蛾到10头草蛉暴露于转基因棉花6天后换成在非转基因棉上生长的棉蚜来饲喂草蛉观察其生长发育对照同样换成棉蚜来饲喂结果表明捕食在转Bt基因棉叶上生长的甜菜夜蛾的草蛉其捕食量明显=16.70DF=1P <0.0001草蛉存活率化蛹率在转基因和高于对照F非转基因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转基因处理的草蛉幼虫存活率70%对照为80%转基因处理过的草蛉化蛹率为71.4%对照为87.5%暴露于转基因棉花的草蛉的幼虫平均历期为13天对照为12天从试验结果来看转基因棉花通过食物链可以增加甜菜夜蛾的捕食性天敌草蛉的捕食量但是对草蛉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幼虫历期等没有明显影响* 通讯作者weiwei@Biological Invasion: A Case Study of Exotic Plant on Some Islands in Hong KongShea She Sang ² Yan Yue Hong¹ Xing Fu Wu³(1.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510650)(2. China-Hong Kong Ecology Consultants Co., Hong Kong)(3. Correspondence address: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What is biological invasion? It can be defined as the mass movement or encroachment of organisms from one area into another. What is the situation of the plants invasion into the relatively isolated islands?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xotic plants recorded on eight Hong Kong islands and the adjacent peninsula of north-eastern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xtent of the exotic plant invasion on island habitats is apparently correlated with human disturbance and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the island. Some aggressive exotic plants such as Bryophyllum pinnatum (Family: Crassulaceae) is compete with native rare fern species Notholaena hirsute (Family: Simopteridaceae). Without habitat management, the native fern N. hirsute on the island wouldprobably be excluded by B. pinnatum.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artificial remove of B. pinnatum would be necessar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native fern N. hirsute.林木引种与外来物种入侵郑勇奇 张川红 王豁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林木引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树木种质资源提供大量的木材还在水土保持和营建防护林方面起作用在丰富和美化我国城市景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外来物种和入侵性的概念国际外来树种入侵性研究进展分析林木引种与生物入侵的相互关系初步提出外来物种入侵性的评价方法并对我国外来引进树种的入侵性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在林木引种过程中防止外来树种入侵的战略和控制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林木引种与生物入侵有一个比较科学客观的了解外来物种入侵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危害不仅对乡土物种构成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丧失而且还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甚至危害人类和牲畜的健康目前在全世界引起普遍关注外来植物种的入侵性和生态风险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尤其是在林木入侵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外来树种具有入侵性必须满足2个前提条件一是该树种必须是外来树种二是外来树种在引进栽培后能够自然更新可以根据外来树种的生长特性繁殖特性扩散方式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以及生态阻力等对外来树种进行入侵性分级分析引种可以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引发生态灾难但树木与草本植物和病虫等不同入侵性较小且较容易控制我国引进的树木大多处于人工栽培条件下基本没有严重入侵和生态灾难发生由于林木的生育周期长许多年后才能繁殖即使有外来树种具有入侵性在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方也容易控制林木引种中应加强外来树种生态入侵性的风险评估和入侵性的控制措施的研究对于国家重点风景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和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范围生态脆弱区和人迹罕至地区更需慎重对待林木引种要辩证得看待引种与外来物种入侵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深圳的外来植物严岳鸿 邢福武 陈红锋 付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0通过对深圳外来植物调查截止目前为止连同植物园内的栽培植物植物计算在内深圳共有外来植物94科371属1042种占植物种类总数的41.63%在1024种外来植物中已归化的有86种占外来植物种类总数的6.12%已成功入侵并带来较大危害的有20种占逸生植物总数的23.26%文中通过对深圳外来逸生植物的来源生长型生境和危害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 外来植物的入侵对深圳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对人工林或农林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来自新热带地区的外来植物对深圳容易入侵并造成较大危害 比较矮小的草本和藤本植物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高大乔木的入侵能力小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较小曲纹紫灰蝶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危害和防治王大绍四川省攀枝花市大田中学四川攀枝花 617002曲纹紫灰蝶Chiladespandanva台湾亚种 C.pandava perpatria Hsu分布于台湾危害苏铁属(Cycasspp)植物该属在我国有18种全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曲纹灰蝶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危害严重威胁到保护植物曲纹紫灰蝶成虫展翅2.5-3厘米翅面紫蓝色前翅外缘黑色后翅外缘有细的黑白边其内为黑色窄带翅反面灰褐色两翅均具黑边前翅亚外缘有2条具白边的灰色带cu2室端黑色冠以大的橙黄斑后中横斑列中前端1个黑斑和m3至cu2室3斑连成1 曲纹翅基有3个黑斑都有白圈尾突细长端白色幼虫体型象蛞蝓头小缩在胸部内足短在四川一年4-5代世代交替蛹为缢蛹椭圆形光滑黑色卵淡黄色呈圆球形成小块产在嫩芽或嫩叶上一曲纹紫灰蝶的传播1994年中国蝶类志记载只分布于我国台湾和香港九十年代末已传入大陆的广东福建省2000年前后传入内地主要是在福建广东引进苏铁苗圃的种植园中并呈向周围扩散为害的趋势一般人眼里都认为灰蝶不会危害苏铁容易放过真凶不易察觉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其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具有爆发性的潜力二曲纹紫灰蝶的危害。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摘要】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种群侵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对当地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平衡、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生物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同时损害农林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一些外来生物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防治生物入侵,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以及重视宣传与教育。

