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理
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2024.3.25
(CPT-11) • 鬼臼类: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VP-16)、
替尼泊苷(鬼臼噻吩甙,VM-26)
长春碱类
机制:和小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蛋白生成,而抑制 有丝分裂。属CCS(M期)
ADR:骨髓抑制、神经毒性
长春花碱(VLB):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抑制 长春新碱(VCR):儿童急淋白血病,外周神经毒性 长春地辛(VDS):肺癌、淋巴瘤,骨髓抑制 长春瑞滨(NVB):肺癌、乳腺癌,骨髓抑制、静脉
睾酮下降,维持绝经或去势水 平 • 前列腺癌,绝经前乳腺癌 • 每28天给药一次,皮下注射 • 潮红、多汗、性欲下降等
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药物的概述
➢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 特征的药物——即分子靶向药物。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分 子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 抗体类药物分为需要检测和无需检测分子靶点两大类。
– 胆碱能综合症:鼻炎、流涎、流泪出汗、瞳孔缩小、早发性 腹泻等,与抗胆碱酯酶活性相关,阿托品预防
– 迟发性腹泻:注意观察,及时予易蒙停治疗,严重时可加用 生长抑素。
代谢
鬼臼毒素类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阻止DNA修复,属CCS(S期)
• 依托泊苷(VP-16):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 滴速不宜过快,应在30分钟以上,避免低血压喉痉挛 骨髓抑制
• 与DNA结合而破坏其功能 • 作用强烈而快速,剂量依 赖性 • 烷化剂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铂类化合物
细胞周期特异性 (CCS)
• 仅对增殖周期中某一时期有较强 作用
• 影响DNA合成或阻止有丝分裂 • 作用相对慢而弱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专家讲座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
第5页
抗肿瘤药品毒性反应可按发 生时序大致上分为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 近期毒性反应: 普通指发生于给 药后四面以内所出现毒性反应, 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 大类。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
第6页
抗肿瘤药品局部反应主要为 抗肿瘤药品局部渗漏引发组织反 应或坏死以及栓塞性静脉炎, 与 一部分抗肿瘤药品组织刺激性相 关。药液外渗可引发疼痛、肿胀 及局部组织坏死, 或形成局部硬 结、纤维化挛缩和溃疡。静脉炎 可引发色素从容。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
第7页
惯用化疗刺激药品分类:
1.强刺激性(组织坏死): 氮芥 、阿 霉素 、丝裂霉素 、长春新碱酰胺、 放线菌素D 等。
2.刺激显著(灼伤): 氮烯咪胺 、替 尼泊甙、鬼臼乙叉甙等。
3.相对无显著刺激: 环磷酸胺 、甲氨 蝶呤 、博莱霉素 、5-FU、阿糖胞 苷 、顺铂等。
替丁常规剂量,用药前1天开始 预防性治疗。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
第33页
二、发 热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
第34页
发烧伴WBC降低及感染为 药品毒性早期表现,也可是药品
急性全身反应一部分,与白细胞
降低无关。
引发发烧药品有: 博来霉素、阿 霉素、甲氨喋呤、氮烯咪胺等。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
第35页
背、腕、踝关节等皮下组织少部
位, 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等处。 防止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病生
理部位上静脉选择穿刺点, 如不宜 选曾做过放射治疗肢体、有A-V瘘 肢体、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淋
巴水肿等部位。
抗肿瘤药物的ADR和处置
第23页
3)多部位轮番注射, 防止同一部 位血管长久受刺激而造成内膜损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
因果关系评价法是根据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分类的一种方法。
详细描述
因果关系评价法通常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等几个等级,根据不良反应的特点和与 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性,对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该方法有助于了解不良反应的 发生机制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药物不良反应的控制措施
及时停药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
根据不良反应的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 治疗,如抗过敏治疗、保肝治疗等。
密切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不良反应 的进一步发展。
记录和分析
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分析,为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提供依据,促进 药品安全性的提高。
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
随着医疗理念的变化,未来药物不良反应研究将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和视角,以实现更全 面的药物效益和风险评估。
THANK YOU
感谢观看
销售企业的责任
如果销售企业存在销售假药、劣药等违法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如罚款、停业整顿等。
医生的责任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因药品不良反 应造成患者损害,医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患者的责任
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的指引,如因不 当使用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详细描述
抗肿瘤药物的骨髓抑制反应主要表现 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案例四:心血管药物的肝肾损伤反应
总结词
心血管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详细描述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一、当前形势紧迫性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ADR)的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近年来,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逐年上升,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家观点众多医药专家普遍认为,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与流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快速响应,及时识别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二是要科学评估,确保药物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三是要注重沟通协作,实现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
同时,专家还强调,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数据分析,为提高药物安全性提供有力支撑。
三、支撑数据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持续增长,涉及药品品种广泛,不良反应类型多样。
