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小,如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核仁,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特点1体积小2结构简单3种类多4繁殖快5易变型.

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绝大数微生物),有害(少数微生物,如天花艾滋病)。

测量细菌的单位是微米

细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胞壁基本结构1肽聚糖2磷壁酸3外膜. 功能1维持细菌固有的形态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3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4决定细菌抗原特性.特殊结构1荚膜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黏性、胶冻样的物质. 意义:a.抗吞噬作用;b.粘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2鞭毛意义:a.运动器官;b.与致病性有关;c.鉴定、分类细菌3菌毛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与遗传变异有关4芽胞细菌脱水形成,为细菌休眠形式。意义:a.对外界的抵抗力增加;b.可发芽形成繁殖体致病c.鉴别细菌作用;d.以杀死芽胞为灭菌效果的指标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G+菌:肽聚糖强度较坚硬肽聚糖厚度20-80nm肽聚糖层数多达50 层占细胞壁干重50%-80% 磷壁酸有外膜无。G-菌:肽聚糖强度较疏松度肽聚糖厚度10-15nm 1-2 层占细胞壁干重的5%-20% 磷壁酸无外膜有。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 型):在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合成被抑制或受到直接破坏,(形成条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存活,因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胀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 型)。

细菌生长的条件1营养物质2酸碱度3温度4气体细菌生长的方式和速度。

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次分裂。细菌个体的生长(20到30分分裂一次)细菌群体的生长。

细菌的生长曲线a.迟缓期不分裂增殖,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b.对数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大小较一致,生命力强c.稳定期细菌的增加数约等于死亡数研究代谢产物,可以形成芽胞d. 衰亡期繁殖慢,活菌数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形态出现衰退。

细菌的合成代谢a. 热原质—主要成分LPS,G-;耐高温;致病b. 毒素与侵袭性酶—产生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致病 c. 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鉴别细菌 d. 抗生素—有利,治病,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e. 细菌素—作用范围小;有利,治病f. 维生素—大肠杆菌利用食物残渣合成;有利,治病。

细菌的人工培养1)常用培养基:基础、增菌、选择、鉴别、厌氧培养基2)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确定// 天然培养基:化学成分不确

定3)液体培养基—沉淀生长、混浊生长、表面生长半固体培养基(0.2%~0.7%琼脂粉)—混浊生长(有鞭毛细菌)线状生长(无鞭毛细菌)固体培养基(2%~3%琼脂粉)—菌落(S 型、R 型)。质粒—.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特征1)致育因(F质粒):编码性菌毛,通过接合的方式转移2)R 质粒:编码耐药性和耐受重金属毒性的质粒3Col 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4)毒性质粒5)代谢质粒6隐蔽质粒: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溶原性细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可通过细菌的接合、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进行毒力的构成。

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1菌体表面结构(菌毛有黏附作用,荚膜有抗吞噬和抵抗体液中的杀菌作用)2侵袭性酶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繁殖和扩散。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来源G+菌和少数G-菌存在部位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蛋白质稳定性差,60~80℃,30 分钟破坏毒性作用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免疫原性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菌裂解

后释出化学成分脂多糖稳定性好,160℃,2-4 小时破坏毒性作用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 等免疫原性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感染的类型1隐形感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2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a.毒血症b. 内毒素血症(菌不入血,毒素入血)b.菌血症d. 败血症e. 脓毒血症(血里都有细菌)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指由医院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

断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2)内源性感染各种化脓性球菌1葡萄球菌疾病的特点1)侵袭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内脏器官感染、尿路感染、全身感染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征、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链球菌的疾病的特点1)化脓性炎症(2)猩红热3)链球菌感染后超敏反应·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3奈瑟菌的疾病的特点引起流脑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采取时注意保温保湿并立即送检。

消化道感染菌包括肠杆菌弧菌属螺杆菌。

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的有1肠产毒性大肠希菌(ETEC)作用部位:小肠症状: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作用部位:大肠症状: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作用部位:小肠症状: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4肠出血

性大肠埃希菌(EHRC)作用部位:大肠症状: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痛。5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EAEC)作用部位:小肠症状: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呕吐,脱水。

