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模拟题)高考历史 一轮仿真模拟(一)(含解析)

(2019模拟题)高考历史 一轮仿真模拟(一)(含解析)
(2019模拟题)高考历史 一轮仿真模拟(一)(含解析)

一轮仿真模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江苏连、淮、徐三市调研)《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

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而荀子认为“从义不从父”可谓是“大孝”,主张孝的同时要遵守“道义”,说明荀子的主张是对孝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本思想,A项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孝道思想,不是仁爱思想,C项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德治思想,D项错误。

2.(2019·河北保定摸底)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算赋……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改为20岁始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赋役的减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收入来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不涉及民间工商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并未改变征税标准,只是减少了征税数量,排除D项。

3.(2019·山东临沂质检)春联在古代属骈文文学,一开始具有消灾辟邪的神秘特质,随着时间推移,春联消灾辟邪的神秘特质逐渐弱化,而具有了人间祈福和吉庆的功能。这反映了( )

A.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古代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C.由人性向神性根本逆转 D.民俗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期春联由具有骈文文学特征及神秘特质到后来特质淡化,承载

普通群众世俗愿望的精神需要,体现了春联平民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故A项正确。春联作为人们表达美好憧憬的载体,未体现人文主义的特点,排除B项;春联未展现对人性的追求,更不是宣扬神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4.(2019·东北三省四市一模)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答案 B

解析材料叙述了关于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唐朝时是“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初翰林院学士入值文渊阁称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材料表明清朝“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体现出翰林院地位的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翰林院地位和职能的变化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选B项。翰林院职能的演变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宰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皇权极端加强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

5.(2019·安徽合肥一检)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B.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答案 D

解析材料提及的四个时间段是近代中国动乱时期,由表中数据可知,在这四个时间段里,乡民迁出总人数始终是居高不下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长,这说明社会动荡加剧人口流动,故选D项。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虽然在不断瓦解,但并没有完全瓦解,排除A项;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而材料反映的时间段较长,排除B项;鸦片战

争失败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完全融入”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6.(2019·新疆一模)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 )

A.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

B.三民主义在理论上存在最大缺陷

C.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D.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故选C项。由材料“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可知“各自为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非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排除B项;列强支持军阀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D项。

7.(2019·河北衡水中学一联)复旦大学教授朱伯康等根据亲见所闻,详尽调查和研究后指出:“在这20世纪一切进步的今日,号称有组织有秩序近代文明国家的日本,居然在我们堂堂中华民国的领土内,干出比《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所记述的惨酷更多至十倍、百倍、千倍、万倍,甚至万万倍。”据此可知,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 ) A.没有掺杂个人思想感情

B.以严谨的历史研究为基础

C.否定文明史观思维方式

D.基于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十倍、百倍、千倍、万倍,甚至万万倍”可以看出教授朱伯康对南京大屠杀是异常的愤慨,故A项错误;材料“根据亲见所闻,详尽调查和研究后指出”说明,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是以严谨的历史研究为基础的,故B项正确;材料是对号称有组织有秩序近代文明国家的日本的控诉,并非否定文明史观,排除C项;“十倍、百倍、千倍、万倍,甚至万万倍”表现出作者的愤慨,不属于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故D项错误。

8.(2019·江苏一模)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 )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日内瓦会议的进展

C.万隆会议的成功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故C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由中、苏、美、英、法参加的日内瓦会议重在解决印度支那与朝鲜问题,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三大改造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外交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9.(2019·山西百日冲刺)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一论断揭示出古代雅典( )

A.城邦重视对公民的生活救济

B.城邦重视对公民个性的培养

C.公民普遍认可“知识即美德”

D.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

答案 D

解析材料“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表明,城邦成员的“性格”须服务于城邦利益,即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城邦对公民的控制,并未涉及“知识即美德”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0.(2019·江西抚州一模)下表是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

A.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C.进化论瓦解了宗教神学地位

D.社会精英人士逐渐抛弃宗教信仰

答案 A

解析从表格“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宗教地位不断下降,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依然强调宗教信仰,虽会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但不会使人们倒向科学,故排除B项;此时进化论还没有出现,故排除C项;“逐渐

抛弃”说法较片面,故排除D项。

11.(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移居美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故选A项。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一直存在,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大量移民的涌入对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排除C项;国内市场的形成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移民涌入的结果,排除D项。

