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的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上好,各位读书会的朋友们,也许您已守候多时,今天由我替班领读冯至翻译的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原领读者是党玲芬老师,她由于时间关系无法亲自领读本书,因此暂由我代表,党老师很喜欢这本书,我资质有限,恐难以达到党老师对本书的理解高度,本次领读请大家积极发言,争取圆满完成本次领读任务。
奥地利作家
20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
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之一
德语文学史上唯一堪与荷尔德林比肩的诗哲
里尔克曾说
我的诗集就是我的坦白
我一生的故事
我的一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康复……
孤独一如我历来的生活,甚至更甚。
诗人不断地旅行
不断地道别
漂泊成为他的宿命
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
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
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论著《杜甫传》等。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他既有国学的扎实功底,又有西学的深厚造诣。
他不但能用母语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而且具有古文的过硬基础,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相当谙熟,尤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以至拥有权威性的发言权。
在德国留学的五年里,他不仅攻读了德国文学,而且也攻读了德国哲学。
所以他关注的德国作家多是哲学味道较浓的诗人,除歌德、席勒、海涅外,他也关注带有“现代”特征的诗人:诺瓦利斯(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荷尔德林、里尔克等。
他翻译的上述古典名家的诗歌、散文和美学论著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他翻译的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九封信》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
这位世界级的现代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冯至先生在两个领域里的显著成就,他获得“双肩挑”的雅称。
毫不意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宣部在组织大学文科教材编写的时候,冯至以《中国文学史》与《欧洲文学史》总负责人的资格参与并领导这两部著作的编写工作。
一、里尔克的文字寂寞又忍耐,有一种沉默的力量,聊一聊书中触动你的句子。
我们先来看一些里尔克名言
1、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里尔克
2、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里尔克《苹果园》
3、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里尔克《祭沃尔夫·卡尔克罗伊德伯爵》
4、我愿陪坐在你身边,唱歌催着你入眠。
我愿哼唱着摇你入睡,睡去醒来都在你眼前。
我愿做屋内唯一了解寒夜的人。
我愿梦里梦外谛听你,谛听世界,谛听森林。
——里尔克《致寝前人语》
5、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里尔克
6、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
——里尔克
7、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
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第一封信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
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
请你走向内心。
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
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
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
阅读这段话,让我明白,凡事一定要遵从内心,跟着感觉走,一旦认定了内心隐秘而伟大的渴望之后,就要一往无前,不可半途而废,任何一种形式的“诗歌”都是艰难的孤独熬制而成,不愤不启,在孤寂中我们才能望见内心对人生意义的“鲸吞”与“热望”,这里的人生意义,已经超越了里尔克关于诗句的描述与追求,我们都是各个领域的“伟大诗人”,至于我们能有多少佳作流传于世,恐怕少之又少,然而我们还要尽力去描述这一切,因为,孤独和呕心沥血以及“我必须”要倾吐和完成的使命一样,证明了我们生而为人的轨迹和一切。
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即使你自己是在一座监狱里,狱墙使人世间的喧嚣和你的官感隔离——你不还永远据有你的童年吗,这贵重的富丽的宝藏,回忆的宝库?你望那方面多多用心吧!试行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
不得不说诗人都是伟大的孤独者,也只有孤独诞生的诗句更加深刻和引人注目。
所有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无法代替自己的成长。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贫乏,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对生活和自己产生警觉,在回忆的长河中搜寻点点浪花,唤回我们自己珍视的宝藏。
好好地忍耐
不要沮丧
你想,如果春天要来
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
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成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
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有意义。
