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精河县枸杞种植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独特的水土光热条件,使“精河枸杞”干果具有果实鲜红、粒大饱满、皮薄肉厚、含糖丰富和药用价值高等特点,素有“红玛瑙”之称。
多年来,精河县坚持从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搞活流通、做大规模和精深加工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发展枸杞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
1998年国家农业部授予精河县“中国枸杞之乡”的称号;2001年“精河枸杞”被认定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2002年获得国家工商局认定的“原产地证明商标”;2005年“精河枸杞”被认定为新疆著名商标。
截止2007年,全县种植枸杞面积4.4万亩,结果面积3.4万亩,干果产量6000吨,产值1.5亿万元,占农业总收入30%。
全疆最大的枸杞批发市场--托里乡枸杞批发市场自1999年建成并运营8年以来,累计交易枸杞干果4.24万吨,最高年份交易6000吨。
目前枸杞市场从事收购的营销户37家,其中:来自河北、内蒙、浙江、台湾等地大公司销售大户16家,本地销售大户21家;从事枸杞运销的专业户1500户,解决就业达3000余人。
销售旺季每天在精河县枸杞市场上有300余人参与交易,日交易量达60多吨。
通过“精河枸杞”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高,精河托里枸杞市场成为了全国枸杞干果重要的集散地、反映枸杞市场价格波动的晴雨表。
目前,精河县上规模的枸杞加工企业有5家,生产枸杞产品10余种。
经加工单位与区内外科研院校技术合作,已成功研制出枸杞油、枸杞酒、枸杞红色素、枸杞胶囊等系列产品;同时由本地企业研究出产的枸杞叶茶、雪莲枸杞鹿茸酒、精河四宝等枸杞系列深加工产品已进入内地十多个省市、地区。
2007年各枸杞加工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172.0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995年后,精河县枸杞的种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已从1994年8万亩下降到2007后的4.4万亩),产业大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境。
精河枸杞之所以面积持续下降、产业难以做大,经调查分析,直接原因是枸杞干果价格持续走低,杞农收益大幅下降,导致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提高种苗繁育技术、增强杞农组织化程度、发展精深加工、开拓和占领市场等方面,
政府未能加大政策扶持、企业未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形成产业整体发展优势。
㈠枸杞价格走低,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1989—1990年,精河枸杞干果通货价格为20—23元/公斤,以当时的价格来说杞农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利润,从而使枸杞种植面积则迅速扩大,短短的几年间精河枸杞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000亩发展到1994年的8万亩。
1995年后,枸杞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到1999—2001年,精河枸杞干果收购价为6—8元/公斤,而成本达到10元/公斤左右,杞农普遍亏损,受市场利益的驱使造成了杞农大面积毁枸杞种植棉花的现象。
2005年枸杞干果价格开始回升,达到13-14元/公斤,2007年达到24元/公斤。
虽然枸杞价格有大幅回升,但许多农户对种植枸杞仍持观望态度。
主要原因:一是枸杞为多年生作物,种植第三年才进入丰产期,相比较棉花投入收回较慢。
二是枸杞种植工序繁杂,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耗时费工等劣势。
每年从6月末至11月初,生产过程每半个月要人工浇水、锄草、施肥各一次;并且采摘劳动强度大,每人每天采摘鲜果仅能达到17公斤左右(折干果4.5公斤)。
一户有两个劳动力的家庭,只能管理20亩枸杞园,而种植棉花则可管理50亩以上,所以大多数农户不愿种植枸杞。
㈡枸杞种苗繁育水平低,病虫害难以控制,导致品质和产量下降。
由于枸杞在良种选育、苗木繁育等基础工作方面缺乏技术和资金投入,在大面积开展枸杞种植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2007年精河县枸杞开发管理中心初步建立了60亩的良种采穗圃和繁育中心,实施良种扦插育苗,年出圃苗木达100余万株,但远远不能满足苗木需求,农户新建枸杞园用苗大部分要从宁夏调苗。
按2007年苗木价格,精河落地成本价每株1.5元,且长途调运和物候差异(宁夏物候期较精河早20—30天),苗木成活率低,还易携带新的病虫害,新建和更新枸杞园成本达到每亩600—800元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制约了枸杞品种更新和面积的不断扩大。
同时,由于长期依靠外地苗木引种及枸杞栽培管理技术人员少、栽培管理研究和培训滞后(与宁夏有众多研究员、教授、博士、硕士投身枸杞研究,差距显而易见),致使枸杞病虫害呈现种类变化快、多样性、复杂性、与宁夏相似性等特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精河枸杞虫害以瘿螨、叶螨、蚜虫等为主,经多年培训杞农已
基本掌握了防治技术。
但自九十年代末起,枸杞红瘿蚊和根腐病的发病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治技术支持,造成枸杞大幅减产。
由于枸杞红瘿蚊的危害,致使近两年枸杞第一批果的采摘时间推迟(一般由6月10日推迟到6月底),减收了一至两茬;而枸杞根腐病则造成枸杞苗木当年干枯,即使原地补植都难以成活。
枸杞病虫害难以控制,直接影响枸杞产量和品质,也使许多农户对枸杞种植望而却步。
㈢当地枸杞协会组织化程度低,不能以一个整体进入市场,使价格难以上升。
1999年10月精河枸杞协会成立,登记农户会员68户、带动了700多户。
协会在新品种引进、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提高产业化整体发展方面还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凝聚力不强。
由于协会与农户的关系,只是停留在技术引导服务上,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分配、按股分红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会员与协会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协会的经营状况与农户利益关系不大,农户归属感不强,也很少关心协会的运营情况,对协会缺乏热情,致使被动地接受服务,未主动参与协会经营,协会缺乏凝聚力。
