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1. 引言1.1 琵琶在江南丝竹中的地位琵琶在江南丝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丝竹之魂”。
作为丝竹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琵琶在江南丝竹演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能够独奏,还可以与笛子、二胡等其他乐器搭配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江南地区,琵琶的声音常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柔和婉转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
琵琶在江南丝竹中也可以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既可以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气氛,也可以展现出深沉忧郁的情感。
由于其音色独特,演奏技巧精妙,琵琶在江南丝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这一音乐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琵琶的存在丰富了江南丝竹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和饱满。
琵琶在江南丝竹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这一音乐形式中的瑰宝。
1.2 琵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历史琵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琵琶是古代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琵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古代,琵琶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被称为"琵琶曲"。
最有名的古代琵琶曲之一是《长相思》,这首曲子传颂了古代爱情的壮美和哀婉。
而在唐代,琵琶更是成为了宫廷文人的最爱,有许多文人雅士都擅长弹奏琵琶,并以此为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曲目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琵琶演奏家们纷纷涌现,琵琶音乐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琵琶不仅在宫廷和雅间得到推崇,更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琵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历史悠久,地位重要,是中国音乐宝贵的遗产之一。
琵琶以其婉转动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风格,一直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音乐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琵琶的艺术特征一:音色柔和婉转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音色柔和婉转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弹拨乐之王”

“弹拨乐之王”作者:张中菊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其深厚的底蕴养料滋养着各个领域文化的发展,无论在诗歌、曲艺、民族器乐等方面都如苍劲古树般枝繁叶茂。
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大量的外来艺术、音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姿。
那么一定要说的就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一部分是由外传入中国的。
比如说:二胡、扬琴、琵琶、唢呐等。
这些乐器至今仍然都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琵琶作为中外“联姻”的产物,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
较之其它的弹拨乐器,琵琶的魅力略胜一筹。
关键词:“弹拨乐之王”:琵琶琵琶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琵琶的声音既有古朴典雅、优雅动听,又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在民族乐器中具有无以伦比的地位。
在形制、乐曲、技法、表现力等方面上,发展的都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在唐代,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因为琵琶是可以任意转调的乐器。
它优美的长轮可以演奏悠扬的歌唱性旋律,丰富的和声可以作为节奏音型使用,醇厚的低音可以作为乐队中的低音伴奏。
充分地发挥乐器本身的这些优势,使它的演奏形式极为丰富,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
演奏技巧繁多,模仿古琴、柳琴、三弦、吉他、锣鼓等打击乐器惟妙惟肖,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从众性的乐器。
一、形制的优势琵琶体积小,又是抱弹,故而两手的配合更密切,指法更加的灵活。
其音域比较宽广适合演奏各个类型的的乐曲,表现力极其丰富,与其他的弹拨乐相比,琴、瑟、筝均为弹拨乐器,但它们体积较大,音域较低,适合演奏一些舒缓从容的乐曲。
较之柳琴、月琴等弹拨乐器,它们的形制娇小,发出的声音清脆尖锐,不适合演奏优雅抒情的曲目,大都演奏欢快愉悦的曲目。
那么琵琶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技法的丰富琵琶是我国民族器乐中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也在不断的发展。
从拨弹改为指弹,从横抱改为竖抱。
民族音乐欣赏之浅谈琵琶

民族乐器琵琶的传承内容摘要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在上古至当代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光辉的音乐文化,几千年来各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奔流不息,但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感到软弱无力,岌岌可危,我们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改变这一现象,使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健康地发展,民族乐器是最能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而琵琶,作为一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除可以用作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之外,还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音乐的伴奏之中。
关键词:民族音乐,琵琶,传承,发展一、“民乐之王”琵琶中国,56个民族大融合,五千年的历史沉淀,13亿人口的大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这里绘画,诗词,小说,书法,音乐等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在百花齐放的时代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
