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06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论文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统一北方、成就一番霸业,这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他的用人之道在当时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是出类拔萃的。

本文主要论述曹操用人的成功之道和失误之处,从曹操爱才、惜才、识才、用才、谅才等方面展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与关注,同时也谈及曹操在任用人才上的失误。

他的用人之道不但在当时,而且对于后人都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用人之道;成功之道;失误之处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激战。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

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军事较量,实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才是政治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曹操就是一位在求贤用人上有过人之处的政治家。

为了笼络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为自己政治理想服务。

他之所以能逐一击败对手,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番霸业,这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本文仅就曹操的用人之道作粗浅的探讨。

我认为曹操用人有成功之道,也有失误之处,现将我的看法陈述如下:
一、成功之道:
1、爱才:
曹操生于乱世,有一份安定天下的政治思想,他深知人才对于他成就霸业的重要性,唯才是举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

所以他四处招募人才,礼贤下士,使许多有才之士投于他门下,如谋士中的郭嘉、贾诩,武将中的典韦、张颌等无一不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真可谓是人才济济,这些人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三国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中:曹操在收编了三十
万青州军后,有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

有了部队还不行,还需要能够调度管理这些士兵的将领,这时曹操便在衮州招贤纳士,一日“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阴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绲之子也;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

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

其侄荀攸,字公达,海内名士;曾拜黄门侍郎,后弃官归乡,今与其叔同投曹操。

操以为行军教授”。

子房便是张良,是汉高祖的主要谋士之一,列位于“汉初三杰”之首位,可见曹对荀彧的评价有多么的高。

后荀彧曰:“某闻衮州有一贤士,今此人不知何在。

”曹操于是问是谁。

荀彧曰:“乃东郡东阿人,群程,名昱,字仲德。

”操曰:“吾亦闻名久矣。

”于是派遣人在乡中查找寻问,得知他在山中读书,曹操亲自拜见。

“程昱来见,曹操大喜。

”昱谓荀曰:“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

公之乡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荀彧猛省曰:“吾几忘却!”遂启操征聘郭嘉到衮州,共论天下之事。

郭嘉荐光武嫡派子孙,淮南成德人,姓刘,名晔,字子阳。

曹操立即聘请刘晔到衮州。

刘晔又向曹操举荐了二人:一个是山阳昌邑人,姓满,名宠,字伯宁;一个是任城人,姓吕,名虔,字子恪。

曹操将二人聘为军中从事;满宠、吕虔二人又向曹操共荐一人,乃陈留平邱人,姓毛,字孝先,曹操亦聘为从事……。

就这样,由于曹操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使一人引来数人,这些人组成了曹操强大的智囊团,为曹操东征西伐、平定中原献计献策。

每每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给曹操以有力的支持,使曹操坚持了下来,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2、惜才
在放走关羽一事上,正是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在用人上的远见卓识和审时度势。

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曹操明知关羽要走,还再三挽留,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

锦袍一领,略表寸心。

”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

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

”遂下桥望北而去。

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

”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

挽留无果,却还十分礼让,亲自远送并赐以黄金,在回去的路上感叹想念
关羽。

这不能不说明曹操的爱才的诚挚。

只要是人才,曹操都会珍惜的。

3、识才:
曹操尊重人才,对于人才,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

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这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的一种变通,一种创造性的灵感。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一节,从曹操对关羽的态度中,写出了他能识才,且能打破贵贱出身的偏见,坚持“得功者赏”的正确原则,又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

袁术听说那个自告奋勇能斩华雄的关羽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弓马手,便轻蔑地大喝一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断定他“必有勇略”,并劝袁术息怒,说:“试叫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并亲自为关羽斟热酒一杯,以壮行色。

他不以贵贱论人,而能打破偏见,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

当曹操指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时,袁术发怒,说“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此时曹操说:“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在刘、关、张回寨以后,曹操又暗使人买牛买酒抚慰三人。

以后关羽被迫投靠在他帐下时,曹操对他照顾有加,曾以多种方式挽留,而不是加以谋害,再三挽留无果,明知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却还十分礼让,亲自远送并赐以黄金。

4、用才:
(1)、冷静、客观
曹操本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战略,并且不错过可乘之机,是三国中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三国最杰出的政治家。

曹操远征乌桓,条件十分恶劣。

当时几乎所有的谋士都反对,但他仍然坚持了郭嘉的战略,大获全胜回到益州后,曹操认为征讨乌桓乃是侥幸获胜,于是重赏先前劝谏不要攻击的谋士,鼓励他人能勇於提供好的建议。