志贺菌属志贺菌属细菌是人细菌性痢疾(俗称菌痢)病原菌1)侵袭力:菌毛(2)毒素·内毒素(主要)外毒素(A 群)所致疾病:人类是唯一的患者和带菌者经口感染,感染仅限于胃肠道,很少侵入血流微生物学检查:一般取患者或带菌者粪便中的脓血或黏液部分。

沙门菌属G-菌,大部分菌种都有周鞭毛,有菌毛抗原:1)O 抗原2)H 抗原)Vi 抗原所致疾病:·肠热症—伤寒、副伤寒

败血症·胃肠炎—食物中毒·无症状带菌者霍乱肠毒素致病机制:A1 亚单位↓ NAD ADPR-Gs 蛋白↓ 腺苷环化酶↓ ATP → cAMP → 绒毛细胞A 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化→ 减少NaCl 偶联吸收↓ ↓ + 隐窝细胞A 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化→ 促进Cl 、K 分泌→ 腹泻免疫特点根据O 抗原的不同分为139 个血清。

破伤风梭菌致病条件:厌氧微环境:窄而深的伤口,中间有坏死组织或泥土污染,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致病机制:胞质溶胶中作用的改变: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性N 递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防治原则:应及时、正确地对伤口作清,扩创处理,避免形成局部厌氧的微环境,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对可疑外伤病人,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结核菌素试验的意义·预防接种(卡介苗BCG实际应用1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及免疫效果的测定2作为婴儿结核病辅助诊断。3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分支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4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能力。

支原体致病性:多数病原性支原体具有特殊的烧瓶状或长丝状的顶端结构,是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可特异性黏附于宿主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膜上,并使支原体定居于黏膜细胞表面。发育周期:感染型(原体),有传染性无感染型(始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传染性。

致病性衣原体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

人类是沙眼衣原体钩端螺旋体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引起钩体病的自然宿主传播途径:人与污染水或土壤接触,经粘膜或破损皮肤进入;经胎盘垂直传播储存宿主:鼠和猪

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先天性—母体→胎盘→胎儿获得性—性接触传播

真菌有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培养特性;营养较低,易人工培养有酵母型菌落,类酵母型菌落,丝状菌落

真菌的致病性1致病性真菌感染(外源性)2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3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4真菌毒素性中毒5真菌毒素和肿瘤

病毒的体积小、结构简单,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只能在活的敏·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核心,衣壳构成核衣壳。核心的功能携带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生物学性状。衣壳

功能作为鉴别病毒及病毒分类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穿入,融合

病毒感染途径:·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垂直传播——通过宫内、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1隐性和显性感染2急性病毒感染3持续性病毒感染干扰素IFN)—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发人或动物机体有关cell 所产生的一种或多种糖蛋白,它的产生和发挥作用都受cell 基因组的控制。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脂多糖:是G-菌的内毒素。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 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鞭毛: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鞭毛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

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芽孢: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即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是指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菌丝:真菌孢子以出芽方式繁殖,在适宜环境下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因子,但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潜伏性感染:经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毒基因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的急性发作。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在三叉N内潜伏。

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如乙型肝炎病毒形成的慢性感染。

干扰素(IFN):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有机体多种细胞产生的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蛋白质。

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

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

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

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

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

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

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

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 变异。变异是因为失去细胞壁脂多糖的特异性多糖而引起的。变异时不仅菌落特征发生变化,且细菌多种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如毒力

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众多致病染色体上还存在一段分子量很大,载有多个毒力基因并可移动的DNA片段,称致病岛。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再宿主菌细胞内复制繁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质制品。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单个细菌生长繁殖所形成的细菌集团。

溶原状态: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细菌,而细菌的这种状态叫做溶原状态。

溶菌性周期:毒性噬菌体在敏感宿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其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4个阶段。从吸附至细菌溶解称为噬菌体复制周期或溶原性周期。

噬斑:噬菌现象在液体培养基中,可使浑浊菌变为澄清,在固体培养基上,若用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出现无细菌生长区,即噬斑。

