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的诊断及急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惊厥的诊断及急救

发表时间:2009-07-30T17:48:50.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郭伟红 (黑龙江省鹤岗市工业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

[导读]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96-02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和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

自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60例惊厥患儿中,男32例,女28例。高热惊厥18例,占30%,低钙惊厥22例占37%,病毒性脑炎5例占8.3%,癫痫10例占16.7%,化脓性脑膜炎2例占3.3%,真性小头畸形3例占5%。 1病因

1.1感染性疾病(1)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2)颅外感染:高热惊厥。

1.2非感染性疾病(1)颅内病变:癫痫、先天发育异常、真性小头畸形。(2)全身性疾病:低钙血症。 2六种疾病惊厥特点

2.1高热惊厥的特点(1)多见于6个月-3岁,收治18例高热惊厥的患儿3岁以下12例占66.7%。(2)惊厥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期,腋下体温39-40,是全身性的。惊厥停止后,神志可恢复正常。

2.2低钙惊厥的特点(1)多见于1-6个月的乳儿,收治22例中,15例为6个月以下占68.2%,惊厥多为全身性。(2)年长儿多表现为手足搐。频繁惊厥一天可达十次左右,惊厥后精神不振,但神志清。(3)一般为无热惊厥。(4)血钙低。

2.3癫痫的特点(1)既往有同样发作史或家族史。(2)6岁以上多见,收治10例中,5岁以上者6例占60%。(3)无热惊厥,惊厥前常有先兆,尖叫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发作后昏睡,醒后常有头痛疲倦症状,反复发作可有智力障碍,脑电图中度异常。

2.4病毒性脑炎特点(1)以3岁以上多见,本院收治5例,3岁以上3例占60%。(2)起病较缓,有2-3天前驱期,神志改变明显,表现为嗜睡,精神萎靡、昏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射阳性。(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在100个/mm以上,此中性为主。

2.5化脓性脑膜炎,特点(1)以1岁以下乳儿较多见,收治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均在1岁以下。(2)起病急,伴有高热,易激惹。脑膜刺激征明显,常伴有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年长儿可有头痛,喷射性呕吐。乳幼儿前囟饱满较明显。(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炎1000个/mm3以上,以中性为主。

2.6真性小头畸形是由于常染色体畸变所致。(1)病儿头小而尖,头面较胸面小,前囟和颅缝闭合早。(2)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迟缓,语言行动发育异常。(3)无热惊厥。(4)CT检查:脑回过小,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3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患儿平卧,头侧位,后仰,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刺激,加强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吸氧,减少缺氧性脑损伤。(2)控制惊厥:主要用抗惊厥药物。应用原则:(1)及时快速合理用药。(2)足量。(3)可长效与短效药物结合应用,以防惊厥复发。(4)必要时可气管插管。(5)慢性复发性惊厥按癫痫治疗。

抗惊厥药物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不足。(1)安定每次0.1-0.3mg/kg,静脉推注。(2)苯巴比妥每次6-10mg/kg,肌注,必要时30-60分钟重复一次。(3)10%水合氯醛每次0.5-0.6mg/kg灌肠。(4)如联合多次应用抗惊厥药物惊厥仍不能控制可考虑进行全身麻醉,选用硫喷妥钠,开始时静脉推注,剂量4-5mg/kg,然后用2.5%浓度溶液静脉滴注,滴速2mg/分,发作停止后减速,停用。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使脑电保持于爆发抑制状态或近于平坦波动,2小时后可逐渐撤除全麻。

最近临床研究证实,安定直肠灌肠有预防和控制惊厥双重作用,安定在直肠吸收迅速,目前治疗效果与静脉相同,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国外已把安定从静脉、直肠灌注;共同列入控制各种惊厥发作和预防高热惊厥的主要药物。安定直肠灌注首次负荷量为:新生儿0.25-0.5mg/kg,婴儿0.25-0.7mg/kg,儿童0.5-0.7mg/kg(<3岁)或0.6-0.7mg/kg(>3岁)。直肠注入安定副作用小,主要为镇静作用,呼吸抑制不明显,偶有瘙痒,荨麻疹,个别可有直肠局部刺激。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新编儿科临床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11

[2]吴梓梁,主编小儿内科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4

[3]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6月第14卷第12期(1741-17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