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历史周考试卷(3月6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周考试卷(3月6日)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贵族社会逐步解体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2.汉末魏晋时期瘟疫流行,充满原始道教色彩的起义“太平道”和“天师道”
开始频发,得到大批民众支持。
明末也爆发了大瘟疫,但并未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
东汉末年道教起义频繁的原因是
A.儒家伦理支撑起道教思想体系B.道教疾病施治的措施科学严谨
C.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发展健全D.道教消极处世观逐渐走向消亡
3.下表为宋代到清代中期江南25个市镇桥梁建造情况统计。
(单位:座)对该
A.直接体现民间建桥技术更高B.可以说明政府主导民生工程
C.能够反映政府财税收入下降D.侧面反映商贸贩运发展状况
4.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北宋编纂《新唐书》为:“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
”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
这说明
A.“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必然性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C.还原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发现D.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5.清朝中期以前对颁授历法书时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颁朔典礼是国家级典礼,王公贵族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参加,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清朝对颁授历法的重视。
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B.凸显大一统帝国的权力象征
C.加大开发边疆进行前期准备D.表现政府对农业的特殊重视
6
A
C.反映出北洋海军整体装备落后D.导致北洋水师受到列强的牵制
7.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
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
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
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8.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孙中山在《民国日报》发表文章“吾人对此近邻的大改革,不胜其希望也”,并提出“以俄为师”的口号。
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
这表明A.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B.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为己任
C.民主革命群众基础深厚D.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根本转变
9.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 年则增至47%。
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0.20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上海规定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投资项目(大连1500万美元以下、其他地方500 万美元以下)自行审批。
这个政策A.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扩大城市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C.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D.勾画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1.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 ”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
12.古代雅典海外殖民贸易把城市、土地与海洋相联系,国内普通百姓的经济实力普遍强大,壮大了对抗贵族的胆量,他们在社会中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对政事的参与能力更为明显。
这表明古代雅典
A.海洋文明决定民主政治产生B.人的地位在社会中日益凸显
C.地缘环境激化公民与贵族的矛盾D.商业发展有利于参政意识的增强13.15 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借助神学阐扬新型人本观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
14.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二战后),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毋庸置疑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一“变化”和“危机”
A.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B.被区域集团化所左右
C.与意识形态趋同相关D.深受现代科技的影响
15.下表为1965年—1992年高收入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C.全球经济重心转移D.经济区域化倾向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涉及节俭内容的家训有1 7种之多。
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之中都可以见到节俭的内容;就形式而言,蕴含在散文、诗歌、四书五经和条规之中,往往以经典中的思想理念为准绳,以古训、警言格语,历史人物和故事为楷模和榜样,以自身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来说事,进行训谕。
—摘编自部龙宝《宋代家训节俭廉政美德与当下节俭廉政风气研究》材料二1932年2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各级政府"立即实行节俭运动",在以后的两年里,临时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令等措施指导苏区各地开展节俭运动。
苏区党中央局为减少办公费开支,规定了节约措施,许多领导同志发表公开信,倡偶议响应节俭号召.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等人联名签署《关于惩处贪污浪费行为》,对因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者,处以不同程度处罚。
1933年,《红色中华》等报刊也在节俭运动中发挥了宣传作用。
1934 年,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陈潭秋强调∶"节省运动的开展,要依靠于广大的群众积极性的发扬"
—摘编自石绍庆《厉行节俭的苏区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家训中节俭内容较多出现的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厉行节俭的背景。
根据材料概括苏区厉行节俭运动的特点。
(12 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
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
——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材料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
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
也充满着民主精神。
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宫谢伟思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
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观念。
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
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
"
——滴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产生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2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费风气盛行;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客观影响;科举制对于世家大族的打击。
(每点2分)
(2)背景:1931年至1934年,为打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封锁,克服根据地物质经费极度短缺的困难。
(2分)经验:将厉行节俭作为既定执政方针;中央机关和领导同志模范带头;严惩浪费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10分)(每点2分)
18.(20分)(1)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解决工业革命后暴露的社会问题的需要。
(每点2分)
(2)特点: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民为民主政治的主体。
(每点2分,共4分)影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的民主尝试,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每点2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