56个民族在这个辽阔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尽管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他们的语言不同,他们的风俗不同,但是却共同构建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创造出丰。
富多彩又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1.1琵琶简介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我们所聆听到的是自然,是活力,是激情,是无限的魅力。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琵琶又称“批把”,拨弦类弦鸣乐器。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木制。
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据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在同时代的应劭《风俗通》中,则有:“以手批把,谓之琵琶”。
由此可知,琵琶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
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鼗”。
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琵琶演奏特点

琵琶演奏特点
1.音色优美:琵琶的音色清晰、温暖、饱满而富有弹性,通常被描述为非常柔美。
2.情感表现力强:琵琶可以表现出广泛的情感,包括忧郁、感伤、喜悦、豪放等
不同的情感。
3.技巧丰富:琵琶演奏的技巧既复杂又多样,包括滑音、颤音、泛音、弹跳、分
解、合按等。
滑音是将手指沿琵琶弦线轻轻滑动,从一个音符平滑地转移到另一个音符,其速度快慢和长度不同会影响演奏效果。
颤音则是演奏家迅速抖动手指在一个音符上创
造出“颤音”的效果。
泛音是唱出某音符的同时,以特定方式按琵琶上其他弦线玩成的音
调。
4.旋律性强:琵琶音乐以旋律为主,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以点的形式完成,
旋律性的表达尤为重要。
5.刚柔结合:琵琶音乐既包含了强烈的情绪,又包含了柔美的旋律,这两者相结
合,形成了琵琶音乐独特的魅力。
6.易于与其他乐器合奏:琵琶与多种中、西乐器都能合奏,其音域较宽,音色和
谐,是一种很有用的伴奏乐器。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被誉为“乐器之王”,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琵琶的起源、发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琵琶的起源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波斯(当今伊朗)地区。
公元4世纪时,波斯的琵琶传入中国。
最初,琵琶是以弦乐器的形式存在的,称为“筝”。
后来,随着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琵琶逐渐演变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形态。
二、琵琶的发展1. 唐朝时期在唐朝时期,琵琶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当时,琵琶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在宫廷音乐中,琵琶往往与其他乐器如箫、笛等合奏,表达出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富丽堂皇。
而在民间音乐中,琵琶则往往作为伴奏乐器,伴有着吟诗作赋和民间故事的演唱。
2. 宋朝时期到了宋朝时期,琵琶的发展进一步提升。
在这个时期,琵琶的音域得到了扩展,琵琶的琴颈上增加了两根弦,使得琵琶的音色更加丰满。
此外,琵琶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创新,琵琶家开始尝试使用指甲弹奏,使得琵琶的音乐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琵琶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琵琶成为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中的重要伴奏乐器。
琵琶家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琵琶的演奏技巧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琵琶也开始浮现在宫廷音乐中,成为贵族们娱乐的一种方式。
三、琵琶的演奏技巧琵琶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音色控制和演奏风格等方面。
1. 指法琵琶的指法非常独特,琵琶家使用手指和指甲进行演奏。
常见的指法包括按弦、滑音、颤音等。
不同的指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效,使琵琶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2. 音色控制琵琶的音色控制是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琵琶家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手法,控制琵琶的音色变化,使琵琶的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演奏风格琵琶的演奏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古典、民间、现代等不同风格。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方式。
琵琶家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琵琶音色特征

琵琶音色特征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特征。
其音色柔和、清澈、丰满,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琵琶的结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效果等方面,对琵琶音色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琵琶结构1. 琵琶共有四根弦,分别为高音弦、中音弦、低音弦和超低音弦。
其中高音弦最细,超低音弦最粗。
2. 琵琶的共鸣箱呈半球形,由桐木或杉木制成。
共鸣箱内部装有谐振板和声筒等部件。
3. 琵琶的颈部上方设有头板,头板上装有调弦机。
调弦机可以调节每根弦的张力和音高。
4. 琵琶的指板上装有品位(品格),品位用来指示演奏者在指板上按下手指所在位置。
二、演奏技巧1. 指法: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指法包括泛指法、飞指法、滚指法等。
泛指法是用手掌或手背轻轻拨弦,产生柔和的音色;飞指法是用手指迅速滑动弦上,产生清晰的音色;滚指法是用手指连续按弦,产生流畅的音色。
2. 手法: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手法包括扫弦、击弦、拨弦等。
扫弦是用手掌或手背从高音向低音方向扫过所有的弦,产生柔和的音色;击弦是用手指或拇指轻敲琵琶面板,产生清脆响亮的音色;拨弦是用食指或中指从下向上拨动单根或多根琵琶弦,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色。
3. 呼吸:在演奏琵琶时,演奏者要注意呼吸与节奏的配合。
通过呼吸来调整演奏时的力度和速度,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三、演奏效果1. 柔和清澈:由于共鸣箱内部装有谐振板和声筒等部件,因此琵琶发出的声音柔和而清澈。
尤其在演奏悠扬动听的曲目时更能体现这种效果。
2. 穿透力强:琵琶的音色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够轻松地穿透其他乐器的声音,使整个演奏更加饱满。
3. 表现力强: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泛指法、飞指法、滚指法等技巧,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
