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立项编号 ZXYW16L012
课题名称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中学语文
主持人孙红亚
所在单位邓州市花洲实验高中
填表日期2017年5月
2
听音乐品诗词享受诗意人生
——《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
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主持人:孙红亚
【内容提要】有感于当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干枯有余,丰腴不足”,学生对古典诗词渐失兴趣的现状,我们特成立了《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在一段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特申报立项专题研究,以提高鉴赏能力,还原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研读古典诗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6年9月,在邓州市基础教育教研室获准立项(课题编号Z X Y W16L012)。
课题研究启动以来,课题组因地制宜,结合校本实际,结合具体的“教情”、“学情”,立足实际,比较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摸索与总结出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与技巧,本文从研究动机、研究过程、研究成果、成果影响、研究结论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下一步的打算等六个方面,对课题——《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得失予以归纳。
一、研究动机: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
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
《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
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
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
二、研究过程:
(一)、课题启动阶段(2016年4月-9月):
1.论证可行性。
2016年4月,拿到《邓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2016年度教育教学科研备选课题细目表》后,课题组成员三次碰头,从课题的可操作性、实效性与推广性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论证。
2.撰写立项报告。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5月17日集体撰写了《立项申报书》。
3.精心筹备。
《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申报通过后,课题题成员即为课题启动展开了准备。
4.召开开题会议。
经过近20天的准备后,课题组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在邓州市花洲实验高中语文教研组召开专题会议,由主持人孙红亚统筹课题的宏观研究方向和微观研究内容,把课题细化到点,切分出教师、学生和课堂三大模块,切分出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和成果巩固三个阶段性专题,实行“责任制”,包干到人。
5.进行理论储备。
2014年9月底,课题组组织成员四次集中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4月):
1.开展问卷调查。
为摸清教与学的真实情况,2016年10月,课题组设计有关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与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在校师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论显示: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传统,讲多导少;学生活动形式单一,积极性差;课堂背景封闭,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师生视野。
(附问卷调查内容与分析报告于后)
2.制定“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2016年10月,针对问卷调查中的结论,课题组成员讨论、修订了《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4
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2016.10)
3. 2016年10月,课题组教师给学生推荐富有中国风的优秀曲目,让学生在课外欣赏,并把歌词抄写下来,看能不能找出相关的古典诗词。
当学生们拿到
推荐曲目的时候真是惊喜万分:老师怎么会让我们课外听音乐呢?真是太幸福了。
强烈唤起了学生们对语文老师的亲近和信任。
听音乐是他们喜欢的事情,顺便把歌词抄得整整齐齐,很多同学还抄写了相关的古典诗词。
学生们欣赏到了不同艺术的独特魅力,初步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渊源,逐渐拉近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距离。
用听音乐的形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情感,我们尽力扮演好导游的角色。
4.2016年10月29日,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听音乐品诗词的热情,课题组与一年级段领导取得联系,组织了“唱响青春品味经典”的演唱会。
(活动方案附后)演唱会上同学们精神振奋,感情饱满,豪气冲天,个个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唱与诵的激情。
演唱完《精忠报国》便是诗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月满西楼》与李清照《一剪梅》,《相看泪眼》与柳永的《雨霖铃》,《青青河边草》与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黄鹤楼》与唐•崔颢的《黄鹤楼》等。
他们唱着流行歌曲,朗诵着古典诗词。
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解读着现代与古典的异曲同工。
同学们认识到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是一个根源与发展的关系。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以及铺陈,情感把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鉴。
