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一.什么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学?

音乐教育,是教育与音乐两个领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范畴,它包括普通音

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部分。前者的目的在于将音乐作为审美和文化教

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

面和谐的发展;后者的目的是学习音乐的专门技巧,从事音乐的各项理论

研究,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我国的传

统概念中,音乐教育一般被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

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类。它还包括实施美育、传承文化、学习音乐三个

目标。

音乐教育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

文社会学科。首先,音乐学是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领域,包括

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等。分为体系音乐学、历史音乐学、应用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属于应用音乐学,它着眼于音乐在社会的教育实

践方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其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

律、原理和教育方法的一门社会学科。“音乐教育学”属于学科教育学范

畴。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学是研究有关音乐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是

研究音乐教育全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性质与规律,从而全面指导音乐教

育实施的学科。

二.我国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20C初的音乐教学法: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设

立“唱歌”和“乐歌课”,这就是近现代中国以“学堂乐歌”为特征的学

校音乐教育的起源。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他认为“教授法”只强调教师如何教,而未注意到学生如何学。这成为了

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2.20C20、30t的音乐教材教法:从20C起,一些师范学校随着艺术课程的

设置,开设了“歌唱教学法”课程,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一些国

外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了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50t

中期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0t以来,由于教育受到重

视,教学法学科也重新受到教育界关注,相继出版了《小学音乐教学法》《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等著作,形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3.20C80t的音乐教育学:80t中、后期以来,随着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深

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术活动也蓬勃发展。如曹理主编的《普通学

校音乐教育学》,“八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等

重大艺术教育科研课题的展开和成果,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

贡献。80t末90初以来,还有大量的国外著作及文献引进,许多国内学

者有关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专著、教材也相继出版。

从音乐教学法、音乐教材教法发展到今天的音乐教育学,不仅与我国学科

教育发展密切相关,还反映了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事业任职的深刻变化,它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进入

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三种不同的音乐哲学观

1.他律论:又称“反映论”。它认为:音乐总是标志着音响之外的某种东

西,这种东西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这种内容的性

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他律论

哲学观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音乐与人的情感及其社会内容的密切联系,

但他律论者把音乐的体验化成非音乐的术语,否定了音乐本身的内在

价值,认为音乐是绝对“他律”的,从而使它走向了一个极端。

2.自律论:又称“形式主义”。自律论者认为:音乐中的音响及其作用本

来就有着内在的意义,要领会它们的意义,就必须注意音响本身,而

不仅仅是注意音响可能使人想到的音乐以外的东西。自律论哲学观,

对于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启动音乐思维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

但它否定了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任何音乐之外的内容,把音乐看成是绝

对自律的,从根本上割断了作为精神现象的音乐同客观存在的现实世

界之间的关系。

3.实践论:它认为音乐首先是一种人类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音乐的

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作品上,而应把目光转向音乐产生、制作的

过程。实践论认为音乐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普遍的有机

联系,反对将音乐和实践音乐的人切割开来,将音乐本身当成纯粹的

客体来认识。实践论超越了他律论和自律论的局限,又弥合了二者的

裂痕,将音乐本质探讨转向了音乐的实践活动,对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音乐实践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四.三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论:代表人:贝内特·雷默。代表作:《音乐教育哲学》

主要观点:审美论的主要内涵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雷默将“感觉”与“思维”放在同一高度来谈,认为艺术教

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领会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之中的

感觉体验。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映

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

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

2.功能论:代表人:保罗·哈克。

主要观点: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

在因素。如果音乐教育仅仅如审美音乐哲学那样是为艺术而艺

术,那就大大的限制音乐所能起到的功能,不能使音乐在广泛、

多样、基本的功能方面表现出应有的作为。他还认为音乐教育

欲有所作为,必须严肃对待与音乐相关的严重社会问题,不能

固守为艺术而艺术的美育理想,回避社会的现实,而应该在音

乐教育中培养年轻人的“功能素养”。

3.美育论:主要观点: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与

功能论不同,美育论认为审美不仅仅是教育手段,同样也是音

乐教育的重要目的;与审美论不同,美育论认为审美教育不能

止于感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

以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美育的性质可归结为两个层次,第一

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

力;第二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目前我国正提倡教

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美育被

确立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五.新课标

性质: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和智慧结晶。

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相一致,是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方针的有机组成。

