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增长与衰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起飞阶段(必备条件:投资率,支柱产业, 相应的政治、社会结构) • 向成熟社会过渡阶段
东亚诸经济体起飞阶段均仅约20年 日:1950~70年 韩台港新:1960~80年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5)GDP水平 人均GDP • 低收入阶段: <900美元 • 中等收入阶段:900~11000美元 900 ~ 3500美元 低的中等收入国家 3500~11000美元 高的中等收入国家 • 高收入阶段: >11000美元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产业对城市和地区增长的带动方式 • “基础产业”型带动方式:通过乘数效应,产 业链之外的带动。影响本地服务行业收入和就 业。 • “产业关联”型带动方式:产业链之内的带动, 较之前者更为直接、广泛和有力。 典型例:旅游业,其直接收入与社会总收入 之比高达1:4~1:10。 前提:存在明显本地效应。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平衡发展战略 (1)内容 • 部门平衡发展(均衡投资于各部门) • 地区均衡发展(均衡投资于各地区) (2)评价 • 思路有据,愿望良好; • 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阶段:早期、中期往往效 果不佳。
事物发展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对比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供给基础型”增长模型 • 认为由于城市供给了各种设施和生活舒适性,因而将人口 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及商业吸引到城市,由此促进 了城市增长。 • 佐证:投资环境的作用(对产业、要素的吸引) 宜居城市-城市居住功能的作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 环境优良城市对外地人口吸引力,半生积蓄、退休金的 异地/异时消费现象):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产业关联形式 • 纵向型产业链:前向联系-对下游产业的联系 如钢铁-机械、汽车产业 后向联系-对上游产业的联系 如采矿、选矿、能源、辅料-钢铁 以上两部分合一,即是一条纵向型产业链。 • 网络型产业链:具有横向、甚至全向(纵、横向均有)联 系特征。 建筑业、房地产业 旅游业:观光、度假旅游,特色旅游(民俗,宗教,文化, 植物,动物,地质,考古,军事,工业,农业……) 交通业、物流业 在服务业中此特点比较明显。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方式选择难以超越发展水平 但仍有一定空间:产业链延伸 产业多元化
(4)经济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的效应: 统一调度全国资源,收重点、一时之效; 低效,浪费 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失灵”,无序竞争
次贷危机,“美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1)内容:通过出口本国具有 竞争力的农矿产品带动经济发展。 (依据之一:比较优势理论) (2)评价:可收一时之效,长期实施不利于经济 转型和结构升级。 二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多有采用
“香蕉共和国”,非洲部分国家
5.进口替代战略 (1)内容:自产需进口的产品(特别是工业品), 建立民族工业体系,摆脱对外依赖。 (2)评价:属“内向型”工业化模式,发展中国 家实施难度大; 忽视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经济效益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 二者结合的带动方式:兼有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带动 方式。 烟草,基础产业+产业链,关联度高,本地效应明显
昆钢模式:有基础产业型带动作用 异地效应为主(两头在外) 体制因素(条块分割),基础产业效应“体 内消化” 对所在城市增长和居民增收的作用有限
• 启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产业关联度高、 本地效应显著、输出为最终产品的产业,对城市与 地区增长的促进较大。 目前阶段的重要因素:外部投资+就业岗位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1)“需求指向型”增长模型 • 城市增长的动力源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 需求类型:离心型-产品、服务销往外地(商品, 技术咨询…) 向心型-外地人来城市购买产品和服务(医疗, 教育,旅游,金融,交通…) • 通过外销产品、服务获得的收入,部分以工资等形 式支付给本地居民,又产生新一轮消费: 产品外销收入-基础部门人员收入-对当地产品 和服务的需求-服务部门人员收入-…… • 这一过程可称为经济基础乘数(教材p10注释)。从 理论上说,投资于基础部门可引起类似效应,故有 “投资乘数原理”一词。
成都之于藏 深圳之于港 昆明之于地州、黔西 杭州、三亚、厦门、大连之于……
