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白海豚
摘要:中华白海豚,也叫印度太平洋驼背豚,1988年,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所列入的物种之一,还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标志。它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极高,对其开展研究和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字:中华白海豚、濒危、保护
一、分类地位
哺乳纲Mammalia,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海豚科Delphinidae,白海豚属Sousa。中华白海豚遍布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近岸浅水区域,西起南非,沿印度洋海岸线,至中国东南沿海以及澳洲北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均有,南海终年可见【1】。
二、形态特征
中华白海豚体长为220~250cm,体重约为235kg。体呈长圆柱形,中部肥硕。喙狭长,喙额间有V形沟。体色随年龄而变化,幼体背部灰黑,腹部白色。成体全身乳白,背部有灰斑。背鳍、鳍肢及尾鳍棕灰色,眼黑色。背鳍较低矮,略呈三角形。由于中华白海豚在世界分布较广,各地的种类在形态及其他方面差异较大,但中国境内的中华白海豚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与其他各地的白海豚最大的区别在于:背部及背鳍基部没有骆驼峰状的隆起【2】。
年龄段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体色,但划分方法有所不同,厦门的调查分为老年(白色、粉红色)、中年和青年(灰斑纹、灰斑块)和幼仔(铅黑)3个年龄段【3】。而珠江口的调查根据香港的调查方法分为6个年龄阶段:UC期,体色纯灰;UJ期,体色浅灰;SJ期, 身上布满灰点;SS期身体灰白各半;SA期,身上有少量灰点; UA期,浑身纯白,有的有少量灰点【4】。
三、生活习性
中华白海豚栖息在浅海的港湾和江河口,通常单只或2,只在一起活动也有5,只以至十几只结成小群在海面游弋翻滚,追逐鱼群或跟随船只游动。据北部湾渔民反映,白海豚每天上午7时许至10时左右最为活跃,捕食鱼类。有时甚至闯击渔网,抢食鱼群。在这时候游速快,换气频繁,并且常跃出水面,有时离开水面高达1米多。中午以后直至傍晚,似处于休息状态,这时游速慢,换气次数少,只见
背鳍在水面翻滚,不跃出水面【5】。
四、保护现状
1984年,广西在合浦设立儒艮自然保护区,其中的中华白海豚也得到很好的保护。后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
1988年,颁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白海豚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4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 IUCN/ SSC/ CSG) 在广州召集国际鲸类专家组会议。
1995年5月, IUCN/ SSC/ CSG 在厦门召开了“闽、港、台鲸豚保育研讨会”。1996年7月,香港政府渔农署主持召开国际会议探讨保护香港的中华白海豚。1996年11月,香港政府在沙洲及龙鼓洲水域建立海豚保护区。
1997年8月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厦门市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大陆第一个专门保护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2000年4月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成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内有1000 条左右的中华白海豚。
2003年1月,福建省东山———广东省南澳海域列入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确定的重点保护对象是包括中华白海豚在内的多种濒危野生重点保护动物。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汕头莱芜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和汕头市龙头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2003年1月成立江门市台山大襟岛自然保护区。2007年2月,升为省级。
2004年9月,成立钦州市三娘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站。
2006年3月中国(厦门)中华白海豚保护国际研讨会通过了《中华白海豚研究与保护倡议书》,世界鲸豚专家共同倡议“保护中华白海豚”。
2006年4月,国内唯一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基地规划方案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验收。
2007年3月,《粤港中华白海豚保护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2007年4月,湛江被批准设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区。
2008年2月,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珠海团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制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议案》,拟专项立法
保护中华白海豚。
2008年5月,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基地正式动工,该基地集管理指挥、科研、救护于一身,可有效遏制珠江口流域中华白海豚锐减的局面【1】。
五、濒危原因
中华白海豚以前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20世纪60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在珠江口(包括香港)和北海水域资源量也很丰富。但近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物种。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近海鱼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人为伤害、生境的缩小、环境污染、自身缺陷有关【6】。
1.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人们对海洋生物肆意掠夺扫荡, 以及陆源排污, 海洋生态出现“荒漠化”倾向, 特别是沿海,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中华白海豚正是近海河口环境栖息的,以近海鱼类为食,这直接降低了其摄食量,对其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使其生殖率降低,死亡率增加。
2.人为伤害
渔业捕捞时对中华白海豚误捕误杀,是人为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沿海港口航运船只的增加,也对中华白海豚造成了直接的伤害。
3.生境、活动范围的不断缩小
填海与围垦等对海滨的盲目开发和近海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都使中
华白海豚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小。
4.海洋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是中华白海豚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的不断扩大, 有毒废水、垃圾直接排放入海, 造成江河近海污染严重。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海上石油开发和石油贸易的发展, 海洋的石油污染也日趋严重。作为水域污染的信号———赤潮发生次数更加频繁, 且南部海区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北部海区。这在对搁浅的中华白海豚进行汞、镉、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检测和发现大量死亡的新生幼体得到了证实。
5.自身缺陷
胎生、哺乳和用肺呼吸等哺乳动物固有的生理特点。性成熟晚, 生殖率低, 是所有鲸类的特点。露出水面呼吸空气, 更易受到人们的伤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