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和逐梦者(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借助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食莲者》和《月亮与六便士》中两位看似相似但却又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毛姆对人生人性的深刻认识,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也可以提醒人们拒绝享乐主义,怀揣理想和信仰规划人生。

关键词:《食莲者》;《月亮与六便士》;享乐主义;理想和信仰
1、引言
[1]很多人觉得《食莲者》和《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一致,都是在赞扬摆脱现实的桎梏,对理想不顾一切地追求。

凡尘俗世不值得留恋,忠于自己的内心,勇敢选择自由似乎是毛姆对读者发起的精神号召。

不少人也觉得《食莲者》中的主人翁威尔逊也是一位只顾抬头仰望“月亮”而不屑于弯腰捡拾地上“六便士”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位敢于活出自我的勇者。

在小说的开篇毛姆就极力铺垫,营造氛围,为一个传奇人物的隆重登场不吝辞藻。

毛姆似乎在开篇便在叹息凡夫俗子大多随波逐流,听从天命,鲜有敢于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英雄。

英国人威尔逊敢于在三十五岁辞去伦敦银行经理的工作,独自来到风光旖旎的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上过上了不用工作,悠闲自得的生活。

他用积蓄买了二十五年的年金保险,可以确保在他在这个“忘忧岛”上终日寄情山水、悠然自得,这确实让外表平平的威尔逊在世人眼中变得高大英勇,他的大胆行为是人们羡慕但却不敢效仿的。

卸下繁重的工作,了无家庭的牵绊,为了一见钟情就再也忘不了的意大利卡普里岛的旖旎风光毅然决然地抛下了自己的故土。

这样的开篇似乎确实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位主人公都放弃了在伦敦金融业的优渥工作,都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威尔逊的妻女相继病死,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却是残忍地抛妻弃子),都为了心中执念远离家乡,选择到风景迤逦的小岛上生活。

但是,这两人绝对不是同一类人,书中毛姆对这两人,及其代表的人生观也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2、享乐主义者和“苦行僧”
食莲者这一典故来源于《奥德赛》。

主人公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海上漂泊。

奥德修斯带着十二艘船离开特洛伊,但起航不久之后,就被一股强风吹离了航线,其间,奥德修斯到达了食莲者之地。

他派了三个部下去侦察这个地区,但却没有一个人回来。

奥德修斯发现,这是因为当地居民邀请他们食用了一种神秘的植物果实,自此他们便把返回家园的心愿忘得一干二净,只想留在此岛享用美味。

最后他们被奥德修斯下令拖回船上,用链子拴在划船的长凳上。

现代英语对食莲者的解释是“a person who sp ends their time indulging in pleasure and luxury rather than dealing with practical concerns”,也就是醉心安逸度日或者浑噩度日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享乐主义者。

享乐主义主张当前的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人的行为目的是寻求当前的快乐或逃避眼下的痛苦。

古希腊亚里斯提卜说,[2]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快乐享受的总和。

……在他看来,既然存在着要求,那就有權去满足这种要求,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享乐。

(弗洛姆,1989:5-6)
诚然威尔逊的言论颇有迷惑性,比如他说愚蠢的人们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没有认识到工作的唯一目的便是为了让人们享受休闲。

在威尔逊还在犹豫应不应该放弃人生正轨时,他读了一本关于两座城市西巴里斯和克罗托纳的历史书。

西巴里斯的人们每天行乐享受;而克罗托纳的人们吃苦耐劳。

有一天,克罗托纳把西巴里斯消灭了,但之后克罗托纳也被其他部落消灭了。

这便是努力无用论的观点,威尔逊由此得出结论:不管动机如何,结局都是消亡,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如及时行乐,才不负韶华年华。

虽然威尔逊和思特里克兰德都做出了相似的人生选择但是他们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

威尔逊只是一味地追求安逸的生活,为了在岛上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他甘愿在银行又多干了一年,赚到刚好购买25年的年金,但他又贪图享乐,不愿意工作到能拿到退休金的年龄,因为他认为三十多岁感受到的生活乐趣和四五十岁的感受有天壤之别,充满活力的壮年正应该用来品味生活的美好。

