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一节晶体的宏观特征第二节晶体的微观结构第三节

【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一节晶体的宏观特征第二节晶体的微观结构第三节
【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一节晶体的宏观特征第二节晶体的微观结构第三节

第一节晶体和非晶体

第二节晶体的微观结构

第三节固体新材料

[目标定位] 1.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及区分方法,能说出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2.了解晶体结构的认识过程,知道晶体内部结构的特点.3.了解材料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体会它们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晶体和非晶体

[导学探究]

1.观察玻璃、蜂蜡、塑料、食盐、蔗糖、石英,比较它们的外形有何不同?

答案玻璃、蜂蜡、塑料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食盐、蔗糖、石英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2.在云母簿片和玻璃片上分别涂上一层很薄的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去接触云母薄片及玻璃片的另一面,石蜡熔化,如图1所示,那么你看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玻璃片云母片

图1

答案玻璃片上石蜡的熔化区呈圆形,说明玻璃片沿各个方向的导热性能相同.云母薄片上石蜡的熔化区呈椭圆形,说明云母片沿各个方向的导热性能不同.

[知识梳理]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延伸思考]

1.如何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如何区分单晶体和多晶体?

答案有确定熔点的是晶体,没有确定熔点的是非晶体.单晶体和多晶体虽都有确定的熔点,但还有两点不同:其一,单晶体有天然规则的形状,多晶体没有;其二,单晶体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异性,多晶体则表现为各向同性.

2.金属物体没有固定、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它们都有确定的熔点,那么金属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答案金属是多晶体,多晶体是由许多单晶体杂乱无章地组合而成的,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同性,但它们有确定的熔点.

二、晶体的微观结构

[导学探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外形,物理性质方面表现为各向异性,而非晶体却没有规则的外形,并且物理性质方面表现为各向同性.产生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它们的微观结构不同.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在硬度上差别很大,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金刚石是网状结构,原子间的作用力强,所以金刚石的硬度大.石墨是层状结构,原子间的作用力弱,所以石墨的硬度小.这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按照不同的规则在空间分布,会形成不同的晶体.

[知识梳理]

1.组成晶体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2.微观结构不同,造成晶体与非晶体形状和物理性质的不同.

3.组成晶体的微粒的相互作用很强,它们只能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振动.[延伸思考]

天然水晶是晶体,而熔化以后再凝固的水晶则是非晶体,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有些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固体新材料

[导学探究]

1.你对固体新材料有哪些了解?

答案(1)新材料有优异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新材料的发展与新工艺、新技术密切相关.

(3)新材料往往具有特殊性能.如超高强度、超高硬度、超塑性.

(4)新材料的研发及其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5)硅是当前用途最广的半导体材料.

2.固体新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答案(1)新材料科学正向着研究各种复合材料、研究并开发纳米材料、开发同时具有感知外界环境或参数变化和驱动功能的机敏材料、研究开发生物医学材料等方向发展.

(2)新材料的制备工艺、检测仪器和计算机应用也是今后新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晶体和非晶体

例1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晶体都表现为各向异性

B.晶体一定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形状不规则的金属一定是非晶体

C.大盐粒磨成细盐,就变成了非晶体

D.所有的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答案 D

解析只有单晶体才表现为各向异性,故A错;单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多晶体无规则的几何形状,金属属于多晶体,故B错;大盐粒磨成细盐,细盐仍是形状规则的晶体,在放大镜下能清楚地观察到,故C错;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故D对.

例2在甲、乙、丙三种固体薄片上涂上蜡,用烧热的针接触其上一点,蜡熔化的范围如图2(a)所示,而甲、乙、丙三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则( )

图2

A.甲、乙是非晶体,丙是晶体

B.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C.甲、丙是非晶体,乙是晶体

D.甲是非晶体,乙是多晶体,丙是单晶体

答案 B

解析由题图(a)知,甲、乙的导热性呈各向同性,丙的导热性呈各向异性;由题图(b)知,甲、丙有固定的熔点,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甲是多晶体,乙是非晶体,丙是单晶体.二、晶体的微观结构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晶体具有天然规则的几何形状,是因为物质微粒是规则排列的

B.有的物质能够生成种类不同的几种晶体,因为它们的物质微粒能够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C.凡各向同性的物质一定是非晶体

D.晶体的各向异性是由晶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

答案 C

解析晶体的外形、物理性质都是由晶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A、B、D正确;各向同性的物质不一定是非晶体,多晶体也具有这样的性质,C错误.