曹操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

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

诸君之谏,乃万全之计,是以相赏。

后勿难言。

”其冷静和反省真令人折服。

曹操从来是不遗余力赞赏、鼓励谋士和将领的思考,甚至每当战败的时候。

也没忘记赞扬当初提出正确意见的人。

在这一点上,正和袁绍相反,袁绍“外宽内忌,不念忠诚”,当他手下谋士沮授向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并提出正确的作战指导思想时,他不但不听,反而
将沮授囚禁起来;战争进行中,已逐渐显露出粮草问题十分重要,(袁绍大将韩猛运粮,路上被曹军阻劫,并烧了粮草)。

手下的另一位谋士审配也向袁绍提出建议:“行军以粮草为重,不可有用心提防。

乌巢乃屯粮之所,必得重兵守之。

”结果袁绍只派了一个庸懦而又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终于造成大错。

与此同时,曹操军粮告急的机密被袁绍手于的另一个谋士许攸获得,许攸报告给袁绍,并建议他乘机偷袭已经空虚的许昌,以此一举而战胜曹操。

但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因许攸以前是曹操的朋友,就怀疑他是曹操的奸细,要处死他。

表现出他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结果把许攸逼近去投奔曹操,泄漏了军事机密,导致乌巢被烧,遭到了惨败。

而曹操在对待人才问题上,与袁绍相比,表现得非常冷静,真诚客观地对待每一个来投奔的人。

当许攸投奔曹操时,曹操刚刚解衣歇息,听说许攸来投奔,“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袁绍能不败吗?在官渡之战大败后,袁绍因羞于见曾正确直言的田丰,就把狱中田丰杀死了。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袁绍的肚量太狭小了,这与曹操在作战后很快的反省自己有多么的不同。

在战争以曹胜袁败结束以后,小说有两句诗评论道:“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可见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谁胜谁败上,而是写得很有深度,重点放在表现战争的谋略上,既指挥员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上,这是符合战争的客观规律的。

官渡之战的艺术描写,还给予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即战争中军事民主的重要性。

袁绍十分愚蠢,但如果他稍微虚心地听取手下谋士的意见,具有起码的民主作风,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惨败,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曹操在用人上充分发扬了民主的重要性
(2)、优势互补
曹操机警过人,深于谋略,善于审时度势、任用人才的长处。

他深知合理的人才组合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也是一个集团能否对外发挥最大潜能的关键。

刘备在请到诸葛亮之前,虽然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流的战将,但无立足之地。

究其原因,正如司马徽先生所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异无善用之人”(第35回),就是缺少决策、谋划高手。

而曹操在这方面却非常胜任,他充分利用手下人才,使他们各扬其长,互补其短,最终取得胜利。

如《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
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在曹操兴师西征,平定了汉中,孙权受到诸葛亮的鼓动,乘虚而入,亲率大军突袭曹操的后方,一举夺得皖城,并乘胜前进,直逼曹操的东征根据地——合淝。

在守将张辽忧心忡忡的时候,忽然收到曹操派人送来的一个木匣,上面写到:“贼来乃发”。

当孙权率十万大军逼近合淝时,张辽等人开匣观看。

书中指出:“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当时,远在八千里之外的曹操为什么要送个木匣,对守卫合淝的将领做出如此具体的安排?曹操极善调兵遣将,为什么要违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原则?这样做会不会脱离实际,导致军事指挥上的混乱?事实证明,曹操这样做,正是从实际出发,在大敌当前的背景下,促成张辽、李典、乐进几位将军的精诚团结和优势互补,以取得率兵御敌的最佳效果。

作为具有知人之明的曹操,对三位战将的性格修养、用兵特点和作战能力非常清楚,并且对他们三人之间平时的隔阂洞若观火。

故不出曹操所料,受命之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表示亲自出去,和敌人“决一死战”,展示了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慨;李典“素与张辽不睦”,对于张辽提出的建议,起初“默然不答”,后为张辽的行为所感动,立即表示“愿听指挥”,反映了公而忘私、勇于抛弃前嫌、豪爽直率的性格;乐进是个中间人物,对张、李二人都不敢得罪,并且有一点怯战心理,一旦张、李二人的意见一致,他也信心十足,决不甘愿落后。

在兵临城下,人心恐慌的紧要关头,曹操一封书信使三位将军同心抗敌,转败为胜,把不可一世的吴军打得七零八落,这一战令“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可见,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就独具匠心,巧用张、李、乐三人,以便他们在性格上取长补短,甚至有意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同见解,防止一人冒然决策。

5、谅才
曹操对人才表现得非常宽容、信任,这正是曹操吸引人才之处。

官渡之战胜利后,“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

于图节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一个集团首领从来怕的是手下将领不忠心,任用人才必然把忠诚摆在能力之先。