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通过

聆听、演唱等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六.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动向

20c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不同层面的重大变化。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起国民音乐素质,一些著名音乐家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国民音乐教育,其视角从集中于对少数音乐人才的培养,转向了呼吁提高全社会对音乐生活的参与程度;音乐教育也从纯粹的记忆传授转变成艺术的、审美的教育。

1.以“人”为本:20C4、50t以来,围绕着“人”这一主体而产生的各

种关系,如“个性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成为教育

关注的焦点。这时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

如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等。这些音乐教育体系

的哲学基础都包含了重视国民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的、审美

的教育。

2.以审美为核心:20C60t,音乐教育界收到美学家苏珊·朗格“音乐史

情感的符号表现”观点的影响,呼吁把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来对待,

并强调让学生获取美学经历的重要性。随后,美国以雷默的音乐教育

哲学观为基础,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有重大变动,以“感觉、

感受、体验”为中心的音乐欣赏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雷默的音

乐教育哲学观引导70t及之后的音乐教育的整体走向。

3.教学资源扩充:随着流行偶像风靡世界和全球化意识的逐日形成,国

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开始广泛影响文化和教育。而学校的音乐教学资源

也受到影响得以进一步扩充。许多国家开始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提倡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音乐表演活动。60t后期,学校音乐教学内容

得到扩展,其目标已逐步从“面向艺术作品”过渡到“引进到音乐文

化”之中。现代主义音乐被引进音乐课堂是6、70t音乐教育的另一变

化。80t,在德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另一观点是:教师应当到年轻人所

在的水平上去引导他们,并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

4.重视学科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美国在5、60t尝试

让一些当代作曲家进入学校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推出《青

年作曲家计划》和《当代音乐计划》。《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正

是以上计划的体现和产物。同期,日本提出对音乐基本知识的精选和

学习。除了原有对表现和鉴赏的学习还添加了以读谱、视唱练耳为主

的“基础”学习。

5.引入多元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0C后半叶备受关注的焦点。音

乐教育界相信学习多远音乐文化是理解音乐创作者的一种方式,并且

能拓宽学生的听力基础,使他们的思想更为开放,对新的声音更为宽

容。

6.音乐课程改革:20C80t,国际音乐教育的政策改革、文化互动以及艺

术合作等特征日趋明显。多文化和文化间的教育运动更深的影响了教

育体系。各国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

如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相继颁发的各具特色的《音乐课程标准》《中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等。

7.强调学科综合:学科综合的教育改革于20C最后10年在世界范围内掀

起了一股热潮。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

习领域的伸展、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学科综合”要求音乐教

育保持开放的态势,具有较宽的视野,从多个学科角度对音乐进行学

习和研究。

8.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实践是以当代的音乐和音乐素质的概

念为基础的。21C音乐素质的扩充包括音乐知识、技能、实践和深入

理解力的新内涵,它体现在创造力、学习风格的差异性、综合、标准

及人物、音乐群体、全球化和多样性中。音乐教育的变化似乎与扩展

音乐素质并驾齐驱,以上各方面已经成为新世纪转型的一部分,从而

导致人们对音乐教育在定义的思考。

9.转变与探索:新世纪开始,在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的音乐教育领域展

现出新的态势。如,音乐教育显现一系列范式的转移:学习音乐的终

极目标从“学习音乐知识”到“学习体验音乐”;从严肃音乐为主到在

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取得平衡等。科技与网络在21C持续给音乐

教育带来了教学资源、学习方式以及交流上的冲击,使得教育途径已

不仅仅是多媒体视听,而已经拓宽到利用网络、电影、软件等。七.音乐教学基本原则

1.学生本位原则:是指“以学生的学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

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

目的。因此,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

为本。

2.音乐本位原则:是指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音乐至于音乐教育的

本来位置或其职能位置。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展开

和实施的,因此,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诸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

3.情感体验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

体验的过程,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

体验性的感情色彩。

4.寓教于乐原则:是指要求音乐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和要

求音乐教育要从内容方面给人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

5.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主动学习和知行协调过

程,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音乐经验。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一切情感体验,都必须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6.协同融合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不同学习领域、不同艺术

形式、不同学科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时限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达到一种整体效果。

7.创造发展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

培养,倡导探索、发现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

音乐教育教学最能培养人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