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说梦——《红楼梦》梦境的心理学阐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2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2月20日
Vo1.39No.2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019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2.019
以梦说梦

—《红楼梦》梦境的心理学阐释
王丽娜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401)
摘要:《红楼梦》一书共描写了33个梦幻,这些梦境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造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更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寄予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此文从西方的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这些梦境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结论:《红楼梦》做到了书中人物之“梦”与作者之“梦”的统一,其梦境描写立足于书中的具体人物,具体情节,是以书本的真实为依据、合乎具体人物心理活动规律。

关键词:梦;弗洛伊德;荣格;梦境;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7.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2-0045-02
箸超在《古今小说评林》中说:“中国小说,无一书不说梦。

”的确,纵观古代各文学形式,“梦”这一神秘的方式似乎更符合我们含蓄内敛的表达,也更能将我们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蕴呈现出来。

在众多描写梦境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无疑是集大成者。

的确.纵观整部《红楼梦》.对梦境的描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手法上都堪称一绝。

这些变化莫测、异彩纷呈的梦境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造成了迷离恍惚、耐人寻味的独特审美境界,更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寄予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对于“梦”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我们熟知的《周公解梦》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分析方式,但这些研究始终充满神秘色彩.缺少逻辑性。

进入现代,西方的科学家们借助心理学和医学手段对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基于此,本文立足相关理论,选取《红楼梦》中几个典型的梦境,尝试对《红楼梦》进行新的解读。

一、梦是愿望的实现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说:“梦不是没有价值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大部分意识昏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丫鬟红玉丢了手帕,傍晚到怡红院中寻找未果,却惹了一肚子的闷气,便回至房中,睡在床上暗暗盘算,翻来覆去,正没个抓寻。

忽听窗外低低地叫道:“红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这里呢。

”红玉听了忙走出来看,不是别人,正是贾芸。

红玉不觉得粉面含羞,问道:“二爷在那里拾着的?”贾芸笑道:“你过来,我告诉你。

”一面说,一面就上来拉他。

那红玉急回身一跑.却被门槛绊倒=到此,这一回结束,若不是作者在下一回中点明这是个梦,读者可能想不到这竟是红玉在做梦。

收稿日期:2019-02-09更有脂砚斋批云:“《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此梦更写的新奇。

不见后文,不知是梦。

”若从弗洛伊德的视角来看,这个怀春少女的梦不过是某种愿望的实现。

在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是违反社会伦理观念的。

特别是红玉的身份低微,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只能掩盖在理智圧迫之下,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来自心底的欲望,唯有在梦中才能获得满足。

由此可见,红玉之梦便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一种带着强烈感情的愿望达成”。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还提到:“我们根据愿望的实现把梦分为两类。

第一类很明显地就表露出愿望的实现,而另一类梦的愿望实现不但不易察觉出来,而且往往以各种可靠的方法加以掩饰。

”红玉的梦很明显属于上述第一类“很明显就表露出愿望的实现”。

而另一类愿望的实现则不易被察觉,而是要经过伪装,逃避潜意识的审查,从而达到心灵的满足:《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写妙玉参禅打坐更是不在话下:“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

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

一会儿又有盗贼劫他,持刀执棍逼勒.只得哭喊求救。

早惊醒了庵中女尼道婆等众,都拿火来照看。

只见妙玉两手撒开,口中流沫。

急叫醒时.宜见眼睛直竖,两额鲜红,骂道:’我是有菩萨保佑.你们这些强徒敢要怎么样!’”
相比之前红玉的梦.此处妙玉的梦初读更是令人不解,因前有曹氏判词“玉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又因高氏所补,更是惹得一干读者诟病,以为他为迎合曹氏初衷,将一个品行高洁的修行之人写得如此不堪入目。

但若以弗洛伊
作者简介:王丽娜(1978—),女.山西晋城人,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45•
德的理论释读此梦,便可知此梦秉承了曹公的原旨.相比身份卑微的红玉,妙玉的身份要高出许多,曹公对此女也有诸多偏爱,甚至更有甚者说妙玉是黛玉和宝玉的合体。