我时常在任何一个青年的面前,便联想起荷兰画家梵高的一幅提作《春》的画:那幅画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树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
我想,这棵树是经过了长期的风雨,如今还在忍受着春寒,四周是一个穷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
这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青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的风。
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
他们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生气,而社会的习俗却是腐朽的,腐朽得像是洗染了许多遍的衣衫。
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样沉默,他们要向人告诉,——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
在这样的寻找中几乎是一百个青年一百个失望了。
但是有一人,本来是一时的兴起,写出一封抒发自己内心状况的信,寄给一个不相识的诗人,那诗人读完了信有所会心,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仿佛在抚摩他过去身上的痕迹,随即来一封,回答一封,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一个精辟的回答和分析。
——同时他却一再声明,人人都要自己料理,旁人是很难给以一些帮助的。
——冯至| 翻译家,1937
二、里尔克在信中谈到阅读根本书籍时产生的深刻体验,谈谈你类似的阅读经历。
在第三封信中,里尔克说:现在你该读《尼尔•律内》了,那是一部壮丽而深刻的书;越读越好像一切都在书中,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
这里没有一件事不能被我们去理解、领会、经验,以及在回忆的余韵中亲切地认识;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命运,并且这运命本身像是一块奇异的广大的织物,每条线都被一只无限温柔的手引来,排在另一条线的旁边,千百条互相持衡。
你将要得到首次读这本书时的大幸福,通过无数意料不到的惊奇仿佛在一个新的梦里。
可是我能够向你说,往后我们读这些书时永远是个惊讶者,它们永不能失去它们的魅力,连它们首次给予读者的童话的境界也不会失掉。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感受至深的几本绘本,那些绘本让我拿到手里之后,仔细揣摩那些简单的句子,含义深刻,语言简单明了,却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叹息,有时候那种感觉像是那本书在等你,等你很久了,也许那本书也一样等别人很久了,但是你依然觉得这本书就是在等你翻开他,仔细阅读摩挲他的那种感觉。
待你多时,终于开启,你像是获得了某种莫大的智慧一样,沉默应许,接受他摄人心魄的智慧和超凡脱俗的表达。
我们都是语言表达的敏感者,平凡朴素的表达最能打动我们,那不是华丽辞藻和复杂长句堆砌起来的艰难晦涩和奇丽无比,而是,像老友一样推心置腹地交流,不需华丽,只要你听得懂,听得进,最简单的表达也是最深刻的。
我的根本书籍是一本绘本《石头汤》,《犟龟》《穿靴子的猫》,“再想一想,”和尚们说,“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
”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分享使人更加富足,打开心扉才能制造更多欢乐。
《犟龟》告诉我们只要向前走,向前走,总会遇见盛典。
等待与坚持比放弃艰难的多,人生没有几次盛典,你要不断去修正路线,确定方向,自我鼓励,持之以恒。
根本书籍,就是对你永远有效,打开时永远让你冷静思考,热泪盈眶的那种炽热的爱,根本书籍是一个人人生的导师,他甚至决定着一个人性格、行为、梦想、气质、态度的走向,那么大家的根本书籍都是什么呢?欢迎大家分享您的根本书籍。
碰撞书中的智慧。
党老师读这本书是在2013年,她读罢这本书写了一篇好长的文字,后来17年又修改和整理,2018年编辑成公众号文字发表,后来又精简成1400余字的文字发表在教育时报上,党老师的文字越加精纯和深刻,由里尔克的许多思考迁移到教育层面,这里我摘录她的一些文字,以飨读者。
教师是需要根的,这样才能走向存在的深度,若没有根,终究不过是漂浮于词语之上的一个虚幻的存在。
教师的根在于学习,阅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去除遮蔽的过程,去除遮蔽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但教师的阅读不应该是凌乱的,要用根本书籍做支撑。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里尔克说,在他所有的书中
只有少数的几本是不能离身的,其中一本是《圣经》,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可能,这就是他的根本书籍吧,是他理解世界的基础和起点。
有了根本书籍的指引,我们才能在更大范围的阅读学习中看见并建立起一个幸福、丰富、不可捉摸的伟大的完整世界。
那么,根本书籍的阅读方法又是什么,有哪些好处呢?里尔克告诉我们,当你在阅读这些书籍时,要学你认为值得学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你得热爱它们。
这种热爱将使你得到更多的回报,并成为你取得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最重要的线索。
因此,我们要通过阅读学习这些根本书籍,加深对周遭一切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根本书籍之所以被称为根本书籍,就是因为它们能够启发我们,随时唤醒那段我们自己生命体验中与作者相似的记忆。
而那样的记忆,几乎是人所共有的,即使岁月流去,也不会被轻易地抹平。
三、里尔克对艰难、寂寞、爱、职业等人生问题的解答,对你有何现实意义?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里尔克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
——里尔克
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
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里尔克对艰难的表达,在第三封信中也有体现,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
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地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
夏天终归是会来的。
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
