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激发兴趣、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与学生实现平等交流对话等教学手段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激发兴趣问题设平等对话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就是要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因,努力使学习过程适应学习者,激励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实现学习的本质回归。
一、自然和谐,兴趣放在首位
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说:“数学是我一生的兴趣和追求”,他还说“在一门学问中要不断攀登高峰,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首先就需要对这门学问存在长久的兴趣”;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的陈景润,就是因为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激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所以,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对此,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
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
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二、理解数学,把握问题设计的主线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握数学本质,理解数学,提高素养,一节数学课,有什么核心概念?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要解决哪几个主要问题?怎样去发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铺设哪些“台阶”?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引起学生新的认知冲突?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的。
例:教学片段:“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师: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
(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争论纷纷)
学生1:我们组认为起码需要三个条件。
学生2:我觉得需要四个条件。
学生3:我觉得两个条件就够了。
教师:为什么两个条件不够?
学生1:如果两个角相等,画两个形状相同,但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如果两条边相等,让三角形的一个角大点,另一个三角形的角小点。
如果一个角一条边相等,让其他边不相等,这样得出的两个三角形都不会全等。
教师:既然两个条件不能判定全等,那么三个条件够不够呢?如果够,需要怎样的条件?如果不够,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
学生4:满足三个条件,可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刚才讨论的时候,我们小组让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发现画出来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学生5:我觉得三个条件不够,刚才我让两个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却发现它们不全等。
……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通过设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为什么需要三个条件?需要怎样的三个条件”这些问题主线开展教学,用问题将静止、呆板的数学知识“激活”。
学生在不断的进行探究,生命潜能和创新精神在一系列问题启发下获得充分的释放。
基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设计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又是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从理解学
生、理解教材、理解数学这三个方面去设计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问题”的教学功能,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
三、宽容接纳,在平等中交流对话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观念,都是依据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产物,即使是“错误观念”,也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认知方式产生的。
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技能和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和创新热情,更好地保护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认识。
例:教学案例“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如下的争论:
学生1: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拼在右边的三角形上面……
学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把它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
教师:(走过去)我相跟你握一下手。
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同学们要向他们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我们一定能自己找到正确答案。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展开的热烈的讨论)学生3: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个图形只是面积相等,但不是
轴对称图形。
教师(回头问生):“你现在怎么看呢?”
学生1:听了以上同学的发言,经过思考我现在同意他们的观点,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学生1的认同,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大家!”本案例中教师以宽容、亲切、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的、没有压力的、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学生就能充分发表意见,虚心接纳别人的观点,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激励,用智慧的语言,呼唤出课堂上许多精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