溶原性周期: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

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与之一起复制传代。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能与染色体一起复制传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溶原型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转位因子(Transposon):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 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突变:是由于遗传物质的结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回复突变: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突变型经过又一次突变又可恢复野生型的表型,这一过程叫做回复突变。

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

基因重组:转移的外源性DNA整合于受体菌DNA中称基因重组,使受体菌获得某些供体菌的特性。

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片段并整合到自己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完全转导:供体菌DNA片段进入受体菌后,只有少数能与受体菌染色体重组并同染色体一起复制,称为完全转导。

流产转导:供体菌DNA片段进入受体菌后,绝大多数游离于受体菌胞浆内,不能复制,被称为流产转导。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源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高频重组菌株(Hfr):细菌染色体上整合有F质粒,该菌能以较高的频率转移细菌染色体基因。

F’质粒:F质粒在Hfr菌中的整合作用是一种可逆过程,从染色体上脱离下来的F质粒还会携带邻近的染色体基因或DNA片段。

原生质融合体(protopast fusion):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称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抑菌(b 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物体或局部环境内不存在活的微生物,多是灭菌的结果。

防腐(antisepsis):抑制微生物增殖的方法,以防止物品的腐败与变质。

卫生处理(sanitation):将被污染的无机物表面的微生物减少至生物安全水平。

巴氏消毒法(pasterurization):用61.0—62.8`C 30min或71.7`C 15~30s 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细菌感染:细菌侵入机体后,经过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并引起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病原微生物来自宿主体外的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来自其他宿主细胞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称传染。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内定植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因子和侵袭性物质。

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90%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存在的,具有属特异性的单链多肽1)可以干扰吞噬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2)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的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的检出。

凝固酶: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Nagler反应:在蛋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由卵磷脂酶(α毒素)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此现象称。.Nagler反应,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特点。

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现象:产气荚膜梭菌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呈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硫磺颗粒(sulfur granule):感染放线菌的患者病灶和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成为硫磺颗粒。

原体(EB):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小而致密,具有高度感染性,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无繁殖能力,当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膜位于原体外形成空泡,原体在空泡中逐渐发育、增大成为始体。

网状体(RB):始体,大而疏松,反之星,不具感染性,在空泡内发育成许多子代原体。

病毒体(virion):有感染性、结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

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ycle):从病毒体入侵易感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并释放,这一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亦称流产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因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成分),而没有完整的感染过程称之为顿挫感染。

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之为缺陷病毒。

辅助病毒(helper virus):缺陷病毒与其它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

其它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DIP):缺陷病毒虽不能复制,但却具有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进入细胞的作用,又称为缺陷干扰颗粒。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种细胞时,一种病毒的增殖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干扰现象。

条件致死突变株(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指病毒突变后,在特定条件下,能生长,而在原来条下能生长,而在原来条件下不能繁殖而被致死。

条件致病菌:正常条件下对人不致病,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条件致病菌。

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或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病毒侵入机体后,如果病毒毒力较弱或机体防御力较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对组织细胞损伤不严重,临床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称为隐性感染。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如乙型肝炎病毒形成的慢性感染。

致细胞病变效应(CPE):指某些病毒,尤其无包膜病毒感染组织细胞后,可使生长旺盛的梭形细胞圆缩、聚集、拉丝、变性坏死,并从培养瓶壁脱落,细胞堆积呈葡萄串状。

包涵体(inclusion body)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大小数量不同的圆形或卵圆形板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病毒包涵体是由病毒颗粒或为装配的病毒成分在细胞内堆积而成。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由HA或NA 的基因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由HA 或NA 的基因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爆发流行。

Dane 颗粒:存在于患者血清中,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具有双层衣壳,其核心为D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HIV主要有HIV-1和HIV-2两型,世界上的AIDS大多数由HIV-1所致。

内基小体(Negri body):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椎体细胞)中增殖时,在报纸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呈内基小体。

朊粒(prion):其本质为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但构象异常的蛋白质——朊蛋白,是一类引起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病原体的总称。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病原生物来自宿主体内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的细菌。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bacterium):在一定条件下,原来在正常时

不致病的正常菌群称为致病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其来源包括: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