国际合作与法规制定也是防治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监控和预防措施,加强科研支持和技术开发,以及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有效应对生物入侵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影响、生态系统、农林业、疾病、防治措施、国际合作、法规制定、监测、预警、科研、技术支持、宣传、教育。

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对原生物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是在原生物种无法适应的环境下生存繁殖而形成的。

生物入侵的定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概念始终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可能是有意引入的外来物种,也可能是无意传播的外来物种。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生物入侵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入侵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生物入侵的概念不仅仅涉及生物学领域,还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加以解决。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迅速繁殖并扩散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物种造成危害的现象。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学习指南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学习指南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学习指南➢课程简介➢教学大纲➢预修课程➢学习对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学习要点一、课程简介【中文简介】主要包括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有关的基本概念、作用与地位、现状和发展趋势;生物入侵及其安全性;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及其评价与控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安全性及其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以及国内外有关的政策法规与管理等。

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生物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技能,以及有关法规与管理措施等。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mainly focus on two topics, namely,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 and their basic concept, role and status as well as developmental trends. Firstly, it will introduce biological invasions and their safety. Secondly, it will present the risk assessments and risk management or control techniques of transgenic microorganisms, transgenic animals and transgenic plants as well as transgenic foods or fodder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fodder). Thirdly, it will provide the students a referral of th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methods of these GMO and their foods or fodders,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GMO and their products. After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biological safety science and research skills, as well a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是研究如何评价和控制与农业、人类健康或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等有关的所有生物和环境风险的一门高度交叉和综合的新兴学科,涉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6-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6-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第六章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第一节生物入侵一、基本概念1. 本地种(native species,indigenous species):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2. 外来种(alien/non-native/non-indigenous /foreign /exotic species):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种的类型:•有益:如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辣椒、番茄、棉花、花生、番薯。

又称引进种。

•中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维持相对稳定。

如广玉兰、桉树属植物等。

•有害:外来有害种,入侵种。

3. 外来入侵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

如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微甘菊、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等。

•外来种成为入侵种的概率约为1/1000。

•本地种、外来种及外来入侵种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外来种在侵入1000年后就很难从本地种中区分开来,有相当的物种难以判定是本地种还是外来种。

目前我们所定义的外来种中潜伏着一些未来的入侵种,这也常常是外来种管理上的疏漏之处,因为人们通常只注重那些已经产生危害的入侵种,而忽视了即将出现的入侵种。

如:巴西胡椒(Brazil pepper) 许多年来被人们栽种于院落作为观赏树种,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突然爆发,至今人们还无法解释其泛滥成灾的真正原因。

4. 生物入侵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feral population),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森林管护的生物安全与入侵物种防治

森林管护的生物安全与入侵物种防治

森林管护的生物安全与入侵物种防治森林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繁殖、扩散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过程。

入侵物种可能会破坏森林的生态平衡,影响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甚至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森林管护的生物安全与入侵物种防治成为了当今森林管理的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繁殖、扩散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来自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位和适应能力通常与当地的物种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当它们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时,可能会对当地的物种造成竞争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

生物入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

全球化使得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这增加了生物入侵的风险。

例如,入侵物种可以通过运输货物、旅游、农业等方式被带入新的地区。

另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从而增加生物入侵的可能性。

生物入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入侵物种可能会破坏森林的生态平衡。

例如,一些入侵物种可能会成为森林中的害虫或病害,对森林植被造成破坏。

另外,一些入侵物种可能会改变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影响森林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生物入侵可能会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压力。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它们可能会占领当地物种的生态位,导致当地物种的资源减少。

