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导学案)

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要求:

1.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知识结构

一、少年皇帝——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2、严峻形势:(结合巩固统一国家一目完整概括)

(1)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繁重:

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坚持抗清斗争;

②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边疆:蒙古漠西和漠北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2)统治的根基不稳:

①民族关系:满洲贵族入关后强行圈地、剃发易服所造成的满汉矛盾尚未消除;

②辅政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巨大,少数大臣专权跋扈,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③藩镇问题: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统一

二、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的励精图治

1、稳定朝廷秩序:,但禁止,稳定了,显示出年轻康熙。

2、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①概况:亲政后的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割据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康熙帝果断决定“撤藩”;后又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②影响: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2)统一台湾:

①前提: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随后坚持抗清,割据台湾则阻挠了国家统一。

②过程:A、攻: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郑克塽

投降;

B、守:随后设立台湾府,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知识延伸: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是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端)③台湾的收复的影响: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平定边疆的蒙古准噶尔贵族叛乱: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其首领噶尔丹企图分裂祖国;康熙帝出兵平叛,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噶尔丹兵败自杀。这一胜利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4)加强民族团结(总原则: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汉族:

①措施:A、崇尚儒学,尊奉孔子; B、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②成效: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

对其他少数民族(结合书本P15页[历史纵横]进行概括):

①措施:A、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B、册封四大活佛;

C、建立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②成效:既加强了民族团结又通过分而治之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3、维护国家专权,击退沙俄入侵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少数民族;

(2)概况:康熙帝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定《尼布楚条约》,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定的第一个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知识拓展:中国近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问答题]试评述康熙帝。(思考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标准,予以全面评价)

总评:康熙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功:

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叛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

政治:智擒鳌拜、恢复开科取士,稳定朝廷秩序,缓和阶级矛盾;

经济: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化:提倡文教,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书籍,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交流。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抵抗外来侵略: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国家主权

局限性(知识拓展):

对内:大兴文字狱、设南书房,加强了专制制度,禁锢了人民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先进潮流(发展资本主义),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知识延展]康熙帝能够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因:①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②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成、加强;③康熙帝英明果敢,富于政治智慧。

填空参考答案:处置鳌拜株连朝廷秩序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同步测试】

1、1689年,中俄为解决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而签订的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 C《爱珲条约》 D《北京条约》

2、设立台湾府的清朝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顺治皇帝 D康熙皇帝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

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与康熙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平定三藩叛乱B清军进入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D收复雅克萨之战

4、康熙帝即位后面临的问题有

①郑氏家族割据台湾②噶尔丹妄图分治西北③驻藏大臣长驻拉萨④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螯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6、康熙帝名叫

A玄烨 B福临 C弘历 D胤禎

7、康熙少年即位就剪除了辅政专权的

A索尼 B苏克萨哈 C鏊拜D遏必隆

8、清朝设置的台湾府隶属于

A浙江省 B福建省 C江苏省D广东省

9、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 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10、下列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它事件根本不同

A平定三藩 B统一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准噶尔叛乱

答案:CDCDD ACBAC

【相关素材】

册封五世班禅

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现已形成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确认方能得到认同

三大措施: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赖和班禅逝世时出生的男孩,为他们的“转世灵童”。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

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著名的皇帝。阅读下面的情境,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情境一】主题:康熙帝与文化

1866年,康熙派人携带杨光先编订的康熙八年的历法,去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征求意见,南怀仁当即指出其中的错误。于是康熙把杨光先、南怀仁同时召来,让他们在朝堂辩论,双方相持不下。康熙就决定两人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以判优劣,结果杨光先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将不学无术的杨光先革职,任命南怀仁执掌钦天监,使用洋教士制定的新历法《时宪历》。(注:杨光先,钦天监监正,即今国家天文台台长)在东方,“红夷大炮”早己威名显赫。1674年,康熙命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

学习西医,就必须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这是个禁区。可康熙比较开明,命法国教士巴多明将法文《人体解剖学》译制满文,又把西药专著《本草补》译成西文。

