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总论 (1)
1.1项目由来 (1)
1.2编制目的 (1)
1.3 编制依据 (2)
1.4 控制与保护目标 (4)
1.5 环境评价因子 (8)
1.6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9)
1.7 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 (12)
1.8 评价等级 (12)
1.9 评价范围 (17)
2 环境概况 (19)
2.1自然环境概况 (19)
2.2 社会经济概况 (28)
3 工程概况 (29)
3.1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9)
3.2 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成分 (29)
3.3 工程内容 (31)
4 工程污染分析 (65)
4.1垃圾处理场项目处理方案的确定 (65)
4.2本项目垃圾处理场场址的确定 (71)
4.3 工程污染分析 (75)
5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5)
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85)
5.2 地表水环境现状与评价 (89)
5.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92)
5.4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97)
6 环境影响评价 (100)
6.1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00)
6.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09)
6.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11)
6.4 声环境影响评价 (111)
6.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17)
6.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20)
7 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122)
7.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22)
7.2 运行期污染防治措施 (124)
8 场址合理性分析 (137)
8.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37)
8.2 场址与城镇总体规划 (137)
8.3场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7)
8.4垃圾填埋场场址选择原则 (138)
8.5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角度分析场址选择的合理性 (139)
8.6公众对场址的意见 (140)
8.7场址选择结论 (140)
9 环境风险分析 (141)
9.1 本项目潜在的风险因素 (142)
9.2 垃圾坝溃决风险分析 (142)
9.3 强降雨冲击风险分析 (143)
9.4 渗滤液风险事故分析 (144)
9.5 填埋气体爆炸风险分析 (145)
9.6 应急预案 (147)
9.7 结论 (150)
10 总量控制 (151)
10.1 总量控制目的和原则 (151)
10.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 (151)
10.3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151)
11 清洁生产分析 (152)
11.1 垃圾处理工艺的选取 (153)
11.2 渗滤液的减量化 (153)
11.3 汇水面积 (153)
11.4 清污分流 (153)
11.5 垃圾覆盖层的雨水防渗 (154)
11.6 渗滤液的处理 (154)
11.7 填埋场臭气的控制 (154)
11.8清洁生产措施汇总 (154)
11.9 持续清洁生产建议 (155)
11.10 清洁生产分析结论 (155)
12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57)
12.1环境管理计划 (157)
12.2 环境监测计划 (161)
13 公众参与 (165)
13.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165)
13.2 公众参与对象 (165)
13.3 公众参与方法 (165)
13.4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172)
13.5公众参与听证会 (176)
13.6公众调查结论 (178)
14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79)
14.1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179)
14.2 环保投资估算 (179)
14.3 社会效益 (180)
15 评价结论 (181)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结论 (181)
15.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81)
15.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81)
15.4清洁生产分析结论 (183)
15.5场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183)
15.6风险评价结论 (183)
15.7总量控制 (184)
15.8公众参与结论 (184)
15.9建议 (184)
15.10 综合评价结论 (185)
附件
附件1 《关于XX市XX镇人民政府垃圾填埋场工程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五国土规函字【2015】D027号);
附件2 监测报告;
附件3 地下水质检测报告;
附件4 总量核定说明
附图
附图1 地理位置图
附图2 周边关系图。

附图3 平面布置图
附图4 渗滤液流程图
附图5周边水系图
1总论
1.1项目由来
XX镇是XX市最北部的乡镇,南距XX62公里,北距XX市40公里,东与XX市XX区XX乡为邻,西与XX市XX乡接壤,南同XX镇毗连,北和XX市周家镇交界。

行政区域面积20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有12354户,46516人,其中满族人口占31﹪。

随着XX镇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不断增加。

由于绝大部分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裸露堆置,致使垃圾中的有害成分对周围水体、大气、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破坏了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了建设一个清洁、文明、秀美的城区环境,改善XX镇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保证人民身体健康,XX镇政府下决心解决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问题,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决定建设XX镇垃圾处理工程,逐步消除垃圾堆积已造成的环境污染。

经过努力,XX镇政府已为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地筹措资金,为该项目顺利立项、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现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保证牛家镇开发建设的战略目标,建设XX 市XX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了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本项目的可行性,XX市XX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XX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对拟建项目厂址的进一步现场踏查、工程调研、现状监测以及公共参与调查,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编制目的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在对工程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述和调查基础上,预测本工程投产后对评价区域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措施与防治对策,回答环境对工程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及场址选择
的合理性,为工程设计、总体决策及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 编制依据
1.3.1 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01月0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2013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6年6月29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10)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1)国家环保总局环发[1999]61号文《关于贯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通知》;
(12)国家环保总局环发[1999]107号文《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有关问题的通知》;
(13)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19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1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
(1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办[2003]25号文件《关于核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3.25);
(1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52号文件《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05.12.15);
(1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28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2.14);
(18)《关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加强公众参与的通知》(黑环发[2001]117号);
(19)《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
(20)《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21)《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的公告》(公告2012年第51号)
(2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版);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7号令《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24)《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
(25)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26)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3号《黑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3.2 相关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
(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
(8)《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GJJ/T107-2005);
(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
(10)《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
(1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8)。