享乐是威尔逊做出抉择的唯一动机,为了让自己的人生里只有悠闲和愉悦,威尔逊甚至打定主意25年后,年金用光时便了却自己的生命。

这样背离常理的打算虽然作者能够理解但是还是不免让人后脊背发凉。

相反,《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却是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固执地开始了自己对艺术穷尽一生的追求。

他曾贫病交加,靠朋友才渡过难关,也曾沦落街头成为码头工人,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心之向往的大溪地,潜心作画,最终死在了那里。

思特里克兰德是疯狂执著的,疯狂到在他看来,一切的身外之物都是阻碍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疯狂到只要还有力气仰望天上的月亮,他可以饿着肚子依旧匍匐前行。

家庭爱情事业,基本的温饱和安定的生活,本能的欲望……所有尘世间人们渴求的名利、社会认可,在他眼里都只是设置在他和梦想之间的障碍。

威尔逊贪图的有品位的隐退生活是完全的无所事事,纵情享受,这样毫无追求和信念的闲散生活必定是思特里克兰德所不齿的。

思特里克兰德有意过着苦行僧般生活,因为和苦行僧一样,他相信为了最大可能地接近实现信仰,必须抛弃世间安乐,实行自我磨练、自我节制,忍受恶劣环境,同时物质和肉体的引诱也应该断然拒绝。

这样“自律”又近乎“自虐”的行为是为了洗礼灵魂,追求精神境界的圆满。

因此,虽然两人同样疯狂,同样不负责任,但他们确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威尔逊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而思特里克兰德却是为了梦想而生的逆行者。

3、毛姆对两人的态度
威尔逊是物质的,肉欲的,软弱的。

在25年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中,他的意志力已被这如强酸一般的如梦如幻的安稳生活消磨殆尽。

所以年金用光后,在他需要动手了结自己生命时,却勇气全无,苟延残喘了几年之后实在走投无路才烧炭求死,不想自杀未遂又变得神经错乱,过着寄人篱下、毫无尊严的生活。

文中毛姆借由旁人的话点出了这一切都是威尔逊自找的[3],但如此悲惨的境地还是让作者难免心生同情。

威尔逊又这样忍受了六年。

终于在一个满月之夜,在看得见他最爱的那两块巨大的岩石的山腰上,在睡梦中死去,结局相当凄凉。

相形之下,思特里克兰德虽然最终也经历了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双目失明、疾病缠身,最终客死他乡,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抱怨过一丝一毫,并且还有妻子爱塔不离不弃的陪伴,最重要的是他摆脱了凡尘俗世的心魔束缚,在世外桃源般的淳朴小岛上完成了自己艺术梦想,画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他的人生使命得以完成,一生的画家梦想也总算圆满了。

思特里克兰德是精神的、有信仰的、意志坚如磐石的。

他谁都不爱,他爱的只有自己的艺术,其他一切包括自己的躯壳都只是为了完成绘画目的的手段。

他视画画为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但所有人都会被那份忘我的执著所感动。

他是个冷酷无情自私的艺术天才,天才的使命只是追逐他们的梦想,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而天才的离经叛道总会在他们成功的那一刻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4]。

因此,读者读完了《食莲者》只会觉得威尔逊可恨可怜,而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会觉得思特里克兰德可恨可敬,思特里克兰德变成了高举理想灯塔的先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的月亮,受人仰望。

4、结束语
《食莲者》中的威尔逊是一个极端的享乐主义者,毛姆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明了这样毫无意义的没有底线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而《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心系奋斗目标和理想,不顾一身伤痕,追求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世人对此不解疑惑,但却不得不望其项背,心生敬佩。

参考文献:
[1]杨梓.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8(2):137.
[2]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毛姆经典短片集[M].张和龙,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
[4]郑坤.传统与现代纠结的困惑[D].江南大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