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作者:王林

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8年第03期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去熏陶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挖掘智能呢?这是当今数学人值得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近仰”数学名人,感受伟人气息

把数学名人“请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仰望,感受数学名人的气息。如,教学“分数”时,出示《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万世不竭”,充分感受“极限思想”。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出示墨子《墨经》中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明白,每个圆的中心点只有一个,从圆心到圆上作线段,长度都相等。在学习圆的面积与周长的时候,引导学生体验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出入相补”原理,尝试计算图形的面积。了解“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学习数学名人高贵的品格。比如刘徽的“刚直不阿”,治学的“大胆、谨慎、认真”。同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数学名人,以这些名人为榜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明白“这是一份责任”。

二、亲近数学史,以史明志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数学史的教育不是十分重视。比如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一带而过,让学生读一读就结束了。其实,“你知道吗”介绍的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及其在数学研究中的了不起的贡献。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让数学史料与课堂联姻,不仅让课堂内容“更丰满”,还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在学生从探究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时,课件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知道祖冲之是中国伟大的数学家、人文学家。他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7位的人,领先世界至少一千年!在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后,另行安排时间汇报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详细了解了我国数学名人是如何计算圆周率的,而且进一步体会咱们祖先的伟大,祖先们所创造的辉煌历史的伟大。

三、欣赏“传统图案”,感受数学美

我国传统图案烟波浩渺,内容丰富,品种众多。它是中华民族悠悠绵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发展、世界文明进步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学到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内容时,课件展示精美的京剧脸谱、杨柳青年画、景德镇的“瓷器图案”以及中国剪纸等图案。课下再让学生去“寻根”,查询这些图案的时代背景、赋予的含义,以及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学生从中发现了

“旋转”“对称”“平移”等,不仅感受了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还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不仅仅存在于现代,在古代早就美不胜收了。

四、穿越“时空隧道”,向“经典”致敬

相信学过数学的人,一定对“鸡兔同笼”“长绳测井”“数字诗”等记忆犹新。这些名题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其自身的数学魅力外,更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里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过渡”到古人生活的时代,模拟古人思考方法,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从源头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材把“鸡兔同笼”放在“尝试与猜测”这一章节。为此,新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吗?它是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中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就传到了世界各地,在中国古文明传播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像这样经典的数学问题不胜枚举。今天,咱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去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感受‘经典’。准备好了吗?出发!”在这之后,我们又进行操作训练。比如“鸡兔同笼”中给鸡和兔“安上腿、去掉腿”的思维训练,手脑并用,让学生感受到鸡和兔子的只数,是在“不断调整”中逐步明晰、确定的。再如“长绳测井”,用一个酒瓶代替古井,一段线表示绳子,根据题目的意思,操作、感受这其中蕴含的奥秘。“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四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再如,把“问题”藏在诗中的“藏题诗”,像“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酒多少斗?”这类名题集古文、古题、诗歌以及数学文化、问题于一体,学生在问题探索中趣味盎然,深深折服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传统文化的根悄悄扎在了学生的心中。

五、见识“计算神器”,拨动“超算神经”

在中国说到计算器,不能不说到算盘。在学习“你会用计算器吗”这个内容后,我让学生搜集我们老祖宗的“计算神器”。

学生第一个提到的就是算盘,虽然学生对它并不熟悉,因为教材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它。教材介绍了算盘的来历,以及算盘珠子的简单认读。教学中,我找来了算盘,演示给学生看,展示算盘在那个时代的优越性。我特别提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算盘立下了汗马功劳,大量的数据计算就是通过算盘搞定的,因为算盘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课堂上还把“算珠原理”同“手势语”结合起来,比如一根大拇指代表5,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指头组合代表6等。再往前走一步,和算筹结合,进行表演和计算等。结合课件演示、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等,学生系统地了解了算盘和算筹。知道算筹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计算工具,由一根根的小棒组成,小棒用竹子、木头或骨头制成。算筹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法,计算的时候,在盘中或者地面上操作算筹,边摆小棍边运算。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探究,明白了算盘、算筹这两种古代计算工具的起源与发展,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近距离地体验了中国祖先的聪明才智,学生敬仰之情,在胸中顿生。

六、成语寻“根”,“文理”一家

我们知道,诗中有数学,如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实,成语中也有数学,比如,四面八方,具体是哪四面、哪八方?这个在学习“方向与位置”一课中就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说到方向,学生首先不会去想“四面八方”这个成语的,最先想到的就是“指南针”。为此,我先让学生查成语词典,弄明白“四面八方”到底说的是什么,我国古代表示方位的名词有哪些,然后再去寻找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包括指南针的历史起源、故事等。

通过查找资料,学生知道了以下内容:

古代人一般常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同时还用以下10种方法表示地理方位:1.以阴阳表示;2.以五行表示;3.以五色表示;4.以四季表示;5.以四兽表示;6.以左右表示;7.以八卦表示;8.以数字表示;9.以天干地支表示;10.以星宿表示。

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在对古代方位词的了解、在对指南针的发明、演变历史的探究之中,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播下了种子、埋下了伏笔。

当然,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