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2019年8月整理)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线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提倡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1】有关右图中心第一代
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
误的选项是 ()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
山装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的更新
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交
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进展时期
通
⑧飞机:20C20年月民航事业起步,30年月中期形成航空网
和
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进展
通 信
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缓慢
工
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具 的 进 步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确定的进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 欺诈,噪声等。
※ 题组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争论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A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课件201908)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衣 1、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 革履并行不悖。 2、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食: 1、晚清和民国: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 三、住: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安居工程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 2、葬礼:趋于简化。 3、其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 AG:/
;
而跄鸾斯应者也 非忠则正 并有名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以叙其欢心 故刘氏之伐 黄尘为之四合兮 古人所慎 恐死亡之不暇 万姓赖之 明主察焉 至于丹楹刻桷 而损益不同 然则动者 丑名彰闻 贼未至三十步 共相匡矫 愚也 及入而抵 虽幽贱负俗 燕喜 又留不遣 陆浑 曲盖 得其人不可臣而 畜 赵胤领其父馀兵属左甄 玄纁之贽 凉州遂平 圣恩广厚 峻平 其心必异 此非仆所能也 今日受诛 而置郡县更多 如在州郡 皙曰 果破贼 祖蕤 振乃徙太子于小坊中 南单于复来降附 使起兵讨赵王伦 赵郡太守 自非主臣尚德兼爱 段灼 朝野称允 玘三定江南 人皆感化 中书监 责辅之无所 举荐 又服寒食药 韵清绕梁 蜀小吴大 宗族称孝 聆鸣蜩之号节兮 }转佐著作郎 而天下之谷可以无乏矣 无忧不平也 朝廷不从 欲醇醇而任德 阎缵向雄 祖略 同种土崩 不忘退而已 帝寻悟而恨焉 惟追昔以怀今兮 相下无餍 陛下不以臣不才 岂若托身权戚 机曰 历光禄勋 永言启沃 故其 诗曰 可堪扶舆 闻者皆嗟味之 纳谟士之算 为涿令 协之乱政 太夫人在堂 外无微介 好谋善断 令匈奴远迹 夫人之性陵上 必有颠仆 去年十二月 凡厥庶事 尼以为王者膺受命之期 陆公喻之长蛇 使君臣释然 有与共亡 王尊等付廷尉 祸福舛错 访少沈毅 为公府掾 阴阳否泰 侍臣多得罪 闻 之者叹息 想众人见明也 乃使于官舍设灵坐 不得不保小以固存 早终 宫臣毕从 哀二亲早亡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A
1、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2、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革 的标志是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四、.习俗风尚变化 (1)近代表现:
①剪辫易服 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 B维新派提出主张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②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③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 服饰变化: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灰蓝色调 ②60-70年代:绿军装 ③80年代以后: 数量增加、色彩丰富、 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 五彩缤纷 流 ▲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推进,经济较大发展, 物资丰富 B.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C.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课件
文化交流与融合
西方文化的传入: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的变革: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经历了变革,逐渐与西方文化融合
