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
的变化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是不断增加的。关于资料不足,已经不甚了了。尽管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从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也很难作为那时人口的依据。因为汉代人对先秦时期的人口数字已经不大清楚,晚至晋代的皇甫谧当然就更不知晓了。但是,皇甫谧所推论的西周已有1300多万人,和战国时的人口仍有1000余万,与范文澜先生所估计的战国时代全国人口有2000万的数字比较接近,应视作最早的人口记录。范文澜先生根据战国七雄军队的多少,按5人出1兵计算,楚国当有人口500万,魏国当有人口3、400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5、600万,齐国当有人口3、400万,燕、韩两国当有人口300万,总计约计2000万,这样的估计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的。
从秦汉起,各个王朝对人口的统计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是因为:○1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2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源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历代人口变迁提供了方便。这些人口就是官方所掌握的人口数字。
从另一方面讲:○1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满人口,以逃避压榨和剥削。○2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不入王朝版籍,户口多少就更无从知晓,因此,尽管各个王朝都有户口统计数字,但并不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是一个梗概。
尽管隐匿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是,对各个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进行比较,也能反映历代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和地区分布的因素,除自然增殖、死亡和天灾外,主要就是动乱和战争。每当改朝换代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往往造成人口锐减和人口分布地区急剧变化。纵观中国历史,西晋、北宋末年两个时期,对我国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对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两次人口大迁徙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政治动乱往往引起人口移动,如秦汉之际、两汉之间和东汉末年以至于三国时期等等,都是例证。然而,持续时间之长、迁徙人口之多和规模之大,却莫过于西晋和北宋末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起的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南迁。经过两次人口大迁徙,使我国南北人口的多少和地区分布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西晋末年的人口迁徙
1、迁徙的原因
从晋惠帝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4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众纷纷外迁。究其原因,主要是:○1腐朽的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各族人民奋起反抗;○2西晋末年,原来居住在我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已内迁到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匈奴族主要分布在甘、陕、晋、冀等省的北部,尤以山西省最多,从南到北,都有匈奴族的踪迹。鲜卑族主要分布在东起辽东,西至青海的广大地区,而以河北、山西两省为最多。氐、羌两族主要分布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连关中平原也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区。羯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东南部一带。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争权夺利和满足自己的贪欲,又进行民族仇杀,相互混战,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相继南迁;○3东晋政府为安置流亡人口,在江淮流域设置了侨州郡县,也吸引了大批人口南迁。
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除南迁者外,还有不少人口向西迁徙到今甘肃西部,以及向东迁徙到今辽宁西部。割据于甘肃西部的前凉政府是汉人建立的,当地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因而“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割据于河西走廊西部、青海东南部的南凉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但他们却招抚汉族地主以支持他们的统治,因而流入南凉的汉族人口也很多。割据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
部一带的前燕政权,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但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距中原地区又近,因而中原人口也大批迁居前燕境内,从而使前燕人口比原来多出10余倍,竟成为“人殷地狭”的地区,无田者占十分之四。
2、南迁人口的徙入和徙出地区
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虽然迁徙的方向是不固定的,但是根据侨州郡县的所在地,也可以大致看出人口的徙入和徙出的地区。
徙出的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甘肃、四川等九省。
徙入的地区主要有: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七省。
从徙出、徙入地区来看,具体地又可分为六个小区:
(1)江苏的大江南北→以山东及本省北部移民为主;
(2)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南,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以河南、安徽北部移民为主;
(3)山东的黄河以南→以河北及本省黄河以北移民为主;
(4)湖北的长江上游及湖南北部→以山西移民为主;
(5)四川及陕西南部→以甘肃、陕西秦岭以北移民为主;
(6)河南、湖北二省的汉水流域→以陕西及河南西北部移民为主。
从徙出、徙入的省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区主要是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迁徙;西区主要是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上游和汉水流域迁徙。若以太行山向南划一条线,那么太行山以东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太行山以西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从上述的小区来看,(1)、(2)、(3)这三个小区属于东区;(4)、(5)、(6)这三个小区属于西区。
这次南徙的人口,大约有90万左右,约占南朝人口的六分之一。按西晋户籍推算,当时北方8人中就有1人南迁。南迁人口中以侨居江苏省的最多,约有26万人;山东约21万人;安徽约17万人;四川约10万人;湖北约6万人;陕西约5万人;河南约3万人;江西、湖南各约1万人。
南迁人口的构成,以士族及其依附人口居多。原因是:○1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南移,而作为这一政权的社会基础也必然随之南迁;○2举族全迁,长途跋涉,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力量的支持才能达到目的,否则便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具备这种实力的,只有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3、迁徙方向与交通道路
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是政治动乱所引起的迫不得已的行动,并不是事前经过周密考虑,按照一定的路线迁徙的。当时战争频繁,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往往事出仓促,由此处迁往彼处,以避战乱。不过,既然是一种大规模的迁徙行动,就不能不受到水陆交通道路的限制。也就是说,不管是长途跋涉,还是短途移徙,总是要沿着一定的交通道路前进的。从移民徙出和徙入的地区可以看出:○1陕、甘两省的移民由汉水迁入长江中游,或沿着金牛道(从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经朝天驿趋剑门关的大道)迁徙至四川。其中,汉中市、襄樊市曾成为移民的两大集合地;○2邗沟是连接江淮的唯一通道,山东、苏北的移民由此南下,江北的扬州和江南的镇江、常州等地,是他们的集合地。从实际情况来看,淮河及其支流大都源远流长,且呈西北、东南走向,而且多有舟楫之利,因而河南省移民多由水路迁入安徽。从另一方面讲,河南与湖北之间,有桐柏山和大别山的阻隔,所以迁往湖南不如迁往安徽更为方便;○3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的几条南北大道,也是北方移民南迁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南阳经江陵到长沙的道路;第二,从徐州经合肥到南昌的道路;第三,从徐州经扬州到杭州的道路。由于通往荆、扬两州的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因而当时荆、扬两州接纳的移民也最多。
二、北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
1、迁徙的原因
北宋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立即和北宋展开了争夺黄河流域的斗争。同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让位于宋钦宗,自己逃避镇江去了。金西路军受到太原军民的强烈抵抗,而东路军却进展顺利,包围了开封。但由于河北许多重镇仍控制在宋军手中,金军被迫撤回北方。公元1126年,金军又兵分两路南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