同学们因为喜欢流行音乐而开始关注古典诗词。
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5.2016年10月,课题组与学校联系,开设第二课堂,倾情创建音乐校园,。
我们专门成立了以胡文瑞为组长的“音乐人生工作室”,将创建“音乐校园”活动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过于单调、枯燥、缺乏时代感,引不起兴趣。
成立了“音乐人生工作室”后,同学自行组织,自娱自乐,体现自我价值,显示个人才能特长的活动,表现出对音乐浓厚的兴致。
借此课题组的同志们因势利导,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老师把关,精挑细选,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进校园,进课堂。
第二,与音乐教师合作,了解当今流行乐坛上的变化,找些有益的,在学生中又极有影响的歌曲和音乐加入到音乐的教学内容中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上还得注重识谱教学。
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
第
6
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传播作用,让学生有意无意地欣赏优秀的古典和民族的音乐作品,音乐课堂上也要有意识地加入中国风的音乐元素,如《卷珠帘》《精忠报国》《赤壁赋》《菊花台》《千里之外》等。
第四,课题组一直利用周六晚上给同学们播放经过精心挑选剪辑的优秀音乐艺术栏目,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想和你唱》《跨界歌王》等,同学们听着音乐,品位着大师的点评,领略着艺术的精髓,真是如痴如醉,对音乐,对古典诗词,对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
6. 2017年寒假,课题组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听音乐品歌词”。
要求同学们假期期间听一听具有中国风的音乐,品一品歌词的艺术特色。
开学进行作业验收时,发现不少学生居然写的还不错。
如王梦娇同学赏析的《卷珠帘》:这是一个幽婉凄凉的故事。
我对其表达的含义理解为,一个对丈夫痴情的女子边作画边表达期待丈夫归来的心情,词作者的古文功底相当深厚,借助大量的双关借喻手法和自然环境描写不断一重重的加深这种思念,一个美丽的女子,深深皱着眉头,皱纹如同雕刻在眉间一样,把心底的哀伤思念流露在了眉间她一边皱着眉头作画,一边回忆起丈夫和她共渡的美好时光,女子把心中的思念和哀愁体现在淋漓尽致的作画中,由于心情激动情绪不稳定,作画的风格偏向粗放画风,好似泼墨一样,借此来发泄心中的情绪。
她表达出的愁思,把古代所有描写相思大家的文章都比下去了。
泛黄,纸张的氧化退色,有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
同时,也传达给听众一幅生动的画面,至此,大家应该看懂了这是一个叙述悲剧的故事。
一首能深入人心的歌曲,绝对是一首简单纯粹的歌曲,配合歌者特有的嗓音和技巧,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和道理就从音乐中呈现出来音乐是听觉语言,文学是视觉语言,两种语言互相融合,巧妙点染,互相渗透,使文字语言易于理解,塑造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寄寓的情感更加生动可悟。
我们应重视古典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有效利用学生的爱好,为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中加以引导,相信会有很大的进步。
望他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魅力。
7. 2017年开学,评讲完假期作业,乘着同学们对音乐,对古典诗词,对传
统文化浓厚的兴趣,课题组的老师们决定上几节歌词赏析课,来进一步拉近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的距离。
赏析歌词的时候,老师有意偏重歌词的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及表达情感的方法等,有意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及知识贯穿在歌词的鉴赏过程中。
如常小女老师在赏析邓丽君演唱的流行乐《几多愁》时,她分析了主人公内心孤寂、苍凉、无助的凄愁,分析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哀婉、迷离、苍茫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心中难以派遣的万千愁。
老师是带领大家欣赏歌词,这与鉴赏诗词有什么区别呢?当同学们学到李煜的《虞美人》时,还需要再赏析什么呢?《光阴的故事》是由罗大佑填词和谱曲,最早收录在专辑《童年》中。
罗大佑用他深情的嗓音唱红了《光阴的故事》歌词,《光阴的故事》成为了经典校园民谣。
孙红亚老师在赏析《光阴的故事》时,分析了歌词由三个画面组成,分别从儿时为赋新词强说愁忧郁,少年时期朦胧情感的青涩以及在成人世界里对以前生活的回望,三幅画面,看似并列,其实在情感上是逐层深入的就像《诗经》的结构:回环往复,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尤其是“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反复吟唱,把对往事的回忆,对青春的易逝抒发的绵长而悠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音乐教父罗大佑开启了流行音乐新篇章,这首歌总能触动你的神经,很容易也很自然让你勾起对往事的怀念。
青春易逝,韶华易老,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也带走多愁善感的青春。
恢复高考后大学校园中唱起次数最多的歌!那一抹青春的红,刻在我们生命的透明中。
重视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有效利用学生的爱好,在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中加以引导,实现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诗词的贯通,让他们在赏歌词的过程中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得到艺术的熏陶,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魅力。
8. 2017年三月,课题组的老师们对诗歌鉴赏知识进行了集中的归纳和讲解。
刘仁波老师把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引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对高考诗歌鉴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术语。
然后由杜鹃老师、孙红亚老师、王绿源老师分别上了诗歌鉴赏方法指导课。
同学们有了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又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诗歌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