• 是“聚集经济”之“自我循环”效应在城市增长中的体现: 成功的聚集,吸引企业、家庭、机构等的较多聚集,进而引 起更大的聚集。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产业与城市增长 (1)产业对城市增长的影响,除“乘数效应” 外,还与产业关联度及其空间效应密切相 关。 • 产业关联度,产业链 同“联系”(linkages-教材p6)相关的 概念,但内涵更广。 指产业的延伸及对其它行业的带动、影响 程度。如钢铁、石油、食品、汽车、旅游 等产业,其各自的产业关联度大小及产业 链长短就大相径庭。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产业关联的空间效应 指产业及相关产业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 • 异地效应:产业链中的部分或大部环节的运行空间 在本地区(城市)之外的效应。这既表明产业关联 的经济影响广阔,也说明产业链同本地区经济增长 的联系有限(高附加值环节/部分就业岗位不在本 地)。 如输出初中级产品的原料生产及初加工业: 木材(本地)-纸浆、纸制品(外地); 煤炭(本地)-化肥、煤化工业(外地);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产业结构演进论 产业与技术结构 • 传统结构阶段 农业为主 • 二元结构阶段 手工业、农业与工业技术并存 • 复合结构阶段 工业技术普遍扩散至各产业 • 先进技术主导结构阶段 高技术 • 高度化结构阶段 高技术体系完善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起飞论 发展速度 • 传统社会阶段 • 创造起飞条件阶段
• 强调综合、全面、协调(城乡,区域,经社)、 可持续 包括: • 经济(经济实力,物质生活水平) • 社会(文教,医疗,就业,社保,贫富状况) • 环境质量 • 政治体制,民主政治,民权,政府与民众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1)工业发展阶段论 基于工业化标准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 农业经济阶段 工业产值: ≤20% • 工业化早期 20~40% • 工业化加速阶段 ≥40%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经济开放度
• 经济开放的正效应: 利于实现比较优势 资源禀赋
中国大豆生产减少与加工业扩张
•
利于获得外部技术、资金、资源 利于推动本土产业革新升级(外部竞争压力使 然) 一般而言,开放的经济体较有活力 经济开放的负效应: 易受冲击 对外依存度高:市场(沿海加工 业),金融,能源,原料 某些幼稚产业成长困难
资源贫乏之地的高竞争力城市:东京,新,港,沪,……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5.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
(1)资源状况及利用水平 • 有形资源(土地,矿藏,劳力等)丰富者,往往 粗放型。
“资源困境” 国家/城市发达程度与资源的关系?
例外:美,澳等 • 无形资源(技术,技艺,知识,品牌,信息等) 丰富者,往往集约型。瑞士,日本… 低附加值-粗放型:畜产品 原棉 原油 粗钢… 高附加值-集约型:生物药品 时装 塑料 薄板…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产业成长阶段论 以三大产业比重为标准 • 农业化社会 一产比重高于二、三产 • 工业化社会 二产比重高于一、三产 前期 轻纺工业 中期 重化工业 后期 机械、化工一体化 先进制造业 • 后工业化社会 三产比重高于一、二产
此论似与日韩等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吻合,但能否解释中国 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城市增长方式 (1)粗放型 外延扩张,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实 现增长。 • 扩大城市规模 (2)集约型 内涵提升,通过生产率(效益) 提高、产业升级实现增长。 • 提高城市素质 (新加坡、法兰克福……与雅加达、加尔各答、 里约……,产出与规模不成比例) (3)效应 分析 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 投入产出(有形与无形) • 可持续性
(部分行业此效应的积极方面:不承担加工业的环境、水 资源损耗成本?)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 本地效应:产业链各环节运行空间主要位于本 地区的效应。表明产业关联的经济影响同本地 区增长联系密切。 如依托地方资源的加工工业 文教业:学生食住行用 技术咨询业:配套服务(图文制作等) 旅游业:六大行业要素(吃住行游娱购), 均与本地产业关联密切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6.出口导向战略 (1)内容:通过出口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 品(特别是工业品)带动经济发展。 (2)评价:利于实现比较效益(基于比较 优势、资源禀赋理论) 中小国家,可克服优势产业国内市场狭 小障碍。 战后东亚诸经济体的成功实践 • 负面效应:外部市场风险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按世界银行的定义
2010年中国GDP39.8万亿元,约合6.02万亿美元, 人均约4400美元,世界排名100位之后。 “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中国目前大致相当于上述诸论中的哪一阶段?