12.(2019·广西柳州模拟)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充斥全球,对美国贸易大幅顺差。随后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压日本经济,其中以1985年9月美国召集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签署的“广场协议”最为有效,逼迫日元三年内升值达50%,之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这反映了( )

A.美日的盟友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B.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

C.新兴经济体对旧经济秩序的影响

D.美国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经济进行打压,体现了当时日本作为新兴经济体对旧经济霸主美国的冲击,也体现了美国利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来打压国际竞争对手日本,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美日的盟友关系依然存在,排除;美日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相似,排除B项;美国并未失去经济霸主地位,还是超级大国,D项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2019·陕西二联)(25分)在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自身的演化与历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

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其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

《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最终唯有通过政治的实践和检验来确证它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历史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1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4分)

答案(1)特点: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维护又制约君主专制。(4分,任答两点)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选官以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

(2)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知识结构上开始吸纳西学;产生新的角色认同。(6分)

历史作用:向西方学习,有利于思想解放;自强求富、实业救国,推动了近代工业化发展;救亡图存,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6分)

(3)现代知识分子应顺应时代潮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等。(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

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等信息,可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特点。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的出现、儒学复兴和理学产生、社会经济发展、重文轻武的政策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等信息,可从强烈的时代意识、向西方学习、新角色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第二小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近代工业化发展、政治民主化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自身素养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4.(2019·云南昆明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苏维埃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事记(局部)

比较苏维埃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事,自拟论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题必须体现中外比较,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论题:两国建国初期都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巩固新生政权。(2分) 阐述:苏俄建国初期,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击溃国内外反动势力,巩固苏维埃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抗美援朝,在城市中平抑物价,在广大农村继续开展土地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8分)

综上,建国初期两国都结合国情,采取各种措施巩固了政权,具有深远意义。(2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政治事件、经济政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政权建立开启了新纪元,建国初期反对列强进行武装干涉,采取经济政策巩固政权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巩固新生政权中中国进行抗美援朝,苏俄进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题必须体现中外比较,阐述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2019·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一检)(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探索即开始于1979年参加WHO的基本药物行动计划。1992年,我国颁布了《制订国家基本药物工作方案》,确立了基本药物的遴选,其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基本需要。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每两年更新一次;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协调医药发展的重要手段;200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使用和价格管理的通知》,试行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单独定价的政策,并通过将药品价格印在药品最小包装盒上来规范流通环节。

——摘编自《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

渐进主义改革框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2007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2007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7分)

答案(1)内容:制定法律制度保障;实现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单独定价;定期更新基本药物目录;规范流通环节。(8分)

(2)背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传统基本药物制度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基本药物目录每两年更新一次”“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单独定价”“通过将药品价格印在药品最小包装盒上来规范流通环节”概括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1979年参加WHO的基本药物行动计划”“其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基本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世卫组织以及改革的目的和人民群众需要等角度思考回答。

16.(2019·湖北模拟)(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宣布的和平方案基本原则是,“任何民族都应得到民族发展

的完全自由”。为了应对俄国革命政府的外交宣传战,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发表演说,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十四点演说主要体现了威尔逊的四大原则:没有胜利的和平;民主的胜利;民族自决权和领土完整;建立国际维和组织与集体安全原则。威尔逊十四点演说发表之后,时人就开始把其称为“威尔逊主义”。1919年2月,日本东京某报以讥讽的口吻评论说,“威尔逊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对一切民族国家都实行人道与正义原则,这一原则并通过国际联盟计划来实现,而美国的国防安全也因此得到完善”。在巴黎和会召开前夕,威尔逊主义已名扬全世界。正如威尔逊本人所预感的那样,他的理想主义如同一个不断膨胀的热气球,终究逃脱不了爆炸破灭的宿命。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知识界在巴黎和会前夕对威尔逊主义的“神化”,不过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摘编自马建标《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

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会前中日两国对威尔逊主义的不同认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前中日两国对威尔逊主义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9分)

答案(1)中国:巴黎和会前,中国人认为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和领土主权”原则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公理和正义。(3分)

日本:认为威尔逊主义中的“人道正义原则和国际联盟计划”有利于建立美国倡导的世界秩序,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方案。(3分)