二是市场化运作不足,生命力不强。
协会的服务范围只停留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及提供信息等单项的、初级的服务领域,没有把思路扩展到农资经营提成、产品销售提成等经营项目上来,维持运转的经费来源仅靠有限的会费收入或政府拨付的项目发展资金,无经营收入、无盈余积累,活动也只能局限于召开一两次技术咨询会或座谈会。
同时,协会是政府牵头成立的,部门与协会发展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协会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利益驱动。
三是内部组织管理制度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
会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及以协会章程为核心的民主管理机制缺位,使农户难以与协会形成具有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
由于协会在提高杞农组织化方面承担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杞农还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市场,有效抵御各方面的风险对农民利益的侵蚀,不能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获得交易双方平等的谈判地位。
单个农户面对的往往是收购商层层压价、杞农相互降价,枸杞价格受制于收购商,长期难以提升。
当枸杞市场价格大副下降并长期走低时,由于没有类似风险基金的机制来共同抗衡市场风险,往往使大量杞农刨根挖苗,改种其它作物。
㈣枸杞市场运作不力,使“精河枸杞”品牌难以发挥整体优势,附加值难以体现。
一是虽然“精河枸杞”拥有“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和“新疆著名商标”等品牌,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统一打造品牌始终未形成。
都是注册各自的牌子,各卖各的货,如产生了珊怡、精晶等诸多牌子,品牌整体优势不明显。
二是90%的干果是以散货、大包装的形式外销各地。
很多干果最终是以其它产区、其它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精河只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原料输出地,难以获得精包装深加工的附加值。
如每公斤一级干果价为40元左右,而精包装后则达到每公斤75-80元,附加值达到35-40元。
三是干果销售基本上是农户+中间商,收购者70%为外地客户,强势对弱势,杞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得流通环节的利润。
四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统一的质量标准难以监控,存在色素果、硫酸熏蒸果的现象,无公害基地生产的枸杞与普通枸杞未形成价格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枸杞品质和价格的提升和稳定。
枸杞作为农产品既是直接消费品,又是加工业的原料,其利润分散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
其中,经过生产加工、流通过市,利润可实行跳跃式增值,利润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环节。
而目前,精河枸杞都是以初级或低档次商品的形式廉价提供给企业或市场,农民没有进入加工领域和流通环节,没有利润分红,没有二次返还,受益的产业链短,只得到很小的初级品利润。
㈤深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弱,对枸杞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现有枸杞加工企业加工量仅占精河枸杞总产量的5.1%(宁夏枸杞深加工能力达到其年产量的20%)。
中小企业投入较少,达不到满负荷生产,生产量仅占企业产能的5%。
枸杞加工企业普遍实行以销定产,没有剩余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广告投入和营销渠道建设,形成产品档次低、产能不饱和、知名度小、市场占有份额少的局面。
企业处于缓慢的原始积累阶段,对枸杞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由于精河枸杞深加工起步晚,能力弱,在宁夏已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产业链的强势冲击下,“精河枸杞”开拓市场、主导市场的能力显得十分有限。
三、对策建议
自治州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将“精河枸杞”列入自治州“棉花、甜菜、粮油、枸杞、畜禽、冷水鱼”六大主导产业。
精
河县也相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精河枸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加大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力度,3-5年将枸杞品种全部更新,全力打造“绿色枸杞”,力争到2010年枸杞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0万亩,干果总产量突破1.1万吨,出口量占60%左右,制干设施普及率达30%,实现总产值4亿元;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率达30%,特优级产品达70%以上;整合培育枸杞深加工、营销规模企业5-7家,把精河枸杞系列产品全面推向国内外市场。
当前,要把精河县枸杞产业做大做强,迫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㈠提高定位,举全州之力,加大扶持力度。
枸杞亩产值高,增产潜力大,附加增值潜力大,耐盐碱,抗干旱,既有经济林的价值,更有生态林的效益。
在气候干旱、荒漠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发展枸杞产业具有其他作物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应作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改善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来抓。
精河县发展枸杞已有多年的历史,具有发展枸杞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宁夏、内蒙古举全省区之力扩张枸杞产业的形势(宁夏2004年就成立了全区枸杞产业领导小组、制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的困境,仍以一县之力与之抗衡,必然难以夺回市场。