判断大国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国情,国内差异,多元标准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二.城市增长机制 1.城市增长模型 1936年,凯恩斯(J.M.Keynes)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 了城市增长的经济基础模型。该理论将 城市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基础部门,服 务部门。认为前者是城市增长主要来源, 并派生出对后者的需求。后演化为以下 模型:
三.(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主体,因而,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有密切影响,二者有时几乎相同。 1.工业赶超战略 (1)模式:以工业(特别尤其是上世纪20~30年代。 中国,上世纪50~70年代。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城市增长与衰退
一.城市经济发展 二.城市增长机制 三.经济发展战略 四.城市衰退 五.相关政策
一.城市经济发展
1.增长与发展
(1)增长 • 以经济规模总量增加为标志,主要依靠有形要素(特别 是矿藏资源、土地、劳力,以及环境容量等)投入。 • 1978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之悲观预言。 (2)GDP的局限性: • 不反映环境、生态成本
(2)评价:双刃剑,正负效应明显。 • 正效应: 迅速实现工业化,奠定国防工业基础-苏联 较快建立较完整工业体系,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 变奠定基础-中国 • 负效应:无“生产-消费-扩大再生产”内在机制 (重工业难以自我积累),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 依靠对农民的超经济掠夺积累工业和城市建设资金, 牺牲轻工业,生活必需品匮乏,严重抑制消费。
7.影响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相关因素 (1)资源禀赋 • 有形资源:矿藏,物产,…… • 无形资源:人口素质,软实力,…… (2)发展阶段 (3)国际环境 (4)基本国(省、市)情 幅员,人口规模和构成 地区差异:自然 民族 文化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城市增长路径和阶段 (1)要素推动阶段 主要指初级要素(土地,劳力,矿藏,能源,水 资源等),可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 (2)投资推动阶段 可形成资金密集型产业(汽车,石化,冶金,机 械等)。 (3)创新(知识)推动阶段 软件业、技术咨询业、科研等,几乎不受有形资 源束缚。电子工业、IT产业,资源依赖度也低 (硅,富集元素)。
伐木-木材的市场价值 生态、景观损失,亦可货币化
•
•
不反映经济效益
建桥(豆腐渣工程)-垮塌(伤亡)-再建 车祸-修理、医疗、购新车 不反映社会公平和民生 “人均GDP”掩盖的现实 “1张1000万,9张穷光蛋,10个张百万”
单纯追求GDP的恶果
单纯追求GDP的恶果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发展
“短缺经济学”,排队、票证现象
• 实施于特定国家、特定时期,常有国际安全格局背 景; 不可持续。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满足基本需求战略 1970年代中提出 (1)要点 • 经济、社会发展并重 • 重视农业 • 工业与农业及地方经济结合(适宜技术,中小企 业,扩大就业……) (2)评价 • 符合多数发展中国家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阶 段。 • 实际,适用,有效。
东亚诸经济体起飞阶段均仅约20年 日:1950~70年 韩台港新:1960~80年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5)GDP水平 人均GDP • 低收入阶段: <900美元 • 中等收入阶段:900~11000美元 900 ~ 3500美元 低的中等收入国家 3500~11000美元 高的中等收入国家 • 高收入阶段: >11000美元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产业对城市和地区增长的带动方式 • “基础产业”型带动方式:通过乘数效应,产 业链之外的带动。影响本地服务行业收入和就 业。 • “产业关联”型带动方式:产业链之内的带动, 较之前者更为直接、广泛和有力。 典型例:旅游业,其直接收入与社会总收入 之比高达1:4~1:10。 前提:存在明显本地效应。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平衡发展战略 (1)内容 • 部门平衡发展(均衡投资于各部门) • 地区均衡发展(均衡投资于各地区) (2)评价 • 思路有据,愿望良好; • 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阶段:早期、中期往往效 果不佳。
事物发展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对比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供给基础型”增长模型 • 认为由于城市供给了各种设施和生活舒适性,因而将人口 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及商业吸引到城市,由此促进 了城市增长。 • 佐证:投资环境的作用(对产业、要素的吸引) 宜居城市-城市居住功能的作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 环境优良城市对外地人口吸引力,半生积蓄、退休金的 异地/异时消费现象):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产业关联形式 • 纵向型产业链:前向联系-对下游产业的联系 如钢铁-机械、汽车产业 后向联系-对上游产业的联系 如采矿、选矿、能源、辅料-钢铁 以上两部分合一,即是一条纵向型产业链。 • 网络型产业链:具有横向、甚至全向(纵、横向均有)联 系特征。 建筑业、房地产业 旅游业:观光、度假旅游,特色旅游(民俗,宗教,文化, 植物,动物,地质,考古,军事,工业,农业……) 交通业、物流业 在服务业中此特点比较明显。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方式选择难以超越发展水平 但仍有一定空间:产业链延伸 产业多元化
