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湖北经济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合并组建以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人才为根本,科学研究为支撑,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这一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工作环境,推动了学科建设,促进了学术研究。
第一节学科建设思路
一、首届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专题研讨会
学校组建之初就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但在“如何处理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等具体问题上含糊不清。
2003年4月26日,学校召开首届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专题研讨会,就学科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
(一)学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学科建设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建设为支撑,促进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师资上水平、课程上质量、专业上特色、科研上档次。
(三)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从几个主要方面下功夫。
一是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与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相适应。
学校发展目标应该是制定和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
三是学科专业建设必须围绕创特色、上水平下功夫。
既要改造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保持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又要积极推动若干具有潜力和优势的新兴边缘学科专业的发展,还要制定特殊政策,扶持特色专业快速发展,在学科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是学科专业建设必须明确重点,加大投入。
在有限的财力和物力条件下,集中力量创建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学校要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逐年提高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在学校预算中的比重;要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拓宽学科建设经费的筹措渠道。
(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选拔好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学科建设必须突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必须加大力度,实施人才战略,要选好、培养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后备队伍,建立学术梯队,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五)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获得声誉和资源的重要手段。
提高科研水平,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经费是学科建
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科学研究的规模与水平是学科实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
要通过鼓励跨学科协同攻关,争取各级各类重大研究项目,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实施科研资助和奖励制度,逐步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开放式的科研模式。
二、逐步理清学科建设思路
2004年4月,学校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学校工作报告》中指出:“学科专业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支柱,我们要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整合现有学科专业资源,加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
一是制定完善各专业建设规划,根据省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尤其是加强近两年新批准的本科专业建设。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在继续建好校级优质课程的基础上,申报建设若干省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
三是继续做好学士学位授予点申报工作,扩大我校学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涵盖面。
四是启动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工作,力争2005年硕士学位招生计划单列。
五是加大对学科专业尤其是重点本科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学校在2004年预算中增列专项资金,验收合格一个,资助一个;申报成功一个,重奖一个”。
党委书记周元武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整体提升’的原则,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学科专业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和专业。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所省属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要立足于服务湖北经济建设,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建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等门类的多学科格局。
要积极申报新的本科专业和学位授予权,力争开办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不少于30个。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建设好重点学科。
在办好金融学、工商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经济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和省部级重点专业的同时,新增省级重点学科和专业数不少于6个。
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申报硕士点。
要大力扶持烹饪与营养教育、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广告学、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的发展,办出一批有品牌效应的专业。
要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开办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急需的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动画设计、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工程等专业,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
要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大力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积极支持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研究,提高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子,使学校逐步成为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基地。
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核心,具有较强团队精神的科研运作机制。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奖励力度,调动广大教师和其他各类专业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学术氛围和有利于科研的政策环境。
加强科研基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充
分发挥学报、研究中心(所、室)的作用,广开渠道,争取较多的各级各类重大研究项目和科研经费,使我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未来四年,要力争科研经费1000万元,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不少于10项,SCI收录论文实现零的突破。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服务湖北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
《湖北经济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扬优扶新,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切实做到‘做强品牌学科,做大优势学科,做实基础学科,做精特色学科’。
(1)举全校之力,加大硕士学位点建设力度。
硕士学位点建设要完善学科布局,整合学科优势,促进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学科的发展。
积极支持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等有较好基础、较强实力的二级学科申报硕士学位点,力争在“十一五”的头3年实现首批硕士点零的突破。