同时,演奏者通过手法和呼吸等技巧来调整演奏时的力度和速度,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四、总结综上所述,琵琶具有柔和清澈、穿透力强、表现力强等特点。
在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手法和呼吸的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同时,在听琵琶时也要注意欣赏其独特的音色特征。
琵琶蕴含的中华文化

琵琶蕴含的中华文化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琵琶蕴含的中华文化详细阐述:1、传统音乐文化:琵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能够演奏出悠扬宛转的音乐。
琵琶音乐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旋律美。
2、历史文化:琵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类似琵琶的乐器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状,并且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琵琶常常被用作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象征,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
3、艺术文化:琵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中国艺术文化。
在琵琶的演奏中,不仅注重技巧的运用,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琵琶曲目的演奏和创作,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
4、社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琵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音乐厅、舞台上的表演乐器,也是民间娱乐、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在民间,人们常常通过琵琶演奏来表达喜怒哀乐,增进友谊,促进社会交流。
5、教育文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琵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学习琵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更需要学生理解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因此,学习琵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6、跨文化艺术交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琵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它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乐器,通过与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仅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也能够增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7、琵琶与现代音乐融合:在现代社会中,琵琶还在不断创新发展,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产生出更多元化的音乐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形式,也使得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琵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琵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包括传统音乐、历史、艺术、社会文化,又涵盖教育、跨文化交流以及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等方面。
琵琶一曲寄深情——浅谈琵琶演奏的三个要素

沿着丝绸之路,经过新疆 、甘肃进入 了中原 地区 。秦汉时期,音乐盛行 ,宫廷和 民间都
有很多的 民族乐器 , 琵琶被尊为“ 民乐之王 ” 、 “ 弹拨乐器之王”。为了区别 ,人们把这种 从西域传来的琵琶叫做 “ 胡琵琶 ”。唐代 以 后 ,琵 琶 一 词 才 成 了专用 词 ,专 门称 呼 一 种 乐器 。琵琶具有鲜明的音质特色 ,奏 出的声 音清脆犀利 ,弹拨 的音域 宽广 ,音色优美 , 悦耳动听 ,表现 力极为丰 富。同样 ,琵琶演 奏 的技巧复杂,难度较大 ,对演奏者的要求 也不一般 。 琵 琶演 奏 者要 有 很 好 的 音 乐素 养和 理论基础 。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和娴 熟的指 法 技巧。琵琶演奏中有多种技 巧,大致可归纳 为:弹挑、轮指、汇组指法三大系列 。 “ 弹、 挑 ”是琵琶演奏右手指法 中最基础 、最重要 的指法 。还有许多指法如:夹 、弹 、滚 、分 、 勾 、抹 、剔 、飞等 ,这些技巧均 由 “ 弹、挑 ” 指法演变而成 。轮指是琵琶演奏 中技巧最基 本、 最 富有特色 的一种演奏指法, 顾名思义 , 就是在琵琶演奏时右手指端轮流有序地弹拨 丝弦 ,在快节奏的弹拨中表现紧 张急促 的音 乐状态 。 二、 琵琶演奏要掌握 “ 文曲、武曲”两
一
、
大要素。琵琶演奏 曲目十分广泛 ,主要是文 曲武 曲之分 。文 曲特色分 明,风格迥异,极 具 民族音乐特色 ,且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 基础 ,脍炙人 口,深 受欢迎 。文 曲的作品主 要有 : 《 塞上 曲》 ( 是 一首流传很广的传 统 琵 琶大套文 曲,乐 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 的思念 ,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 《 浔江夜 月》、 《 瀛州古调》、 《 汉宫秋月》等等 。 武 曲主要作品有 《 霸王卸 甲》 和《 十面埋伏 》 。 《 霸王卸 甲》是一首传统 的大套武 曲,是与 《 十面埋伏》齐名、流传广泛 、影响深远 的 大套武 曲。这首 曲子取材 于 《 十面埋伏》, 也是描写楚汉相争、 垓 下大 战为内容的 曲子, 也 是采用章回式的结构 ,但是 ,两个套 曲的 立意完全不 同。 《 霸王 卸甲》表现的是项羽 在大战之前紧张的准备 ,排兵布阵 ,两军对 垒 ,激烈厮杀的壮烈场 面,最后 以项羽失败 为结局 。这首激 昂壮烈的武 曲着重渲染了西 楚 霸王 的英雄悲剧 ,对 这个 曾经力拔 山兮气 盖世 的历 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赞颂 。这套武 曲形象地演绎 了那场波 澜壮 阔的战争画面, 让人们 闻曲犹如身临其境。 《 十面埋伏》是 描 写刘邦布下天罗地网,围攻项羽 ,为动摇 项羽 阵营 ,四处吟唱楚歌,涣散军心 ,刘邦 掌握 主动 ,稳操胜券,所以,乐曲表现得激 越 高昂,气势磅礴 。 《 十面埋伏 》是我 国传 统 乐 曲作 品中大型琵琶武 曲的代表作 。 三、 演奏琵琶者要有 文学修养。这一点 不可或缺, 也就是琵琶演奏者要瞳得诗词典故, 要有诗 睛画意,这样,在琵琶演奏中才能表现 完美以至达到美轮美奂的最佳境界。唐代著名 诗人 自居易在 《 琵琶行》中就 曾有 “ 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广为流传的佳旬来形容琵琶 演奏者的情感状态 。又如 “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 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 不得志”,这几句细致入微地把琵琶演奏者的 场面、状态、思绪、心境淋漓尽致地描绘 出来, 让人触景生隋,如临其境。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略谈琵琶的艺术魅力-精选文档

