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开篇,以一连串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当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何更好的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越来越值得大家思考。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取得的成就
1、GDP从占世界1.8%升至6%,综合国力由弱到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0%。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2、国家财政收入从1132亿到5.1万亿元,财政家底愈发厚实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2%。
国家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
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
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29位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对外经济大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近年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
5、外汇储备从1.67亿到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由短缺到富足
随着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
1990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超过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828亿美元。
6、从国有占绝对优势到非公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产值占68%。
7、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44.9%,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
8、主要产品产量位于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从短缺到总体平衡
曾几何时,物资短缺、排队购物是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和服务供给由短缺转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
余。
9、新增公路269万公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瓶颈”不断缓解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取得明显效果,“瓶颈”制约不断缓解。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公里。
10、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前,与经济发展的落后相比,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滞后。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明显增强。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期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除了国企改革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部分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强
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受地方保护主义以及GDP崇拜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很多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到了基层的实施阶段就变形。
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地方大搞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政策核心思想。
更有甚者,贪污腐败,很多惠民资金被层层截留,到民众手中已经是所剩无几。
这不仅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2、西方文化的侵蚀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生产的商品似洪水般涌进,并以其高科技、高质量和品牌优势不断冲击国人抵抗诱惑的能力。
同时,附着在其中的西方文化也大肆侵入。
混杂其中的奢侈消费、攀比消费、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消极思想不断冲击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线。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很多优良传统在与之交
锋中节节败退,逐渐丧失在部分国人中的精神高地。
3、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不论是一直以来的“台湾问题”、“中国威胁论”,还是西方领导人接见达赖喇嘛及干涉奥运圣火传递都表明西方国家始终把中国当作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力竞争者,他们不愿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而是想办法阻挠或横加干涉。
同时,随着石油需求增加,西方各国对战略资源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中国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
另外,以廉价劳动为主要优势之一的中国加剧了穷国之间在全球市场中的零和博弈,甚至引起与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直接竞争,并以劳工权利为旗帜置中国于劣势。
三、针对相关问题的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0年的成就巨大辉煌,未来任务仍相当艰巨。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
1978—2008这三十年的时间,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全球关注的眼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三十年;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显著提高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了中国一个机会也给了世界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