(1)从现在的角度看,这段材料介绍的康熙有哪些优点?对此,你作何评价?(3分)(2)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对此,你有何看法?(2分)

【情境二】主题:

表格内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3)根据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3分)

(4)参照情境一的主题格式给情境二拟定一个主题。(2分)

(5)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对康熙帝的这些活动进行评价。(3分)

7、(1)尊重科学、奖励科技、注重吸收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封建帝王,能做到如此,体现了开明和进步的一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3分)

(2)这些措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开化和进步。(2分)

(3)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3分)

(4)康熙帝与国家统一。(只要与素材内容吻合,即可得分)(2分)

(5)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分)

国家安全教育课 教案

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第七周第2 课时编号:13

相关资料: 据央视网消息,根据我国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今年的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所以设立这一教育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全社会民众的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2014年11月1日,我国还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这部法律对于开展反间谍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黄宇,生于1974年7月28日,四川省自贡市人,计算机专业,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 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15万余份资料,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90项,机密级国家秘密29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1674项,对我国党、政、军、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密码通信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黄宇,看上去貌不惊人,原本是某涉密科研机构的一名普通职员。然而他却从28岁开始,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情报,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密之深令人震惊。 黄宇从一个普通小职员,变身成为大间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1997年7月,23岁的黄宇毕业后进入一家涉密科研所工作,于2004年离职。善交际、贪玩、爱慕虚荣、不守规矩,是很多同事对黄宇的印象。由于他的能力平平,加上工作态度不端正,因此5年中他换了三个部门,但业绩始终靠后。按照单位末位淘汰制的规定,黄宇将被解职。他所在的单位承担了我国相关密码的研发工作,具有高度保密性。黄宇对自己被解职心怀不满,竟然将国家机密出卖给境外间谍机关。 以手中私自留存的保密资料为筹码,黄宇与某境外间谍机关搭上了关系,2002年的一天,黄宇在网上向该间谍机构发了一段留言。很快,黄宇便收到了对方的答复:收到你给我们的留言,请于2002年6月某日到东南亚某国酒店大堂,到时候就会有人与你前来街头。黄宇如约而至,他将3份保存在优盘的有关军用保密机的电子文档拷贝给了对方。双方确定,第二天原地再见。再次见面时,对方表示黄宇提供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合作,每月工资5000美元,还当场支付了1万美元奖金。 在金钱的诱惑下,黄宇成了一名为境外间谍机关效力的间谍。他还表示,愿意为对方至少工作五年。此后,黄宇对外谎称自己在一家深圳公司驻四川办事处工作,每年还要常到国外开会,以此掩护自己的间谍身份。就在第一次出卖情报三个月之后,黄宇又和境外间谍机关商定好,在香港进行第二次会面。 这一次,黄宇带去了更多更新的涉密资料,也换来了更多的金钱。 2003年1月,黄宇和对方在东南亚某国第三次见面。对方一共来了5个人,可见对黄宇的重视。他们对黄宇进行了全方位的间谍培训。在后来的几年里,黄宇以每年至少出国两次的频率,陆续将窃取的机密出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 通过出卖情报,黄宇获得了大笔间谍经费。因为怕暴露巨额外汇的来源,因此每一次他都会找做地下换汇生意的刘某,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总共大概七十多万美元。钱越来越多,黄宇也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笼络关系,掩盖自己的间谍行为,他还利用外国间谍机构提供的经费邀请过去的同事、亲友免费到东南亚、港澳等地旅游、赌博。不过,每一次出游黄宇都会神神秘秘地单独行动一两天。原来,他是用旅游做幌子,而真正目的是和境外间谍机关会面。 黄宇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秘密情报,但是离职时的存货已经基本没有了。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秘源。过去的老同事闻某,成了他的目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在世

部编八下道德与法治4.1公民的基本义务导学案(无答案)