略谈琵琶的艺术魅力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拨弦乐器之一种,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把握琵琶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对于琵琶曲创作,还是对于琵琶演奏,抑或是对于琵琶音乐欣赏,都既具有理论启示意义,又具有实践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琵琶演奏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琵琶的艺术魅力发表若干浅见,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具体来讲,琵琶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乐器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说: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必须首先使工具精良锐利。
同样道理,我们要想把握琵琶的艺术魅力,首先也必须把握琵琶这件乐器的艺术魅力。
现在常见的琵琶,“分音箱与琴顾两大部分:音箱为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在音箱上方,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与‘品’,张四根弦,按五度关系定弦。
演奏方法为竖抱,用拨子或五只手指弹奏,左手按弦,右手弹拨。
现通用琵琶为六‘相’二十三或二十四‘品’。
”琵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刘熙所著的《释名?释乐器》中就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
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由此可知,琵琶源于我国少数民族,多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乐器。
到唐代,琵琶大兴,大诗人白居易专门写有长诗《琵琶行》,对琵琶的艺术魅力大加赞赏,并描绘得有声有色。
还有学者考证,早在秦代,就由修长城的民工们用鼗鼓张弦制成“弦鼗”,其形为直柄圆形,两面蒙皮,称作“直颈琵琶”、“秦琵琶”。
到东晋时,这种“直颈琵琶”才改为“曲颈琵琶”。
琵琶的音色独特,音质纯净,除可以演奏单音旋律外,还能演奏双音与和弦。
所以它不仅可以独奏,而且可以合奏、重奏、协奏,在民族管弦乐队和戏曲、曲艺乐队中,都有它重要的艺术地位,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作用。
二、作品的艺术魅力作品是琵琶的艺术载体,也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体现。
琵琶的体载十分丰富,主要分为大曲、小曲两类,大曲又分为文曲、武曲两种,文曲文雅柔婉、优美抒情,武曲则载武雄壮、慷慨激昂。
琵琶的简单介绍范文

琵琶的简单介绍范文琵琶是一种古老而且优美的中国乐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弹拨乐器之一、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琵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作为演奏乐器被广泛应用,还被广大民众喜爱和赞美。
琵琶的外形非常独特,像一个扁圆形的盘子,有七根弦,通常是由柿子木或檀木制成的,有些还使用鱼皮来制作音槽。
琵琶的颈部有短短的指板,并装有调子螺丝。
琵琶的共鸣箱通常是由硬木或者洋桐木制成,并且谱有音孔。
琵琶的弹奏方式通常采用右手拨弦和左手排指的方式,音色浑厚而富有表现力。
琵琶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最早的琵琶是来自古尔班泡的金币琵琶,然后传到中国。
古代的琵琶多半是由丝、竹和木制成的。
公元9世纪末,波斯的那亚斯达尔王朝把一种类似的乐器—“巴图力”传入唐朝,唐朝也被称为琵琶的黄金年代。
唐朝时期,琵琶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并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在唐朝的时候,琵琶逐渐发展出两套弦的形式,一套是弦,也就是现代琵琶的前身,另一套是士琵琶,也就是现代琵琶的前身。
由于琵琶具有更丰富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所以渐渐取代了士琵琶的地位。
唐朝时期的两种琵琶都以演奏弹拨音乐为主,是主要的伴奏乐器之一、相传刘邦喜欢弹奏琵琶,因为琵琶能够表达各种情感和故事。
于是琵琶成为了民间的一种乐器,流传至今。
在宋朝时期,琵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现代的琵琶形式。
在宋朝,琵琶被公认为宫廷音乐和亲贵人物的象征,也是宋朝文人雅士中喜欢的一种乐器。
民间的琵琶曲艺流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例如江西的秦腔,浙江的根弦等,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形式,并由此进一步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
琵琶的演奏技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创新。
在古代,琵琶使用才刚出开发,主要是用来演奏曲艺和大型音乐作品。
到了现代,琵琶不仅在传统曲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交响乐队也得到了重视,成为了交响乐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同时,琵琶在爵士乐、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中也得到了运用,展现出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第一篇: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无数的文化瑰宝渊源流传,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储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美称的琵琶,更是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瑰宝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琵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现力强且丰富繁多。
由于许多优秀传统乐曲的积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便成了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
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气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关键词:琵琶起源功能中和之美《琵琶语》(一)琵琶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琵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
到了唐代,琵琶已成为一件主要的民族乐器。
唐代诗人白居易、顾况、元稹等,都有专门歌咏琵琶的诗篇。
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篇歌咏琵琶的著名诗篇。
到明代,琵琶更加普及,著名剧作家高明写出剧作《琵琶记》。
明末清初,在《四照堂·汤琵琶传》中记载了当时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的高超技艺:“……使闻者始而备,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到了近代,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琵琶的演奏艺术进一步发展,更趋完善。