8
但赏析古典诗词,也赏析散文、小说等,大大的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
听音乐,品诗词,享受诗意生活。
9.2017年四月,课题组与一年级段联系,举办了“我与音乐为伴”的主题活动。
有的同学仿写出了很有生活和艺术内涵的歌词,有的写出了音乐对生活的巨大影响,有的感受到了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古典文化的源源……正如冼星海所说,音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思维的声音,是一种智慧的启示。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从古到今,人们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娱乐着生活,娱乐着人生。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7年5月):
1、召开“结题”会议。
2017年5月16日下午,课题组在邓州市花洲实验高中语文教研组召开“结题”会议,课题组成员和组外专家,对一年来课题研究的得与失,以及一下步的后续研究,认真总结和商讨。
2、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自我反思,收集资料,反复修改,于2017年5月26日撰写出《结题报告》。
3、编印研究论文集。
2017年5月底,在对研究成果精心梳理后,编印成册了《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集》。
三、研究成果: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程度高,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1、课外阅读引导手段的研究上——以流行音乐为桥梁,援引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探究经典,品味经典。
直观的感官艺术,总是比单调的文字符号更能唤起人的注意,更快产生审美愉悦,激起思维浪花。
流行歌曲的调节,可以调节文字阅读中的单调,音乐是听觉语言,文学是视觉语言,两种语言互相融合,巧妙点染,互相渗透,使文字语言易于理解,塑造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寄寓的情感更加生动可悟。
语文课堂上运用含有古典诗词的流行音乐,不但能营造课堂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流行音乐成为走进古典诗词的一座快乐之桥。
2.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形式的研究上——以流行音乐为基础的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载体,学习轻松愉悦,卓有成效。
过去教师单纯的理论指导,学生自由随意的学习,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学生难免产生“阅读审美疲劳”。
流行音乐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激情。
3.研究方法上——教师融入其中,师范引领,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音乐的魅力。
过去课题研究,仅仅局限于教师层面,视野难免狭窄,内容难免单薄,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试水”其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总结理论。
向同学们分享推荐自己的心得感悟,对学生的诗词阅读提出要求,随时督促,及时解答学生们的困惑,科学而艺术地做出评价,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心得,充分开展共享交流,显著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力。
(二)总结出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题组成员把握“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有效的方法引导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固成果:听音乐品诗词享受诗意人生”三个着力点,研究归纳出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
1.推荐典型曲目,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研究对象。
老师推荐曲目,学生明确欣赏对象,少走弯路,有“章”可循,提高学习收益率。
2.以流行音乐为桥梁,援引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探究经典,品味经典。
音乐是听觉语言,文学是视觉语言,两种语言互相融合,巧妙点染,互相渗透,使文字语言易于理解,塑造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寄寓的情感更加生动可悟。
语文课堂上运用含有古典诗词的流行音乐,不但能营造课堂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流行音乐成为走进古典诗词的一座快乐之桥。
3. 营造音乐氛围,教师参与其中,调动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渴望,是走进古典诗词的内在动力。
推荐富有中国风的优秀曲目,举办“唱响青春品味经典”的演唱会,创办“音乐人生工作室”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对音乐、对古典诗词的巨大热情,创设音乐校园,师生徜徉在音乐的旋律中,由流行音乐而对古典诗词,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0
4.发挥教师的课堂引领作用,学生得法课内,应用课外,提高歌词、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利用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课堂引领”,集中有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如何欣赏作品,了解体会歌词、诗词的文化韵味,加深与作品精神层面的交流,让学生感觉到优秀音乐作品中的精彩,提高了学生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同学们在音乐、诗词中长思想、提成绩、出文采,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成绩斐然。
课题组在指导诗歌鉴赏时,着眼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立足于学生的精神层面、人生境界的能力提升,期待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提升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增强。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的学生不仅收获了音乐,知识、情感、文化、行动诸方面也实现了全面提升艺术鉴赏水平所带来的可喜期待。