针对训练(多选)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他们通过透明胶带对石墨进行反复的粘贴与撕开使得石墨片的厚度逐渐减小,最终寻找到了厚度只有0.34 nm的石墨烯,是碳的二维结构.如图3所示为石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根据以上信息和已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3

A.石墨是晶体,石墨烯是非晶体

B.石墨是单质,石墨烯是化合物

C.石墨、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是晶体

D.他们是通过物理变化的方法获得石墨烯的

答案CD

解析石墨、石墨烯、金刚石都为晶体且都为单质,A、B错误,C正确;两位科学家是通过物理变化的方法获得石墨烯的,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D.

固体???????????

晶体?

????

单晶体??

???

物理性质各向异性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多晶体?

???

? 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的微观结构非晶体??

??

?

无规则的几何外形

无确定的熔点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固体新材料?

????

新材料的特征

新材料的未来

1.(晶体和非晶体)(多选)下列哪些现象能说明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 A .食盐是正方体,而蜂蜡无规则形状 B .石墨可导电,沥青不能导电

C .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松香受热熔化时,温度持续升高

D .金刚石密度大,石墨密度小 答案 AC

解析 单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具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据此知A 、C 正确. 2.(晶体和非晶体)一块厚度和密度都均匀分布的长方体被测样品,长AB 是宽AD 的两倍,如图4所示.如果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沿两个对称轴O 1O 1′和O 2O 2′方向测量,结果阻值均为R ,则这块样品可能是(

)

图4

A .单晶体

B .多晶体

C .非晶体

D .金属

答案 A

解析 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沿两个对称轴O 1O 1′、O 2O 2′方向测量结果均相同,说明该物体沿

O1O1′和O2O2′方向电阻率(即导电性能)不同,即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所以A正确.如果是普通金属,可以分析出沿O1O1′方向电阻比较大.

3.(晶体的微观结构)(多选)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是由于( )

A.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

B.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相同

C.晶体内部结构的无规则性

D.晶体内部结构的有规则性

答案AD

解析晶体的各向异性取决于晶体内部结构的有规则性,即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故正确答案为A、D.

4.(晶体的微观结构)下列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内部微粒的排列不同

B.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C.由于它们内部微粒排列规则不同,所以金刚石为晶体,石墨是非晶体

D.金刚石是单晶体,石墨是多晶体

答案 B

题组一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多选)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食盐、玻璃和水晶都是晶体

B.晶体的分子(或原子、离子)排列是有规则的

C.单晶体和多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单晶体和多晶体的物理性质是各向异性的,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

答案BC

解析金刚石、食盐、水晶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选项A错误;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多晶体具有各向同性,选项D错误;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有规则的,且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选项B、C正确.

2.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比较可靠的方法是( )

A.根据外形判断

B.根据导电性能判断

C.根据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判断

D.根据有无确定的熔点来判断

答案 D

3.(多选)如图1所示是两种不同物质的熔化曲线,根据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甲是晶体B.乙是晶体

C.甲是非晶体D.乙是非晶体

答案AD

解析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熔点对应的温度),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不断加热,非晶体先变软,然后熔化,温度却不断上升,因此甲对应的是晶体,乙对应的是非晶体.