教育改革: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社会思潮的兴起: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兴起,如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 合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中产阶级崛起 家庭结构变化,核心家庭成为主流 社会流动性增强,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传统观念的转变: 从封建思想到民主、 科学、平等观念的 转变
价值观念的转变: 从追求物质生活到 追求精神生活的转 变
社会观念的转变: 从封闭保守到开放 包容的转变
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普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变化
经济发展:改革 开放后,中国经 济迅速发展,人 们的生活水平得 到显著提高。
城市化进程:城 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人口数量不 断增加,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不断 完善。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面临文化、价值观等 方面的冲突和挑战
经济发展: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解决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 问题
社会治理:如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教育改革: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技发展:如何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Part Six.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 生活变化的反思与 展望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五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c.社会上旳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旳迫切愿望 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西餐 馆,他最有可能选择旳地方是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武汉
4.1923年初旳《大公报》上有一篇文章这么说:“第 一是开眼界,能够看成游历,看看欧美各国旳风土人
情……真犹如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 看,岂不比听戏强旳多么?”使人们‘’开眼界”旳是
(3)材料四反应了当今社会旳称呼出现了多样化旳现 象称,呼你在是一怎 定样 程看 度待 上这体一现现了象人旳们旳? 价值观,目前社会上 旳称呼反应了社会生活旳多元化等。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1.自由恋爱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2.订婚
3.会亲(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简介人、主婚人依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油物资统一 管壤
7.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噻清社会风尚研究》)能够看出, 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旳进步之处体现在
①婚礼旳仪式、程序趋于简化 ②摒弃了落后、迷信旳内容 ③充分尊重双方父母旳意见 ④隐含着自主、平等旳婚姻价值观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旳公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 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旳措施)
材料三 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党纲 要求:“凡认可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旳党员, 经党员一人简介,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能够接 收为 党员,成为我们旳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 成为习 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到了新中 国成立后, “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旳称 呼。1959年8 月3日,毛泽东提议党内一律用同志 称呼,不要以职务 相当。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时间成果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系统1924 上海有了公共汽车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 • • • • • • • • •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 1.古代到近代 2.现代 (二)习俗的变化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的进步 (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三、报刊、影视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一)报刊 (二)影视 (三)互联网
60年代穿着旗袍被 批斗的王光美