在一些情况下,入侵物种甚至可能直接捕食当地物种,进一步加剧对当地物种的压力。

最后,生物入侵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一些入侵物种可能是携带病原体的载体,这些病原体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导致人类患病。

例如,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携带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学习心得[精品文档]

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学习心得[精品文档]

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本以为生物安全这个词汇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我对这个词汇有些陌生。

但待我回家一趟看到家乡里的河流被外来物种水葫芦堵塞一大片,致使水质变坏,这才意识到生物安全与自己有关与人们有关。

本意引进外来物种是来平衡生态,但不曾想外来物种生长旺盛,以致其大范围增殖再致生态不平衡。

外来物种如水葫芦其生长力旺盛,适应力强,不易被破坏,以致成为生态一害。

那么外来物种入侵是怎么形成的,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旅游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在全球扩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一国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种群结构,威胁生态安全,最终将影响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因此,应对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安全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这必然导致我国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外来物种是指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

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来说,指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而生物安全则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指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威胁或潜在风险。

广义生物安全则不仅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学习指南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学习指南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学习指南➢课程简介➢教学大纲➢预修课程➢学习对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学习要点一、课程简介【中文简介】主要包括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有关的基本概念、作用与地位、现状和发展趋势;生物入侵及其安全性;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及其评价与控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安全性及其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以及国内外有关的政策法规与管理等。

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生物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技能,以及有关法规与管理措施等。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mainly focus on two topics, namely,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 and their basic concept, role and status as well as developmental trends. Firstly, it will introduce biological invasions and their safety. Secondly, it will present the risk assessments and risk management or control techniques of transgenic microorganisms, transgenic animals and transgenic plants as well as transgenic foods or fodder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fodder). Thirdly, it will provide the students a referral of th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methods of these GMO and their foods or fodders,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GMO and their products. After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biological safety science and research skills, as well a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是研究如何评价和控制与农业、人类健康或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等有关的所有生物和环境风险的一门高度交叉和综合的新兴学科,涉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给我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业、公共卫生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加强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保障我国生物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标1. 预防和控制外来生物入侵,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减少农业损失。

3.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疾病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提高全民生物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

三、制度内容1. 外来生物入侵监测与预警(1)建立健全外来生物入侵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重点物种进行监测。

(2)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3)及时发布外来生物入侵信息,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 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与治理(1)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的源头控制,禁止非法引进和携带外来生物。

(2)建立健全外来生物入侵治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责任。

(3)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综合治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综合防控等手段。

(4)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的应急处理,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3. 生物安全教育与培训(1)普及生物安全知识,提高全民生物安全意识。

(2)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的生物安全培训。

(3)开展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4. 国际合作与交流(1)积极参与国际生物安全合作,分享防控经验。

(2)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在生物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四、制度实施与监督1. 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要按照本制度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2. 建立健全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工作考核机制,对工作成效进行评估。

3. 加强对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五、结语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我国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共同维护我国生物安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
天然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其中由微生物特别是致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如生物武器、生物恐怖、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 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 转基因微生物。 生物技术——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生物技术的 滥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都可能造 成严重危害。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加强法制,制定专门法
加强监管,建立预警体系
加强合作,共同研究 采取行动,群防群治 提倡使用当地物种
预防与控制“生物入侵”
我国已经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8 条
规定:必须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
2003年3月1日起,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军队的转移
入侵途径之二 ——有意引进39.6%
作为牧草或饲料——空心莲子草 作为观赏物种——马樱丹 作为药用植物——洋金花 为恢复植被和进行城市绿化——大米草 作为食物——西番莲(鸡蛋果) 植物园引种
外来入侵物种引起的经济损失
据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因外来物
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美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乙生态系统
干扰 竞争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乙生态系统
干扰 竞争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乙生态系统
干扰 竞争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乙生态系统
干扰 竞争
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 是指对生态系统、生
境、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教学大纲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教学大纲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6590011课程名称: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Bioinvasion and Biosafety学分:2.0周学时:4预修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生物学等。

面向对象:植物生产类、生命科学类等本科生。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下列主要内容:1)生物安全广义与狭义的基本概念、生物入侵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有关的生物因素、生物安全有关问题与风险以及应对的评价与控制对策。

2)生物入侵相关的基本概念、国际生物入侵的现状与国内生物入侵的现状、外来入侵生物入侵的机制、外来入侵生物入侵的途径、中国外来入侵种的数量与外来入侵种的危害,以及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对策。