公民的基本义务 【学习目标】 1.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义务;了解国家利益的内容、国家安全的内容有哪些;提高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自觉性,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 2.明确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对税收的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3.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学习重点: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学习难点: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服兵役。 一、自主学习 1.遵守宪法法律 (1)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和法律 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 (2)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的社会氛围。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 到。 2.维护国家利益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和,维 护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 3.依法服兵役 (1)、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 (2)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相结合、民兵与相 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 例, ,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 4.依法纳税 (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合作学习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各民族团结与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除了极“左”思潮危害,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与创新,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归纳出我国当代民族关系的内涵,提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的要求,强调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持、发展与创新。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民族地区大发展,民族工作成就辉煌的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主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新发展、新贡献。科学地阐明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 一、理论背景 在国家初创时期,新中国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破旧立新,确立了民族关系平等与团结的基本准则。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担负拨乱反正与开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局面,确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并探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提出的富民政策与两个大局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 ,就是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东西部差距也明显拉大,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与充实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内涵,江泽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目标。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在审视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以及当今 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特点后,创新性地指出: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方面的主要内 容;我国民族关系的内涵应该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 核心问题。江泽民的民族关系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民族工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在实践中的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归纳,把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作为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并辩证地指出,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互为因果,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民族发展繁荣又是形成团结和睦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江泽民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宏观战略性的思考,认为加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必经道路,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民族情况;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3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教学过程】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的民族情况(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板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援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在或小的聚居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的内部事务。 2、保障少数民族行使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4、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板书) 5、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并要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复习回忆:历史上南北大一统的朝代:秦、汉(东汉和西汉)、隋、唐、元、明、清 二、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板书)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用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 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的原则 3、成功实践:(板书)(1)香港、澳门问题 ①由来:百年耻辱 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租界新界。 澳门: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 ②实质:主权回归(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含答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少年皇帝 1.康熙继位时的政治形势 〔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圈地议自此始。……圈顺直①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是为旗退地亩。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货志》 〔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 【解读】《东华录》是一部编年体清史史料长编,主要取材于《清实录》,叙事自清初至雍正十三年。虽然取材于《清实录》,但是它保留了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它不专抄实录,也采取了其他文献的著述;还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本书对清代前期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顺天府和直隶。 2.鳌拜专权 〔材料一〕鳌拜以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①。鳌拜日益骄恣,苏克萨哈居常怏怏②。康熙六年,上亲政,加恩辅臣。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有旨诘问,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狱上,上不允。鳌拜攘臂③上前,强奏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处绞,余悉如议。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苏克萨哈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集体备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9——103,内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上承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继续介绍清朝前期巩固边疆的斗争,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版图。本课同时也是庞大的历史体系中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章节,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诗篇。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对历史的想象能力有限,这就限制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本课应该借助于承德的外八庙,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亲近感,依靠网络,搜集大量的图片与资料,制作成课件,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增加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加强管理西藏巩固西南边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东归英雄”、“清朝的疆域”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

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学重点]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导学案

2-3-1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政府的性质,政府的职能。 能力目标: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分析、评价我国政府部门的作为;分析我们公民与人民政府的关系。 【重点】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及其表现 【难点】我国政府的职能 【基础自测】 一、我国政府的性质是怎样的?我国政府担负着哪些职能? 1. 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_____________,是国家行政机关。 2. 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治职能:保障_______________和维护国家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 举例:打击恐怖主义势力、毒品犯罪等;治理和打击商业贿赂,惩治腐败。 (2)经济职能: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 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负有特别重要的职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举例: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实施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3)文化职能: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 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职能?怎样实施这一职能? 内容:一方面,政府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侵蚀,在全体人们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各项事业。 举例: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举办2008年奥运会。(4)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3. 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正在建设_________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便民利民的政府 1. 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 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 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和插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走近历史,兴趣盎 然地去走近历史人物 一、少年亲政(阅读)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 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 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 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 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然而,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 创业同等重要。