其中,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高风险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占比较高。
此外,老年患者、儿童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呈现出较高的发生率。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药物不良反应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四、应急有效性说明为了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我们制定了以下预案与流程: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实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快速收集、报告和分析。
成立药物不良反应应急处理小组,负责药物不良反应的初步评估、处置和上报工作。
加强与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对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追踪调查,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
定期开展药物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预案与流程的实施,我们将能够有效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展,不断完善和优化应急预案与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药物安全形势。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应对
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包括药 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等。
不良反应问卷
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设计问卷 ,进行定期评估。
标准化评估工具
采用国际通用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 工具,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 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标准。
03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及案例分析
过敏反应
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在调整剂量时,还需考虑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 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辅助治疗手段选择依据
症状缓解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 症状,选择相应的辅助治 疗手段以缓解症状。
加速药物排泄
通过增加饮水量、使用利 尿剂等手段,加速药物在 体内的排泄,降低不良反 应的发生风险。
保护靶器官功能
针对药物可能损害的靶器 官,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如使用保肝药、护肾药 等。
神经毒性作用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直接损害, 如周围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
预防措施
注意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
04
药物不良反应应对策略与措施
停药或换药指征掌握
识别严重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
评估药物疗效与风险
对于疗效不确切或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及时评估是否需要停药 或换药。
分类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致命性不良反应 。此外,还可根据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系,分为A型反应(量变型异常)和B型 反应(质变型异常)。
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发生率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药物种类、用法用量、患者群体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 ,住院病人中约10%~20%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5%的患者因严重的药物不良 反应而死亡。
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和技巧
组建包括药学、医学、护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共同研究和 应对药物不良反应问题。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水平。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良反应信息的及时传递和 共享。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升
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预 防措施和技巧
汇报人:XX
2024-01-24
目录
•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 应对药物不良反应技巧 • 总结与展望
01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分类
能力。
鼓励患者反馈
鼓励患者及时反馈用药过程中的 问题和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
定期监测
01
定期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方面。
不良反应报告
02
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记录、分析和
上报。
数据分析与改进
03
对收集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药
THANKS
长期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如对乙 酰氨基酚等,可能导致肝肾损 害。
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疗程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以减少 毒性反应的发生。
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是指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对伯氨喹、磺胺吡啶等药物特别敏感,易发生溶 血性贫血。
在使用可能引起特异质反应的药物前,应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家族遗传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与报告
• 目的:目的是为关联性评价提供充分的信息
ADR过程描述的“三个时间、三个项目”
ADR过程描述的“三个时间、三个项目”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关联性评价
关联性评价 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
+
+
可能 无关
• 临床医护人员根据实
• 年终统计各科室ADR
01
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
03
任务完成情况,按规
应按规定如实上报
定奖惩
制定考核任务
按规定上报
上报情况监管
落实奖惩
• 医院每年根据全院
ADR上报任务及科室
02
性质、既往药品不良
反应上报情况等制定
考核任务
• ADR上报数量、新严比
• ADR上报质量
04
• 有无迟报、漏报、瞒报、
-
待评价
无法 评价
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
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
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
+
反应/事件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 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
-
+
±
-
需要补 评价的
+
±?
±?
充材料 必须资 才能评 料无法
价
获得
?
?
?
-
±?
±?