只是身为修行之人,妙玉所承受的禁锢又是红玉不能比的。

如果说红玉还能光明正大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妙玉却在做梦的时候也要经过层层伪装,口中念叨“我有菩萨保佑”,直到噩梦惊醒也没能见到令她走火入魔之人,这便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不易被察觉,而是要经过伪装,逃避潜意识审查”。

从前文我们可以察觉到妙玉是钟情宝玉的,而白日宝玉所言、黛玉之琴都一再触动了妙玉深藏心中的春情。

妙玉的梦,正是其无意识欲望在理智的长期自我压抑之下,经过充分伪装,幻化为王孙公子求娶、强盗持刀逼勒等意象,实现了自己对尘世姻缘的渴望。

二、梦的预示警告功能
梦并不都是愿望的实现,还有某种预示警告的功能,荣格在谈论梦的作用时就曾写道:“梦有时能预示将发生的意外事故。

这并不一定是奇迹或先知。

我们生活中,许多危机都有着很大的潜意识历史,我们所意识不到的,通常潜意识会告诉我们,并常以梦的形式发出信号。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凤姐梦见秦可卿: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进来,含笑说道:“婶娘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

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娘,故来别你一别。

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娘,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只管托我就是了。

”秦氏道:“婶娘,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糊狐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不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娘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以常远保全了。

即如今日诸事俱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无患了。

”秦氏之梦不仅预示了家族的没落,更是提出了两种延保之法,但她到底忽视凤姐终究是一介女流,且又是个专营私立的人,此梦终究所托非人。

但无论如何这个梦预示了贾府由盛而衰,“盛筵必散”的败落结局。

起到类似功能的梦境还有很多,如在第六十九回,尤二姐梦见尤三姐手捧鸳鸯宝剑前来,道出凤姐乃是外作贤良,内藏奸佼之人,也道出了尤三姐命丧黄泉的悲惨结局;在第八十二回黛玉梦见自己已许配人家,宝玉剖心表情忠,暗示了宝黛二人爱情的悲剧。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
仙曲演红楼梦”。

纵观整部《红楼梦》,可以说这是最大最重要的一个梦了,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它内容丰富,梦境奇特,人物、景物均美轮美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梦里作者利用画册、判词、歌曲等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正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作者将剧中人物的遭遇和结局如此集中地呈现在一场幻梦之中,这些判词、歌曲。

不仅向我们预示剧中人物的悲惨走向,更是作者对人生变幻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命运感和悲剧感。

为剧中女子由个体的单纯美好走向集体毁灭的结局,勾画出一条隐形的不能摆脱的命运轨迹。

这种笼罩全书的梦境描写,不仅为小说本身增添了一种神秘感,更重要的是作者要借助一系列的“梦”将现实生活中隐性的、不能明说的那种颓败之势表达出来,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命运的某种预感。

曹公从个人、从家族的遭遇中总结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思想,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感和宿命感,而进一步追究这种宿命感和悲剧感则来自末世之下封建势力的衰落和灭亡。

正如脂砚斋所云:“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可卿)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香菱)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借助西方心理学手段,对《红楼梦》梦境进行初步分析,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红楼梦》做到了书中人物之“梦”与作者之“梦”的统一,其梦境描写立足于书中具体人物、具体情节,是以书本的真实为依据、合乎具体人物心理活动规律,所以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即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经验那样鲜活真切,逼真可信;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梦境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性,经过大胆加工,超越了时间空间限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效果,若即若离,似梦似真。

参考文献
〔1]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刘徽,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86.
[3]曹雪芹,高鹑.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
[4]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影印版.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5]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
[6]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2005.
[7]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上海:学林岀版社,1995.
[8]蒋红艳.从典型文本看文学形象的美学特征[J].佳木斯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66-67.
[9]李萌.论聚斯金德(香水》之魅:透视人性的多重象征意蕴[D1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梁士奇)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