4.(多选)云母薄片和玻璃片分别涂一层很薄的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去接触云母薄片及玻璃片的反面,石蜡熔化,如图2所示,那么( )

图2

A.熔化的石蜡呈圆形的是玻璃片

B.熔化的石蜡呈圆形的是云母片

C.实验说明玻璃片有各向同性,可能是非晶体

D.实验说明云母有各向同性,是晶体

答案AC

5.(多选)关于一块长方体的铜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块晶体,因为它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B.它是一块晶体,因为它有确定的熔点

C.它是一块多晶体,因为它是由许多晶粒杂乱无章排列而成的

D.它是一块非晶体,因为它的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答案BC

解析金属铜条是多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它内部的晶体颗粒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6.(多选)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像一个透明的水蓝色的“冰块”,透过它其内部设施尽收眼底,这种独特的感觉就源于建筑外墙采用了一种叫做ETFE(四氟乙烯和乙烯的共聚物)的膜材料,这种膜材料属于非晶体,那么它具有的特性是( )

A.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各向同性

B.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各向异性

C.具有固定的熔点

D.没有固定的熔点

答案AD

解析因为这种材料属于非晶体,因此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各向同性,没有固定的熔点,选项A、D正确.

题组二对晶体的微观结构的理解

7.(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只能生成同一种晶体

B.因为石英是晶体,所以由石英制成的玻璃也是晶体

C.普通玻璃是非晶体

D.一块铁的物理性质虽然呈各向同性的,但它是晶体

答案CD

解析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可以生成多种不同的晶体,如石墨和金刚石,故A错误;石英制成的玻璃是非晶体不是晶体,故B错误,C正确;铁为多晶体,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故D正确.

8.(多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的各向异性是由于它的微粒按空间点阵结构排列

B.单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是由于它的微粒按一定规则排列

C.非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确定的熔点

D.石墨的硬度比金刚石差得多,是由于它的微粒没有按空间点阵分布

答案AB

9.下列关于晶体空间点阵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构成晶体空间点阵的物质微粒,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原子或离子

B.晶体的物质微粒之所以能构成空间点阵,是由于晶体中物质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很强,所有物质微粒都被牢牢地束缚在空间点阵的结点上不动

C.所谓空间点阵与空间点阵的结点,都是抽象的概念;结点是指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做永不停息的微小振动的平衡位置;物质微粒在结点附近的微小振动,就是热运动

D.相同的物质微粒,可以构成不同的空间点阵,也就是同一种物质能够生成不同的晶体,从而能够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答案 B

解析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这些物质微粒也就是分子动理论中所说的分子.显然,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热运动之中,物质微粒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晶体的物质微粒之所以能构成空间点阵,是由于晶体中物质微粒之间的相

互作用很强,物质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克服这种相互作用而彼此远离,所以选项B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

高中物理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

高中物理固体、液体与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 ①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②晶体中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它们的相 互作用而远离。 ③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晶体与非晶体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固定熔点。 二、液体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就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也就是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就是暂时形成的,边界与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重新形成。 2、液体的宏观特性: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各向同性与扩散的特

点。 3、液体表面张力 ①分子分布特点:由于蒸发现象,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稀疏。 ②分子力特点: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斥力基本上相等,而液体表面层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③表面特性:表面层分子之间的引力使液面产生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好像一层绷紧的膜。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MN,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就是引力,它的作用就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使液体面积趋于最小,而在相同的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我们瞧到的液滴都就是球面形的。液滴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往往程扁球形,在失重条件下才呈球形。 三、浸润与不浸润 1、附着层:液体与固体接触就是,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

现象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造成液 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液面弯曲, 形成凹形的弯月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不浸润造成液 面在器壁附近下降,液面弯曲, 形成凸形的弯月面。 微观 解释 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 体内的分子密集,附着层内液 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间的 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 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 有扩张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 体浸润固体。 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 内的分子稀疏,附着层内液体分 子间距离大于分子间的平衡距 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 表现为引力,附着层有收缩的趋 势,这样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 体。 说明一种液体就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例如:水可以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蜂蜡;水银可以浸润铅与锌,但 不能浸润玻璃。 四、毛细现象 1、毛细现象指: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