(二)琵琶的功能琵琶的音域宽广,高音清脆明亮,最高几个音发音比较纤细。
中音圆润饱满,柔和甜美。
低音浑厚深沉。
琵琶既可演奏抒情婉转,犹如高山流水的乐章;又可表现激昂奋进、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这是任何民族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其功能如下:1、担当独奏乐器。
琵琶的表现力十分丰富,演奏技巧十分复杂,十指全都派上用场,在演奏上可分左、右手两大类。
左手五指按弦,可快速换把,演奏各种速度的乐曲,并可演奏泛音、打音、揉弦、推拉弦、绞弦等;右手扫、弹、挑、滚、分挑、轮指(又分五指轮、四指轮、扣轮)等,两手分工明确。
八年级琵琶说明文600字

八年级琵琶说明文600字琵琶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音乐文化。
它的外形像一把弯月,故又被称为“月琴”,是我国传统乐器家族中最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
琵琶具有独特的声音,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
琵琶由琴体、琴颈、琴弦等组成。
琴体呈梨形,用梧桐木或台湾板木制造,琴颈用檀木制成。
琴弦有四根,通常用丝绸或金属丝制成,可以自由调节音高。
琵琶的琴弦数量相对较少,难度较低,因此非常适合初学者。
琵琶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演奏时可以用手指、拇指、指甲弹奏琴弦,也可以用拨片和琴柱来弹奏。
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表现丰富的音乐情感,使琵琶的声音更加动人。
琵琶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它可以演奏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各种曲目,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琵琶常常被用来演奏激情四溅的战斗曲、高亢激昂的山歌曲、温柔动人的爱情曲等,展现了丰富的音乐风貌。
除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广泛应用外,琵琶在现代音乐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中,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在现代音乐中,琵琶与西洋乐器如吉他、钢琴等的合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学习琵琶不仅可以培养音乐素养,还可以让人发展灵活的手指,提高协调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学琵琶既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又可以丰富课余时间,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
学习琵琶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恒心。
初学时,需要掌握基本的弹奏技巧和琴弦的演奏方法,逐渐提高音准和音色的掌握能力。
同时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出良好的指法和手指力度,使得每一次的演奏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琵琶是一种优美的乐器,有着独特的音色和表达力。
它既可以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也可以融入现代音乐。
学习琵琶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灵活的手指和音乐表达能力。
如果你对音乐有兴趣,不妨尝试学习琵琶,享受音乐的魅力!。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性乐器之一就是琵琶。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江南丝竹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琵琶艺术在江南丝竹音乐中有着独特的特征,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二、独特的演奏技巧琵琶在江南丝竹音乐中有着独特的演奏技巧。
琵琶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包括指法、扫法、泛指、夹法、顿弦等多种技巧,这些技巧的结合和变化可以使琵琶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琵琶演奏时的吟唱和滑奏技巧也是其独特之处,演奏者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使琵琶的音乐更加丰富和动人。
琵琶的演奏还有一种“风格自由”的特点,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对曲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发挥,这就使得琵琶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
三、丰富多彩的曲目类型在江南丝竹音乐中,琵琶的曲目类型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从其曲目形式上来看,琵琶曲目主要包括琵琶独奏曲、琵琶与其它乐器合奏曲以及伴奏曲等多种类型。
这些曲目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曲目主题明快欢快,有的曲目则悲壮悠扬,有的曲目则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舒缓悠扬的《阳关三叠》还是激越豪壮的《高山流水》,琵琶都能够凭借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特色来展现出不同的音乐风貌。
四、丰富的表现技巧琵琶在江南丝竹音乐中有着丰富的表现技巧。
琵琶的音色非常独特,其明亮悠扬的音色可以使听众产生一种舒适愉悦的感觉。
琵琶的表现力非常强,演奏者可以通过琵琶来表现各种情感和意境,如忧国忧民、爱情离别等等,这就使得琵琶的音乐充满了感染力和魅力。
琵琶的演奏还有着一些独特的技巧,如打击琵琶的身躯、拨弹琵琶的琴弦等,这些技巧可以为琵琶的表演增添更多的趣味和视听性。
五、独特的地方特色琵琶在江南丝竹音乐中还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从其演奏风格上来看,江南丝竹音乐一向以婉转柔美、曲折委婉而著称,这正是琵琶在江南丝竹音乐中所体现出的音乐特色。
浅析琵琶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L I ■J ;饴
浅析琵琶演奏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术表现力 ■ 文 / 梁 莹
摘要 :
琵琶是演奏者表达感情的一种介质 , 通过这种介质 , 琵琶演奏 者可 以追求最高境界 , 即音乐美。然而实际中 , 琵琶演奏者会被演
奏 的技巧所阻碍去追求琵琶演奏的艺术 表现 力 , 只是单纯的想在演奏技巧上突破 , 整个音乐作品是演奏完整了 , 但 是让 人感觉作品 没有了应该有的艺术 表现 力和生命力。
一
二、 展现 琵琶演奏的艺术表现力的方式
( 一) 加 强 演 奏 艺术 的 基础 训 练
