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经典战术之“重兵合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军经典战术之“重兵合围”
包围是在指在正面部队的配合下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形成围攻态势的作战行动。

包围是达成歼灭战的基本手段。

由于解放军长期以来的指导原则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因此高度重视打歼灭战,综观我军战史,每次包围敌3万人以上的大中型战例达20余次,在如此频繁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包围战术,不但锻炼出一大批象林彪、粟裕这样精于此道的战术大师,更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的许多精彩绝伦的包围战例。

一、在兵力部署上“集中兵力、牛刀杀鸡”
“集中优势兵力”这条军事领域的第一法则倍受古今中外的兵家所推崇,《孙子兵法》的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首次以东方思维对这条战场制胜不二法门进行诠释。

而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对在对拿破仑战争进行反思后说:“数量优势是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具有决定性,所以尽可能集中最大数量的原则,也就被认为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

”在这两位东西方兵家鼻祖之后,但凡军事上有点建树的将军们都不遗余力的对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阐述。

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对集中兵力褒奖有加,更是以自己的丰富的战争实践和深厚的哲学思维,将这一原则具体化,列为其十大军事原则之一“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
全歼,不使漏网。

”如此看来,解放军的包围战术正是这一原则忠诚的践行者,任何一次包围作战解放军都秉承着“杀鸡偏用宰牛刀”的传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击敌毫无还手之力,所以能快打快收、干净利落。

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围剿的第一仗,便集中4万人打张辉瓒的9000人。

在随后的各个包围战中敌我兵力对比始终保持较大比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还曾提出以9:1的兵力对比来围歼美军部队的设想,可见集中兵力对解放军的影响之深。

但是我们还必须承认,战争是敌对双方的互动行为,在对抗中充满了博弈,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包围决不是象我们今天在这里纸上谈兵般容易,而且在解放战争中1948年11月之前,解放军的总兵力始终处于劣势,武器装备也逊于对手,这就为包围歼敌带来了一个先天不足,对于这个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出现过的战争问题,西方克劳塞维茨的回答是:“每当不能获取绝对优势时,唯一的办法即为利用我们手中已有的兵力来做巧妙的运用,以求在决定点上产生一种相对优势。

”而毛泽东对此的总结是简单的四个字:“各个击破。

”遵循着变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的思想,解放军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包围战例,其中淮海战役就以其60万包围80万的奇迹享誉中外。

这个被毛泽东称为“一锅夹生饭”的包围至今被世界各国奉为“形成局部优势、各个包围歼敌”的经典。

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牢牢掌握战场主动,在广阔的淮海战场频繁机动,按照“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原则,每次集中优势兵力围其一部,力求全歼,积小胜为大胜,对淮海战场之敌进行了逐次包围,让国民党军的整体兵力优势荡然无
存。

第一仗首先围歼黄百韬兵团,这是淮海战役中比较难打的包围战,原因是整体兵力上敌优我劣的态势对解放军实施包围影响较大,华东野战军不得不集中华野第7、10、11纵队为正面阻援集团,第2、12、鲁中南纵队和中野11纵为迂回打援集团,阻击在黄百韬兵团附近可能实施增援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国民党军机动作战兵团,只能集中华野第4、6、8、9、13纵及特纵主力等6个多纵队(相当于军)的兵力来包围黄百韬的5个军,《孙子兵法》告诫过指挥员:“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按这个标准,解放军只能达到个“能战之”的规模,如果硬要打包围显得过于牵强,而事实上解放军的这次围歼战打得确实有些牵强,能征善战的华野部队在包围战术大师粟裕的指挥下,多次改变战术,才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吃下了这第一口“夹生饭”,战后解放军的战史研究人员也认为:华野围歼徐州国民党军中战斗力较弱的黄百韬第7兵团,足足花了十一天,而且投入兵力之多,伤亡之惨重,都大大出乎预先意料,并一度使粟裕在兵力调度上捉襟见肘。

这是淮海战场解放军第一次形成局部优势,尽管这个优势尚不明显,但是解放军下决心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该兵团12万人,啃下了这块骨头,剩下就该吃肉了,此役之后敌我兵力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得解放军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手头宽裕了许多。