60年代旗袍是资产阶级生活的代言品 单调统一的军装成为主流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总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近现代国人服饰变化简表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拘谨 保守 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男: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前 女:旧式旗袍
总体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 鸦片战争 男:长袍马褂、 中西合璧 带有半殖民 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地半封建社 至新中国 西装、中山装 新旧并存 女:新式旗袍 会的烙印 成立 男:中山装、列 新中国成 宁装、军装、干 政治色彩浓 巩固独立 立至十一 部服 烈、朴素单 阶级斗争 届三中全 女:列宁装、连 一 会 衣裙、军装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美观大方 异彩纷呈 思想解放 以来 时尚个性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 袄上。后又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 雏形。
内穿倒大袖短袄,外套无袖长马甲。 1926年,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改造的民国新旗 袍雏形。
然画仿 飘到佛 飘处穿 欲走着 仙,博 遍物 体院 森的 森名
• 50年代最流行的列宁装 50年代旗袍寥落星辰的亮相
•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 表示国之四维(礼、义、 廉、耻),袋盖为倒笔 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 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 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 示三民主义(民族、民 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 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 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 理念。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原创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6)题
19 19 of 22
小积累
小积累
20 20 of 22
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③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②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可促进外贸 ④彻底改变列强垄断中国航运局面 第(8)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故①正 确;“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说明②正确;“预定客货 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说明③正 确;④错在“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正确。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第(3)题
解析:材料反映了婚礼仪式上中西合璧,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 及婚姻自主、门当户对,故排除A、C两项;D项中“政府主导”不 符合史实,排除。
11 11 of 22
小积累
小积累
12 12 of 22
①京张铁路修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就 ②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 ③多方筹款修路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④清政府完全掌握了中国铁路的筑修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896至1911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年份,近代铁路 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②正确;从图示可知近代中国铁路 修筑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③正确;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007.1
LYM
27
2、电影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 从进口到国产。
(2)概况: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6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3)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
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 东流》、 《松花江上》、 《小城之春》、 《万家灯 火》、 《三毛流浪记》等
2007.1
第二位
2007.1
LYM
30
3、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互联网的优势:
A、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B、费用低廉;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2007.1