因此,建议自治州把精河枸杞产业列入林果业发展重点后,能举全州之力,整合各相关部门的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形成以“精河枸杞”为核心的北疆特色林果业。
㈡主攻枸杞良种繁育,三年内基本实现枸杞良种苗木的本地化生产。
枸杞种苗已成为制约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抓住“枸杞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基地建设”这两个关键建设目标,建设博州自己的“精河枸杞”良种繁育基地。
建议自治州加大科研投入,以精河县枸杞良繁基地为中心,采取定单育苗形式,动员有育苗经验、具备条件的农户参与良种繁育,实现枸杞苗木本地化生产,满足枸杞面积增广、品种更新换代、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㈢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枸杞种植技术保障、先进技术研究创新、示范推广能力。
枸杞技术人才稀缺是近年来枸杞品种更新慢、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慢、病虫害难以有效防治、杞农遇到技术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主要原因。
内蒙古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发展枸杞产业,由于一开始就重视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高薪聘请宁夏知名枸杞
专家钟笙元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枸杞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成为全国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区。
建议自治州能在枸杞专家引进、技术人员培养、杞农培训方面,采取引智等项目形式,加大对枸杞产业的扶持力度。
一方面从宁夏聘请枸杞栽培、育种、加工方面人才来精河枸杞产区服务2-3年,另一方面选派技术人员到宁夏学习,培养本地的枸杞技术带头人。
㈣加大无公害枸杞生产基地建设力度,提高枸杞技术服务水平,有效防治病虫害。
一是不断完善枸杞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示范推广枸杞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扩大无公害枸杞生产基地面积,建设新品种、绿色枸杞、有机枸杞、特优级枸杞生产示范基地3万亩。
二是成立枸杞技术服务站,实现枸杞修剪、施肥、摊晒、加工全过程的监控和指导,提高枸杞技术服务水平。
三是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制定出每个集中栽培区的病虫害防治操作规程,鼓励协会、企业或有一定实力和技术的个人,建立病虫害防治服务公司或服务队,建立起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
㈤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精河枸杞”要做大做强,带动北疆红色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在壮大产业化上做文章。
首先,建立起联系紧密的专业经济合作社。
产业链条是否紧密,关键在于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关键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关键是建立起联系紧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这是提高杞农与市场、企业平等地位的唯一途径。
建议以自治州层面开展枸杞协会试点工作,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扶持,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市场化运作,逐步向合作领域纵深化、合作方式紧密化、合作组织实体化的方向发展。
最终完成从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的转变。
第二,千方百计开展精深加工。
一是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加快枸杞系列产品深加工步伐。
二是坚持内部挖潜和招商引资并重,加快现有枸杞企业的技改创新步伐。
三是积极与屯河集团、新中基集团等区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洽谈,引资在精河县建立枸杞汁、枸杞酱、枸杞饮料生产线,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进入,迅速拉动枸杞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四是继续向枸杞加工企业派驻经理助理,引导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长为能够带动一方经济的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五是加大枸杞加工企业项目申报和资金扶持力度,建议自治州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枸杞等特色林果业加工龙头企业的贷款倾斜,解决企业融资难、流动资金少的困难。
六是引导龙头企业、枸杞协会和杞农发展订单生产,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第三,积极开拓市场。
一是发挥好托里枸杞批发市场的集散地作用,引导枸杞分等分级销售、精包装销售,减少枸杞散货出售,杜绝“无标志、无产地、无商标”枸杞上市销售。
二是聘请资深专家进行市场研究和分析,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
以推广鲜食或干果食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枸杞鲜果、干果小包装和小瓶枸杞系列酒,通过试销、代销等低成本销售推广模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超市、专卖店开辟市场。
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效应战略,统一外销枸杞的品牌和包装标识,注重品牌保护利用,扩大“精河枸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是立足于无公害、营养、健康等消费观念,积极走出去,对枸杞系列产品进行宣传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