随后解放军就已经可以集中华野及配属部队13个纵队打援,集中中野9个纵队合围黄维兵团的4个军;解决了第二个黄兵团后,解放军的兵力雪球越滚越大,国民党在淮海战场的兵力已成劣势,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倾其全力,
从容的围歼了杜聿明集团2个兵团部、8个军17余万人,这次整个围歼战役耗时仅4个昼夜。

80万国军精锐就这样一个一个被拖进包围圈,难怪这些黄埔高材生们奇怪明明自己兵力占优,为什么每次都在和优势共军作战。

在国民党军鼓吹的“徐蚌会战”中所有参战兵团都在简单重复着“增援友军”和“向友军求援”的战术动作,“拉兄弟一把”的呼叫声在各司令长官间此起彼伏、接力展开。

这就是解放军化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实施包围作战的巨大力量。

在解放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大规模包围作战成为解放军百试不爽的绝招,这也使得解放军对包围战术的迷恋近乎疯狂,即使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无论指挥员还是战斗员依旧对大规模包围战术深信不疑,而根本没有考虑过作战对象的变化。

在第二次战役中,彭大将军在西线集中6个军18个师合围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在东线以一个兵团包围美陆战一师、美7师,一时间先后有近20万“联合国军”陷入我军包围,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包围。

在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就单纯的包围战术而言,运用的无可挑剔,打得美军心服口服,但是志愿军后来的歼灭作战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尽管第二次战役在志愿军顽强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是也让志愿军清醒的认识到美军不是国民党军,包围目标过大,使得各部队都无法吃掉预定作战目标,解放战争中包围战的兵力比例在朝鲜已经不能弥补装备差距。

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
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毛泽东将这一战术称之为“零敲牛皮糖”,实际上是针对朝鲜有限的战场容量和“联合国军”较强的作战能力,通过缩小作战目标来提高兵力对比的一种方法,1952年秋季,志愿军将这一新的围歼战思路运用实践,在统一计划下,全线发动战术性反击作战,同时对“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歼敌2.7万余人。

事实证明“零敲牛皮糖”和“杀鸡用牛刀”在集中优势兵力打围歼战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得朝鲜成为解放军继续演绎经典包围战术的舞台。

二、在目标选择上“避实击虚、先弱后强”
解放军包围战术的动作要领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准、狠、稳”即:围歼目标选择要准、下手实施要狠、全歼把握要大,这其中对谁下手成为作战行动的逻辑起点。

为了防止将围歼战打成击溃战,解放军的包围作战在目标选择和时机把握上颇有一番心得。

尽管几百万国民党军在解放军眼里都像是一个个待宰的羔羊,但仔细分析起来那些战场上孤立、分散之敌却倍受青睐,在这一点上解放军好像不怎么“仗义”。

1947年国民党军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其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直接指挥24个整编师60个旅,45万余人进攻山东解放区,这一兵力远远高于同期在山东作战的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5万人,陈毅、粟裕且战且走,一开始国民党军诸部队齐头并进、寻求与解放军主力决战,这个阵势让本来很想打一仗的华野部队竟无从下嘴,5月10日,在华野主力向东转移的过程,野战军首长曾考虑围歼处于翼侧的国民
党第7军及第48师一部,但很快就改变主意了,原因是国军阵营中另外一个“楞头青”跳了出来,这就是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该师师长张林甫依仗自身全美械装备,飞扬拨扈,孤军冒进,充当了这次的急先锋,一头扎进了华野主力集结位置的当面,扎扎实实印证了“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的老话。

对于这种孤立、嚣张之敌,解放军从来没有手软过,华野部队迅速调整部署,在15日拂晓即割裂整编74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完成合围,紧接着华东野战军上演了一出尽人皆知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好戏。

不过从国民党后来的表现看,整编74师的教训好像不怎么深刻,4个月后的鲁西南战场,国民党军再次给华东野战军搭好了围歼战的舞台。

1947年7月华野主力跳出外线作战,遭到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至8月底,鲁西南地区的国军认为华东野战军“已溃不成军,不堪再战”因此,一改以往谨慎小心稳步齐头并进的原则,开始分路轻进,有时1个团也敢单独尾追前进。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中国老百姓的那句话:“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这次也不会例外。