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 , 琵琶作 为一个 弹拨乐 器 , 的确需要一定的扎 实 的基本功 。 很多大师也曾提出了技 和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要 想达 到“ 艺” 的高度 , 必须掌握 “ 技” 深度。琵琶演奏一首乐 曲, 即使是要 完整 的演奏完 , 都需要进行一定量 的基础训练。加强演奏艺术 的基础训 练很重要 ,琵琶演奏者首先应 该分析清楚 目前 自身水平处于一个什么 阶段 , 结合 自身 的实际情况来 选择对 应级别的练习乐曲和技巧 , 千万不 可 以心浮气躁 , 急于求成 , 必须一步一个脚 印 , 踏踏实实 的学好 每一个 技巧 ; 目前可以发现很多好 的琵琶作 品在 推出 , 其中基本上都表现 了作 者对 人生的一种感悟 , 对 生活和艺术 的一种追求 , 是情感 的书法 , 更是 艺术 的表达 。琵琶演奏者也可以不断的关注这些作品 ,多听多看多学 习, 从 中可以学习优 秀的琵琶作品在力 度上的掌控 , 在耐力上 的坚持 , 在某些段落怎样展现其爆发力等 等。 在优秀的琵琶作品中熏 陶感悟 , 也 是演奏艺术 中情感基础训 练的一 部分。在技巧和情 感上不断提升基本 功, 最后才能展现乐 曲的生命力 。 ( 二) 探索乐曲风格 、 把握 音乐内涵、 提 高自身音乐修养 琵琶弹奏在我国也是有一定的历史的 ,也 曾出现在很多影视作 品 中, 风格 众多 , 比如一些地 域性乐 曲, 潮州 音乐《 寒鸦戏水》 还 有河南音 乐《 陈兴元和番》 。所以 , 琵 琶演奏 者应该 探索乐曲的不同风格 , 在演奏 的 同时把握乐曲的内涵和所要 表现的主题 , 通过 探索乐曲的风格 、 挖掘 乐 曲的内涵 , 也可以提高演奏者 自身的音乐 、 艺术修 养。音乐修养提高 了, 之后对乐曲的演奏会驾驭得更加 自如 , 艺 术力也 自然会表现得更加 充分 。 1 . 理解乐 曲的感情色彩和音乐 内涵 如何去理解 乐曲的感 情色彩和音乐最深处的韵味就是要能够准确 的找到每个乐段的情绪 ,能分 辨出其是属于消沉的意味还是属于悲痛 的又或者是 喜悦 的, 要能 够深刻的分析音乐 的音乐表象 , 分析 、 研究和 理解不同段落间的音乐感 情色彩变现方式。这样的基础上就可 以采用
传统音乐乐器琵琶的音色与演奏技巧

传统音乐乐器琵琶的音色与演奏技巧琵琶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传统音乐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琵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泛应用于各个音乐类型和风格中。
本文将探讨琵琶的音色特点以及相关的演奏技巧。
一、琵琶的音色特点琵琶的音色柔美、悠扬,有着独特的韵味。
在传统音乐中,琵琶被赋予了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琵琶的音色主要由弦震动和共鸣箱的共鸣产生。
琵琶的共鸣箱是由梧桐木制成,具有良好的共鸣效果,能够增强琵琶的声音音量和音色质感。
琵琶的音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晰的音色分辨度:琵琶所发出的音色非常清晰,能够清晰地传递每一个音符的细微差别,使人们能够体味到琵琶演奏的细腻之处。
2. 丰富的音色变化:琵琶具有广泛的音色变化能力,可以通过演奏技巧的运用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如颤音、滑音、泛音等。
这些音色变化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使其能够适应不同音乐风格和曲目的演奏要求。
3. 柔和的音色质感:琵琶的音色柔和、温暖,具有一种特殊的音质和质感。
这种柔和的音色可以给人一种舒缓、温馨的感受,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
二、琵琶的演奏技巧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实现琵琶音色的灵活转换和音乐表达的丰富多样性。
1. 手指技巧:琵琶演奏主要通过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弦和拨弦来实现。
琵琶的按弦技巧有弹奏、揉弦、推弦等,不同的按弦技巧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琵琶的拨弦技巧有指甲拨弦、和声拨弦、指腹拨弦等,这些技巧可以营造出琵琶独特的音响效果。
2. 手腕和手臂技巧:琵琶演奏中,手腕和手臂的运用非常重要。
手腕的灵活运动可以使得琵琶的演奏更富动感和表现力。
手臂的力度和姿势调整可以影响琵琶演奏的音量和音色质感。
3. 节奏和速度控制:琵琶演奏中的节奏感和速度控制非常关键。
合理的节奏和速度安排可以使琵琶演奏更加准确、流畅和富有韵律感。
演奏中的节奏感和速度变化可以为演奏增添情感和表现力。
4. 团体合奏技巧:在团体合奏中,琵琶的演奏技巧也需要与其他乐器进行配合。
【乐器】民乐之王——琵琶

【乐器】民乐之王——琵琶琵琶,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比”指“琴弦等列”。
“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国近代汉族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
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1 基本介绍琵琶(pí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陆。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在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现在琵琶在社会艺术考级中大多分为十级,全级学完大概用数年时间。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
所有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
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
2基本结构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
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民乐之王--琵琶民乐之王

民乐之王--琵琶民乐之王话题:民乐之王和文化琵琶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木制。
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
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
“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
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
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
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或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
艺术表现力【琵琶曲艺术表现力探析】

艺术表现力【琵琶曲艺术表现力探析】一琵琶的发展历程琵琶又称“批把”,被称为“民乐之王”,南北朝时经印度由龟兹传入内地。
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该乐器冠以“批把”一名,是因为它的演奏技巧;“马上所鼓”也就是说骑在马上演奏,可见,当时琵琶的演奏技巧并不复杂。
到了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
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一时间,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做了如下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
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
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的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音乐表现力也遥遥领先于其他民族乐器。
同时,民族乐器中没有哪件乐器能象琵琶那样富于戏剧性,它的音色、韵味及纷繁复杂的高难度技巧,都有着戏剧的情节性和内在的张力。
不同于古琴、埙和洞萧,这类乐器更注重于一种抽象情绪的铺张和延续,而在琵琶这里,描述情节的细致入微,刻画人物的张扬尽致,都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琵琶作为艺术表现力最强的乐器之一,享有“弹技乐器之王”的美誉。
