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工作实施方案
移民(脱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则是移民搬迁工作的亮点工程、民生保障工程,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措施和办法。

根据X省国土资源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做好深度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精神(X国土资发〔X〕91号)及省市在我县试点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村情概况
(一)区域位置。

X村位于X县X镇西北部平原与高原的过渡地段,该村由原来的X、X、X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

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较多,主要居住在“三梁两沟”区域,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学生上学极为不便,只能在镇区租房上学。

对外交通仅有山区通村土路与X县级公路连接,距离公路较远。

以干旱、暴雨、霜冻、冰雹、连阴雨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

(二)村庄人口。

共辖18个村民小组,40余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96户1294人。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310人,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约2800—2900元。

党员65人,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低。

(三)土地利用。

根据村镇统计,村庄耕地面积7740亩,人均耕地面积达6亩多,其中苹果园面积3400亩,人均占有果园面积2.34亩,荒山荒坡面积5400亩。

以农业种植为主,生产结构单一,缺乏
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村民抱团意识薄弱,没有成立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农业专业合作。

根据X县X年土地调查结果,村庄撤并后村域土地总面积21009亩,其中村庄及工矿用地面积742.8亩。

二、总体思路
根据村情,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现状,采取稳健举措,落实倾斜政策,实施整村搬迁,整体腾退旧庄基进行全面复垦。

坚持精准方略,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坚持规划先行,依法办事,推进基层创新,突出问题导向,运用改革方法。

紧扣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环节,按照整体性搬迁、分类型安置、住新后拆旧、差异化扶持、多元化推进的方式,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

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的思路,创新机制、试点先行,是解决X自然村多、村小、村散、村穷问题,帮助深度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根本办法,是改善深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切实解决X 深度贫困的问题,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对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整村搬迁政策。

三、总体目标
实施X村整村搬迁“137”计划,“1”就是对X396户农户在1年内
实现整村搬迁;“3”就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法办事、严格标准3项原则;“7”就是全力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

力争X年9月前全部腾退复垦,入住新居。

四、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群众自愿。

围绕搬迁群众挪出穷窝、拔掉“穷根”、安居乐业,充分发挥X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用好各级各类扶持倾斜政策,动员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稳妥组织实施。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基层调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动员引导作用,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全程接受村民监督。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立足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当地生产生活习惯,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农业人口转移相同步,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科学编制搬迁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搬迁群众配合认同,确保搬迁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确保整村搬迁成效逐步巩固。

(三)依法办事,严格标准。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完善公开、公示制度,守住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守住资金使用管理的高压线,确保整村搬迁平稳、有序、规范、高效推进。

五、整体搬迁
(一)安置方式。

采用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楼房化安置,以镇区安置为主,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可采取进中心村安置、进城安置或者
进镇安置。

选择进中心村在X村部原址安置。

选择进镇搬迁户在X
敬老院东侧安置点安置。

选择进城搬迁户在县城X安置点进行安置。

(二)补助标准。

参照《X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关于避灾、生态搬迁户建房补助标准,集中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和配套设施建设费用由县级政府承担。

1、每户限腾退一院旧宅基地,保底安置住房面积60平方米,产权归村民所有,免交自筹资金。

2、对1—3人户原则上确保60平方米安置住房,以80、100、120平方米为主导户型,安置面积可自主选择。

选择安置住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的,超出部分按照建房成本价1500元/平方米交纳自筹资金。

3、对于无庄基户,原则上保底面积40平方米免交自筹,20平方米按照建房成本价1500元/平方米交纳自筹资金,确保60平方米安置住房。

4、对于一户多院宅基地的,按照整村搬迁置换腾退一宅;剩余宅基按照每宅3000元补偿,腾退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5、对于在村上无户口有庄基的,腾退时按照每宅10000元补偿,腾退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6、成本估算:按照户均100平方米核算,建设安置住房约需5800万元。

原则上全部搬迁,搬迁后,一是在自然村每户建设20平方米的
生产用房,用于村民放置生产农耕用具,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对通村道路进行全面硬化,确保搬迁群众生产道X畅;三是搬迁后发展二、三产业脱贫致富。

(三)实施步骤。

X整村搬迁工作分为调查摸底阶段、搬迁实施阶段、腾退复垦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2月22日至3月11日)。

一是县移民办会同X镇政府、村组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搬迁群众意愿,并汇总复垦面积。

二是根据搬迁意愿汇总情况委托相关单位做好X整村搬迁规划修编和建设规划设计工作。

第二阶段:搬迁实施(3月12日至6月30日)。

一是县移民办、镇办、村组与搬迁群众签订搬迁和旧宅基腾退复垦协议,协议签订完成后启动实施宅基腾退工作;二是成立整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三是按照整村搬迁规划设计同步实施安置房建设和产业发展;四是根据群众意愿有序实施搬迁。

第三阶段:腾退复垦(4月1日至X年9月31日)。

一是X镇政府督促搬迁群众务必做到即搬即拆即腾;二是组织对已腾退庄基进行复垦;三是强化验收管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拨付复垦资金。

四是对腾退的土地指标进行交易置换搬迁资金;五是农业局负责制定X村产业脱贫致富方案。

六、破解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

围绕“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
状况,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