敌整编第5军军长邱清泉为了追击解放军,命令整编第5师、84师、57师全力追击,不知天高地厚的整编第57师颇为卖力,至9月7日晨竟与最近的友邻部队拉开20余公里的间隔,这简直不把惯于分割包围的粟裕放在眼里,不知道这个没有一件美械装备,兵力不足张林甫三分之一的国军部队哪里来的自信。

华东野战军抓战机,迅速集结主力向整编57师运动,于9月7日黄昏就将其合围于沙土集地区,并于8日发起总攻,次日3时即全歼该师9000余人,整个战役丝丝相扣,滴水不漏。

此役之后国民党军在检讨失败原因时也承认:“本作战,国军在各战场抽调兵力,逐次投入鲁西南战场,但因协调联络不足,多次形成孤立,遭匪袭击,整五十七师更因友军求援不及,在沙土集覆没。


其实国民党军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自责,解放军在选择包围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敏锐和耐心如同非洲草原上游猎的狮群,对手丝毫的失误就可能遭至毁灭性的结果,这一点就连日后的“联合国军”都没能幸免。

一九五一年春节,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并占领汉城,但由于美军增兵及志愿军本身供应不足而撤退,此时的美军已经发现所谓的志愿军“礼拜攻势”,因此组织重兵实施追击,整个战局形势对中朝一方骤然紧张,为了掩护主力北撤,西线志愿军第38军、第50军奋力阻击,有效扼制了当面之敌的进攻,相比之下东线北进的联合国军以快于西线的速度一路推进,于是在整个战线上出现了横城和砥平里这两个战役突出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战场上出现的这种状态,使正对战场局势十分忧虑的彭德怀眼前一亮。

志愿军经过仔细分析决心对战斗力相对较弱的横城敌伪8师实施包围,2月11日志愿军第39、40、42、66军近10万人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突然发起攻击,参战各部队大胆实施分割、穿插,于12日将伪8师包围于下加云山、鹤谷地区,至13日即结束战斗,歼灭了伪8师3个团、美第2师1个营等1万2千余人。

不仅为几十万志愿军安然撤离回了三八线赢得了时间,同时也掩护了第二批作战部队入朝参战。

三、在包围战术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了实现包围,解放军在整体战役布局上谋形造势、隐真示假,
在具体战术设计上,动静结合、攻防相长,可谓煞费苦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包围战术,今天回顾这些战例,可谓是百花齐放,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各大战略区均有力作奉献。

一是左右对进、两翼合围。

这是解放军最为常用的合围战术,通常将主力分为左右两个攻击集团,分别向预定包围目标实施攻击,象一把铁钳牢牢夹住敌人,尔后利用两集团相向对进的效果,迅速割裂被围之敌予以歼灭。

这一包围战术在解放战争中的冀鲁豫战场广为应用。

1946年国民党徐州绥署不甘心宿北战役的失利,继续集中主力准备在鲁南地区与解放军决战。

解放军山东、华中野战军首长全面分析了敌军布势后决心一反先打弱敌的常规,将敌整编第26师作为合围歼灭的对象。

鉴于敌整编第26师驻扎在傅山口至卞县的峄临公路两侧,摆出了一个一字长蛇阵的态势,解放军迅速在鲁南地区集中了27个团的兵力,以第8师、鲁中军区第9师、10师等12个团组成右集团;以第1纵队及第1师共15个团组成左集团,两集团南北对进,合围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及敌快速纵队一部。

1947年1月2日解放军按原定部署突然发起攻击,此时整编第26师师长尚在峄县欢度新年,部队毫无准备,解放军右集团各部分别攻占该师驻区的各警戒阵地,同时占领峄临公路上的傅山口、四马寨等要点,切断了该师西撤的道路;同时解放军左集团当晚包围了卞庄,第1师由鲁坊向西穿插,至3日上午占领洪山镇、兰陵一线,构筑阻援阵地,切断了整编第26师与友邻第33军的联系,至此,解放军完成了对整编第26师的战役分割和部分战术包围。