3)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生物(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概念、转基因植物与动物的转基因方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工业、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

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技术原理,了解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清楚以及转基因安全评价的内容和转基因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基本具备研究或解决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评价有关基本概念、原则,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内容与程序以及应相的方法,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潜在风险的安全控制对策与技术。

5)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要素,国际组织和世界有关国家地区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条例与管理办法,以及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与制度框架。

【课外要求】利用学校SRTP项目、国家级或省级的创新项目的机遇,若有兴趣和时间,可依托本教师团队所在的具有良好平台,如植物保护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昆虫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基础研究”(刘树生教授负责,冯明光、陈学新、叶恭银、沈志成教授均系骨干,徐晓莉博士和吴琼硕士系辅助骨干的成员,其中吴琼老师为本课程网站维护的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冯明光、刘树生、冯明光、陈学新、叶恭银、沈志成、娄永根)、水稻重要病害的成灾机理和持续控制(周雪平、宋凤鸣、马忠华等))等,进入系列教授实验室开展认知、科研与实践。

七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综述

七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综述
第七章 生物入侵与 生物安全
喜旱莲子草俗称“水花生”、“革命草”,以无性繁殖为主,地下
根系庞大,在节处可反复生出幼芽到达地面成为新幼苗,在强光或很 荫蔽的地方均可生长。
危害:可覆盖水面,堵塞航道,危害作物,滋生蚊蝇,破坏景观生态。 原产于巴西,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上海及华东地区。50年代后, 南方将此草作为猪饲料引种扩散,后逃逸为野生。
互花米草1979年从美国引进。当初引种的目的是为保滩 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和改善海滩生态环境。 ⑴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⑵堵塞航道;⑶ 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⑷威胁本 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互花米草
红 脂 大 小 蠹 危 害 状 松 材 线 虫 危 害 状
如:巴西胡椒(Brazil pepper) 许多年来被人们栽种 于院落作为观赏树种,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突然爆发,至今人们还无法解释其泛滥成灾的真正 原因。
4. 生物入侵
• 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
野化种群(feral population),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 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 称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 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三个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另两个
自然穿越而引起分布扩展。这是淡水生物入侵的常见模式, 如七鳃鳗(sea lamprey)的入侵。
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依赖于人类运输,生物体入侵
后能适应新的环境。促进意外运输的因子有:小型或隐性生 殖体;有利于传输的进化学和适应;与栽培养殖物种相似; 与其他物种共生;船舶的压舱水;货物运输中无意夹带的入 侵种。
水葫芦
薇甘菊
烟粉虱:危害蔬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的研究与管理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的研究与管理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的研究与管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exotic species)由于人为活动而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且通过繁殖和适应能力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或破坏。

生物安全(biosecurity)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管理,下面我们将就生物入侵和生物安全的研究和管理做一些探讨。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是全球性的问题,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非本地物种可能会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繁殖和扩散,并抢占原有物种的资源,导致许多物种的数量下降或灭绝。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非本地物种还可能会对农业、林业和渔业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此外,一些非本地物种有可能会传播疾病、损害人类健康。

二、生物入侵评估针对生物入侵危害,各国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来保护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

生物入侵评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生物入侵评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概念评估和详细评估。

概念评估旨在确定非本地物种是否具有潜在的生物入侵威胁性,以及应该采取哪些管理措施。

详细评估则需要对非本地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

三、生物入侵控制方法除了生物入侵评估之外,生物入侵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生物入侵的控制策略包括化学控制、物理控制、生物控制和综合管理等方面。

其中综合管理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它包括了多个控制方法,如物理控制、生物控制和化学控制等。

综合管理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和技术手段,来对非本地物种进行控制和监测。

四、生物安全的措施生物安全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一个体系,包括预防、检测、响应和恢复等方面。

预防措施包括了生物入侵评估和非本地物种管制等工作。

检测措施则是为了及时发现入侵物种并防止扩散。

生物安全的概念是指

生物安全的概念是指

生物安全的概念是指生物安全是指通过预防、控制和管理有害生物的入侵、传播或释放,保护人类、动植物和环境免受其危害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生物安全强调预防、预测和响应危害生物事件,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食品供应链、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

生物安全的概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入侵:指外来的有害生物进入到当前的栖息地或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的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生物入侵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对农业、林业和渔业造成经济损失。