(2)中国方面:一战期间,中日关系紧张;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平外交的提出鼓舞了中国;美国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中国民众存在依靠国际社会改善自身国家形象的幻想;经过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较大提高等。(5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日本方面:20世纪初日本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上,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列强打算不同;威尔逊主义妨碍了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日本要维护一战期间获得的在中国山东的特权等。(4分,每点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威尔逊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对一切民族国家都实行人道与正义原则,这一原则并通过国际联盟计划来实现,而美国的国防安全也因此得到完善”“中国知识界在巴黎和会前夕对威尔逊主义的‘神化’,不过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巴黎和会前中日两国对威尔逊主义的不同认识。第(2)问,从中国来看,可从中日关系、苏俄支持、战争正义性、美国强大等国际因素和国内民主意识、国民期望等国内因素回答。从日本来看,可从其综合国力、扩张需要、侵略特权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17.(2019·吉林长春质监)(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孟宪彝(1864~1924),在1908至1915年间担任长春府知府,署理长春内政和对外交涉。孟宪彝到任后,开始大力经营商埠地规划,进行市政建设,在与绅商商议后以集股形式开创一营利的兴业公司。时文记载,长春“戏园以外,茶饭庄、说书场、杂技场星罗棋布”。孟宪彝任用一批富有学识经验或者留学人员直接主持或参与相关事务的管理或实施。孟宪彝主持的以中医为主的医学研究所及西医业逐渐在长春兴起。孟宪彝还经常到长春各中小学堂参观学生上课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演讲、训导,教以“业精于勤”“学以致用”等道理。经孟宪彝审核后的《长春日报》于1909年正式发行。清末民初,日俄两国在长春激烈争夺,孟宪彝从维护本国权利出发办理对外交涉,却因为“国势衰弱又当变乱之秋,而我之军警人民程度太低,事事不能见重于外人”,深感“交涉处处为难,可为浩叹”。

——据《孟宪彝日记》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孟宪彝在长春主政期间的主要活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宪彝主政期间对于近代长春发展的意义。(6分)

答案(1)主要活动:进行商埠和市政建设;创办近代企业;重用人才;重视教育文化,鼓励创办报纸;建立起近代卫生机构;与国外交涉,维护主权。(9分,任答四点)

(2)意义:推动长春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医疗近代化的兴起;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长春教育文化出版业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6分,任答三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开始大力经营商埠地规划,进行市政建设”“开创一营利的兴业公司”“任用一批富有学识经验或者留学人员”“孟宪彝主持的以中医为主的医学研究所及西医业逐渐在长春兴起”“经常到长春各中小学堂参观”“经孟宪彝审核后的《长春日报》于1909年正式发行”“孟宪彝从维护本国权利出发办理对外交涉”等信息,将人物活动细分为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教育活动、外交活动等。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推论即可,如市政建设、创办了近代企业等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重视教育文化,鼓励创办报纸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近代卫生机构推动了医疗的近代化;与外国交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等等。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规定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2.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C.行书 D.草书 3.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享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4.右图所示机构在历史上管辖的区域大致在今天的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5.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9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三)

2019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三)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3.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多年,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B.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 C.选才“一切以程文为去留”D.重视“人门兼美”条件 4. 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5.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融合 6. 右图为清乾隆年间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 彩达 17 层之多。该瓷瓶直接反映了 A. 乾隆的审美情趣 B. 高超的制瓷技艺 C. 社会的奢侈风尚 D. 天朝大国的心态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10天冲刺训练套题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 一、单选题 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5月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2.(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5)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3.(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4)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 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4.(2019四川绵阳一模·27)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 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 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 5.(2019·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3月联合考试·28)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 A.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 B.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 C.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2019年高考冲刺训练套题

2019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9) 一、单选题 1.(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24)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 A.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B.以齐鲁之地为交易中心 C.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 D.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2.(2019·广东广州一模·26)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3.(2019·福建厦门一模·27)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4.(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三模·27)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5.(2019·福建厦门一模·28)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 B.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 D.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6.(2019·江西九校高三联合考试·28)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下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音,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题型1.3综合性大题考法——比较类(B卷)

题型1.3 综合性大题考法——比较类(B卷) 限时:35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分钟掌握程度:□优□中□差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

