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情境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讨厌学习、疲劳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轻松地学习。
【关键词】情景教学;数学;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讨厌学习、疲劳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轻松地学习。
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境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新课程的改革,要让师生置于课堂情境之中。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艰难的逻辑推理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
如果老师传授知识不得法,就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影响到他们后来的学习,“情境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学生的情境教学。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
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
如何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的情境作用呢?
1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趣味性问题情境,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绚丽多姿的数学王国,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深深爱上数学。
2 创设新颖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创新中积极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立足于教学中,着远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我出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加
条件:
(1)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1。
(2)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0。
(3)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a的绝对值等于负a。
经过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启发诱导,达成共识,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1)当a、b互为倒数时,ab=1。
(2)当a=0、b≠0或a≠0、b=0或a=0、b=0时,ab=0。
(3)当a满足≤0 时,a的绝对值等于负a。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去探究、合作交流、猜想等,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2 创设故事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数学活动之中,教师应创设故事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诱导,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分析、体验、研究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读诗词解题,要求学生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年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
而立之年督东关,早逝英年两位数。
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
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数周瑜。
此题立意新颖,是一道很好的创新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诗词中理清数量关系。
一提到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含义,如:“而立之年”是指三十岁左右,“早逝英年两位数”是指他去世时年龄为两位数,“十位恰小个位三”是指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三,“个位平方与寿符”是指个位数的平方等于他去世时的年龄。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3 创设操作性的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四边形”中设计分一分的活动,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又如,“勾股定理认识”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勾股定理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
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4 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等活动,来发现数学,认识数学,研究数学,从而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几何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几何画板创设活动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图形观察和操作,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和归纳,然后进行证明。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尝到成功的乐趣,产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5 创设类比性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建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从已经具备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主
动建构的过程,中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概念、解题方法等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知识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这样,新的知识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创新性的知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