毒血症(toxemia):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但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易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而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的其它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由于G-菌感染使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

带菌状态:经过显性感染和异性感染后,由于病原菌未被及时清除而在体内继续存在一定时期,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带菌者。

侵袭力:指病原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由G+和部分G-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损害易感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毒性作用。

类毒素(toxoid):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作用一定时间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即为类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G-菌菌崩解时释放出来的毒素,是G-菌细胞壁脂多糖,其主要成分是脂类A,性质稳定。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在微生物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的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为菌群失调。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

疫苗(vaccine):利用各种微生物制备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品。

减毒活疫苗:通过人工培养使病原菌毒力发生变异或由自然界直接筛选出弱毒或无毒但仍保留抗原性且遗传性稳定的活菌制成。

灭活疫苗:也称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成。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因而作用及时。但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己产生的,故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肥达反应(Widal):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

受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宿主细胞病变。

外斐反应:用变性杆菌代替相应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用于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供立克次体病辅助诊断。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 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

A.干扰脂多糖合成 B.抑制黏肽的合成 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 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E.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1.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B+C 2.某婴儿室护士采用煮沸法消毒婴儿配乳用品时,为提高沸点,可在水中加入:A.0.9%氯化钠 B.1%~2%过氧乙酸 C.0.5%亚硝酸钠D.1%~2%碳酸氢钠 E.1%~3%过氧化氢 3.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共同抗原 4.ABO血型的天然抗体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5.新生儿从初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6.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的细菌是: A. 肺炎链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痢疾杆菌 D.伤寒杆菌 E.变形杆菌 7.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选用: A.肉汤培养基 B.血平板 C.葡萄琼脂平板 D.厌氧培养基 E.SS平板 8.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 A.类毒素 B.抗生素 C.抗毒素 D.抗毒素 E.丙种球蛋白 9.以下哪个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皮肤过敏 B.消化道过敏 C.接触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呼吸道过敏

(完整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免疫的概念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4.抗原的概念 5.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6.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7.抗原特异性:概念、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的概念、类型 8.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9.抗原的分类 10.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1.抗体与Ig的概念 12.Ig的基本结构 13.Ig的水解片段 14.Ig的血清型 15.Ig的生物学功能 16.人工制备的抗体的特点 17.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1.C3的生物学功能 22.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4.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5.MHC、HLA复合体与HLA分子以及MHC限制性的概念 26.HLA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的产物 27.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 28.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

29.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角色 30.BCR的胚系基因以基因片段形式存在,如何经基因重排才能编码表达功能性BCR 31.BCR多样性的机制:B细胞的发育阶段,期间的主要事件 32.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 33.B细胞的分类 34.B细胞的功能有 35.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36.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37.以郎格汉斯细胞为例说明APC在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38.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39.T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和活化 40.CD4+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41.CD8+CTL细胞杀死靶细胞机制 42.抗体应答的概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递呈B细胞的激活机制;免疫应答的规 律;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3.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黏附分子的作用;免疫力维持的机制 44.BC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45.TD-Ag 和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 46.B细胞的记忆的产生和维持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47.免疫应答 48.免疫耐受 49.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50.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2.免疫调节包括那几个方面 5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54.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5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56.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57.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54(理论:42 实验:12) 先修课程:医用化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助产专业 一、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述 第二节病原生物学概述 附:免疫学讲授内容简介;免疫器官 第一篇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抗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免疫功能。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概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第二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功能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三章补体系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2.熟悉补体的组成、命名及理化性质;补体两条激活途径及特点。 3.了解补体的异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2.熟悉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遗传特征;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第三节HLA的遗传特征 第四节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五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 一、教学目标 1.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种类。 2.熟悉免疫细胞的概念及种类;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3.了解T细胞、B细胞来源、分化与分布;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细胞因子 第六章免疫应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3.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四节免疫耐受 第五节免疫调节 第七章超敏反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其他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超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资料-超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 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 1. 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 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 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 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 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 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 细胞产生的能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 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 代细胞集团,即单一 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9. 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 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小分子多肽。 12.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所有细 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B细胞 13.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