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 共同之处: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2)差异: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原因:苏联: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 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 (2)差异:根据“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得出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采取政府提供贷款和建设资金等方法使得住房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原因:苏联:可根据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可持续性等角度分析总结。 美国:可从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具有可持续性等方面总结回答。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

辽宁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辽宁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6.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 1、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六个下功夫” 1.1 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下功夫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牢筑考生精神底座。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9题以“革命”一词在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出现的频率为切入口,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此外,试题注重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考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1题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1.2 在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方面下功夫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先贤的躬身垂范和客观史实启示考生,品德修养是需要一个人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4题引用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鼓励考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 此外,试题通过对历史上众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激励考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1题以建国初期俄语书刊的借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考生树立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 1.3 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对考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引导中学教学致力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学识。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引用学者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引导考生扩大知识半径,避免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2019年高考试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横向与纵向间的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结合。很多试题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 2、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对标“德智体美劳” 2.1 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高考考查范围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结合知识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既能实现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知识的素材,引导考生实现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6题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12分大题(最新整理)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42题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节选 名次品牌年龄国家行业 1 亚马逊23 美国互联网 2 各歌20 美国互联网 3 苹果42 美国计算机与通讯 4 微软43 美国软件 5 美国电话电报141 美国电信 6 奔驰118 德国汽车与零件 7 可口可乐132 美国食品与饮料 8 耐克46 美国服幕服饰 9 丰田85 日本汽车与零件 10 麦当劳63 美国餐饮 30 国家电网16 中国能源 39 腾讯20 中国互联网 41 海尔34 中国物联网生态 请从上述品牌的相关信息中提炼出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启示,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20世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 阅读材料,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阐述恰当,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2 中国外国 鸦片战争后,开设宗教、西学等课程的西方教会学校在中国出现。 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校等出现。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公立中小学教育体系。 1848年,法国教育部长卡诺向国会提交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改革方案。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

学论》,提出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1895年,盛宣怀创立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仿造西方学校体系,分为初、中、高级,具有近代三级学制维形。 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立上海经正女学,兼修中西学科。 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19世纪中后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理念,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之上。 19世纪下半叶,在曼彻斯特等城市涌现了私立的、男女均可入学的新大学。 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委员会,初步完成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20世纪初,清政府公布了第一个近代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 制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 科举制度,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 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 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日初等倡导推行平民教育,关注农民和乡村的教育问题。1906年,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指出教育 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工业经济输送技 术工人,二是通过文化传递整合社会,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有爱伦、罗素等人,关注妇女、儿童、平民,注重教育民 主化、品性化。 1924年英国发布《哈多报告》,“人人 受中等教育”的理想模式被广为接受。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 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考前冲刺: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角度预测

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角度预测 辽宁本溪高中芦恩丹 【预测依据】 1.《2019年高考试大纲的说明·历史》(教育部考试中心)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增) 2.《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导考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 其中特别强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考生对祖国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考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唯物主义史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同,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认识历史、认识世界。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又特别拟定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播。实践证明,2017-2018年的许多高考试题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高度吻合。 一、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24题命题范围) (1)夏商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世界观从重神到重人(从巫到礼);文化特征(统一与多元、重教化、雅俗并存);政权特征(家国同构、天下观与夷夏观、重视德政);经济方面(农业的起源、工商食官);公元前841年,周召共和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特别关注:甲骨文在中国文化上的历史地位 a.中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主要记载商王的活动(生产生活、祭祀、战争等) b.发现较晚(19世纪末),可释读的仅2000余字,刻于龟甲兽骨,出土于殷墟 c.距今三千余年,与楔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距今5000余年)、古埃及象 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古希腊的象形文字(距今4000年)共同记载了人类文明(2)春秋战国:突出社会转型的作用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个体农耕产生);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动决定上层建筑变动(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郡县制产生);血缘贵族政治瓦解,官僚政治产生(以郡县制为代表)。 经济上: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兴起;赋税制度产生(初税亩、相地衰征);商品