2. 有害生物的传播:有害生物通过人类、动物、货物、水、土壤和空气等途径在不同地区或国家间传播。

传播途径包括旅行和贸易活动,因此,国际合作在预防和管理有害生物传播方面非常重要。

3. 生物恐怖主义:生物恐怖主义是指有意利用生物危害物质、生物武器或生物致病物进行恐怖袭击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生态系统破坏和社会恐慌。

因此,防止生物恐怖主义的发生是生物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食品供应链、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和方法:1. 监测和早期警示系统:建立有效的监测网络和早期警示系统,及时发现新的生物危害物种和传播途径,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2.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对潜在的危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其入侵能力、传播途径和潜在危害。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监控、预测、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有害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危害。

3. 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生物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分享信息、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有害生物的威胁。

建立国际机构和合作项目,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提高全球生物安全水平。

4.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生物安全意识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和措施的了解。

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安全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加强公众与政府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安全与 外来生物入侵
7
Bio-safety and Bioinvasion
疯牛病
O-157事件 甲型肝炎
➢ 1987 年 12 月 至1988年2月, 上海甲型肝 炎暴发性流
➢ 1996年6月从日本多所小学发生集 行 事 件 , 30 体食物中毒事件,即感染上大肠 万 市 民 染 上 杆菌“O-157”,产生剧烈的腹痛、 甲 肝 。 是 吃 高烧和血痢。病情严重者并发溶 了 带 微 生 物 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脑炎, 的 毛 蛤 引 起 。 危及生命。
相关法律(18部)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条规定:必须对那 些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物 种进行预防引入、控制或根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 十五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 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 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第三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 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 防治法”的规定,采取措施,保护和 改善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 以物种论,美洲斑潜蝇、豚草、褐家鼠、烟 粉虱、温室白粉虱、紫茎泽兰造成损失均在 10亿元以上,是危害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外 来入侵物种。
➢ 专家们根据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计算的结 果表明,
➢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 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1000.17亿元, 其中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造 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998.25亿元、0.71亿元和 1.21亿元。
➢ 北京入侵较为严重的植物包括三裂叶豚草、 豚草、意大利苍耳、毒麦等。
三峡库区遭受53 种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作为我国重要植物资源库和物种基因 库的三峡库区目前正遭受以紫茎泽兰为代 表的53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在威胁着库 区本土生物发展的同时,对库区的生物种 群结构、水土流失控制、土壤营养循环、 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
1、祸起 福寿螺
2、生态杀手: 加拿大一枝黄花
3、疯长的凤眼莲
➢ 凤眼莲俗称“水葫芦”,原产南美,
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
➢ 水葫芦繁殖快,有净化水质的作用,20世纪50-60年 代还作为猪饲料推广。
➢ 现在猪不吃这种饲料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促成了 水葫芦的疯狂繁殖,成片聚集的“绿岛”不仅堵塞 河道,影响通航,更严重的是它们已成了破坏江河 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
中国已经建立了由农业部牵头,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 家林业局、科技部、海关总署、国 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国外 来生物防治协作组,成立了外来物 种管理办公室。
农业部也成立了外来入侵生物预 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为外来入侵生物 防治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此外, 农业部已经制定“农业重大有害生物 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启动了“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 “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起草 工作。
➢ 作为猪饲料引进的水葫芦在沿江一带疯长,上海 2001年用于打捞水葫芦的费用超过6000万元,浙江 年打捞费1000万元,全国年打捞成本达1亿元;
➢ 空心莲子草每年给黄河以南地区造成6亿元的经济损 失……
➢ 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98.59亿元。
➢ 其中,农林牧渔业160.05亿元,交通运输仓 储和邮政业8.47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0.87亿元,人类健康29.21亿元。
无锡的水口电站
遭水葫芦侵害的 江南水乡
凤眼莲(水葫芦)
大米草 (互花米草)
➢ 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 大米草,目的是为了保护沿海滩涂。也发挥了一定作 用,功不可没。但近年来它在沿海地区疯狂扩张,覆 盖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 危害:疯长的大米草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
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大米草还破坏了近海生物
的栖息环境,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引