电子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课题微生物学概论课时2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90分钟检查签名 目的及要求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抗原的概念及性能 2、熟悉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能容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3、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抗原的分类及重要的抗原 重点 难点 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抗原的概念及性能。课型教法教具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1、什么是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某些情 况下也可造成机体组织的损伤。如过敏反应,短时间内被蜜蜂或马蜂蛰两回以上容易引发 过敏性休克。称超敏反应。 2、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保护机体免受病原生物 的侵害的功能。(2)免疫稳定:机体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3)免疫监 视:清除机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的功能。【记住书上的表格】 3、免疫器官:分为(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 括骨髓、胸腺。(2)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T细胞、B细胞对 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淋巴组织。 4、抗原的概念: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 效应T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5、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特 性;(2)抗原性:在体内外与相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所谓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 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 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 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 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 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 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 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6、抗原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效应物质, 且只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特点,是免 疫学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7、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通常在10000以上,一般认为分子量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超全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7、MHC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功能与控制免疫应答和移植排斥有关。 8、简述HLA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物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2016级) 班级: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分) 1、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是指医院各类人群(包括患者、探视者、陪护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4、感染: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5、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题空题(共20格,每格1分,计20分) 1、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差异,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类。 2、人体寄生虫是指:寄居在人体并引起机体损伤的低等动物。 3、细菌的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类。 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4种。 5、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6、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7、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种。 8、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现象有均匀混浊、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种。 三、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计15分)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C ) A、胞质颗粒 B、质粒 C、核糖体 D、核质 3、关于细菌的鞭毛,描述错误的是:(B) A、鞭毛是运动器官与致病有关; B、鞭毛可在细菌中传递遗传物质; C、鞭毛 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 D、抗原为(H)抗原,用于细菌鉴别; 4、关于芽胞,错误的是:(A) A、芽胞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B、芽胞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体; C、芽胞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 D、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为灭菌标准; 5、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多糖,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是:(D) A、毒素 B侵袭性酶 C、细菌素 D、热原质 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发现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出现绿色的渗出物,应考虑:(B)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幽门螺杆菌 D、霍乱弧菌 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指的是:(B)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8、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灭菌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D)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巴氏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9、紫外线消毒,错误的是:(B) A、紫外线波长易被细菌吸收,干扰其复制,导致其死亡; B、可杀灭物体中的细菌 C、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 D、适用于病人的书报、衣物、手术室等消毒 10、乙醇消毒作用最好的浓度为:(C) A:99% B、90% C、70%-75% D、50%--60% 11、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错误的是:(D)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一、概念: 1.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殖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非己异物,通过应答,产生生物学效应,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功能。 3.抗原:凡能与机体的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4.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5.抗原表位:(抗原决定族):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半抗原(B表位)+载体(T表位)大多数蛋白质,例: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辅助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例:多糖 8.抗体: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9.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1.补体:存在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2.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BC:T细胞(T淋巴细胞),胸腺发育成熟的,执行特异的细胞免疫和辅助体液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 B细胞(B淋巴细胞)骨髓发育成熟的,执行特异的体液免疫和抗原提呈功能的淋巴细胞。 14.抗原抗体反应:在体外,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在辅助物质的参与下,出现可见现象的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应用广泛,敏感性可达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doc资料

眉山卫生职业学校2015年第一期 期末考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60分) 1.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孢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细胞壁被破坏 2.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孢 3.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染 B.粪口途径 C.虫媒叮咬 D.接触传染4.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病人 B.病鼠或病猪 C.节肢动物 D.携带者 5.真菌的繁殖方式不包括() A.出芽 B.形成菌丝 C.产生孢子 D.复制 6.人体寄生虫的传染源包括() A.病人和带虫者 B.隐形感染者 C.虎狼等野兽 D.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7.最常用的检查蛲虫卵的方法是() A.直接涂片法 B.透明胶纸拭子法 C.自然沉淀法 D.毛蚴孵化法 8.生吃淡水鱼、虾可能使人感染的是() A.蛔虫 B.肝吸虫 C.血吸虫 D.肺吸虫 9.猪带绦虫虫卵内含有() A.尾蚴 B.毛蚴 C.六钩蚴 D.雷蚴 10.疟原虫的传播媒介是() A.按蚊 B.伊蚊 C.库蚊 D.巨蚊 11.阴道滴虫的致病作用在于() A.机械损伤作用 B.免疫病理作用 C.毒性作用 D.改变阴道

