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形象中的音乐节---以迷笛音乐节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形象中的音乐节---以迷笛音乐节为例
摘要近年来节庆被视为旅游发展趋势中最为重要与吸引人之诱因,而城市形象是指对都市环境的认识所形成的“记忆”与“意义”,其偏重于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强度。
节日庆典的仪式与艺文活动,对硬体的形象具有诠释并强化活动参与者记忆的功
能。于此,迷笛音乐节为北京的城市形象带来的贡献有:
(一)经济层面:为市政府带来税收和拉动旅游。
(二)文化社会层面:迷笛音乐节打造青年文化。
(三)政治层面:塑造北京青年形象、获取本地及周边居民的认同。
(四)环境层面:发展海淀公园的音乐需求建设,并构建其成为城市符号。
关键词城市形象;节庆活动;文化市场
一、城市形象下的节庆活动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无论大小城市,都要从地区、国家及全球的观点重新评估,并深度思索自己的目标、角色与定位。过去,经济属性与区域功能经常是全球著名城市被记忆的角色定位,例如: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国际转运中心-香港、时尚之都-米兰…等。
但这样的定位却存在著随时被功能相似之城市取代的危机。因此,除了持续角逐所属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外,更多的城市开始以文化来描绘城市独有的脸谱,以期展露难以替代与仿效的文化内涵。而以艺术节庆来传递文化是较易使广大群众亲近与认识主办城市的方式之一,而成功的文化艺术节庆不仅有助形塑正向的城市意象,亦能吸引外来游客的到访,提升城市知名度,同时能增强当地居民的凝聚力,使居民对居住城市产生向心力与荣誉感。
节庆活动对地区之功能与影响分别有:
(一) 经济层面:开发地方产业、带动观光人潮增加观光收益、各种商品促销、提高当地工作机会。
(二) 文化社会层面:提供民众休閒游憩之机会、保存文化传统与发扬艺术、信仰与心灵寄託、活化地方文史与艺文团体、增进活动创意发想。
(三) 政治层面:社区营造与凝聚力、形象塑造与提升、教育与意识宣导。
(四) 环境层面:推动软硬体建设、交通与通讯改善、美化地区环境等多方面有所助益
然而也可能带来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活动干扰地方生活…等负面影响。
近年来节庆被视为旅游发展趋势中最为重要与吸引人之诱因,如果文化节庆和体验行
销概念能被结合,提供多样的旅行路线,将能满足不同类型之参与者。节庆的管理者若能
注意到各种不同的需求与永续性,便能使节庆活动持续的繁荣发展。现今全球许多城市每
年举办多元文化节庆活动,透过音乐与舞蹈表演之艺术文化节庆,不仅能打破各族群间之
文化藩篱,更能展现多元文化之包容并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之和谐。
城市形象是指对都市环境的认识所形成的“记忆”与“意义”,其偏重于主体 (市民)
对客体 (泛指都市静态性文化形式,亦即硬体设施) 的感知强度。节日庆典的仪式与艺文
活动,对硬体的形象具有诠释并强化活动参与者记忆的功能。因此,这类动态性文化形式,对市民反而更能产生“不同凡响”与具有“感情“的“持续性意义”。而这种现象,透过现代科技文明的媒介,往往可使世界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产生时空上的传承;扩散与交流
的效应。
二、音乐节中的文化市场
1969年, 40 多万青年从美国各地奔往一个叫伍德斯托克的小镇,开始了为期3天的
音乐狂欢。那是一次以反战为主题的超大型演出,那时的青年已经有了足够的独立观点但
没有受到重视,而伍德斯托克给了他们一个纵情宣泄情绪和表达独立观点的机会。那是一场曾被西方主流媒体斥之以鼻的嬉皮狂欢,然而此后的30年间,摇滚乐逐渐成为了西方流行乐坛的主流,大型露天摇滚音乐会也比比皆是,而在假期背包穿梭于各地赶场参加摇滚音乐节的青年们,早已把这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摇滚乐的商业价值也被挖掘到极致。
迷笛又被称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迷笛音乐节”(Midi Festival)是由中国地下摇滚乐队的发源地——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原创音乐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音乐最响亮的品牌之一。每年都有几十支国内外的知名乐队受邀参加演出,更有几万狂热的乐迷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
在国内,除了崔健这样的符号级人物,绝大多数摇滚乐队的演出只能长期局限在散落在各大城市的小酒吧里,这也是中国摇滚被称为"地下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酒吧里的演出大多发生在夜晚九点以后,这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是个不小的观看障碍,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摇滚乐在非自由职业者中间的普及。
从2006年开始,迷笛进入了有巨额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迷笛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大型音乐节很有借鉴意义。全面分析其成功因素,就会发现,音乐节的成功举办不是只要把几十支大乐队放在露天那么简单,这需要综合的元素共同起作用。
首先,精良的演出制作是音乐节成功的基本保障。这主要包括演出队伍的选择、硬件设施的到位和舞台管理的专业等三项。演出队伍的选择,迷笛一直有几个标准:原创的、真实的、有个性的、非流行的,当然现在加上了现场演出水平有长足进步的。随着迷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许多唱片公司都试图把旗下的艺人送往迷笛以期扩大宣传效应,但是迷笛一直坚持拒绝伪原创与伪摇滚。在髓件设施上,远在依然免费的2003年,其演出设备一一从灯光到音响一-就已经开始这到大型商业演出的标准了。2004年迷笛开始尝试有偿演
出后,观众人数不但没有锐减,反而逐年呈几何数量增加,而演出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
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设备逐年升级,声场效果使人觉得物超所值。2007年,迷
笛音乐节分设了5 个舞台,每一个舞台都由一名制作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音乐经理(或者称
音乐总监) ,比如主舞台的肖楠和实验音乐舞台的颜峻,一个是前眼镜蛇乐队的主唱,一
个是多年热衷于创作实验音乐的乐评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舞台管理经验,可以在技术上
把握整体声场效果,并处理各种演出中的技术类突发事件。这样,就使音乐节得到了基本
的品质保障。
票价制定的合理性与否也是音乐节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音乐
节的套票价格一般是占他们月平均收入的十五分之,这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
造成音乐节的恶性循环。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音乐节的票价则占人均月收入的八分之一左
右甚至更高。这样的高票价最直接的负面作用就是把大多数需要培养的潜在观众群隔绝在
音乐节门外。音乐节是属于青年们的节日,而众多在校的学生则是音乐节最大的生力军,
但学生往往由于买不起高额门票而放弃了对音乐节的参与,这样做使得音乐节在错失了在
观众中间树立自己品牌的机会的同时,也放弃了对观众的情感培养。这是许多音乐节口碑
差而无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迷笛则到现在也一直坚持低票价,另外还设有学生票。
性价比这样高的票价吸引了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这些观众成为迷笛的忠实铁托,并带来
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迷笛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摇滚音乐节。
迷笛音乐节的成功不是一蹦而就的。从2000年就开始的一年一度的迷笛音乐节,到2004年才开始收取10元钱象征性的费用,到2007年第八届才开始实现真正的盈利,之前,一直是在做公益事业。迷笛,就是给荷尔蒙过剩的青年们一个玩闹的机会。这些纵情的"玩闹"渐渐构成了迷笛音乐节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和和谐气氛,学者们称之为"青年亚文化"。坚持,缘于对音乐的热爱,缘于对打造青年文化的信念。
三、北京城市形象下的迷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