自1月3日起,解放军两集团南北对进全力压缩包围圈,将
整编第26师分割为数断,仅用一天时间即全歼该师,这次战役让拥有装甲优势的国民党重兵集团尝到解放军铁钳的威力。

此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如法炮制,分别在莱芜战役、定陶战役中频频得手。

二是多点发力、分进合击。

是指解放军组织多路部队从不同方向向预定目标实施向心合围,这种合围战术多应用于大兵团作战,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后期被广泛运用,从其组织思路和作战效果来看当首推辽沈战役中的辽西围歼战。

锦州攻坚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军廖耀湘第9兵团在继续向锦州攻击还是回撤沈阳或是营口问题上举棋不定,十几万大军在辽西平原徘徊不前,东北野战军抓这一战机,准备围歼9兵团,为此林彪于1948年10月20日将自己的百万大军作了极为精准的战役部署:第一,调整西北方向的部队:10纵于21日拂晓前到达黑山县以北之头道井子一带隐蔽;1纵第3师于21日拂晓前进至大虎山附近;5纵秘密进至二郎庙、五家子一带隐蔽;6纵在彰武东北隐蔽。

第二调整西南方向的部队:第8、第1、第3纵队及第6纵第17师第一梯队分3路秘密北进,第2、第7、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为第二梯队跟进,并要求这些自锦州北进部队必须迅速隐蔽,每日出发与宿营时均不能被敌发现;第三是调整正南方向的部队:独立第2师附属1个重炮营以4天行程赶到营口方向布防。

第四是调整东北方向的部队:要求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率长春附近所有独立师取平等道路,迅速向通江口、开原方向急进,准备接替第12纵包围铁岭之敌。

10月23日东北野战军10纵在黑山、大虎山附近顽强阻击廖耀湘兵团,动摇了廖耀湘向锦州方向攻击的决心,也为解放军其它部队到达预定战役位置赢得了宝贵
时间。

24日,廖耀湘下令向营口方向撤退,其实廖耀湘的这一动作很大程度上出乎林彪的意料,东北野战军在此方向力量相对薄弱。

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北野战军独2师和配属给它的那个重炮营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国民党军南撤先头与该师在台安地区遭遇时,独2师即调集重炮实施攻击,遁于定式思维的廖耀湘错误的认为拥有如此重炮的部队必是东野主力,再一次开始犹豫南撤营口的计划。

几千年的战争史都在重复同样的道理:“用兵之害、犹豫为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当廖耀湘再次调集十几万大军准备北撤沈阳之机,东北野战军各合围部队突然发力,1纵、2纵、3纵、5纵、6纵、7纵、8纵、9纵、10纵从各个方向开始向廖耀湘扑来,于27日将这个拥有6个军的重兵集团合围在辽河以西,仅用2昼夜,10万大军悉数被歼。

三是诱敌深入、正抗侧击。

将敌人骗进包围圈是当年儿童团员王二小都知道的战术,解放军自然对此轻车熟路。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黄维兵团急于北进,企图与杜聿明集团“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针对这种战场态势,中原野战军决心以4纵、9纵与黄维兵团保持接触,将其诱至浍河以北,以1纵、2纵、3纵、6纵、11纵等部队,隐蔽集结在浍河以南地区,待黄维兵团处于半渡状态时,分别由东西两翼实施向心突击,配合正面各纵队,对敌实施包围。

果然,11月23日,黄维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南坪集地区猛烈攻击,担任正面抗击的解放军部队且战且走,这一行动果然引起了黄维的错觉,于是下令先头18军北渡浍河,其它部队逐次跟进。

当黄维兵团前出至忠义集、东平集等地时,这位当过黄埔军校区队长的黄维终于发觉两翼有解放军强
大兵力集结,自知中计,迅速组织部队回撤。

“半渡而击”自古以来成就了多少将军的盖世武功,解放军肯定不会放过这一绝好的战机,两翼集结部队全线勇猛出击,至11月25日晨就将黄维兵团4个军合围压缩在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的双堆集地区,胜利完成合围。