环境的PH 12.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螨 C.人虱 D.鼠虱 13.导致人类传染病最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是() A.病毒 B.细菌 C.衣原体 D.真菌 14.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二分裂法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复制方式 15.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应用()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16.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A.活疫苗 B.抗毒素 C.类毒素 D.外毒素 17.查明变应原最常用的方法是() A.询问病史 B.皮肤试验 C.皮肤斑贴试验 D.肥大细胞数量检测 18.寄生的正确含义是() A.双方均得利 B.双方均有害 C.双方既无利也无害 D.一方得利,一方受害19.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20.引起肾盂肾炎最常见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葡萄球菌 C.大肠埃希菌 D.真菌 2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衣原体 C.放线菌 D.支原体 22.异嗜性抗原属于() A.完全抗原 B.共同抗原 C.自身抗原 D.半抗原 23.免疫稳定功能异常可引起() A.反复感染 B.肿瘤发生 C.免疫耐受性 D.自身免疫性疾病 24.数量最多的免疫器官是() A.肾脏 B.胸腺 C.淋巴结 D.骨髓 25.中枢免疫器官是() A.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B.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D.是人体的神经系统 26.预防超敏反应的皮内试验,阳性结果是() A.红晕大于5厘米 B.红晕大于2厘米 C.红晕大于1厘米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题与答案

【A型题】 1。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衣原体 B.立克次体 C.噬菌体 D.支原体 E.放线菌 2.下列哪项不就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得特点: A.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B。非细胞内寄生 C.有核仁、核膜 D。无完整得细胞器 E.对抗生素敏感 3.细菌染色法与固体培养基应用得奠基人就是: A.Antony Van Leeuwenhoek B。Louis Pasteur C。RobertKoch D。Dmitrii Ivanowski E.EdwardJenner 4。首先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与炭疽芽胞杆菌得科学家就是:A.Louis Pasteur B.RobertKoch C。Paul Ehrich D.KitosatoShibasaburo E.Joseph Lister 5.首次证明微生物能引起有机物得发酵与腐败得科学家就是: A。Louis Pasteur B.EdwardJenner C.RobertKoch D.AntonyVanLeeuwenhoek E。Alexander Fleming 6。有关微生物得描述,正确得就是 A.体形小于1mm得生物 B.单细胞得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得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得生物 E.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得微小生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使细菌细胞壁坚韧得细菌成份就是: A.脂多糖 B.磷壁酸 C.肽聚糖

E。外膜 2.有“拟线粒体”之称得细菌结构就是: A。核质 B。质粒 C.细胞膜 D.中介体 E.细胞质 3.细菌在适宜得生长条件培养多长时间形态比较典型?A。1~4h B.4~8h C.8~18h D。18~24h E.24~36h 4.与细菌革兰染色性有关得结构就是: A。细胞壁 B。核质 C。细胞质 D。细胞膜 E.质粒 5。下列关于菌毛得论述错误得就是: A。与细菌运动有关 B。比鞭毛短 C.与致病性有关 D.与基因转移有关 E。具抗原性 6.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共有得成分就是:A。磷壁酸 B.LPS C.外膜 D.肽聚糖 E。脂蛋白 7.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得主要依据就是: A。形态微小,结构简单 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 8.溶菌酶溶菌作用得机制就是: A.切断β—1,4—糖苷键 B。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得联结 C.使细菌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D.干扰细菌蛋白质得合成 E。损害细胞膜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七单元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A1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 D.细菌E.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支原体C.真菌 D.细菌E.衣原体 3.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衣原体E.细菌 4.只能在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立克次氏体E.细菌 5.度量细菌的单位是 A.毫米B.厘米C.纳米 D.微米E.米 6.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B.细胞质C.细胞膜 D.细胞壁E.核体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A.生物合成B.维持细胞外形C.产生抗生素