高中物理:液体练习

高中物理:液体练习 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题,5、6题为多选题) 1.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泉水”天下闻名。有人说,虎跑泉水水质特别好,不信,可用一只碗舀满虎跑泉水,然后小心地将硬币放在水面上,硬币则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将硬币一枚接一枚小心地投入水中,只见水面会高出碗的边缘而不致溢出,对此正确的观点是( C ) A.这是虎跑泉水的特有现象,由此可证明泉水的质地确实优良B.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泉水里面添加了某种特殊物质 C.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并非是虎跑泉水所特有 D.这种现象不可能发生 解析:这是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并非虎跑泉水的特有 现象。 2.在水中浸入两个同样细的毛细管,一个是直的,另 一个是弯的,如图,水在直管中上升的高度比在弯管中的最 高点还要高,那么弯管中的水将( B ) A.会不断地流出 B.不会流出 C.不一定会流出 D.无法判断会不会流出 解析:水滴在弯管口处受重力的作用而向下凸出,这时表面张力的合力竖直向上,使水不能流出,故选项B正确。 3.关于液晶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液晶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

B.液晶分子在特定方向排列比较整齐 C.电子手表中的液晶在外加电压的影响下,能够发光 D.所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液晶 解析:液晶是某些特殊的有机化合物,在某些方向上分子排列规则,某些方向上杂乱。液晶本身不能发光,所以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4.如图甲所示,金属框上阴影部分表示肥皂膜。它被棉线分割成a、b两部分。若将肥皂膜的a部分用热针刺破,棉线的形状是图乙中的( D ) 解析:肥皂膜未被刺破时,作用在棉线两侧的表面张力互相平衡,棉线可以有任意形状。当把a部分肥皂膜刺破后,在b部分肥皂膜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棉线将被绷紧。因液体表面有收缩到面积最小的趋势,所以棉线被拉成凹的圆弧形状。正确选项为D。 5.(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小昆虫水黾可以站在水面上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 B.悬浮在水中的花粉颗粒运动不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由于花粉自身的运动 C.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能可以为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2章 专题2:追及相遇问题

第二章专题二:追及相遇问题 【学习目标】 1.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特点 2.能熟练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学习重点】掌握追及问题的分析方法,知道“追及”过程中的临界条件 【学习难点】“追及”过程中的临界分析 【知识预习】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求解。 一、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的特征及处理方法: “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 ⑴初速度比较小(包括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 a.追上前,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b.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即后者追上前者。 ⑵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a.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b.若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c.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大于被追者,说明在两者速度相等前就已经追上;在计算追上的时间时,设其位移相等来计算,计算的结果为两个值,这两个值都有意义。即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⑶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⑵类似。 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减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⑴类似;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2.分析追及问题的注意点: ⑴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 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传授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化、强制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解题方法,这种方式抹灭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以传授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实验结果不断重复地传输到学生的脑中,将物理教学变得机械化、单一化,很少有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问题却无法提出,同时教师得不到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创新意识培养的缺失,缺乏教学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将物理实验应该呈现的现象,通过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于那些生硬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实验死记硬背,学生只要记住这些会发生的现象就等于接受了这些知识,完全丧失了创新的意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这门应该生动的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无法想象、无法亲眼验证物理的神奇,也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过分注重教学结果,一味地追求高分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是对教学方式好坏最直接反馈,然而这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学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的分数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迫使教师加快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不断地传授提高分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则只是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则慢慢地消失的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是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的综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本能,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会下落,为什么泡沫可以浮在水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提问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使物理课堂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专业成长的教育叙事

自我叙事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教师,现年34岁,自2011年从内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通过公招到平昌县泥龙初中任教,已任教九个年头。任教以来,我兢兢业业、勤奋刻苦、开拓创新、因材施教,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这些年来的教育教学经历及成长过程简单叙述如下: 一、勤奋刻苦、因材施教,做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刚参加工作时,我始终牢记一个信念:“对学生负责。”那时我一天到晚只知道给学生讲课、让学生做题,安排各种考试、竞赛,开展题海战术,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尽管我较出色的完成了学校交给我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是总觉得自己的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吸引不了学生。 在我茫然的时候,2013年4月,学校派我去省里观摩学习。观摩课上,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畅所欲言的师生互动……课后,主讲教师与我们进行的交流,令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教育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课堂,怎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让他们精力旺盛的学习