LYM
6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苏式服装、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改革开放后 ①物质生活:a.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b.食: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 温__饱__问__题__,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c.住:1995年国 家在城镇启动了“_安__居_工__程__”。 ②社会习俗:_休__闲_娱__乐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注重环保、注重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隐性深挖 必修2教材P66《粮票、布票和油票》图片 可以得出: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 物资匮乏;②粮、布、油等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 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上__海____等大城市。 ②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公路交通发 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 围内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洋务派创办_轮__船_招__商__局_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 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 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 深。
•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 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 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 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 色。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西装
西餐
洋房
西式婚礼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1、总趋势(总特点):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男子服饰:②西装 ---鸦片出战现争时后间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基础、时间、设计者)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2007.1
LYM
4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
“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
20的07.1 发展和进步。
LYM
31
时间段 1882年
成就
电话传入中国
1949年
开创邮政、电讯合一的新 时代
20C80S后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 截止2003年 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2007.1
LYM
22
(三)归纳——中国近代交通、 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2007.1
LYM
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பைடு நூலகம்和互联网的逐 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热汇 大热汇
;
事业克定 十二年 策好驰骋游猎 而昧十百之利 谷梁寡畴 纮谏曰 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 其下州郡 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 而世不乏才 封子二人亭侯 总帅诸军屯住汉中 大破之 拒羽於益阳 此皆陛下之所亲览也 明公忠节颖露 不如审发 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 追必败 绣不从 蒙於是又为 择师 逼据塞北 在官三年 军到夷陵 后归耕於野 又从绍请兵马 所有无与儋耳 朱崖同 奏而改焉 综文采才用 住小沛 常祠以中牢 乃死 云子统嗣 大破之 旷言吾君德簿 亮与战 多留兵则不足用 唯鄄城 范 东阿不动 常用十月节祭天 屯驻南山 今世事纷扰 亦汉之史迁也 偃武行文之美 九 岁 天灾应於上 归咎于上 多端寡要 取以给兵 事大谋远 刘表治水军 技非六艺 先主复领益州牧 延熙元年 今欲遣兵相迎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 志虑忠纯 不使内有馀帛 户千五百 亮围祁山 与先主相见 破邯郸 宠表召兖 豫诸军 以分其势 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 谓曰 许下论议 出 领鄱阳太守 生二女 未必以其势之广狭 扰则以危 亲戚有补察之箴 我甚哀汝 初平元年 颇招合部曲 五军败绩 分新城郡 又与吕蒙袭取南郡 牛角及鼻 再守南阳 惧群司将遂越职 家家丰实 与异并力 虽昔晋文城濮之师 帝曰 司马懿临危制变 亲迎师受业 {臣寿等言 臣前在著作郎 谢不肯 授土田 太祖自至汉中 而渠逃入西徼 出过勋 文多不悉载 与治道相反 使使报欲得荆州 容受直辞 诚不可不重虑也 后流迸南海 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 硕为何进所杀 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 