四是长途奔袭、追击阻截。

打运动战出身的解放军从来没有让那些试图挑战解放军机动速度的对手失望过。

还是在淮海战场,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指挥3个兵团从徐州西南方向撤退,尽管解放军对杜集团南逃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直至12月1日拂晓前,前沿侦察分队有敌军南逃的报告,解放军山东兵团各部凭借多年的战术素养,敏锐洞悉战场态势,不等上级命令即组织追击。

由于杜集团向徐州西南方向撤退,而此时的解放军主力在徐南及东南方向,较敌晚一天的行程,粟裕电令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又2个旅向敌退却方向跟踪猛进,以尾追、平行追、迂回拦截等战术手段,插入敌行军队形,将其截成数段,并令迂回拦击部队尽最大努力实施强行军,截住敌军退路,这样,解放军开始了淮海战役中规模最大的追击、堵截作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杜聿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为了取得与孙元良兵团的联系,他于12月2日命令部队整休一夜,真搞不懂这位和解放军打了大半辈子仗的将军是如何思考的,莫非他还指望追击的解放军当晚也按时熄灯?解放军果然没有辜负杜聿明提供这一夜时间,追击部队经过连续作战、长途奔袭,于12月5日在永城西南地区完全堵住了杜聿明集团的这3个兵团,完成了战役合围。

五是穿插断后、迂回兜击。

包围战术中断敌退路是实现合围的关
键,否则极易将围歼战打成击溃战。

为此,解放军通常将穿插、迂回作为这“致命一击”的主要方法。

这一点在解放军的历次作战中屡见不鲜,但是真正体现其深厚战术功底的还是解放战争中的衡宝战役。

当解放军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向江南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时,主要作战样式成了追击战,能不能围住惊弓之鸟的国军成了衡量一支部队战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在江北国军重兵集团一个个消失在解放军的包围圈里,给江南的国民党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一旦解放军摆出包围态势,就毫不犹豫的向南撤退,令解放军哭笑不得,这其中以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喜最为明显。

衡宝战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的,为了求歼白崇喜,第四野战军认为如果集中兵力,继续采取传统包围战术,白崇喜部必然逃跑无疑,于是提出三路进军中南的设想,以第4兵团为主组成东路军,进军广东方向,以13兵团为主组成西路军向芷江、黔阳方向前进,以12兵团主力组成中路军正面推进,解放军开始实施战略大迂回作战。

1949年9月中旬,白崇喜鉴于青树坪作战的胜利,误判其当面解放军兵力分散,其翼侧暂时不会受到威胁,于是准备集结主力于衡阳以南地区对解放军实施反击。

为了有效对白崇喜实施打击,林彪命令中路军各部队停止追击,迅速收拢兵力,准备寻机决战,同时命令在两侧实施大迂回的西路军和东路军加速向敌后侧猛进。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中路军的解放军第45军135师由于电台问题,根本没有接到野司关于停止追击的命令,当该师与上级取得联系时,已经深深的楔入白崇喜部署的内部。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林彪根据这一情况,迅速调整部署,
命令135师牢牢插在敌后,中路军主力向当面之敌实施包围。

聪明的白崇喜也在同时发觉135师的位置,同时,开始察觉到在两翼迂回的解放军开始向自己侧后机动,为了避免被围,白崇喜改变决心,组织部队开始南撤。

各路军迅速收网,林彪命令西路军迅速占领武冈一线,堵击退却的敌71、14军,东路军第46军主力渡过湘江向衡阳、耒阳前进,第18军向永州方向发展,中路军各部则以135师断敌退路,其余各部开始实施浅近纵深的迂回包围。

在解放军战役迂回和战术穿插所构成的多层包围圈中,白崇喜使尽浑身解数,还是将4万7千余国军丢在了包围圈中。

衡宝战役是解放军渡江之后华中最大一次战果,是解放军包围战术的一次综合运用,它将大迂回大包围与近距离迂回包围相结合,第四野战军东路军和西路军实施了相距近一个省的战略大迂回包围,中路军则利用135师插入敌后的战机,组织近距离的战役迂回包围,如此精妙的设计和大手笔的制做,将解放军包围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