那?教学中我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一天,一名学生的问题启发了我。“老师,冬天的窗户上为什么会冒热气?”问题来源于生活,说明学生是关注生活的,我何不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大气压强》一课时,我拿着几个碗走进课堂,课前把两个碗用水“粘”在一起。问:谁能把两个碗分开?学生踊跃尝试后,纷纷摇头;然后再问学生:“谁能用手掌把碗吸住,使碗不往地下掉?”学生都摇摇头表示不能,这时,我右手拿碗(事先已把碗底弄湿),往左手手掌心上用力一压,排除碗底里面的空气,慢慢地转动左手手掌,使手掌心朝下,然后松开右手,看到了碗被左手掌心吸住了而不往下掉。学生惊叹之余,再引出大气压强,学生兴趣倍增。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激起思维的积极性。物理课就是生活的再现,有了生活,学生就有了破解生活奥秘的强烈愿望,就有了无限的学习兴趣。 不断地努力尝试,贴近生活的学习,使学生接受并喜欢上了我的物理课,课堂上气氛活跃,课堂外积极研究,突破一道物理题或是解决一个生活现象,便把他们乐得一蹦多高。看到这种情景,我尝到了做一名物理教师的乐趣。2014年初升高,我所任教班级平均分位列全县第三,张强同学以满分的成绩升入高中。

加速运动体系中液体的压强及浮力 高中物理

加速运动体系中液体的压强及浮力 一、问题及民间解法展示 【例1】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封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 有一气泡,当小车突然加速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向______(选填“左”或“右”) 运动. 【解析】从惯性的角度去考虑瓶内的气泡和水,显然水的质量远大于气泡的质 量,故水的惯性比气泡的惯性大.当小车突然加速时,水保持原来速度的能力远大于气泡保持原来速度的 能力,于是水相对小车向后运动,水挤压气泡,使气泡相对于瓶子向前运动. 【例2】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辆小车,车厢底部固定一根细杆,杆的上端固定一个木球(木球密度小于水),车厢内充满了水。现使小车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运动,设杆对木球的作用力为F,下面图中能大致表示F方向的是图 【解析】因为加速,由于惯性,水要保持原速度不变,故水对木球有向右的推力,类似气泡;对小球 受力分析,受重力、浮力、杆的弹力、水对其有向右的推力,重力和浮力的合力向上,除弹力外其余三个 力的合力向右上方,根据平衡条件,杆的弹力向左下方。故选D. 【例3】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运动的平板小车,车上固定一个盛水的烧杯,烧杯的直径为L,当小车作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时,水面呈如图所示,则小车的加速度方向为______,左右液面的高度差h为______. 【解析】在水面上的某一点选取一滴小水滴为研究的对象,它受到重力和垂直于 斜面的支持力的作用,合力的方向向右,所以小水滴向右加速运动, 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小水滴受到的合力:F=mg tanθ; 小水滴的加速度:a=g tanθ.方向向右. 又由几何关系,得:tanθ= h/L,所以:h=L tanθ= aL/g 故答案为:向右;aL/g 二、问题的实质与科学的分析 1、惯性力 对于加速运动的参考系,牛顿定律不再成立,但是,若引入“惯性力”,则牛顿定律继续适用。相对地面以加速度为a的运动的参考系内,质量为m的物体均受到的“惯性力”为F惯=-m a,即大小为ma,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高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曲线运动的速度等。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