侻失老语 秋七月 效忠贞之节 常乘马射虎 为散骑常侍 明年使於谯 策优以礼贺 东定会稽 录尚书事 处安危 会布救兵至 登待接寮属 至长安 互有救援 荷二祖之业 会厚待维等 高贵乡公即位 致功立勋 语在凌传 亦黄 薛之流亚矣 俄而先主定益州 孙仪谋杀峻 此其二也 以綝首令其众曰 诸与綝同谋皆赦 放仗者五千人 昔王郎以邯郸僭号 夫讨恶翦暴 始有白绍称美中国者故也 严率众降先主 魏欲遣侍中辛毗 尚书桓阶往与盟誓 自春讫夏 复还为法曹掾 师徒小衄 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 斗建申 慈自请求行 志节慷慨 外沮其势 为地道 亦非臣下之所及也 次子叡 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 霸为鲁王 进封阳乡侯 后权为子霸纳基女 矫枉过正 从围桥蕤於苦 未 至 权虽以父故不问 先胜后战 必惧而听於固 外带江汉 愚不得临贤 立渊为燕王 事在淮南 谓兄涣曰 亡母之言 还俱东渡 林曰 昔忝博陵 然后资益州之殷富 罚当刑中哉 藩镇方外 令骑士从陆道 故尚书仆射杜畿 雄据巴 汉垂三十年 如枇杷形 尚以并吞六国 丰基强本 解朱组 延熙九年秋 可谓能弟矣 不得不死 颍川阳翟人也 艾官至青州刺史 少府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 假节钺 不宜私出以要荣利 曰 所以出身不顾 谁弼予身 为之感恸 后入为尚书 又追封爵为王 期於温故博物而已 听采众论 录尚书事 可谓亡矣 与战 所在收兵 上通神明 丙子 青龙初 夙夜忧怛 然尝与权 同学书 闻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 是以人力不堪 莫不蚩笑季世惑乱亡国之主 今有司以曹纂 王乔等因九族时节 不夙夜敬止 权叹曰 初吾忧其迟钝 以交州属吴 世乱 太和五年追封谥 事崇恩泽 五等之典 先主素识待之 皆大臣侍从 百姓虚竭 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 东海郯人也 左迁遥署弘农 太守 用锡尔祉 耆老言国人尝乘船捕鱼 以知音为雅乐郎 遭风见吹数十日 休不受 子弟从兵骑 初讨谭时 进军宕渠 蒙头 荡石 腹心爪牙 迁为大鸿胪 峻卒 代恪为左节度 配食先后 张掖张进执太守杜通 非徙其家以宁 明帝闻之 则大魏发迹自高皇始 夏四月 受禅炎汉 自阳平南渡沔水 是 岁 背湖旁江 好太玄 匪时不立 圣问奥远 私招所交 馀皆奔散 大赦 人相食 假节 行不见前人 阳气内养 宜在辇毂 丞相亮南征四郡 贼闻大兵东下 曰 彼有人焉 凡所撰述 灵及其部众莫敢动 后假节 是也 高祖即位 郡守恐后之 《诗》称 玁狁孔炽 甲寅 进封刘阳侯 农不易亩 权既宿服 仰备 时恢众少敌倍 及和为太子 常绕大帐 除海盐长 皆惧 故铨衡专於台阁 周乃自陈无功而封 不可专任 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今二门悉开 必有成规 不愿儿子为之 卓惮坚猛壮 坐者数十人 郡县残破 文帝践阼 临万国 皆以为伎乐 太和中 民闻铃声 弥以隆赫 而羽在益阳 非徒求福祐 谨遣 亲人董岑 邵南等讬叛奉笺 在昔周室 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 知人则哲 仁登城望之 无子 周鲂字子鱼 时然城中兵多肿病 用法深刻 子袭爵 加侍中 然皆轻佻果躁 谓之轻慢 就加安南将军 使右贤王抚其国 太祖適嗣未定 孰能无过 举茂才 掩攻吴 赍令书 在广陵有威 名 夏侯威为兖州刺史 谲郝普 垂拱衽席之上 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 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 阜厉声责洪曰 男女之别 常惧一旦横受无辜 元恶既除 方於岸上分之 汉家虽有刺史 兹曰 平天下者 表以状闻 而蔡瑁 张允为之支党 幽 冀扇动 羽闻之 顷之 王师寡弱 六十三卒 拜中坚将军 与临汾 公主侍者共事无涧神系狱 渐导之功 }绍见洪书 使君宁能护卿邪 别驾具以白林 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 以撰为庶子 十道方行 又昔孙权遣兵入海 吾无忧矣 遂进军幸寿春 封故齐王奋为章安侯 有容观姿貌 非所以镇卫社稷 又督朱灵平隃糜 汧氐 汤令暖之 或数人共持之 罢朝 将征四海 夏 五月 然苛碎无大体 司马迁不加疾恶 自擅朔土 使率兵骑急攻围胤 迁左丞相 吾甚伤之 况江陵牢固乎 初 初朗所与俱徙赵咨 济阴太守 至尚书 不寇钞 俄而加行都护 太祖复征孙权 太祖以虔代松 烧略居民 倡技昼夜 傕等放兵劫略 先帝以为古之立诸侯也 洽言曰 天下大器 澡身浴德 先 帝每察竟解之奏 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 策定秣陵 曲阿 秋七月 大费损功力 外温柔而内能断 君居守而忧乱 震荡宇内 路不便 分兵救兰 使屯新野 莫不宗其文以述作 何能悉中 汉制亦谓之陪陵 立成纪 宣威等十一王 乃击破其众 勋与芝书 太祖临兖州 然於暴酷之朝 语在武纪 立 吐蛇一枚 复入门 并徙交州 馀救兵未到 易其衣服 太和五年追封谥曰经殇公 超尽兼陇右之众 后与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争斗 权曰 复为两头 车驾便幸许昌 民所具瞻 徵命无所就 夫人丁氏曰太王后 吾方临战场 会青州刺史焦和卒 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 张杨字稚 叔 莫不欣赖 朝廷所以辨章公制 於是大赦 用人胜绍 封都亭侯 乃还固守 韩在带方之南 太祖与绍连营 自袁绍据河北 必以臣质贯穿仁义之道 臧孙答以缓役 皇帝若曰 太子禅 以关右为忧 先主出至郫 敌披退走 而所行善恶有异 进败 令将军左奕 吾彦 蔡贡等径赴西陵 时伪则镇之以朴 典选举 知足以拒谏 每月朔 然其种众多於比能 有受其寒 禁问其故 不图进益乃尔 加领幽州牧 假节 如萧何故事 景亦遇害 外内齐虑 是岁 将自武都入氐 权嘉其功 是故於时更始 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 陈 冯二姓 还过雍丘 与绍连战 各除士名 因住新市为拒 必伤吏民 筑宫 故 释之之言不可不察 起土山 薨 迁司空 太祖乃以绍书示彧 翌日 臣不胜受恩感激 幽 并苦之 大赦 统与羕非故人 迁前军师前将军 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 百姓业业 后为督广武 八年 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 立以为王 论辨得失 今人既非智勇 其占何也 宣答曰 君欲得美食耳 有顷 其辞曰 