D.呼吸作用E.产生能量 8.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9.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10.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B.菌毛C.芽孢 D.荚膜E.质粒 11.芽孢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2.荚膜的主要功能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3.与细菌黏附于黏膜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菌毛B.核体C.中介体 D.芽孢E.质粒 14.细菌的“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A.芽孢B.核蛋白体C.质粒 D.异染颗粒E.中介体

1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E.可以作为基因载体 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E.磷脂 17.外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质E.磷脂 18.下列哪种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姬姆萨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19.观察组织病料中细菌常用下列哪种染色法染色 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硝酸银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20.培养病原细菌的常用温度是 A.37~C B.40~CC.20℃ D.10~C E.50℃ 21.培养基常用的pH是 A.7.2~7.6 B.3.2~3.6 C.5.2~5.6 D.8.2~8.6 E.8.6~9.6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来提呈;2.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和记忆细胞;3.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1.体液免疫清除的是游离在寄主细胞外的抗原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细胞免疫则摧毁侵入到寄主细胞内的病毒、胞内寄生菌或外来的组织团块、癌变的细胞等。 2.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 体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假若病原体不是胞内寄生物,则只能诱发体液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菌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力,主要用于预防接种。这种免疫力出现较慢,一般接种后2-4周才产生,但能维持半年到数年,接种次数一般1-3次。常用的接种有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等。 人工被动免疫是当机体感染以后,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由于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身产生的,所有免疫作用虽快,但维持时间只有2-3周,因此,人工被动免疫常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常有的:破伤风抗毒素、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干扰素、胸腺素等。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是细菌在生长中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 酸碱度:多数细菌最适生长pH为7.2~7.6 温度:多数致病菌最适生长温度37℃ 气体:CO2、O2 (需氧菌、微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根据免疫力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的原理,用结核菌素测定机体能否发生迟发性超敏反应,以判断机体对结核有无免疫力 试剂:旧结核菌素(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 方法:前臂1/3处偏内侧皮内注射PPDC/BCGPPD量0.1ml, 48-72h后观察结果结果:红肿硬结>5mm,阳性(> 15mm,强阳性) 红肿硬结<5mm,阴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电子教案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其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2.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5.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 6.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BCR/T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7.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8.交叉反应: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 9.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0.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 11.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12.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13.多克隆抗体:是指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14.单克隆抗体: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5.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6.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17.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TCR(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18.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其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9.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0.抗原提呈:主要是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Ι类分子和/或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8ˉT细胞和/或CD4ˉT细胞的过程。〖其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 21.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22.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A型选择题库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立克次体 E. 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 3、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4、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1、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磷壁酸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E. 外膜 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脂蛋白 C. 外膜 D. 脂多糖 E. 以上均不是 3、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 A. 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B. 为双股DNA C. 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 无核膜 E. 无核仁 4、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 细胞壁 B. 荚膜 C. 芽胞 D. 核质 E. 细胞膜 5、作为细菌运动器官的特殊结构是() A. 荚膜 B. 鞭毛 C. 菌毛 D. 芽胞 E. 以上均是 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A. 肽聚糖 B. 蛋白质 C. 鞭毛 D. 核酸 E. 脂多糖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 多糖 B. 肽聚糖 C. 脂蛋白 D. 脂类 E. 脂多糖 8、细菌经革兰染色后,如果为阴性,其着色应是() A. 红色 B. 蓝色 C. 深紫色 D. 蓝紫色 E. 绿色 、对外界环境有很强抵抗力的是()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0、对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很强粘附力,与致病性有关的是()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 A. 营养物质 B. 气体 C. 温度 D. 光线 E. 酸碱度 2、卡介苗是根据下述哪项变异原理制备的() A. 形态变异 B. 毒力变异 C. 耐药性变异 D. 菌落变异 E. 以上均不是 3、属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是() A. 热原质 B. 硫化氢 C. 外毒素 D. 维生素 E. 抗生素 4、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A. 专性厌氧菌 B. 专性需氧菌 C. 微需氧菌 D. 兼性厌氧菌 E. 以上均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