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 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 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 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 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 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 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 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 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1、重视课本基础定义、基础概念的理解记忆。 课本是基础,是全国物理特级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记忆(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过程贯穿整个高中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会越来越深入。 2、把握题型的本质多总结、多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物理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具有知识点少、题型少且相对固定、综合性很强的特点;但同时也是同学反映比较难的科目。对此要做到1)、会读题、提取题眼;2)、把题中要考的知识点反馈到对应课本中 的知识;3)、规范做题步骤;4)、严格按照课本知识做题;5)、注意总 结提炼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学会课本模型题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 模型题。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正确应用的关键,理解性的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过程, 高一打基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整个高中物理思维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基础知识的掌握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教育叙事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 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 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 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 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 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 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 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 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 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 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 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 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 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 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的分层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的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19-07-16T10:11:59.5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0期作者:徐征途[导读] 课前预习中导学案、课堂教学、课后习题、课后辅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山东潍坊滨海中学262737 摘要:本文提出高中物理课堂的分层教学实施策略,从教学目标、课前预习中导学案、课堂教学、课后习题、课后辅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层教学 一、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问题 分层教学在我国上可追溯到孔子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在分层走班教学中老师对提问、教学内容、规律总结等方面的分层把控比较合理,但也有以下问题。忽视课前预习部分,即使布置预习任务,老师没有相关的查阅措施,导致对学生没有约束作用;一味地赶进度,实验的部分直接跳过或简短地描述;教学中老师更倾向于应试教育,只关注教学难度的分层,忽视了对A层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 C层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忽视了走班带来的课堂环境上的变化。 二、高中物理课堂的分层教学实施 1.教学目标分层。B层的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成绩不错,可进入高中之后后劲不足,B层的学生大多数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有很大潜力,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调整好心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确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2.课前预习中导学案的分层。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离不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并且章节前后逻辑关联性强,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老师讲,学生记,再加以习题巩固,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的状态。而通过制作该节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该节课相关概念有一个初步地了解,并及时整理出该章节中有疑问的地方,以在听课时有所侧重,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学习。而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老师对于不同的层次要求也应有所不同,A层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相关概念,B 层C层旨在让学生对该课有初步的了解。此外,还需提出相应的监督机制,让老师能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成果,以约束学生进行预习。 3.课堂教学的分层设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及理论的建立都需要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并经受实验的检验。所以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针对探究性实验,比如在力的合成这一课中,A层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教学设计重“引导”,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之前时,老师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已有器材画出合力,如何确定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合力相同,如何画出分力,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并抽一组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解,再让其他小组提出意见,老师总结。这种方式能够点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彼此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走动在各个小组之间,去大致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在出了问题时可以及时补充和指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后学生展示合作成果,老师可以将其中误差较小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指出大家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B层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老师抽点一位同学回答,并适时引导和补充,最后老师总结,C层的学生少“引导”,重“讲解”,在小组分组讨论后,让学生自愿举手回答问题,无论对错,老师都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课后习题的分层。物理课后习题的选择主要是能够准确地抓住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以及难度的把握,根据知识点所学顺序对应罗列出相关习题,题量不需太大,相同类型的习题只需选出一至两道即可。对于每个习题所考知识点应明确标出来,以此让学生明白解答该题的目的,并同时清楚自己还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强。最后再根据难度依次罗列出综合性的题,该类题目,在旁边附上解题步骤,以引导学生解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哪一个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建立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对A层的学生除了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可另外增加一两道发散思维的习题,对B层的学生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可设置几道较综合的题目,并以鼓励为主,C层重在基本概念的掌握,放缓难度梯度。 5.完善课后辅导的渠道。为了让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老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如果没有急需处理的事情,可等到学生走完之后才离开,因为一堂课结束后,学生有很多思绪混乱的问题,而此时得以解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让每个物理老师与学生每天约定答疑解惑的时间,比如大课间、晚自习以前、中午上课之前等,让学生能比较清楚地掌握老师动向,不至于像个无头苍蝇乱转。此外,根据学校办公室的划分还可以在任课老师的办公室划分学科区域,学校应该明确告知学生“全师皆我师”的理念,当学生走进办公室,发现自己的任课老师不在时,能够明确的知道哪些是物理老师,方便向其他老师请教,而物理老师之间也应当秉承教育合作的思想,只要有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就给出解答,不分彼此。 参考文献 [1]王轶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02),83。 [2]何金菊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才智,2018,(28),47。 [3]王丽分层次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171。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 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 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