1.3.3 相关文件
(1)《XX市XX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XX市XX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XX市XX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4)《XX市XX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1.4 控制与保护目标
本评价区内无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疗养院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和水源地,场址周围500m范围内没有居民区,因此确定本项目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为:
(1)控制营运期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保护地表水系环境质量;
(2)控制营运期填埋场恶臭、扬尘、沼气的污染,保护场区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
(3)认真做好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工作,坚决杜绝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具体敏感目标见表1-4-1,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见图1-4-1。

表1-4-1 环境保护目标
图1-4-1 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范围相对位置示意图
刘家窝棚屯
对关家 和家窝堡 江家窝堡
浓缩张乡村
前窑
陈家岗
鸭留屯 图例
敏感点 评价范围
本项目 铁家屯
图1-4-2 厂址与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关系方位图
刘家窝棚
冮家窝堡
柯家窝堡
前窑
东陈家岗
铁家屯 张乡村
鸭留屯
对关家
场址
运输路线 敏感点
1.5 环境评价因子
1.5.1 主要环境问题
1)施工期
本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运输车辆和施工砂石、水泥等产生的粉尘和扬尘,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建筑机械噪声及施工噪声;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2)运营期
通过对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及公用工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运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废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

①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直接排放将影响到地面水环境;
②本项目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垃圾填埋气体,直接排放将影响到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③本项目噪声主要为车辆噪声和泵类和风机类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和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④本项目固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如处置不得当,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5.2 环境因子的识别
根据工程分析,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环境影响识别结果详见表1-5-1。

表1-5-1 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
根据工程环境影响识别及工程污染物排放情况,筛选出的评价因子见表1-5-2。

表1-5-2 评价因子
1.6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1.6.1 环境功能区划
项目所在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根据《黑龙江省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与环境质量补充标准》(DB23/485-1998),项目纳污水体为XX河,为Ⅲ类水体,项目排水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确定评价区环境噪声划为2类区。

1.6.2 评价标准
1.6.
2.1 环境质量标准
(1)地下水环境
本项目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表1-6-1 地下水质量标准表(单位为mg/L,pH无量纲)
(2)地表水环境
根据《黑龙江省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质量补充标准》(DB23/485-1998);XX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

表1-6-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常规污染物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特征
污染物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要求,具体详见表1-6-3。

表1-6-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质量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1.6.
2.2 排放标准
(1)废水排放标准
本项目废水的排放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要求,详见表1-6-4。

表1-6-4 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
(2)废气排放标准
无组织排放的NH3、H2S场界浓度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二级标准。

厂界扬尘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
无组织排放标准。

具体见表1-6-5。

表1-6-5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噪声排放标准
①施工期场界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进行评价,详见表1-6-6。

表1-6-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②运行期厂界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表1中2类功能区噪声排放限值,标准限值见表1-6-7。

表1-6-7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
1.7 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
根据项目特点及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确定本次评价的内容为:
环境空气及恶臭、水(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场址合理性分析、清洁生产及环境风险等,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其影响程度的范围,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及总量控制方案,对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进行简要分析,提出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并开展公众参与的调查工作。

评价重点: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环境空气、厂址合理性分析。

1.8 评价等级
1.8.1 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中的有关规定,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划分依据见表1-6-1。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i 定义为:
P i=C i/C0i×100%
式中: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 一般选用GB3095 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i max
其对应的D10%。

本项目污染物等标排放量见表1-8-2。

表1-8-2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参数和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参数名称单位NH3H2S 污染物排放速率kg/h 0.033 0.0065 污染源高m 5.5 5.5
最大边尺寸m 235 235
最小边尺寸m 185 185
受体高度m 20 20 城市/乡村选项--- 乡村乡村P max% 2.49 9.81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为H2S,占标率为:P H2S =9.81%,所以本项目环境空气评价级别为三级。

1.8.2 地表水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中的有关规定作为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30.96m3/d(渗滤液28.88m3/d,生产污水1.6m3/d,生活污水0.48m3/d)。

本项目废水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汇入XX,最终汇入XX河,因此确定地面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8.3地下水环境
(1)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在运营过程中,有垃圾渗滤液、洗车废水和生活污水产生,如防渗措施不到位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项目建设过程中取用地下水,
将会造成区域地下水流场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因此,该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根据建设项目具有的Ⅲ类特征(以工业场地为评价对象):从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及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等方面,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1-8-4。

根据Ⅲ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确定“Ⅰ类三级”工作评价等级的主要依据,如下:
包气带防污性能:
由2015年6月《XX市XX镇垃圾填埋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结果表明,包气带岩性为粉质粘土,厚20m左右,且分布连续稳定,渗透系数大于10-7cm/s,小于10-4cm/s。

因此,本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的防污性能等级为“中”。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由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试验和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知,第四系上部岩性为粉质粘土,发育连续,而且稳定,厚度一般在20m左右,为相对隔水层,下部为承压水含水层。