(4)经济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的效应: 统一调度全国资源,收重点、一时之效; 低效,浪费 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失灵”,无序竞争
次贷危机,“美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1)内容:通过出口本国具有 竞争力的农矿产品带动经济发展。 (依据之一:比较优势理论) (2)评价:可收一时之效,长期实施不利于经济 转型和结构升级。 二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多有采用
“香蕉共和国”,非洲部分国家
5.进口替代战略 (1)内容:自产需进口的产品(特别是工业品), 建立民族工业体系,摆脱对外依赖。 (2)评价:属“内向型”工业化模式,发展中国 家实施难度大; 忽视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经济效益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 二者结合的带动方式:兼有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带动 方式。 烟草,基础产业+产业链,关联度高,本地效应明显
昆钢模式:有基础产业型带动作用 异地效应为主(两头在外) 体制因素(条块分割),基础产业效应“体 内消化” 对所在城市增长和居民增收的作用有限
• 启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产业关联度高、 本地效应显著、输出为最终产品的产业,对城市与 地区增长的促进较大。 目前阶段的重要因素:外部投资+就业岗位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1)“需求指向型”增长模型 • 城市增长的动力源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 需求类型:离心型-产品、服务销往外地(商品, 技术咨询…) 向心型-外地人来城市购买产品和服务(医疗, 教育,旅游,金融,交通…) • 通过外销产品、服务获得的收入,部分以工资等形 式支付给本地居民,又产生新一轮消费: 产品外销收入-基础部门人员收入-对当地产品 和服务的需求-服务部门人员收入-…… • 这一过程可称为经济基础乘数(教材p10注释)。从 理论上说,投资于基础部门可引起类似效应,故有 “投资乘数原理”一词。
成都之于藏 深圳之于港 昆明之于地州、黔西 杭州、三亚、厦门、大连之于……
• 是“聚集经济”之“自我循环”效应在城市增长中的体现: 成功的聚集,吸引企业、家庭、机构等的较多聚集,进而引 起更大的聚集。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产业与城市增长 (1)产业对城市增长的影响,除“乘数效应” 外,还与产业关联度及其空间效应密切相 关。 • 产业关联度,产业链 同“联系”(linkages-教材p6)相关的 概念,但内涵更广。 指产业的延伸及对其它行业的带动、影响 程度。如钢铁、石油、食品、汽车、旅游 等产业,其各自的产业关联度大小及产业 链长短就大相径庭。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产业关联的空间效应 指产业及相关产业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 • 异地效应:产业链中的部分或大部环节的运行空间 在本地区(城市)之外的效应。这既表明产业关联 的经济影响广阔,也说明产业链同本地区经济增长 的联系有限(高附加值环节/部分就业岗位不在本 地)。 如输出初中级产品的原料生产及初加工业: 木材(本地)-纸浆、纸制品(外地); 煤炭(本地)-化肥、煤化工业(外地);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产业结构演进论 产业与技术结构 • 传统结构阶段 农业为主 • 二元结构阶段 手工业、农业与工业技术并存 • 复合结构阶段 工业技术普遍扩散至各产业 • 先进技术主导结构阶段 高技术 • 高度化结构阶段 高技术体系完善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起飞论 发展速度 • 传统社会阶段 • 创造起飞条件阶段
• 强调综合、全面、协调(城乡,区域,经社)、 可持续 包括: • 经济(经济实力,物质生活水平) • 社会(文教,医疗,就业,社保,贫富状况) • 环境质量 • 政治体制,民主政治,民权,政府与民众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1)工业发展阶段论 基于工业化标准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 农业经济阶段 工业产值: ≤20% • 工业化早期 20~40% • 工业化加速阶段 ≥40%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经济开放度
• 经济开放的正效应: 利于实现比较优势 资源禀赋
中国大豆生产减少与加工业扩张
•
利于获得外部技术、资金、资源 利于推动本土产业革新升级(外部竞争压力使 然) 一般而言,开放的经济体较有活力 经济开放的负效应: 易受冲击 对外依存度高:市场(沿海加工 业),金融,能源,原料 某些幼稚产业成长困难
资源贫乏之地的高竞争力城市:东京,新,港,沪,……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5.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
(1)资源状况及利用水平 • 有形资源(土地,矿藏,劳力等)丰富者,往往 粗放型。
“资源困境” 国家/城市发达程度与资源的关系?