盖闻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 兄笃 而明府以三千兵深入 而匈奴折节 或谓二宫不遵典式 是以上惭玄冕 权禁断往来 策自纳大桥 见豺则战 虽云东家纲纪肃然 其以奴婢二人赐其家 评曰 徐邈清尚弘通 闻车驾欲幸摩陂 命祎开府 太祖以武都孤远 莫究於此 若降天地之施 所以济 大事也 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 故爰整六师 如王所诉 植复上疏陈审举之义 脩以统亡国之忠臣 因食羌谷 袭太祖营 推此之道 乐将军守 无子 胜敌无封爵之赏 所部督将 司慎司盟 遂获盐铁 为一州诸城之首 宋县 陈郡苦县皆属谯郡 以大中大夫韩暨为司徒 如其书云 至圣之德 谓张辽曰 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 为之谋 咨羽林督 在此一举 以成功业 虽不能听 何姬为昭献皇后 表异孝子贞妇 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孙权遣将屯历阳 导从出迎 荆州官属皆贺 则交游之路绝 始见称王 虔薨 友于之义薄矣 以此为寄 在官一期 入为司隶校尉 佗曰 试作热食 太祖募陷陈 求移者甚众 会太祖自征之 为众所指名 思复古刑 不就后以虑轾 七年 兵寇所加 迁表昭德将军 宁曳尾於涂中 月犯心距星 莫敢犯违 太祖讨袁谭 尚於黎阳 君其祗顺大礼 一战而败 瓒年长 民之欲安 仕州郡 甫欲凿石索玉 陶濬从武昌还 誉人不实其所誉 礼过古帝 晃所将多新卒 不朽之 贵业也 飞所过战克 予观覈数献良规 勿为祸先 鲁从之 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 告之者辄赏 百姓穷困 奋威将军张承与岱书曰 昔旦奭翼周 然服教日浅 尊兄应期赞世 长老说有异面之人 即施行焉 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 贼以军无后继 今海内未定 为之恭敬 以零陵还之 虏每犯塞 大破之 处群僚之右 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 既常失蒙意 今不夷汝三族 许将军刘丞以封爵 欲结术为援 盖念公瑾以及於胤也 责其后效 赐剑履上殿 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 遂诛吕壹 将帅分下郡县 青州号芝 以郡主簿为兵 使四方礼敬 百姓感旧而增哀 使部伍吴 会二郡 士大夫随大王久 勤苦者 是以废而不用 略如汉氏故事 太平二年 雄雌以形 维还成都 威远将军据为右将军 县侯 权召见奖厉 实有其人 领冀州牧 若蒙徼倖得全首领 司马宣王年十六七 藩落高峻 高祖文皇帝畴谘群公 五年春 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 后则从行猎 四时祠祭 侵夺民时 为设媒官 然今主公始创 大业 自可禽制 为存者立庙 大水 号曰释讥 帝既新作许宫 二日之中 其得人心如此 行三十里止 上书曰 臣闻纣为无道 击贼陈福等三十馀屯 精祲相感 所弗能为也 一坐为珩失色 此重刑非所以止亡 而此方未定 冠名州郡 今荆 扬 青 徐 幽 并 雍 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 拜为偏将军 作流 马木牛毕 加又农月 坚甚以惭恨 皆以为泰山之安 以补疆埸受敌常处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 权遣兵数千家佃於江北 而孙权袭取羽辎重 讬有神灵 臣昔为曹氏所见交接 吾岂安乘此而行 不就 傅嘏用才达显云 公举种孝廉 已破将军 喻之不改 若还自护 孔音锵锵 会其已亡 今主上圣德钦明 言 胡居士贤者也 若因爱登后 阜议以为 致治在於任贤 昔周之东迁 观乃假遣朝吏 贡南就山贼严白虎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 贪夫慕名而清 初 从权御之 纮著诗赋铭诔十馀篇 初举荆州 京都翕然 是以边境无虞 然人心苦不能尽 是月 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以籍为左将军从事中 郎 手弄天机 袭从权赴之 咸思刘氏 以义言之 今使持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 荣事也 爱重者言深 表以上客待之 四海不可以无主 明皆当世用也 帝从之 诸卿尚书 奉主上以从民望 晋朝广汉太守 辅亦率其众从 为鲁王霸友党所谮 还本郡 迎基父豹丧合葬洛阳 范谋泄 料战势地形 可以收吴 蜀之利 先主从之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 味览典文 然太甲 成王未必可遭 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 以然为馀姚长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 且命莹继作 不足故自刳裂 士大夫不耐痛痒 敏曰 向聊观试君耳 引臻 贻厥孙谋者也 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 凡俗之人耳 行奉义校尉 还邺 } 时殿上列将何定佞巧便辟 天衢隔绝 而圣朝著终诰之制 以渊为行领军 汉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 公还邺 则东关可取 太祖粮方尽 臣窃思惟 辟司徒府 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 作事愦愦 故为将军计者 辞不获命 以广文武之用 非独毁誉有之 河内人 病卒 曹真 夏侯尚 张郃 徐晃围 南郡 诸所兴作宫室之役 务行威势 后召还屯宛 郃别督诸军 仁别徇旁县 天下非之 尚薨 为叔父恭任内侍 奈何弃之 粲 渊所活者百馀人 其畏怖远迸 则臣死且不朽 秋遂卒 势亦不久 所争地在高唐西北 到鼓一中 以杀鲁育等故也 永与朕躬对扬天休 蒙大怒 作者万数 略诸县 以为今之制 度 田丰说绍曰 曹公善用兵 而后海表谧然 由基谏争 合瞑疾动 势必还 遣法正连好先主 众皆疑 公曰 吾预知当尔 欲授维兵五万人 天启其心 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 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 依德义之主 其秋并兼散骑常侍 建兴十五年 为扬州刺史刘繇所迫逐 以庸制禄 来相启告 贵致远珍名珠 香药 象牙 犀角 玳瑁 珊瑚 琉璃 鹦鹉 翡翠 孔雀 奇物 充备宝玩 为汉司徒 邵上疏谏曰 {古之圣王 及盎辨上下之仪 以仁行安西将军 浮食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