(四)教师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赢得了认可。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能结合实践经验制作课件等,特别是撰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像主持人孙红亚撰写的论文《利用流行歌曲培养学生古典诗词兴趣的一点尝试》,指导教师常小女撰写的论文《巧借流行曲,谱写诗歌鉴赏新篇章》,成员杜娟撰写的论文《听音乐赏古诗》,分别在《小作家选刊》、《新课程》和《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等报刊发表,从不同方面总结了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好评。
四、成果影响:
《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既注意教师的“引”,又注意学生的“动”,如何“双向联动”,课题组成员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具体体现在——
(一)诗歌鉴赏能力大大提升,听音乐品诗词成为花洲实验高中学子最享受的学习体验。
课题组近期在部分班级中调查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征询同学们的意见。
百分之百的同学古典诗词持浓厚兴趣,相当多的同学希望能有更多的
时间驻足在唐诗宋词间。
欣赏诗词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生活消遣。
杜卡霞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师生们的视野岂能被一两页教科书圈住?在音乐中学习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时而跟随霍尊去感受那无边的缠绵悱恻与忧伤;时而跟着凤凰传奇去播撒青春的昂扬;时而又来到王菲的心灵牧场,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一丝安定与休憩——音乐行走校园,花洲实验高中学子们便在这文艺天堂的一角,接受文化经典的沐浴与熏染……”索京阳同学这样描述:“每天黄昏,我们游走在校园静谧林荫道上,聆听着走心得音乐,那是一种全身心的放松与享受,都忍不住要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文素养、鉴赏能力潜滋暗长,学生的思想认识、人生境界也在同步提升。
(二)同学们在阅读中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语文成绩、语文素养,提升了思想境界,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古诗,进而喜欢阅读,喜欢语文。
听歌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必需,成为一种习惯。
课题组在指导学生诗歌鉴赏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幸福人生,立足于学生的思想认识、人生境界的能力提升,期待学生鉴赏水平的提升和赚分能力的增强。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的学生不仅收获了高分,知识、情感、文化、行动诸方面也实现了也实现了全面提升艺术鉴赏水平所带来的可喜期待。
(三)语文教师坚持音乐与语文相结合,提升了艺术欣赏品位和专业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上课观念和习惯也悄然发生变化,把音乐带入课堂,融入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影响和带动了其他语文教师,提升了欣赏品位和专业水平。
语文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不再是可有可无,成为学生们最受欢迎的学科。
老师们还撰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孙红亚撰写的论文《利用流行歌曲培养学生古典诗词兴趣的一点尝试》,常小女撰写的论文《巧借流行曲,谱写诗歌鉴赏新篇章》,杜娟撰写的论文《听音乐赏古诗》,分别在《小作家选刊》、《新课程》和《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等报刊发表,从不同方面总结了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好评。
(四)形成了具有浓郁书香的校园。
“音乐人生工作室”的成立,学校丰富多彩文化读书活动的开展,调动起广
11
12
大师生聆听音乐、品味经典的激情,营造了具有浓郁音乐气息的书香校园,师生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作用。
五、研究结论:
1、“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厘清。
2、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指导策略切实可行,卓有成效。
3、“利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贵在坚持。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欠缺,下一步的打算:
1、轻重失度,剪辑不够科学。
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但是由于课题组个别老师认识不到位,为手段而手段,以手段代替教学。
2、“作秀”有余,挖掘实质不足。
活动形式的丰富,固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却非得与内容相连,有时过于牵强。
从研究性学习中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东西。
在活动中,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交流感想,大家互相学习,提高了我们综合实践的能力。
此次我们的课题是通过流行歌曲来鉴赏古诗词,通过对歌词的研究,对我们对古诗词的深入了解有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提高了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流行歌曲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古典诗词充满了古代的气息。
古典诗词流传至今,大多数还被运用到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这样既传播了古典文化,又使流行歌曲更加富有韵味。
二者的结合无疑是一种创新。
让我们更加熟知古典诗词,用唱的形式将它们牢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是一种新的文化创新,古今借鉴,古为今用,使得歌曲深入到一个新看领域。
我们相信,我们能通过更多的歌词和诗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