例外:美,澳等 • 无形资源(技术,技艺,知识,品牌,信息等) 丰富者,往往集约型。瑞士,日本… 低附加值-粗放型:畜产品 原棉 原油 粗钢… 高附加值-集约型:生物药品 时装 塑料 薄板…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产业成长阶段论 以三大产业比重为标准 • 农业化社会 一产比重高于二、三产 • 工业化社会 二产比重高于一、三产 前期 轻纺工业 中期 重化工业 后期 机械、化工一体化 先进制造业 • 后工业化社会 三产比重高于一、二产
此论似与日韩等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吻合,但能否解释中国 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城市增长方式 (1)粗放型 外延扩张,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实 现增长。 • 扩大城市规模 (2)集约型 内涵提升,通过生产率(效益) 提高、产业升级实现增长。 • 提高城市素质 (新加坡、法兰克福……与雅加达、加尔各答、 里约……,产出与规模不成比例) (3)效应 分析 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 投入产出(有形与无形) • 可持续性
(部分行业此效应的积极方面:不承担加工业的环境、水 资源损耗成本?)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 本地效应:产业链各环节运行空间主要位于本 地区的效应。表明产业关联的经济影响同本地 区增长联系密切。 如依托地方资源的加工工业 文教业:学生食住行用 技术咨询业:配套服务(图文制作等) 旅游业:六大行业要素(吃住行游娱购), 均与本地产业关联密切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6.出口导向战略 (1)内容:通过出口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 品(特别是工业品)带动经济发展。 (2)评价:利于实现比较效益(基于比较 优势、资源禀赋理论) 中小国家,可克服优势产业国内市场狭 小障碍。 战后东亚诸经济体的成功实践 • 负面效应:外部市场风险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按世界银行的定义
2010年中国GDP39.8万亿元,约合6.02万亿美元, 人均约4400美元,世界排名100位之后。 “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中国目前大致相当于上述诸论中的哪一阶段?
判断大国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国情,国内差异,多元标准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二.城市增长机制 1.城市增长模型 1936年,凯恩斯(J.M.Keynes)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 了城市增长的经济基础模型。该理论将 城市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基础部门,服 务部门。认为前者是城市增长主要来源, 并派生出对后者的需求。后演化为以下 模型:
三.(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主体,因而,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有密切影响,二者有时几乎相同。 1.工业赶超战略 (1)模式:以工业(特别尤其是上世纪20~30年代。 中国,上世纪50~70年代。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城市增长与衰退
一.城市经济发展 二.城市增长机制 三.经济发展战略 四.城市衰退 五.相关政策
一.城市经济发展
1.增长与发展
(1)增长 • 以经济规模总量增加为标志,主要依靠有形要素(特别 是矿藏资源、土地、劳力,以及环境容量等)投入。 • 1978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之悲观预言。 (2)GDP的局限性: • 不反映环境、生态成本
(2)评价:双刃剑,正负效应明显。 • 正效应: 迅速实现工业化,奠定国防工业基础-苏联 较快建立较完整工业体系,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 变奠定基础-中国 • 负效应:无“生产-消费-扩大再生产”内在机制 (重工业难以自我积累),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 依靠对农民的超经济掠夺积累工业和城市建设资金, 牺牲轻工业,生活必需品匮乏,严重抑制消费。
7.影响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相关因素 (1)资源禀赋 • 有形资源:矿藏,物产,…… • 无形资源:人口素质,软实力,…… (2)发展阶段 (3)国际环境 (4)基本国(省、市)情 幅员,人口规模和构成 地区差异:自然 民族 文化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4.城市增长路径和阶段 (1)要素推动阶段 主要指初级要素(土地,劳力,矿藏,能源,水 资源等),可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 (2)投资推动阶段 可形成资金密集型产业(汽车,石化,冶金,机 械等)。 (3)创新(知识)推动阶段 软件业、技术咨询业、科研等,几乎不受有形资 源束缚。电子工业、IT产业,资源依赖度也低 (硅,富集元素)。
伐木-木材的市场价值 生态、景观损失,亦可货币化
•
•
不反映经济效益
建桥(豆腐渣工程)-垮塌(伤亡)-再建 车祸-修理、医疗、购新车 不反映社会公平和民生 “人均GDP”掩盖的现实 “1张1000万,9张穷光蛋,10个张百万”
单纯追求GDP的恶果
单纯追求GDP的恶果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3)发展
“短缺经济学”,排队、票证现象
• 实施于特定国家、特定时期,常有国际安全格局背 景; 不可持续。
第三章 城市增长与衰退
2.满足基本需求战略 1970年代中提出 (1)要点 • 经济、社会发展并重 • 重视农业 • 工业与农业及地方经济结合(适宜技术,中小企 业,扩大就业……) (2)评价 • 符合多数发展中国家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阶 段。 • 实际,适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