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精品导学案:2.1电源和电流 打印版

1 电源和电流 学习目标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自主探究 1.电源是能把电路中的从正极搬到负极的装置. 2.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在导线内共同形成的,导线内的电场保持和平行. 3.由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 4.把、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 5.电流的程度用电流这个物理量表示;规定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是,符号是;公式为.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 问题1: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3:如何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 【要点提炼】 一、电源 1.要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的电流,电路两端之间要有一定的. 2.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两端始终有一定的,使电路中保持. 二、恒定电场 问题:在有电源的电路中,导线内部的电场强度有什么特点呢?

【要点提炼】 1.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 2.在恒定电场中,任何位置的电场强度都不随时间变化,所以它的基本性质与相同.在静电场中所讲的电势、电势差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在恒定电场中. 【合作探究】 问题: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恒定电场中的电流有什么特点呢? 三、恒定电流 问题: 1.什么样的电流被称为恒定电流? 2.我们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流的强弱程度? 【巩固练习1】 1.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B.在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电流方向不能确定 C.不论何种导体,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D.电流的方向有时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有时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2.电流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在金属导体中,若10 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为10 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结论:电流等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与通过这些所用的比值. 4.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0.5 m2,若10 s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均为1 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在电解液中,电荷量是通过截面的正、负离子电荷量绝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2-11-29T14:19:43.15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9期作者:管如能[导读]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下,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本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坚持探索分层教学模式。 管如能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517500 摘要本文对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高中物理分层教学探索实践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下,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本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坚持探索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由于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客观存在差异,对知识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原来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等的差异, 形成了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需求目标等方面的很大不同。因此,物理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智力水平、能力倾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 有针对、有目标地进行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物理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 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通过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通过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为几个层次, 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分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实施分层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重要的是要优化师生关系, 使课堂中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民主的教风与学风, 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心理, 尊重学生个性, 并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分层是把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分层, 不是人格的分层。要向差生表明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 使他们平衡心理, 互相帮助, 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 不仅有物理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也有在对新的物理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物理知识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差异, 特别是逻辑——数学智能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其次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物理。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 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 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 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 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三是从新的教学观看, 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在这三个前提下实施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存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课堂教学问题, 使物理智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物理知识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还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通过物理学学习的深入, 启发学生从某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关键和本质的东西, 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其内在规律, 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高中物理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时, 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并会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学习差异, 这是由高中物理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针对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应该实施考虑学生物理智能差异的物理分层教学。 三、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探索 如何分层, 是高中物理分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笔者在新学年开始, 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摸底, 并深入调查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认知能力, 掌握学生“ 学习的实际可行性” , 然后结合学生的意愿,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自己应属的类别,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核定, 把特征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 将全班学生分为 A、 B、 C三组。A组是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B组是基础一般、成绩中等的学生, C组是基础好、反应快、成绩拔尖的学生, A、 B、 C 三组学生的比例依次为 2: 6: 2。与此同时, 积极做好必要的思想和心理疏导工作, 特别是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 让全部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中学习。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发展的潜能,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随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最终达到 A组逐步解体, B、 C组不断壮大的目的。其次是实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练习分层、学习成绩检测分层。 1.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 材的知识结构, 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各个层次的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 A 组学生达到大纲目标, B组学生达到提高的目标, C 组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高层目标。 2. 教学过程分层。由于教学手段大致相同, 教材统一, 进度统一, 只有教学要求不同, 因此教学过程分层主要体现在每堂课既面向全体解决共性问题, 又因材施教面向局部解决个性问题。特别是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要体现分层的技巧, 按学生的认知层次选择提问内容和练习内容,重视学生“ 最近发展区” 的开发, 让他们“ 跳一跳, 摘桃子” 。首先, 教师要针对目标备好课, 根据本节内容的要点和学生认知水平, 以目标为导向, 有的放矢。一方面, 按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 使各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使知识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运用, 形成一个小高潮。另一方面, 每组问题围绕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 使几个小问题之间分出层次, 拉开档次, 并使问题与问题之间, 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相扣, 步步提高, 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链。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面向全体, 兼顾局部, 做到精讲精导, 点拨恰到好处, 引导学生向目标奋进。同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小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解决集体教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 9.2 液体