起赤潮,堵塞航道,大量的沿海生物窒息死亡。
豚草入侵
➢ 豚草被誉为“毒草”,原产北美, ➢ 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 入侵:此种植物是20世纪30年代由日军的马料中带
入,另一说法是当年侵华日军用此种植物给坦克作 伪装时带入。 ➢ 危害:除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外,(1)花粉 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 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本科、 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海南频遭200 多种外来生物入侵
➢ 我国发现的400余种外来入侵生物中,海南省有200 多种,成为我国外来生物入侵与危害最为严重的地 区之一。
➢ 1993年至今的10多年间,海南省外来有害生物以美 洲斑潜蝇、水椰八角铁甲、蔗扁蛾、椰心叶甲、香 蕉枯萎病危害为甚。
➢ 2002年海南发现椰心叶甲疫情以来,受害的椰子树、 大王棕等11种棕榈科植物达182.54万株,棕榈产业 每年损失1.5亿元,至今未得到有效控制。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干扰
竞争
乙生态系统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干扰
竞争
乙生态系统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干扰
竞争
乙生态系统
甲生态系统
天敌
生境
干扰
竞争
乙生态系统
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对生态系统、生
境、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
➢外来入侵物种不仅威胁本地的生物
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而且 瓦解生态系统功能。
外来入侵物种引起的经济损失
据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因外来物 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美 国每年损失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损 失1300亿美元,南非损失800亿美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物入侵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
➢ 泛滥于西南部的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含有毒素,马、 羊食后引发气喘病,曾使四川凉山的羊减产6万多头, 损失2100多万元;
各省的外来入侵生物
(1)浙江省(8种) ➢ 植物: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凤眼莲(水葫芦)
和假高粱 ➢ 动物:蔗扁蛾、福寿螺和牛蛙
(2)山东省(15种) ➢ 豚草、凤眼莲、车前属、大米草、美国白蛾等
(3)广东省(7种) ➢ 植物:薇甘菊(珠江三角洲所独有)、空心莲子草、
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 ➢ 动物:福寿螺和牛蛙
生物安全所受到的外来威胁
➢实验室生物危害 ➢生物医学的生物危害,主要是人和
动植物的各种致病有害生物。 ➢生物技术应用的生物危害 ➢外来生物入侵
香港年橘被红 火蚁侵害
广州山林“森林杀手”入侵!
太和嶂绿化林
生物入侵
物种从自然分布地区(可以是其他国 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 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 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 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 响。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 两项相加,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造成的总经 济损失为每年1198.76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 的1.36%。
生物入侵主要危害
排挤本土物种,降低生物多样性 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 播能力强的优势,疯狂占据本地物种的 生态位,排挤本地种。
例如
➢菊科的鬼针草、小蓬草(加拿大飞蓬)、 野茼蒿(革命菜)等,利用果实上的特 殊结构进行种子的传播。
“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
➢ 天然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其中由微生物特别是致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如生物武器、生物恐怖、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 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 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 转基因微生物。
➢ 生物技术——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生物技术的 滥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都可能造 成严重危害。
空心莲子草
➢ 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原产巴西,于20世纪30年代 传入我国上海及华东一带,后逸为野生,繁殖能力强, 很难根除。
欧洲鳗 Europeaneel
克氏螯虾(Procambius Clarkii)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口蹄疫
➢ 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 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 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 流行特点 :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 蹄叉部水肿疱破溃 具有易感性,有时牛、羊等偶蹄 兽不发病,猪还能发病;猪口蹄 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 尤以春季达到高峰。
鼻镜水疱破溃
禽流感
生物安全的概念
食人鱼
三、引入路径
入侵途径之一 ——无意引进43.9% 或自然进入(3.1%) ➢ “搭便车或偷渡” ——随交通工具侵入 ——海洋垃圾 ——旅游者带入 ➢ 通过周边地区自然传入——紫茎泽兰 ➢ 随人类的建设过程传入 ➢ 军队的转移
入侵途径之二 ——有意引进39.6%
➢ 作为牧草或饲料——空心莲子草 ➢ 作为观赏物种——马樱丹 ➢ 作为药用植物——洋金花 ➢ 为恢复植被和进行城市绿化——大米草 ➢ 作为食物——西番莲(鸡蛋果) ➢ 植物园引种
三裂蟛蜞菊
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
➢ 有许多植物入侵种的植株有毒,甚至某些器 官(果实或种子)剧毒。
➢ 如:茄科的颠茄、水茄、曼陀罗,这些种类 直接危害人畜生命安全。
➢ 有的植物入侵种是某些昆虫的寄主,或易滋 生蚊蝇,可传播疾病。
➢ 有的植物入侵种的花粉或是强烈的致敏源, 使人体过敏,危害人类身心健康。
➢ 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 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 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 潜在风险。
➢ 广义: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 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 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 (2)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 (3)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