(2)扬优扶新,强化特色。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经济管理类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特色,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协调发展,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体系,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和学位点建设相结合、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3)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促进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要加强与同类高校的差异性研究,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选择有特色的方向攻关,并注意在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壮大和发展自己。
要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组织、管理和监督,制订好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强化立项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采取优胜劣汰的机制,完善项目评价体系,保证建设效果。
”
第二节重点学科建设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2003年以来,学校逐步加快学科建设步伐,紧锣密鼓地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一、遴选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组建以后,按照“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各学科内涵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4年,学校颁布了《重点学科评选办法(试行)》,首次将重点学科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两个级别;将某些尚不完全具备校级重点学科条件但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作为校级扶持学科,将其纳入校级重点学科管理,不再分级。
与此同时,强调校级重点学科的评选应着眼于学科优势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明确提出“通过分期分批重点建设学科优势领域,加快学校硕士点的立项建设工作,力争在五年内,建成4~6个校级重点学科。
其中,
争取2至3个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使这些学科领域或其中某些方向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在科研数量和水平上成为学校的龙头,并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整体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和知名度”。
此外,规定了重点学科的参选条件:(1)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两个以上研究方向,其中至少有一个方向已处于省内先进地位或本学科发展前沿,有较强的相关学科相配合,经过扶持有望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有学术造诣较深、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具有团结创新精神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每个学科研究方向要有一名学术带头人,每个学科从学术带头人中产生一名学科点负责人。
学术带头人一般应是教授或硕士导师,年龄在58岁以下(其中学科点负责人在55岁以下)。
(3)学术梯队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有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同一研究方向上有副教授2名,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60%以上。
(4)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工作基础,已培养出较高质量的本科生,科研成果水平较高或已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以上,有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基础。
(5)有较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较齐全的图书资料,管理体制健全。
此外,还规定了重点学科的评选原则和程序,规定重点学科建设周期为3年,学校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和评估。
根据学校“二定一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学科建设规划的具体目标与任务,学校于2004年6月组织了首批校级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
同年7月31日,学校出台《关于公布校级重点学科的通知》(鄂经院发〔2004〕148号),宣布“经校内遴选,专家组评审,学校决定,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会计学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将制定重点学科资助和管理办法,各重点学科与扶持方向资助对象要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学校重点学科的产生,推动了我校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在发展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及目标管理方面逐步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并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
二、凝炼学科方向
2005年,按照“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经济管理类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特色,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的思路,学校在确定校级重点学科后,进一步整合力量,在按照二级学科相应归类的基础上,敦促相关院系研究并确定各学科的重点方向。
相关院系经过调查研究、摸底、整理后,向学校申报了各自的学科研究方向。
学校为此专门组织了专家评审,2005年1月4日,学校公布了15个校级学科和35个学科方向(见下表),首次明确了我校的学科结构、布局和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分布表
二级学科名称(15个)学科方向名称(35个)评定等级
金融学
(校级重点学科)区域金融发展A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A
金融创新C
保险改革与发展C
财政学
(校级重点学科)税收政策与税收法律制度A 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A
地方预算支出管理D
公共管理学公用事业的电子服务C
企业管理
(校级重点学科)民营企业发展B
现代营销技术A
企业核心竞争力C
物流作业系统B
会计学
(校级重点学科)会计理论A
会计实务D
会计信息化A
公司财务C
国际贸易学
(校级重点学科)WTO研究B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A
国际投资C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A
经济计量分析C
广告学广告文化的地域特色研究D
传统文化艺术与动画艺术研究B
户外广告媒体研究D
英语语言文学专门用途英语B
商务翻译与跨文化交际C
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D
经济法可持续发展法律研究C
旅游管理学乡村休闲旅游B
特色文化旅游B
技术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B
统计学经济数学模型C
应用经济统计B
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B
电子科学与技术长线传输通信技术研究C
注:上表评定等级中的A为重大方向,B为重点方向,C为优先扶持方向,D为一般扶持方向。
三、与省内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教育奠定学科和专业基础,锻炼了师资队伍
2004年学校组建不久,主动与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联系,在上述高校学位委员会的考察和论证下,推荐了20多名学术造诣较深的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兼任硕士指导教师,硕士指导教师的推荐选拔以及日常管理,皆按对方高校的有关程序和管理办法进行。
4年多年,学校与上述有关高校共同培养了100多名硕士研究生,它是学校今后多层次办学的一个有益尝试,且极大地锻炼了一部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为学校今后申办硕士点授予权和开展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基础。
四、省级重点学科和立项建设学位点的申报与批设
2006年,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新一轮省属高校省级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通知》(鄂学位〔2006〕3号)、《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四轮拟增列学位点立项建设的通知》(鄂学位〔2006〕5号)精神,学校积极组织省级重点学科、学位点立项建设申报工作,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同年6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省级重点学科和立项建设学位点名单及硕士点评估结果的通知》(鄂学位〔2006〕13号),确定我校财政学(020203,含税收学)、金融学(020204)、会计学(120201)为省级重点学科,确定财政学(020203)、金融学(020204)、会计学(120201)、企业管理(120202)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和立项建设硕士学位点的申报与批设,对学校学科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既是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创新、优化学科结构、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取得的阶段
性成就,又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节学术团队建设