签订搬迁和宅基地腾退复垦协议,建立一户一档基础资料,档案资料要精准到户、到人、到房、到地,做到户有明白卡、村有花名册、镇有档案、县办有台账。

科学编制规划,分类合理安置,保障住房安全。

(二)统筹资金使用。

一是省市补助资金。

按照《X省避灾生态移民搬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争取省市级补助资金。

整村搬迁原则上集中安置,省市级补助建房2.5万元/户、基础配套设施2万元/户、四层以上楼房化0.5万元/户,县级配套建房补助2万元/户,约筹措资金约2051万元。

二是土地增减挂钩资金。

县政府先行从省级平台借款并整合其他资金,约筹措资金5860万元。

三是搬迁群众自筹资金,约筹措资金1758万元。

共计筹集资金约9669万元。

(三)确保土地供应。

一是保障安置用地。

整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用地实行计划单列。

国土局对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即报即批,指标应保尽保、土地应供尽供,财政承担土地补偿费后征用;二是旧宅拆除复垦。

统筹做好旧村宅基地复垦工作,除少数建筑特色风貌明显、地域文化符号浓重、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村落(院落)予以保留外,一律实行复垦或生态绿化。

优先保证实施整村搬迁的村庄,实现整体搬迁村新增建设用地交易指标全覆盖。

(四)严格建房标准。

一是合理规划选址。

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五规合一”
的要求,做好项目选址。

安置点将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段,满足搬
迁户就业、就医、就学和出行方便需要,防止二次搬迁;二是严格住房标准。

坚持“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以60、80、100、120为主导户型,供农户自主选择;三是严控建房成本。

用足政策,保障基本,最大限度控制搬迁安置成本,切实让利于群众;四是同步建设配套设施。

安置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整村搬迁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完善水、电、暖、气、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依托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配齐医疗卫生、小学幼儿园、超市、农村电商服务点、金融服务点、文化活动场所、村级组织工作室、物业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五是确保质量安全。

统规统建的项目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等建设程序,落实主体责任,着力提升“对象精准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工程竣工率、搬迁入住率、群众满意率”等六项指标;六是做好住房分配。

提前谋划安置住房分配方案,公开分配房源。

分配方案要在搬迁村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搬迁群众意见,采纳合理意见和建议,优化完善安置住房分配方案。

(五)推进退耕还林。

一是实施分类确权。

整村搬迁后原未分配到户、由村集体所有的林地,仍归原村组织成员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权益,仍归农户所有;二是扎实推进退耕还林。

对符合条件的坡地、撂荒地全部退耕还林,退耕补助、种苗补助,新造林补助按国家标准适度提高。

(六)加强村级管理。

一是保持权益不变。

整村搬迁后,村民享
有的退耕还林、种粮直补等各项政策补贴保持不变;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合法权益保持不变;农村医保、养老、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持不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权益保持不变;享有的脱贫攻坚各项支持政策保持不变;二是健全治理机制。

原村级“两委”组织延续过度,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不管采取何种安置方式,都要保证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七)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创新产业发展,保障稳定生活。

要紧扣产业扶贫主题,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主体”
为抓手,充分利用安置区的特色优势资源,同步规划产业项目,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等项目,开发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现代农业、特色旅游、服务行业等新模式;同步推进迁出村产业发展,实施旧村开发、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小型水利、田间道路、退耕还林等基本建设项目,将保留的安全住宅作为生产用房,组建种植、养殖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股权分红等形式增加搬迁农民收入。

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和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村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村民就业创业,强化就业技能培训,送技到户,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利用旧村搬迁后闲置的土地资源建设光伏扶贫村级电站,也可与附近村建设联合电站或在新区建设集中光伏电站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二是稳定创业就业,实现搬迁增收。

对实施整村搬迁的贫困户,分类帮扶、因人施策,确保稳定增收。

人社局负责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免费定向培训,提升劳动技能;积极购买公益性岗位,用于就业援助和兜底安置;新增安置区物业、保洁、保安等岗位要优先使用;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产业、工业园区提供就业岗位,组织实施有效的资产收益项目。

对无劳动能力的,通过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是丧能家庭)等资产收益措施带动,落实社保兜底政策予以保障。

三是强化社会治理,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治理体系,实现有效管理,X镇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贫困人口迁入地,民政、人社、卫计、文化、农业、金融、物业管理等部门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村级便民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综治维稳和基础建设后续服务平台,为迁入的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农业、扶贫、文化、卫计、公安、司法等部门将相关项目及资金与社区建设整合捆绑,促进社区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群众户
外文化活动场地、便民店等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完善社区物业服务体系,加强业主自主管理,形成共建共享氛围;完善党员服务体系,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

X镇党政一把手要尽职尽责,履行信访维稳主体责任,建立畅通的民情民意通道,及时化解和回应迁入群众的邻里纠纷和合理诉求,做到感情到位、措施到位,全方位为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不反弹奠定坚实基础。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由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抓好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

X镇是实施主体,根据实施方案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和进镇安置房的建设工作。

(二)宣传动员。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整村搬迁的重要意义、补助政策和目标任务,提高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督查考核。

县政府将X整村搬迁工作纳入考核之中。

政府督查室、国土局、移民办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整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