因此,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为“不易”。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实地调查表明,评价区范围内没有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不存在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场区周边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水源,因此,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污水排放量:
根据《XX市XX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牛家镇年平均降雨量为0.64m,计算得填埋场渗滤的平均生产量为28.88m3/d。

加上每天的生活污水量及洗车用水量等为2.08m3/d,本工程污水总排放量30.96m3/d;因此,本项
目污水排放量为“小”。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该项目所排污水水量较小,污染物主要为COD、BOD5、SS、NH3-N、TN以及有机物,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个。

所以,本项目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为“中等”。

根据建设项目具有的Ⅱ类特征(以工业场地为评价对象):从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地下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方面,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1-8-5。

根据Ⅱ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该建设项目生产生活用水由自打水井提供,总用水量最大为160m3/d;所以评价结果为“小”。

地下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根据抽水试验结果表明,项目用水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半径为105m,小于0.5km,所以评价结果为“小”。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实地调查表明,评价区范围内没有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不存在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等,但是有分散的居民饮用水水井,所以,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由于项目取水量小且含水层富水性较好,因此基本不会产生地面沉降、含水层疏干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所以,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为“弱”。

根据本项目的Ⅰ类和Ⅱ类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1.8.4声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规定: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 规定的2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

本项目位于声环境2类功能区内,因此本项目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

1.8.5 生态环境
本项目属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工程在XX市XX镇西部,石人南岸,本工程占地7.7万平方米,四周为农田及林地。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9-2011)中规定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为垃圾填埋场占地范围内。

1.8.6 环境风险
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HJ/T169-2004)附录A.1中表1“物质危险性标准”判断,项目所涉及到的填埋废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和少量硫化氢、氨均属一般毒物,其中甲烷不在附录A.1中表2中有毒物质名称中,硫化氢、氨在附录A.1中表2中有毒物质名称中,但本项目不处于环境敏感地区,据此判定,风险评价定为二级。

1.9 评价范围
1.9.1 环境空气
以场址为中心,半径2.5km范围内。

1.9.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评价范围为XX河龙凤山水库至光荣桥河段。

1.9.3 地下水环境
依据项目区周边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项目的评价等级,为了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状况,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调查评价范围是以本项目区范围为核心,东起政昌村,西至厢黄旗四屯,东西长约5.8km;南起雅刘屯,北至团山子,南北长约3.9km,面积为22.3km2,调查评价区拐点坐标见表1-9-1。

1.9.4 声环境
本项目厂界外200m无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确定本项目噪声评价范围厂界外1m。

1.9.5 生态环境
评价范围为垃圾填埋场占地范围内。

1.9.6环境风险
污水处理站为中心,半径3km范围。

2 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XX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

地处北纬44°4′~45°26′和东经126°33′~128°14′之间。

北接松嫩平原,距省城XX115km;东南靠张广才岭西麓与尚志市相邻,东北部与XX市相邻,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吉林省的榆树、舒兰、蛟河毗邻,是黑吉两省经济结合部。

幅员面积7512km2,XX地域呈狭长形,西北倾斜。

全市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称。

市域内中山面积达481 km2,占总面积的6.4%,低山面积1653 km2,占总面积的22%,丘陵面积1118 km2,占总面积的14.9%,高平原面积2270 km2,占总面积的30.2%,堆积谷平原面积32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3%,冲积平原面积1667 km2,占总面积的22.2%。

中山、低山、丘陵面积3252 km2,占总面积的43.9%,高平原、平原、河谷平原面积4260 km2,占总面积56.7%,水面183.7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5%。

XX镇是XX市最北部的乡镇,南距XX62公里,北距XX市40公里,东与XX市XX区XX乡为邻,西与XX市XX乡接壤,南同XX镇毗连,北和XX市周家镇交界。

行政区域面积20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有12533户,47727人,其中满族人口占1/3。

农林牧渔总产值18,801万元,其中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工业总产值24,585万元,建筑、交运仓储等总产值5,929万元。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9,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

牛家镇是XX市主要的旱田耕作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830.5公顷,2013年粮食总产量198243吨。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两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提高。

镇政府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通过带头人发挥作用,多方寻找用工单位,培训农民工劳动技能等多种方式,转移劳动力15509人次,人均增收达5000余元,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的视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1.2 地形地貌特征
调查评价区总体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团山子,标高为257.5m,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发育,相对高差最大为87m。

所处的地貌单元为低山区和岗阜状平原(图3-2)。

其中低山区分布于调查区北部团山子一带,地面标高一般为190-250m,山顶呈浑圆状,岩性为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岗阜状平原分布于调查区中南部,沟谷发育,地面标高一般为150-190m,组成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XX组黄土状粉质粘土,下部为中更新统上荒山组粉质粘土、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砂、砂砾石。

垃圾填埋场场地地貌单元为岗阜状平原。

图2.1-1评价区地貌分区图
2.1.3 地质、水文地质特征
(一)调查评价区地层
调查评价区地层由新到老分布有:第四系上更新统XX组黄土状粉质粘土;第四系中更新统上荒山组粉质粘土;第四系中更新统下荒山细砂、中粗砂含砾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