二《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简介纵观中外音乐史,以战争为创作题材的音乐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同一场战争为背景,从胜败双方的各自立场出发进而创作出两部经典的音乐作品,非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莫属了。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武套大曲,乐曲的风格壮丽辉煌,雄伟奇特,是根据汉军刘邦和楚军项羽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楚汉双方在垓下进行决战的历史故事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它在中国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乐器之王”。
本文将详细介绍琵琶的历史和发展,包括琵琶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类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
一、琵琶的起源琵琶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的一种弹拨乐器,叫做“比拉”。
比拉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演变,逐渐形成为了现代琵琶的雏形。
最早的琵琶是由木头制成的,后来逐渐改用梧桐木、檀木等材料制作,琴身采用扁形或者圆形,琴弦由最初的两根增加到四根。
二、琵琶的演奏技巧琵琶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拨弦和左手技巧。
指法是指用左手按住琴弦的位置和方式,以产生不同的音高和音色。
拨弦是指用右手拨弦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拨弦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音效。
左手技巧主要包括滑音、颤音、泛音等,可以丰富琵琶演奏的表现力。
三、琵琶的曲目类型琵琶的曲目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古琴曲、弹拨曲、山水田园曲等。
古琴曲是指以古琴为主要乐器的曲目,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弹拨曲是指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曲目,音乐风格多样,旋律优美动人。
山水田园曲是指以描绘自然风景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曲目,音乐形象鲜明。
四、琵琶的历史发展1.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琵琶在宫廷音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
当时的琵琶制作工艺逐渐成熟,琴身形状多样化,琴弦数量增加到四根。
2. 元明时期:在元明时期,琵琶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民间音乐中的琵琶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琵琶曲目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
3. 清代以后:在清代以后,琵琶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泛博人民群众爱慕的乐器。
琵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琴身材料多样化,琴弦材料也有所改变。
五、琵琶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琵琶在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音乐家将琵琶与西方乐器、电子乐器等进行结合,创作出了大量新颖独特的琵琶音乐作品。
同时,琵琶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家学习和演奏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无数的文化瑰宝渊源流传,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储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美称的琵琶,更是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瑰宝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琵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现力强且丰富繁多。
由于许多优秀传统乐曲的积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便成了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
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气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关键词:琵琶起源功能中和之美《琵琶语》(一)琵琶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琵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
到了唐代,琵琶已成为一件主要的民族乐器。
唐代诗人白居易、顾况、元稹等,都有专门歌咏琵琶的诗篇。
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篇歌咏琵琶的著名诗篇。
到明代,琵琶更加普及,著名剧作家高明写出剧作《琵琶记》。
明末清初,在《四照堂·汤琵琶传》中记载了当时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的高超技艺:“……使闻者始而备,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到了近代,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琵琶的演奏艺术进一步发展,更趋完善。
(二)琵琶的功能琵琶的音域宽广,高音清脆明亮,最高几个音发音比较纤细。
中音圆润饱满,柔和甜美。
低音浑厚深沉。
琵琶既可演奏抒情婉转,犹如高山流水的乐章;又可表现激昂奋进、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这是任何民族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其功能如下:1、担当独奏乐器。
琵琶的表现力十分丰富,演奏技巧十分复杂,十指全都派上用场,在演奏上可分左、右手两大类。
左手五指按弦,可快速换把,演奏各种速度的乐曲,并可演奏泛音、打音、揉弦、推拉弦、绞弦等;右手扫、弹、挑、滚、分挑、轮指(又分五指轮、四指轮、扣轮)等,两手分工明确。
可以说它犹如十指弹钢琴,各部协调运作,十分讲究。
所以它是一件难得的、完全称职的独奏乐器。
古往今来,无数演奏家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琵琶独奏曲。
从《十面埋伏》、《霸王别姬》对古战场刀光剑影的描写,到《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对月夜温馨的描写;从《塞上曲》哀怨缠绵的倾诉,到《阳春白雪》春回大地的景象;从《飞花点翠》清高纯洁的意境,到《大浪淘沙》对黑暗社会的控诉,琵琶都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民族风格赢得了“天下第一弹”的美誉。
中央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创作和演奏的乐曲《草原小姊妹》,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草原小姊妹,顶风冒雪,不惧艰辛抢救羊群的英雄事迹。
在演奏技巧上,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
特别是换了钢丝弦后(过去琵琶使用的是丝弦),音色更加明亮、清脆。
2、担当主旋律和伴奏部分。
琵琶的音色属颗粒状,在音色上有别于其他乐器,又由于它是四弦乐器,可演奏和弦,所以作曲家常用它担当主旋律和内声部的伴奏部分。
在乐曲中琵琶既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群奏的形式出现。