一、设立专门研究机构
2003年,学校组建初期即建立了由科研处、高等教育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构成的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处负责全校科研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订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措施与办法;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科研成果的考核评审、奖励与管理;组织校内外相关的学术交流;负责校内各院(系)所科研活动的管理与协调;知识产权工作;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高等教育研究所属于管理与研究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跟踪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与重要政策进行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组织、指导各院(系)教育科学的研究。
经济研究中心也属于管理与研究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经济问题的研究,协调其他研究中心(所)的工作。
为了建立有效的科研组织管理系统,学校还为每个院(系)配备了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和科研干事。
2003年5月,为加强学校学术、科研机构建设,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经各院(系)申报,学校决定设立湖北经济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湖北经济学院WTO研究所、湖北经济学院ESP研究所、湖北经济学院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院、武汉国际珠算研究中心、湖北经济学院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湖北经济学院市场信息研究所、湖北经济学院反欺诈财务信息研究所、湖北典当研究所、湖北经济学院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湖北经济学院中小企业研究所等11个专业研究机构。
这批研究机构不占学校行政编制,不拨付固定经费,挂靠相关院系管理。
6月11日,学校举行专业研究机构授牌仪式,要求研究机构“自力更生,多出成果,扩大影响,培养人才”。
到2007年,我校设立省级研究机构3个,即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省教育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学位研究中心;学校直属研究机构4个,即经济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鄂菜烹饪研究所、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所;挂靠院系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共21个,即除上述11个外,还有期货与期权研究所、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中心、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现代物流研究所、合成境界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市场调查研究所、信息系统与管理研究所、流通经济研究所、税收政策与税收筹划研究中心。
这些专门研究机构,聚集校内外一批研究人员构成了各自的团队,积极争取各类研究项目,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为提升学校研究成果层次、扩大学校学术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003年,学校颁布《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和管理办法》。
同年12月,经各院(系、部)推荐,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学校聘任曾宪初、邹时荣、高洁、韩常青、卢芸、方洁、许传华、杨军、彭代武、曹礼和、陈向军、姚莉、郭奉元、李卫星、唐兴华、王红、李长爱、刘尚林、孙喜平、刘国武、王虹、方正松、黄加海、路杨、李振华、何慧刚等26人为学校首批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聘任陈元江等77人为学校首批相关学科的学术骨干。
首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聘期为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聘期内享受固定的津贴,完成相应的学术研究任务,以后三年一评,优胜劣汰。
2005年,学校对原《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规定“凡在职在岗具有教师资格的专任教师与双肩挑教师,男性年龄在57岁以下,女性年龄在52岁以下,可推荐评聘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原则上具有教授职称、具有硕士学位的副教授或在学校工作满1年的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可推荐评聘学科带头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可推荐评聘学术骨干。
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专任教师作为重点选拔推荐对象”。
要求学科带头人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团结协作,有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术素质,已系统讲授2门以上主干课程,完成学校额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良好,获得过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参与省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主持过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或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工作;学术上有较突出的成就或对经济建设有突出贡献和较大的影响;对学科发展有预见性,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善于创新,勇于开拓。
近5年来在科研方面达到下列条件之一:(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15篇以上,其中核心学术期刊(F类以上,下同)5篇以上;艺术、体育、外语、理工类8篇以上,其中核心学术期刊3篇以上,或四大检索(SCI、EI、ISTP、ISR)收录1篇以上(学术论文限独撰或第一作者);(2)担任国家规划教材的主编或出版被学术界认可的15万字以上学术专著一部,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10篇以上,其中核心学术期刊3篇以上,艺术、体育、外语、理工类5篇以上,其中核心学术期刊2篇以上;(3)完成的科研成果(前3人)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及以上1次;(4)完成的科研成果(前3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社会科学奖或教育部社会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1次;(5)所主持的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年创经济效益在50万元以上;(6)连续两年科研积分在全校前10名以内。
同时,对学术骨干也作了具体要求。
新修订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和管理办法》还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岗位设置及选拔程序、培养措施、职责与任务、考核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与2003年遴选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条件相比,明显提高了许多。
可见,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随着人
才引进步伐加快和教师科研成果显著进步,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6年12月,经过校学术委员会投票,评选曾宪初等42人、张洁燕等63人分别为学校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三、按照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团队
2005年1月,学校在确定全校学科基本架构和主要学科方向的同时,也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归位到相应的学科方向,配以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组成学科团队、研究团队。
具体情况如下表:
学科方向名称(35个)等级负责人团队组成人员
区域金融发展A许传华吴少新边智群熊颉王瑞华杨学东祝弼雄熊文芳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A方洁漆腊应阙方平彭芸卢秀清李敏刘燕朱世民李正旺金融创新C曾令全杨丽萍张立勇黎元奎方五一雷生茂李建华金丹
保险改革与发展
C池小萍万楚雄孔月红刘宁曹晓武毛泽春吴新刚陈国栋
税收政策与税收法律制度A许建国李汝胜林颖梁萍马启明朱延松李新余萍
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A杨军刘卫易法万刘俊段云华
地方预算支出管理D蔡红英邓毅梁萍李新余萍
公用事业的电子服务C方正松张喜妮费铭瑜刘俊刘晶晶熊鹰
民营企业发展B鲍升华陈向军赵玮詹峰王琼张佑林李巍原惠群
现代营销技术A曹礼和彭代武黄金火周庆付家荣邱红彬陈新武
企业核心竞争力C姚莉袁声莉李瑜牛毅君王国红汪利虹张林
物流作业系统B陈向军陶君成杨申燕汤国生李卫星周程
会计理论A刘国武李长爱陈德刚朱继军邹照菊刘安兵胡慧娟颜莉黄约
会计实务D刘尚林李长爱张五新周新玲邹照菊颜莉黄约杨明海胡顺义
会计信息化A殷治平黄旭张五新胡海华徐亚文
公司财务C孙喜平张庆夏明刘群谈多娇张五新李肪卢占凤贾银芳
WTO研究B邹时荣漆腊应刘嵘王建培周蓉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A冯启文韩常青张燕文王德新马玉霞李娟谢丹周芳文
国际投资C李丽陈继勇聂明华李盾徐万华张勇李巍周翔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A张奋勤熊桉高洁黄彬刘安萍欧阳功林阎鹏李建国刘立伟经济计量分析C曾宪初严飞张洁燕张兆旺欧元明王琳刘红刚段莹
广告文化的地域特色研究D罗忠芳吴希艳吴俐萍李俭秦宇霞彭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