感谢您的聆听!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意义
• 可弥补上市前研究不足,上市后药 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 。
•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为遴选、整顿、淘汰药品提供依据 • 有利于及时发现重大药害事件,防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郭劲松【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2(10)25【摘要】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抗肿瘤药物AD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ADR 中,男37例,女28例,50岁以上45例,占69.23%.抗肿瘤植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排首位,共23例,占35.38%.变态反应25例和消化系统反应18例,分别占38.46%和27.69%.结论应加强监测抗肿瘤药物ADR,做好防治,合理使用.% Objective To inversitigate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occurred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afe use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clinically. Methods 65 cases with ADR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all of the 65 ADR cases, 37 were male and 28 were female.The incidence of ADR occurred in the patients older than 50 was 45(69.23%). The incidence of ADR of anti-tumor botanical drugs was the highest(40.31%), 25 cases of allergic(38.46%), 18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27.69%). Conclusion Monitoring of ADR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prepar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for ADR in order to rational use.【总页数】2页(P33-34)【作者】郭劲松【作者单位】开封市肿瘤医院药剂科,河南开封 47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相关文献】1.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白源;罗姣;李晓云2.某院86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吴恒;马晓磊3.对310例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J], 叶茜; 孟祥云; 王凤玲; 李琪4.某三甲综合医院346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徐伟佳; 高勇; 叶美玲; 蔡林5.44例抗肿瘤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容敏婷;林丽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DR-中文
致癌(Carcinogenesis)和致突变(Mutagenesis)
激素:雌激素替代疗法: 激素:雌激素替代疗法:乳癌和子宫内膜癌 避孕药: 避孕药:乳癌 Tamoxifen(他莫昔芬):抗雌激素抗癌药):抗雌激素抗癌药 Tamoxifen(他莫昔芬):抗雌激素抗癌药-子宫内膜癌 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抑制DNA合成 膀胱癌、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合成-膀胱癌 环磷酰胺:抑制 合成 膀胱癌、 硫唑嘌呤和糖皮质激素: 硫唑嘌呤和糖皮质激素:淋巴瘤
2)前瞻性研究: 预先对设定的用药和不用药人群进行跟踪观察和比较 前瞻性研究:
药源性疾病( 第二节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 )
I.药源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药源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概念:药物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 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是ADR在 特定器官或系统内的具体体现。
(二)药源性肝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1.Steves-Johnson综合症和中毒性表皮坏死
磺胺类、抗惊厥药、NSAIDs
2.血管炎和血清病(III型变态反应)
抗甲状腺药物、青霉素、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免疫抑制剂
3. 血管神经性水肿( I型变态反应)
ACE 抑制剂
(四)循环系统损害
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Q-T间期延长的药物)
意义: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意义: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ADR监测的方法 ADR监测的方法
(一)自发报告系统 。 自发报告系统**。 自发报告系统
是临床医生的主要责任 优点:范围广、无时间限制;缺点:漏报 不报。 漏报、 优点:范围广、无时间限制;缺点 漏报、不报。 呈报的内容: 呈报的内容:
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摘要】目的:对抗肿瘤药导致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的240例抗肿瘤药致ADR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主要内容涉及患者情况、药物品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发生时间等。
结果:涉及抗肿瘤药致ADR的药物共有六类31种,其中,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品的AD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和抗代谢药;经药物滴注时出现217例ADR患者(占比90.42%),经药物口服时出现11例(占比4.58%),经静脉注射时出现4例(占比1.67%),经泵内注射时出现4例(占比1.67%),经皮下注射时出现2例(占比0.83%),经腹膜腔内注射时出现2例(占比0.83%)。
结论:临床开展抗肿瘤药治疗时,应进一步强化监督及护理工作,降低抗肿瘤药致ADR发生风险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持续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回顾性分析;药物治疗前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重、居民生活方式的持续改变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近几年来,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由于肿瘤疾病的病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现已成为了严重威胁居民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一种常见病。
目前,临床在治疗肿瘤疾病时多使用抗肿瘤药物,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既能控制或阻碍肿瘤的生长,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1]。
但是,经何苗苗、谢六生等学者[2]长期实践发现,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从一定程度上损害患者的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而引发药品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
