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高对我国气候影响
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2-22 19:40 |提问者:王之瑞92
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分别在副高强弱程度如何是出现?为什么
最佳答案
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部分,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副高。

西太平洋副高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20-35度太平洋上空的暖高压系统,其强度和位置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在西太平洋副高内存在下沉运动,天气晴好,当副高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会造成该地区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如果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则会出现雷阵雨天气,此时若副高稳定少动,该地区容易产生持续性降水,从而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因此副高是控制和影响中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移动是造成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

副高存在季节性北进和南辙,西伸和东缩,其位置、强度和范围在冬季和夏季有很大差异。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或跳跃。

冬季副高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随着季节转暖,高压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大致到6月中旬,高压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过程,超过北纬20°,在北纬20-25°之间徘徊。

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跳跃,高
压脊线迅速跳过北纬25°,以后摆动在北纬25-30°之间。

约在7月底至8月初,高压脊线跨过北纬30°到达最北位置。

9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高压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高压脊线第一次回跳到北
纬25°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北纬20°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
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东西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
悬赏分:15|解决时间:2007-12-24 21:28 | 提问者:
例如夏季副高西移,为我国内陆带来雨水.为什么被副高控制了,内陆反而会多降水呢?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就伏旱了啊?老师举的是98年四川洪水的例子,可我还是不懂!还有啊,有时候内陆低压强盛,副高被迫东移到海上,那时侯我国是干旱还是多雨呢?
问题补充:
我们现在高三复习,太晦涩的我看不懂,请尽量简便点!还有啊,我只想知道副高西移为什么会给我国内陆带来降水,它东移到海上,会给我国带来干旱还是降
水!!!!
最佳答案
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被分割而形成几个高压单体,称为副热带高压。

它是大气环流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副热带地区重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稳定少动的深厚暖高压。

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是它西部的高压脊。

它的范围在500百帕图上,用588线表示。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

其位置的变化:南北方向,用副高脊线所在纬度的平均值代表。

6~8月脊线平均位于北纬24°。

东西方向用588线西伸端点所在经度代表,平均位于东经12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每年6月以前,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以南,高压北缘是沿副高脊线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形成大范围阴雨天气,受其影响华南进入雨季;到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即梅雨;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这时黄河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

由于处于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移。

10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

从上述可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活动特点:夏季北进时,持续时间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秋季南退时,却时间短,速度快。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较大。

当其活动出现异常时,常常造成我国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

关于你说的:内陆低压强盛,副高被迫东移到海上,这个和冷涡雷暴有关。

冷涡雷暴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南部及东南部位,而以出现在东南部位的最为常见。

这是因为当冷涡发展南移时,其东南部与太平洋高压靠近的缘故。

在冷涡的东南部及副高西北部有很强的气流辐合,加上副高西北部又有较强的暖湿平流,因此冷涡的东南部位经常产生大片雷暴。

在冷涡的东北和西北部位也可产生雷暴,但较少。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
发布时间:2010-09-06 10:58:06 来源:地理家园作者:浏览:44次
内容提要: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
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夏季,大陆上及接近大陆的海面上温度较高,所以位于该地区上空的高压随高度迅速增强,而位于海洋上空的高压则不然,其在500毫巴以上各层表现得比大陆上的弱得多。

至10 0毫巴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已主要位于沿海岸及大陆上空,与地面图比,形势完全改观。

通常所说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主要是指500毫巴及其以下的情况。

在对流层内高压区基本上与高温区的分布是一致的。

每一个高压单体都有暖区配合,但它们的中心并不一定重合。

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低层,高压区则与冷区相配合。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结构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中一般较为干燥。

在低层,最干区偏于脊的南部,且随高度向北偏移,到对流层中部时,最干区基本与脊线相重台。

因此,在夏季,当副热带高压西伸进我国大陆时,往往会造成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天气。

另外在副高的南、北两缘有湿区分布,主要湿舌从大陆高压脊的西南缘及西缘伸向高压的北部。

太平洋热带高压脊线附近气压梯度较小,平均风速也较小,而其南北两侧
的气压梯度较大,水平风速也较大。

又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随高度增强的暖性深厚系统,到一定高度上便形成急流。

故其两侧的风速必然也随高度而增大,到一定高度上便形成急流。

其北侧为西风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

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作南、北移动时,西风急流与东风急流的位置、强度、高度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卫星云图上,副热带高压主要表现为无云区或少云区,无云区的边界一般较明显。

副热带高压脊线一般位于北方锋面云带伸出来的枝状云的末端;或是在副高西部洋面上常有一条条呈反气旋曲率的积云线时,500毫巴副高脊线常位于积云线最大反气旋曲率北边l一2个纬度处。

副高脊线附近也常有太阳耀斑区存在。

副高西部常有的一些呈反气旋性曲率的积云线,常可维持2-3天。

当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时,低层常有大范围的对流云发展,有时甚至可出现一些小尺度的气旋性涡旋云系(常出现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里)。

这些云系在天气图上常反映不出来,但其出现对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另外,当强冷锋入海后,冷锋云系的残余常可伸入到副热带高压内部,甚至越过副热带高压进入低纬度,这在春秋季节发生较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

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

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

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

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

据分析,1880-1890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一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一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 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
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

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

可见周围系统同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
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 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

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

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
针对2008年初1月17~23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

这次过程中: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其前期异常状态的基础上,在对流层低层演变为“内凹外凸”结构,并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附近形成切变线,从而造成了这次雨雪过程;2)在对流层上层,源自北非的Rossby波能量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向下游频散,同从乌拉尔山地区向南频散出的Rossby波能量在帕米尔高原及中亚地区汇合,共同引起该地区气压槽的加深。

它使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在其西部向内凹陷。

另一方面,在对流层中层,Rossby波能量沿副热带急流传播,最终引起西太平洋副高向西南方向伸展。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内凹外凸”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上游地区的Rossby波活动,并非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动;3)亚洲北部冷高压沿高原东侧伸入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区低温过程的主要原因。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
温的关系
任广成吴小林沈爱华
【摘要】:利用1951-2005年全国160个站气温资料、西太平洋副高特征指数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西伸脊点与我国气温分别存在着很好的正、负相关关系;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呈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分布型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气象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气象中
心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关键词】:冬季副高气温北太平洋海温西太平洋副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西风漂流区负相关关系副高西伸脊点相关系数海温距平场
南方高温的罪魁祸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字体:大中小】2010-08-02 15:59:23 来源:中国天气网
进入8月以来,我国北方高温天气已明显减弱,而南方地区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

下图为8月3日我国高温地区和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的预报示意图,可见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我国南方地区将普遍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江南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达到37℃,局部甚至可能超过40℃。

图1、8月3日我国高温地区和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的预报示意图副热带高压是存在于南、北纬20°~40°(副热带地区)的稳定少变的深厚暖性高气压。

一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内的区域,天气晴朗、炎热。

导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晴热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般简称副高。

图2、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晴热少雨(制作:弓盈)
副热带高压是暖性高气压天气系统,在其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表现为静风、空气增温强烈;同时天气晴朗,少云,这种天气条件使得太阳辐射可以更多的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温度明显攀升。

8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与大陆高压合并后,使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范围明显加大。

同时副高的增强使得北方的冷空气难以南下,南方降水会减少,从而出现高温潮湿的闷热天气。

(作者:姚锦烽、王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