结合教材,归纳当时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二)统治不稳而面临威胁: 1、郑成功据守台湾,坚持抗清;——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 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 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 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 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 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 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 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 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 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第二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编写组福臻中学2014、3、15 主笔: 徐燕、潘建馨、沈文佳 编写老师:邱红文、朱小英 一.课程标准 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清时期疆域范围; (2)掌握两朝统治者在维护统一,促进边疆开发等方面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史料的阅读、提炼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两朝对民族问题采取的策略。 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对民族问题所采取的策略的不同及其原因。 四.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的第二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本课是在时间线索的前提下,依据地理空间的分布,如东南沿海、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围绕抵御殖民侵略和稳固边疆两大主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面临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最终目标都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地图导入 出示明朝疆域图,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找一找明朝中央周围存在的少数民族部落以及其他政权。由此引出明朝东南沿海面临的问题。 新课教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讲座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核心内容的界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结成了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4%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

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在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 1.少年继位 1661年,清朝顺治帝第三子玄烨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康熙。 2.严峻形势 (1)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 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1.平定“三藩”之乱 (1)原因: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起兵反清。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并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平定叛乱。 2.统一台湾 (1)收复台湾: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镇压西北叛乱 (1)原因:噶尔丹分裂祖国,发动叛乱。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成功。 4.加强民族团结 (1)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加强与蒙、藏两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1.背景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萨等据点。 2.概况 (1)军事上:康熙帝分别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2)外交上: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了达赖、班禅 ④设置驻藏大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包括: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设置驻藏大臣。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2.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赶走了() A. 日本侵略者 B. 荷兰侵略者 C. 英国侵略者 D. 葡萄牙侵略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 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 扩张皇威,恫吓群臣 C. 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 排斥异姓,巩固内阁 【答案】A 【解析】题文“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措施。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CD不是废除丞相的目的,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文材料的含义,理解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巩固统治。 4.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 A. 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B. 跟今天我国的疆域一样大 C. 不足960万平方公里 D. 包括朝鲜半岛 【答案】A 学+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5. 如下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它说明清朝初年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A. 内阁 B. 六部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中书省 【答案】C 6.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遭到顽强抵制的两大原因是()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②英国商品质量不高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④中国人仇恨洋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 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我国的粮食安全 (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二、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水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 (2)水污染问题严重。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 (1)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2)节约用水,构建节约型社会。 (3)防治水污染。 三、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种类多,储量丰富。 (2)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3)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措施 (1)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2)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4)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5)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四部分。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1)海域上空 海域上空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海面及水体 ①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 ②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 ③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3)海底空间 ①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②海底光缆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4)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微点1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三废污染;自然环境恶化等。 微点2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微点3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表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在世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地始终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国家形态,客观地说是与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内聚力亦即“共同性”的不断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1.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们伟大祖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她的东面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长达近两万公里的海岸线,对于古代农耕民族而言是根本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西面有高耸云端的帕米尔高原、阿尔泰山等高原屏障。西南方向则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众多山脉纵横其间,喜马拉雅山如同一扇巨墙,成为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自然分界。北面是著名的蒙古高原,那里多是戈壁沙漠,所谓“平沙万里无人烟”,环境异常恶劣。中华民族生存的这片地域,亦即一面邻海,三面为陆上高 山或戈壁阻隔的地理状态,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半封闭的地理“单元”。基此,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时间:2014-2015学年度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认识到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必然趋势。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处理民族关系原则。 2、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必将与祖国统一。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教法选择] 情景体验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视频 导入播放视频:《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让学生认识感悟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设置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践行与评价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板书)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 活动一、师生简单跳几个不同民族舞蹈的动作。提问:歌曲或舞蹈反映的是哪个民族,涉

及了哪些文化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文化成就。) 活动二、小组代表介绍自己收集的我国历史上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史实,以及八年级地理课中介绍的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得出结论: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少数民族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板书) 活动三、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聚居区即五大民族自治区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自治区是根据什么制度确立的?教师简单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四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三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板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板书) 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快速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合作完成下面的图表,然后各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交流,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准确,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历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中,各民族代表和委员均占一定比例 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教学 对一种风俗习惯是改革还是保留是本民族人民内部的事,任何人和单位不能进行干涉 政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公民信教和不信教 实施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 1.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板书) 首先师生共同感受全国人民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后想一想: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还可以…… 引导:我们要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中和少数民族同学和睦相处。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