因此,为了探究抗肿瘤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规律,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240例抗肿瘤药致ADR患者当做观察对象,经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现将相关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的240例抗肿瘤药致ADR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其中,女性患者有95例,男性患者有145例;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52.43±10.25)岁。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专家共识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专家共识前言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持续攀升,抗肿瘤新药的不断上市,恶性肿瘤的规范诊疗及合理用药日益受到临床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了《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医函(2023)48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1],《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等文件,规范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工作,由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药事质控专家组牵头组织全国的医药及管理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在多轮专家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的路线和管理要点的专家共识,供医疗机构参考。
一、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共识制定依据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可及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等因素,抗肿瘤药物分为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
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具有下述特点之一:(1)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大,纳入毒性药品管理,适应证严格,禁忌证多,须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使用,如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抗肿瘤药物;(2)上市时间短、用药经验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3)价格昂贵、经济负担沉重的抗肿瘤药物。
普通使用级抗肿瘤药物是指除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外的其他抗肿瘤药物。
依据《管理办法》中限制级抗肿瘤药物的定义以及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等维度,我们对分级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形成如下具体建议。
二、分级管理指导路线按照如下步骤确定医疗机构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目录O (一)整理抗肿瘤药品信息1,首次开展分级管理的医疗机构对药品供应目录中的抗肿瘤药品进行整理,纳入分级管理的药品应为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性药物,不包括针对肿瘤患者合并症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等相关药物。
2 .按照药理作用将抗肿瘤药物分为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药物4类,以便分别讨论实施分级管理。
药物热的处理及常见药物总结(2023)
药物热的处理及常见药物总结(2023)药物热是一种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停药后消失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医生评估无法明确原因的发热反应。
药物热易与原疾病所致的发热相混淆,临床上常因忽视药物热而错误评估为病情发展。
如不及时发现,会耽误原患疾病的治疗,还会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应全面认识药物热,熟悉药物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及时、准确地判别药物热。
1、药物热发生的主要机制引发药物热的主要机制包括:超敏反应、改变体温调节、药物生产或药物使用原因、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以及特异质反应。
(1)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引起药物热的最常见的一种机制(ΠI型变态反应),药物或其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免疫刺激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因子或通过T细胞免疫应答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导致发热。
如抗菌药物(B-内酰胺类、磺胺类、吠喃妥因等),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卡马西平、扑米酮等),别嘿醇等。
(2)改变体温调节有些药物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二乙酰胺(致幻剂)等,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发热。
有些药物可通过影响周围组织而引起发热,如使用过量的甲状腺素时,由于使基础代谢亢进而发热。
肾上腺素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影响了散热过程而致发热。
阿托品、抗组胺药、三环类抗抑郁药、丁苯酮、吩嘎嗪类等可通过干扰中枢下丘脑功能,减少汗腺分泌,对体温产生影响。
(3)药物生产或药物使用相关有些药物热与药物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有关,如抗菌药物、化疗药物、溶栓酶制剂等。
有的药物与临床使用(如两性霉素B的输液反应、热原反应、类热原反应、静脉炎、红人综合征)有关。
两性霉素B和博来霉素具有内在的致热活性,会引起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I1-I)而引起体温升高。
(4)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袍菌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治疗早期潜伏梅毒、莱姆病、螺旋体病、回归热时,由于病原菌突然释放菌溶产物(如内毒素),从而导致寒战、体温升高。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为做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遵循《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可能发生的抗肿瘤药物的不良事件作尽可能充分的防范和处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原则1.1研究、领会《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保障受试者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诊疗水平。
1.2加强抗肿瘤药物的日常监测,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1.3使用抗肿瘤药物前要检查确认各种救治设施运行良好、急救药品齐全、人员在位。
2.法制原则2.1抗肿瘤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临床应用指南和药品说明书、遵循《赫尔辛基宣言》,遵守药品管理相关法规。
2.2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获得合法的执业证书。
对于无执业资格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的科室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2.3在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
3.责任制原则医务部对医疗卫生资源统一指挥调度,医院药事管理与XXX负责监督《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的执行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相关专业科室负责实施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科学规范原则加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和研究,制订规范的防控措施与操作流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正确处置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药品不良反应。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保证应急处理能力。