第二节液体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的宏观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有流动性),从而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2、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说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3、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5、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重点: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对浸润与不浸润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二)新课教学 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 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 (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如果我们假设,固态时物质体积为1,液化后的体积大约为10,汽化后的体积则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液体分子的排布更接近固态,在宏观性质上表现出类似于固态的不可压缩性和体积不变性。 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教师出示表格对比: 固体液体气体 体积对比 1 10 单个分子表现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 近做微小的振动 在非固定的平衡位置 附近做振动 没有平衡位置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1

时间:4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王凤花 主题:1、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2、生成课程探析 过程: 1、代秀德主讲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 ★提高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参与,来侧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只有对理化持热情、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学好理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参与,来侧重解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 ★通过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来达到三维融合的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在理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 2、赵来国主讲生成课程的涵义 既然生成课程以生成论为理论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对生成论作一简单介绍。生成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与预设相对,“预设”是指已经完成、已经完结。在当前,生成论思想虽然仍缺乏系统的哲学建构,但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亮点。生成论是关于事物生成、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思想,它坚持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生成的,它对世界持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分析观点。 所谓生成课程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这表明课程弃绝了“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逻辑,而代之以“一切将成”,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非单纯的认识活动。以此为据,英国进行的开放课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课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瑞吉欧—艾米利亚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就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澳大利亚学者布莫(Boomer)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成课程,其课程内容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由师生通过协商合作而共同完成的,同时课程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精神也通过师生的相互理解而得以生成。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从多层面内在地反映了生成课程的精髓,比如研究型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成课程。 这样,在生成课程中,课程就具有了全新的含义,课程真正实现了由“名词”到“动词”的根本跃迁。课程不再仅仅只是已知的结论性知识,而是师生通过对话探究知识并获得发展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动态过程。预设课程虽然也讲过程,但是过程是事先预设好的,这样,课程活动中的创造品质和生成品质遭致根本丧失。在生成课程中,教材并非学生必须识记的静态的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微格教案_1

微格教案 《学习者提出问题的案例分析》课题组2004.4.4 杨炳华执笔 四月一日市本级进行了一次说课活动,到会的代表共53人。会上由秀州中学徐德忠老师,嘉兴一中陈国平老师进行了15分钟的说课。他们说得都很精彩,精彩就精彩在每个人都说自己这一节课比前一次上这节课时内容有那些不同和补充、有那些长进。说课的靓点就在此中;说课的意义就在此中。这种说课活动就是最好的学习者提出问题的案例分析。学习者提出问题的案例分析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一整节课;有的是15分钟微格课。有的是只从知识与技能角度谈;有的是只从过程与方法角度谈;有的是只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谈;有的是从三位一体角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地谈这都是充许的。以教育叙事的方式谈,到会的人如同是听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我们今天推荐这两位老师的说课材料,供各位老师评说和学习。 《万有引力定律》微格教案 秀州中学徐德忠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叙述牛顿之前科学家对地球和太阳引力的研究(表述) B.结合圆周运动分析,建立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应用) C.通过对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应用) D.说出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单位(标识) E.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 F.叙述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论意义(表述) ②过程与方法 A.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B.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 C. 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与同组成员及组间成员进行交换意见 能协调本组成员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答,通过讨论学习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注意万有引力定律形成过程,认可并赞同各位科学家的贡献(接受) B.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反应) C.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信奉) ④人际交往 A.在课堂中充分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 B.能与同组成员及组间成员进行交换意见(交流) C.能协调本组成员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回答(合作) 基于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个人常识,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对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作了如下处理: 二、重点、难点 ①重点: A.强调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过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B.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万有与引力)并能正确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