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

2011年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

专业:000000000

年级:2009级

班级:09-3班

姓名:00000

学号:0000000000 2011年8月1日

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

文化的调查报告

调研时间:2011年8月1日

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

调查对象及范围:马街村和附近村庄,“马街书会”地址实地考察调查主题: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文化内涵和现状

调查人员:张占克

序言

自2009年9月进入河南理工大学以来,不知不觉已走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在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1》《形势与政策2》之后,学校按照有关要求于2011年7月初给广大学生召开会议,安排了2011年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这次社会实践主要以同学们自己家乡文化为中心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各种手段认识自己家乡的某种文化,并形成调查报告,上交学校审核。我决定以家乡的马街书会为调查对象进行社会实践。

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让同学们通过调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思想水平,激发学习动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于是,我先通过网络对马街书会进行了一定的了解,随后,我回到家乡,并在2011年8月1-2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因为“马街书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在马街村举行,我无法亲眼看到它的盛况,只好参观了书会的周围布景、建筑和历史记刻;并对马街村村长刘海坤进行了采访。在整理材料后,写出了这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从马街的地理位置,马街书会的场地修建,马街书会的历史起源,近年来马街书会的变化和影响,和马街书会所面临的形式等方面对马街书会进行介绍,从而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时期农村人崭新的社会面貌。

马街书会会场实地参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场大门

桥北石碑:马街书会大记事

桥南石碑:各界人士题词

桥头石碑记刻

正文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现在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民间又俗称“马街十三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我国北方的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我首先来到了书会的举办地进行了参观,会场门口有石碑伫立,上写“马街书会”四个大字,这是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建造的。紧接着映于眼帘的是巨大的门牌,门牌上的浮雕气势恢弘,栩栩如生。另有一石桥跨越在应河之上,桥头东侧两边各有一块石碑,北面石碑为“马街书会大事记”,南面石碑为国家领导人和名人题词。会场中凉亭依水而立,几株老槐树巍峨挺拔,更有记刻书会大事的巨石屹立在书会场中。这就是马街书会会场的面貌。

纪念石碑会场大门

马街书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究竟起源于何时,为何起会,何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现将几种主要说法加以综合整理,现有“马街书会起源十说”:

一、悼师说

据马街广严寺火神庙残碑推想,会因庙起,缘源于元延祐年间,距今有六百七十余年。据传,当时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卒于正月十三这天,他的徒弟们都来悼念他,为他献技献艺。这样年复一年,相沿成习。

二、穰灾说

夏禹王治水时,有一助手叫瘀伯,因治水有功,受禹王赐姓封地。伯筑“火台”,教百姓取火种引火,后人尊为火神。当时马街村东应水河常年泛滥成灾,据说是因黑龙潭中有妖魔作怪,为镇妖邪,马街人就在应水河畔,修建火神庙敬

奉阏伯,以求除恶消灾。正月初七是火神生日,朝拜时人山人海,庙会因此而起,说书艺人也来助兴。

三、歌德说

传说早年马街有个姓张的贤士,平日爱扶琴吟唱,广交天下艺人。因带领村民治理应河,积劳成疾,于正月十三日谢世,村民为纪念张公,定于每年正月十三日为张公写书纪念,张公的各地艺友,也被张公之举所感,而群集于此,说书献艺,相传至今。

四、还愿说

很早以前,马街有一大户人家,一时间家中不断出事。无奈只好烧香许愿,求助神灵保祐,定于每年正月十三写书还愿,并对愿意来此献艺的说书艺人,务必给热情款待,提供食宿方便,久而久之,相沿成会。

五、会艺说

相传春秋时代,应国大夫张公(名舒),一生喜欢弹唱,且技艺超群,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张公不幸于某年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张公,于每年忌日,群聚马街以曲会友切磋技艺,年复一年,延续至今。

六、除恶说

马街有个张百泉,行善好舍人称赞。他的艺兄黄龙晏,大战恶魔胡蛟缠,除恶扬善治应水,造福后代美名传。正月十三他辞世,黎庶童叟心不安,为记恩泽起书会,万古千秋代代传。

七、祭祖说

早年马街有个大鼓书老艺人,收了很多徒弟,某年正月十三仙逝,弟子们为他送葬,围成一圈演唱,过了一周遇周年忌日,弟子们又来祭祀他,聚在一起演唱,之后,每年这一天,弟子又带弟子来,子子孙孙往下传,一代代形成祭祖习俗。

八、祈雨说

很早很早以前,马街一带干旱无雨,当地民众都到火神庙祈雨,因请不起大戏,就请来远近的说书棚班,年年祈雨,年年热闹,马街书会由此应运而生。

九、度荒说

农历正月十三,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冬好过春难捱,民间艺人为了打饥荒,就聚而成会,以便让周围村庄写走,巧度饥荒。

十、皇恩说

东汉中兴前夕,昆阳(今叶县)之战期间,王莽撵刘秀至此,汉军得以抢渡应水,转败为胜。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宴谢群臣,论功行赏。为嘉奖战难时乡民艺人相助之举,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一面御牌,将应水此段赐名为“马渡河”,将皇王遇难时投宿歇过脚的店铺赐名为“马渡店”,对汉军屯兵的村寨赐名为“马渡寨”。自此,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念皇恩。从此,延续至今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

但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其中“悼师说”“会艺说”“皇恩说”“祭祖说”这四说最为盛行。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