而曹操没有在意这些,豁达得
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也只有曹操有这样的信心和实力,能够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名将和谋士心服口服。

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

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

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

"曹操于是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

"官渡之战后,陈琳落人曹操之手。

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

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

曹操还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可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颇为受益。

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贾诩之手,如果不是曹操自己运气好,只怕都难逃一劫。

可是当张绣、贾诩投降时候,曹操一样重用。

这种重用不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后来张绣、贾诩都没有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贾诩甚至一直进入到了魏国的决策层,以曹操曾经死敌身份,有过杀子之仇的事实,而身居太尉的职位,(太尉相当于大司马的职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远胜那些追随曹操多年的文臣武将。

难以想象,曹操竟可以这样宽容、信任和重用贾诩,这也许就是曹操用人的政治远见和胸襟气魄吧。

二、失误之处:
1、错用蒋干
人总有失算的时候,曹操也不例外,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致使自己元气大伤,两年内休养生息,不敢兴兵。

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曹操知道周瑜毁书斩使,本已大怒,后来又见周瑜窥视自己的水寨,于是召集众将问道:“昨日输了一阵,挫动锐气;今又被他深窥吾寨。

吾当作何计破之?”言未毕,忽帐下一人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大喜,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幕宾。

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操曰:“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曹操非常高兴,摆酒为蒋干送行。

然而蒋干却是个
庸才,有负曹操的期望,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蒋干到江东后,得到周瑜的热情接待。

到了深夜,周瑜装作酒醉的样子,对蒋干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携干入帐共寝。

蒋干看周瑜鼻息如雷,于是起床偷看桌上的一卷文书,却发现里有一封信,上写“蔡瑁张允谨封”。

蒋干大惊,暗读之,才知道“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

返回床上装睡,听得有人入帐曰:“江北有人到此。

”周瑜喝:“低声!”便唤:“子翼。

”这些表象使蒋干深信不疑。

于是蒋干不等天明急返曹营,向曹操报告了蔡瑁、张允二人投奔江东的事。

曹操闻言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

操曰:“我欲使二人进兵。

”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

”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

操喝武士推出斩之。

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曹操误信蒋干之言,没有过多去想蒋干去江东的所闻、所见的细节,贸然杀死了懂得水军的蔡瑁、张允二人,这是曹操的失误。

作为一个作战指挥官任何细节都不应放过,因为也许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试想,如果曹操不信蒋干之言,不杀蔡瑁、张允二人,就不会中周瑜后面的连环计,赤壁之战也许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那么在曹操在有生之年就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就不会带着事业未成的遗憾死去。

2、傲慢张松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有一次取西川、一统天下的机会,却因为他傲慢张松与西川擦肩而过,从而成就了刘备。

《三国演义》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写益州刘璋闻听张鲁兴兵取西川时,听从别驾张松的建议,派其联系曹操。

于是张松便拿着私自绘制的西川地理图本到了许都,观察动静,伺机献图,谁知张松每日去相府伺候侯,求见曹操。

但曹操自破马超后,傲睨得志,让张松候了三日才得求见。

张松拜见曹操后,曹操问道:“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松曰:“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

”操叱曰:“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松曰:“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爱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张松欲以辞回,被杨修好言拦住,于是在次日再次拜见曹操。

良久,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
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

”操变色视之。

松全无惧意。

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

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

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

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

后听从杨修的求情,才免张松一死,但乱棒打出。

于是张松连夜去投刘备,果然得到刘备的礼遇。

刘备命赵子龙在郢州界口等候,至张松来到,命军士跪奉酒食,“云敬进之”,来到馆驿,也是非常礼遇,令张松大为感动。

然而连留张松三日,却不提川中之事,张松辞去时,刘备又亲自送他,张松深感刘备是仁义之士,毅然决然地把西川地图送与刘备,成就了刘备大业。

作为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用人方面固然有不当之处,但不少方面是应当肯定的,他用人的得与失不但在当时,而且对于后人都有很大的启示,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在看待人才、使用人才上应当做到客观、公正,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目录: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远方出版社
《百家讲坛_易中天品三国01_大江东去》发布者中央电视台2006.02.12.
《百家讲坛_易中天品三国02_真假曹操》发布者中央电视台2006.02.19
《百家讲坛_易中天品三国03_奸雄之谜》发布者中央电视台2006.02.26
《百家讲坛_易中天品三国04_能臣之路》发布者中央电视台2006.03.05.
《百家讲坛_正说三国人物02_曹操-周思源》发布者中央电视台2005.11.09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何去何从》易中天2006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一决雌雄》易中天2006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鬼使神差》易中天200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国演义》的人才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冉红卫2004.5
中国教育科学探究无愧无时代的盖世英雄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领导艺术王岩李孝钱200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