(三)药品不良反应相干定义1.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Drug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经常使用法用量下呈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2.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敷陈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利用药品引起以下损伤情形之一的反应:①招致死亡;②危及生命;③致癌、致畸、致出身缺陷;④招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⑤招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招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呈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肿瘤化疗时,必须从治疗获
益和可能毒性来权衡用药的得失。对 于姑息治疗,特别是疾病进展到相当 程度的患者,某些远期影响可不计及。 倘若治疗可达到延长生命甚至达到痊 愈,此时,应预知所用的药物或方案 可能招致的远期后果。
目前可供患者具体选用的抗
肿瘤药物种类并不很多,而且初 治疗效又往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因此,如能得心应手地处理抗肿 瘤药物的毒性反应也等于提高了 疗效。
常用化疗刺激药物分类:
1.强刺激性(组织坏死):氮芥 、阿 霉素 、丝裂霉素 、长春新碱酰胺、 放线菌素D 等。
2.刺激明显(灼伤):氮烯咪胺 、替 尼泊甙、鬼臼乙叉甙等。
3.相对无明显刺激:环磷酸胺 、甲氨 蝶呤 、博莱霉素 、5-FU、阿糖胞 苷 、顺铂等。
不少抗肿瘤药物引起栓塞性静脉 炎,如阿霉素、 氮烯咪胺 、替尼 泊甙、 长春花碱酰胺、 长春瑞滨 、 5-FU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 药物应有一定稀释浓度,滴注时 应调节好滴速。选择好静脉及 深 静脉置管均有意义。局部热敷有 助于减轻症状和恢复。
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 有报导,每6小时局 部用99%二甲亚砜1-2ml有效。
2.放线菌素D外渗:通过非留置 针或导管静脉注射4%硫代硫酸 钠5ml或用25口径针在外渗区多 次皮下注射。
3.长春新碱或鬼臼乙叉甙: 8.4%碳酸氢钠5ml皮下(局 部),每个数小时重复。
4.丝裂霉素外渗: 通过非留置 针或导管静脉注射 4%硫代硫 酸钠5ml或用25口径针在外渗 区多次皮下注射。 维生素C 1ml(50mg/ml)静脉(局部)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按 发生时序大致上分为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 药后四周以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 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 大类。
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 为抗肿瘤药物的局部渗漏引起组 织反应或坏死以及栓塞性静脉炎, 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 性有关。药液外渗可引起疼痛、 肿胀及局部组织坏死,或形成局 部硬结、纤维化挛缩和溃疡。静 脉炎可引起色素沉着。
静脉插管给药。对化疗病人要注意 随诊,因有些药物可引起迟发性 的损伤。
4.强刺激性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 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 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药 处理。
5.在输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 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 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 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 伤。 引路注射及化疗后冲洗,化疗前 应用生理盐水50mL-100mL冲洗, 确保无外渗再用化疗药物,结束 后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
渗漏的原因 1 药物因素:与药物的PH值有关 如异长春花碱属碱性药物,可使 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 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药物 渗漏皮下。另外,与药物的渗透 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 功能的影响均有关。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 本、或静脉注射老年人均可 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 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 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3 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 伤是导致血管外漏出的直接 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 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 针尖固定不牢等。 4 其它因素:病人不合作而 穿破血管、针尖滑脱等。
静脉输注外渗处理原则为:
1.停止输液; 2.抬高肢体; 3.保留针头,回抽外渗药物,经原 通路滴注解毒剂;
4.注入5-1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渗出 药物;
5.局部用解毒剂(按不同药物);
6.局部:1-2%普鲁卡因局封; 局部外用中药/硫酸镁/类固醇; 7.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 收,降低痛觉神经敏感性。对
化疗植物药早期外渗后,冷敷
还是热敷,有争论。
8. 记录和ADR报告。
常用抗肿瘤药物解毒剂
1.柔红霉素外渗:局部降温。 使用循环冰水的冷垫、冰袋等,
5.阿霉素外渗:通过非留置针或导 管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或地塞 米松5㎎。静脉(局部)、皮下 (局部)、外敷(局部)
6.表阿霉素外渗:冰敷至少60分钟, 抬高患肢;皮肤表面涂二甲亚砜,
每日三次,6天。
7.长春新碱外渗:24-48小时内 每天至少4次热敷,每次15-20 分钟。将150单位/ml透明质酸 酶溶液与1-3ml盐水混合液。通 过保留的静脉通道,每外渗1ml 注射1ml;拔针则皮下注射。
抗肿瘤药物的ADR及其处理
医药保健UC聊天室 反冲力
临床上应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都有不
同程度的毒性,往往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 正常的组织细胞也遭到致命的伤害,出现轻 重不同的毒副反应,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尚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与
正常细胞在代谢上有根本性的生化 差异,抗肿瘤药物都程度不等缺乏 选择性作用。致使其毒性反应目前 无法完全避免。限制了化疗药物在 临床发挥作用。
8.奥沙利铂外渗:可用地塞米松, 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将配制 好的药液沿外溢外缘的周围由 外向内多点注射,封闭范围大 于渗漏区。
护理措施: 1.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 专业护士执行。在选择给药途 径时,必须了解各类药物的刺 激性,对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切 记渗漏于皮下。
2.正确选择血管 1)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尽
量选择较粗大的血管,血管直 径越大流量越大,输入药物的 浓度就相对较低,药物的刺激 性也相应减少。穿刺部位的选 择为;前臂>手背>手腕>肘窝。
2)穿刺时尽量选择弹性良好、无 炎症的静脉。避免选用手指、足 背、腕、踝关节等皮下组织少的 部位,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等 处。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 的病生理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 点,如不宜选曾做过放射治疗的 肢体、有A-V瘘的肢体、乳腺手术 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
3)多部位轮流注射,避免同一部 位血管长期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 伤。避免在24h内被穿刺过静脉穿刺
点的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 前一次穿刺点外渗。在穿刺过程中避 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 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损,穿刺 成功要求保证针头固定稳妥,避免脱 出。
3.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可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