例如,龚耀年创作的歌曲《心中的明珠》引子的主旋律就是由琵琶和长笛担当的。
而由于琵琶的演奏技巧十分复杂,扫弦、弹、挑、轮指的速度在群奏时很难掌握一致,这样很容易造成杂乱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乐谱上要注明符号,标明速度。
二是演奏员要加强集体练习,力求和谐同步。
民乐《瑶族舞曲》、《紫竹调》、《夜深沉》等大量民乐曲都使用琵琶担当主旋律和伴奏,可以说应用十分广泛。
3、在戏曲和曲艺伴奏中担当主要乐器。
在戏曲和曲艺伴奏中,琵琶经常担当主奏乐器,如福建的竹马戏、黑龙江的龙江戏、山东的吕剧、评剧、浙江的姚剧、海南的雷剧、豫剧、锡剧、淮剧等等。
琵琶和板胡或唢呐、雷胡、二胡、三弦等构成三大件、四大件、五大件。
可见琵琶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京剧中,琵琶加入了管弦乐队,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它经常和京胡、月琴、二胡组成四大件,托腔保调,演奏主旋律;又在乐曲中担当伴奏和独奏,烘托和渲染情绪。
现在京剧乐队已普遍使用琵琶,无论大型乐队或小型乐队都离不开它。
在曲艺节目中,琵琶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江浙一带的评弹,琵琶就是主奏乐器。
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山东琴书、京东大鼓、东北大鼓等等,也都使用了琵琶,而且占据重要位置。
(三)琵琶中的中和之美。
1、中和思想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尚书》中曾记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以和为美,以和为贵,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及发展。
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谐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
在二级撞击中不能回归到‘中和’状态而走偏走斜,这是非常可惜的。
”他主张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向(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
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
但同时他也认为:“以忠君顺王为归属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创作中应修正缺乏个性的‘完美’,无疑对艺术是一种抹杀。
”“‘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避免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
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别立新宗,抗争求存。
2、美的享受是“中和之本”音乐演奏如果要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
琵琶乐曲创作中的“美”也是数不胜数,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大气之美,《霸王卸甲》中的悲壮之美,《塞上曲》的柔韧之美,《天鹅》的高雅之美,《童年》的无忧之美,《天池》的田园之美,《大浪淘沙》中的凄凉之美等。
正是由于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日常的长轮练习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轮指方法,之后我们可以想象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五颗相同的珍珠,而轮指就是把五颗相同珍珠连成一条平滑曲线的过程,其中“珍珠”表示每根手指发出的声音要圆润饱满强调颗粒性,而“平滑曲线”则代表轮指的连贯性。
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我们就会从心理上追求发音流动、线性的美感,逐步加强其均匀度、颗粒性、连续性等局部技术的深化联系,达到声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点线结合,寓于其中。
同时也摆脱了技术训练的艰难性和枯燥性。
然而,技术训练最根本是为了在乐曲中的运用,比如《春雨》第二段的轮指处理,为表现出音乐抒情、柔美、线性的特点,要求采用自然流畅、声音通透、圆润的轮指。
这时可以采用技、气、情同步思考,当音乐感觉获得后,再控制轮指,避免单纯强调技巧,结合音乐的歌唱性,从而把乐曲更好的表现出来。
(四)美的展现——林海《琵琶语》《琵琶语》出自林海2003年的专辑《琵琵相》,林海和朋友在江南水乡茶馆中听评弹,被琵琶的单色打动,想将平时听惯的“武戏”成分较重的琵琶曲,以一种更动人的“文曲”表现出来,于是有了《琵琶相》。
在创作时,林海根据演奏者蒋彦弹奏琵琶可能发出的各种音色,运用古典音乐、爵士乐、纯音乐的作曲、编曲手法,将钢琴、吉它、贝司鼓、弦乐等西洋乐器,混合笛子、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乐器,加上民族唱腔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为传统的琵琶赋予了不一样的音韵。
林海创作的《琵琶语》是一幅唯美的音乐画卷,蕴含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
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琵琶所独有的“泣泣私语诉衷肠”特点,让感情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沉醉在音乐意境里。
其间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
曲子中间那一段钢琴突然变成主奏,琵琶变成伴奏,令人感到新奇、精彩。
配上一段有如天籁般吟唱的女声,在琵琶声泣泣的背景下,将琵琶欲表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
曲尾再度重复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琴声过后,私语的夜幕就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降下,音乐画卷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结局。
(五)结束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拥有民族乐器之“王”的琵琶,流传至此已经两千多年。
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的不断制作,和完善琵琶曲,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
让琵琶的音色源远流长……参考文献:[1]《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文集》李光华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 《琵琶记》高明著李方民改编陕西人民出版社[3]《琵琶演奏基础教程》吴玉霞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4]《民族音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所编撰音乐出版社1964.3[5]《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八辑》(琵琶专辑)中国音乐研究所所编撰音乐出版社1957.9[6]《中国古代史料辑要》(第一辑)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撰中华书局1962.11[7]《怎样弹琵琶》凌飞云、周润华论著音乐出版社1958.6[8]《琵琶手册》庄永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9]《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1980重版[10]《琵琶演奏法》林石城编音乐出版社1959.8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