2019-2020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版

2019-2020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 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途径。下列思想家中属于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 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 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14.暂无 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一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17.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 19.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含答案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一) (考试用时:4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24.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法”包含在“礼”之中 B.“法”和“礼”的性质完全相同 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25.汉武帝时期,改变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消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实行了中国赋役制度的变革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26.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 A.茶叶的种植已经遍及全中国 B.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 C.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 D.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 27.明代政治家丘浚说:“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清代乾隆帝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这说明() A.人口压力增大,社会局势开始动荡 B.清朝人口大增,社会经济逐渐衰退 C.国人普遍重视人口问题 D.人口问题影响政治统治 28.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29.1902 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 B.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 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24.夏商史官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 代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这一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完全脱离 B .说明了史官的地位大幅提升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趋向理性化25.管仲在齐国推 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 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经济国有化政策萌发 C.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 .土地国有制完全瓦解 26.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 白( 关白:禀告 ) 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 A.汉武帝对丞相失去信任B.丞相完全失去政事决策权 C.霍光专横跋扈独揽朝政D.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27.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这表明宋代 A.儒家思想重新获得尊崇地位 B .孔孟学说复兴和儒学振兴 C.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哲学 D .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融合 28.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的 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 1840~1864) 第三卷??( 1865~1895) 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 1901~1912) A .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 .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 .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29.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 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 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这反映出的本质问 题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复兴 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30.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歼灭日军 1000 余人亡 167 人,伤 94 人 役 武汉会战毙伤日军 20 余万人自身伤亡 3 万余人,因病减员 6.7 万余人 徐州会战毙伤日军 5 万余人伤亡 3.2 万人 百团大战毙伤日军 2 万余人,伪军 5000 亡 302 人,伤 1719 人,皇协军 余人,俘日军 280 余人、伪军(伪军)伤亡失踪 1202 人 1.8 万余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 日军受到沉重打击 C. 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 D.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31.1983 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 、“不要公开宣传” 、“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三不”政策 A.说明左倾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B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D .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3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 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 质。”这项“原则” A. 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确保了罗马帝国居民权利平 等 C.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1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10)

热点试题综合练(10) 1、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 A.墨、道、儒、法 B.道、儒、墨、法 C.儒、道、墨、法 D.墨、法、儒、道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 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5、下图“孝”字,据说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手书。字形正看是一子跪地抱拳侍奉梳着高高发髻的老人,反看是一只正在拳打脚踢的猴子。这福字意在劝告人们要孝敬父母,否则便畜生不如。这表明程朱理学( )

2019年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2019 题是 一、选择题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复兴.夏 商史官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24 代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这一变化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完全脱离 B .说明了史官的

地位大幅提升 .管仲在齐国推25 D .体现了周代政治趋向理性化.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C30.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 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深远影响是平型关战歼灭日军1000 余人亡167 人,伤94 人 .经济国有化政策萌发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役C.土地国有制完全瓦解.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 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 余万人自身伤亡 3 万余人,因病减员 26.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 6.7 万余人 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材料说明白( 关白:禀告徐州会战毙伤日军 5 万余人伤亡 3.2 万人 A.汉武帝对丞相失去信任B.丞相完全失去政事决策权百团大战毙伤日军 2 万余人,伪军5000

亡302 人,伤1719 人,皇协军 D.君主专制大大加强.霍光专横跋扈独揽朝政C 余人,俘日军280 余人、伪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 人 ,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27.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万余人。1.8 《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这表明宋代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儒家思想重新获得尊崇地位A.孔孟学说复兴和儒学振兴 B 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 日军受到沉重打击 .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融合D .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哲学C C. 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 D. 抗战进 入相持阶段.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的2831.1983 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卷名最有可能是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三不”政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一卷策1864 1840近 代中国的开端(第二卷~)A.说明左倾思想仍占

【试题】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题汇总

【试题】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题汇总 一、选择题 1.【全国卷1】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全国卷3】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3.【浙江卷】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 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江苏卷】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5.【全国卷1】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6.【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7.【全国卷1】28.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8.【浙江卷】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9.【全国卷3】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全国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 4.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5.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6.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工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8.19世纪70─80年代曾经入侵我国台湾的国家是 A.日本和法国 B.日本和美国 C.英国、美国和法国 D.日本、英国和法国 9.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10.1913年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 A.是由中国和英国参加的双边会议 B.讨论了西藏问题 C.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 D.划定了“麦克马洪线”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历史试题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历史试题解析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

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详解】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