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痛苦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考题,一如养育一个婴孩一般痛苦而美好,哺乳期要忍受乳汁淤积的疼痛,还有连续一年多破碎的夜晚,养育如此艰辛,我们身为母亲,更应好好教育其子女成才,所以我建议每个母亲或者用心的父亲,都写一写孩子的成长记录,记录下那感人的、或者是痛苦的成长经历,因为我们终会遗忘那些逝去的点点滴滴难过,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秋日的夕阳里露出慈祥的微笑,而一切经历过的狂风暴雨都已经一一淡忘,我们虽然丰富,却丢失了许多温暖和动人的故事,我们的一生都由故事组成,他们相互串联,却又紧密交织,那里面掩藏着我们深深的情感。
谁勇敢泅渡生命之河,谁就是胜者。
谁愈加艰难,谁就愈加伟大。
如近期被人们广泛关注的铜仁市的吴花燕姐弟,吴花燕24岁,身高1.35,体重43斤,父母相继病逝,她为了省钱照顾弟弟,吴花燕可以说节约到了极点,她从不吃早饭,中午晚上全是吃馒头,曾有5年时间,糟辣椒就是她唯一的下饭菜。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她心脏瓣膜出现问题。
现在五天时间已筹集60余万,医生说要体重达到60斤才可以做手术,现在花燕终于能躺下睡个好觉了。
我看到这个新闻时感到很震惊,痛苦于她,不敢想象,好在她一直坚强。
来看看党老师怎么说。
除了阅读根本书籍,我们更应该学会细心观察,观察学生、课堂,观察所有细微的一切。
正如里尔克所说,如果我们对生活中那些朴素的事物,如一个侍奉者一样去聆听、去关心、去忍耐,那么我们就能从这朴素中见到伟大、从这平凡中发现神奇。
只是,这个过程会是十分漫长与寂寞的,需要我们在日渐变化的世界上,保持生命的完整性;在寂寞的岁月中,静静地领受那份深沉与幸福。
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学会爱。
爱的本质,是生命的完成与圆满。
因为,爱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完善自己,爱别人是为了让他获得至高的成就,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绽放。
而爱学生,就是为师者培植和守护这种成就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几千年。
是的,教育也有根。
人类走过的所有道路、未展开的所有希望,都最本真地成为了教育的核心。
这又是爱的另一种表述,人类通过教育而永恒地传递与更新着,而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党老师的解读非常深刻,我想她一定是把这本书读到心里去了,有了她的文字,这次领读才更加完整。
是的,我们从事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改造童年,引领儿童的心灵,是未来人才的有力推手,我们应该不停思考、不停摸索、不停学习,只为自己更加胜任这份职业,回顾里尔克关于孤独、关于人生的解释,我们教育人都懂得那份艰辛和孤独。
孤独是美丽盛开的前夜,孤独是精彩绽放的必要条件,我看到无数的老师每天默默敲下动人的教育思考,我看到每天有人为孩子们拍照,为孩子们的故事留下痕迹,我知道,那一定是幸福教师的模样。
秋日
里尔克作冯至译
主啊!是时候了。
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秋日,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
诗歌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在作者心中,上帝——人——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颇具劝诫含义。
《秋日》简析:
应该说整篇诗歌采用推进式的阶梯结构,是诗人刻意布局的,第一段大自然与上帝与我的契合,第二段的酿酒过程成为感悟的中介,推导出第三段诗人要真正表达对孤独的理解与彻悟。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将大家熟知的意象进行组合,让我们轻松的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并体验和激发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寂寞心情,并使我们激动不已。
诗歌所能带来的情趣就是从一颗心走进另一颗心,并且随之跳跃与感动。
显然,里尔克的这首《秋日》做到了,并在百年的岁月里越发显得隽秀而光辉四溅。
秋日简介:里尔克其实一生都很窘迫,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故乡之外寻找艺术的给予,沉淀于他体内更多的是对漂泊生活的忠诚和完全内心孤独的自我对话。
里尔克在外行走的岁月里,他既渴望交流又喜欢保持自身的孤独状态,既由于经济原因只能辗转于廉价的小客栈,又极其渴望乡村别墅、贵妇人和大自然的风情。
事实上,里尔克的世界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
当他写下《秋日》的时候他自己想到的只是记录他的心情,却根本没有想到会像是天赐一般给予了他诗人的精灵。
也许有些诗人一生写了上万首诗歌都是平庸之作,只要有一二首精灵般的闪光,那么就能真正进入到高境界诗人之列。
里尔克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诗人,当然他一生没有写出上万首诗歌。
东晋诗人孙绰
《秋日》却又是一番面貌,虽然旨归仍不离老庄,却并不高谈道家的玄虚哲理,而只是表明道家的人生态度,且这种态度也是在对秋日景象的感应上生发的,因而有着一定的人生实感和较为鲜明的形象。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作品鉴赏
在东晋的诗坛上,曾经盛行过一种玄言诗。
所谓玄言诗就是大谈老庄的玄之又玄、深微莫测的哲理诗。
它们脱离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感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孙绰就是写这种诗的代表作家,像"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答许询诗》)之类,就很有点像歌诀和偈语。
但是,他的这首《秋日》却又是一番面貌,虽然旨归仍不离老庄,却并不高谈道家的玄虚哲理,而只是表明道家的人生态度,且这种态度也是在对秋日景象的感应上生发的,因而有着一定的人生实感和较为鲜明的形象。
在玄言诗充塞诗坛的当时,这等作品自然可算是佳胜之作了。
我有一座四面有窗的房屋在山上
我有一座房屋
四面有窗
清晨,后面的窗子透进来阳光
中午,门前是青黄的秋景和群山
那边的窗子是邻人的炊烟袅袅
透着年老的寂静
后来我发现另一个窗子
有着明媚的生动
一群小猪仔在奔跑
一边跑耳朵一边跳
时而有大猪的影子跑进来
一座房子
是风景,也是瞭望世界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