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团打车是一款2017年2月1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试点上线运行打车业务[1] ,截止2017年12月28日[2] ,在南京试点的10个月以来,美团打车事业部已经拥有一支超过200人的团队,日订单量也已经突破10万单,该业务源自用户需求,据统计,在美团点评日活跃用户中30%有出行需求美团滴滴解封洗白刷分改牌改车等各类疑难杂症处理V信: 204763490。
2018年8月,南京市政府率市交通运输、公安、物价、工商等职能部门对滴滴、美团两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进行了约谈,要求两家平台公司要按照国家7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规定,合法合规开展网约车经营活动
美团打车业务源自美团点评用户需求驱动,美团点评日活跃用户2.5亿中30%有出行需求。也就意味着,美团打车仅自有平台便存在7500万活跃用户的巨大潜在市场
美团点评集团公司希望通过美团打车来满足平台用户的出行需求,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吃喝玩乐全都有”的服务体验。美团打车此前在江苏省南京市首次试运营对司机的抽成仅为8%,在其他城市开放报名时,司机成功注册成为美团打车平台车主,还可以限量领取开城后三个月的“零抽成”
美团打车是一个比较偏平台属性的业务,平台方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提供信息撮合,平台方采取一个比较低的抽成策略
2017年2月14日,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美团点评出行事业部在江苏省南京市试点运行打车业务
2017年12月28日,美团打车在全国7个城市的美团APP上线打车入口,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温州、福州和厦门在内的7个城市,启动“美团打车用户报名”活动。[12] 2017年10月,美团点评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13] 。美团点评宣布升级组织架构,成立出行事业部[14-15] 。在原有的餐饮、到店综合、酒店旅行基础上,全面升级成为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LBS 场景
2018年1月21日,外卖平台美团旗下的“美团打车”已在上海和南京获得了《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2018年3月21日零点,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当天晚22点左右,美团宣布上海首日完成单量突破15万单。
美团打车希望能给行业带来创新动力[19] ,在本地吃喝玩乐消费场景协同的基础上[19] ,为美团点评用户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19]
美团打车在南京和上海获得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20] 美团打车坚决遵守政策法规,在业务筹备和运行过程中,将依法依规开展网约车经营服务。
这场超级独角兽的正面对决已有数月,让看客们略感失望的是,场面并不如当年滴快大战的血雨腥风,双方都在重新审视自己和对手,铺满尸骸的战场显然令所有人畏惧。
这场战争为什么停火了?
美团打车初期选定了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等几个战场,基本上都已拿到牌照,只剩下福州和厦门的东南一隅,似乎形势大好。
然而美团非但没有快速扩张,把上海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反而迅速踩下刹车,放出临检等新功能,加强管控。据说为此不惜清退了3万台不合格车源,不免引发诸多猜测。
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吗?
当然不是,程维去年曾经表示,中国每天产生11亿次出行需求,滴滴渗透率只做到2%,言外之意,市场还有足够增量空间,阿里用了20年把中国电商的渗透率做到了13%,理论上说,6岁的滴滴和刚出生的美团都有时间。
不想再掏补贴了吗?
程维和王兴都是熟读兵书战策的CEO,言词上豪情万丈,行动却小心谨慎,只会进行精心计算过的冒险。
滴滴现在的补贴策略是脉冲式的,内部称之为“动态调节奖励机制”,就是基于时段精算,把1天切分成几个时段发放“冲单”奖励,指定时间按量完成一定订单就给予奖励。
这个策略着眼于保持服务时长的情况下,刺激司机在高峰时段提升接单强度,这个办法的技术含量很高。
相比之下美团打车掌握的基础客群太少,现阶段不可能做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运营,只能依赖当年滴快大战的老办法,也就是全流量、全群体的简单补贴。
这种阶段性的竞争策略如果长期坚持就是慢性自杀,美团狂奔之后停下来磨练内功是必然的。
美团和滴滴都重视打车,但策略有本质的分歧
打车是个规模生意,滴滴希望更有效率的承接需求。乘客更快上车,司机更快接单,不仅司乘双方体验好,平台收益更多。所以滴滴的算法热衷于分析诸如某栋写字楼里15分钟后会走出多少人这种数据。
滴滴CTO张博特别强调挖掘顺风车、拼车的潜力,把需求精算到座位,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订单,也能创造更干净的GMV(合并了需求,减少了污染),已经居于市场优势地位的滴滴需要这种比金钱更有说服力的愿景。
而在另一面,滴滴在更多的强调服务的附加价值。此前滴滴收紧了补贴,他们希望能靠服务而不是补贴留住用户。滴滴去年在47个城市启动的五星司机认证计划,旨在推动产品的高端化,背后是推动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这显然不是美团打车设想的竞争场景。
美团打车的在初期的高成长得益于裹挟了符合公众预期的东西,比如低价、回归竞争等等,为了打好这场战役,王兴计划在10个月内补贴6亿元,平均每单20元,这个力度美团内部邮件是承认的,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消费者当然也知道这是权宜之计,但却乐于看到竞争。
所有人都知道猛掏补贴只是障眼法,王兴真正指望的是加强打车业务与其他LBS服务的关联,美团打车找到的一个协同场景是与大众点评黑珍珠品鉴活动的捆绑,后者是企图复制米其林餐厅的评判模式,特别适合用来做体验,与滴滴争夺优质用户。
为了让司机放心,美团在很多产品设计方面复制了滴滴,比如垫付功能,乘客未付车费,系统将在7天内完成自动垫付。
美团坚信“所有人打车都不是为了打车”这个论断,认为自己掌握了商家这个后端场景,就能把打车业务工具化和管道化。
在切下部分市场之后,如何实现打车业务的工具化,把打车装进自己设想的产品体系,美团显然还没有找到好的通路。
在出行主战场上,美团打车暴走之后突然降速,说明在初期扩张之后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维系用户的深度运营,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优雅入水之后就再也不见踪影,而不是像一个花游选手,水上和水下的都有丰富的肢体语言。
在打车业务上,滴滴强调的是纵向自持力,美团看重横向业务协同。
滴滴与美团的竞争,目前集中在三个维度。
运力
为了应对新政的严格监管,滴滴生态拥有自有车辆,并通过租赁公司间接控制,尝试用ABS 融资、汽车金融等各类金融方式间接掌控更多有效运力,甚至从汽车厂商集采定制化车辆以降低运营成本。
随着滴滴对运力端掌控力增强,可以避免竞争对手通过拉拢租赁公司挖角运力。
滴滴也更重视技术积累的变现,章文嵩此前说过,出行用户的等待时间阈值很低,超出10分钟就会造成不好的体验,对系统的即时决策能力要求很高,补贴只有参照历史数据,准确判断时间、地点、需求和供给的对应关系才能起到效果。
相比之下,美团以补贴造势,用低抽佣提高运力,虽然符合市场预期,但不能说是健康的商业模式。补贴冲量的平台不太可能做基于体验的用户运营,因为消费氛围是逐利型的,心理上就排斥以附加值为核心的产品运营。
王兴关心的是如何从滴滴剥离优质运力,美团8%的抽成策略,提升了司机的积极性,副作用是平台运力与出行需求的不匹配,反而会降低司机收入。
导流逻辑
年初在发布黑珍珠品牌战略时,王兴把美团点评定义为“全世界第一个本地生活服务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