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实验报告单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实验报告单

物理实验报告单九年级105 班姓名:

实验三 动压滑动轴承实验

实验三动压滑动轴承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分布规律,了解影响油膜压力分布规律的因素,并根据油膜压力分布曲线确定端泄影响系数K b; 2.测定动压滑动轴承的摩擦特征曲线,并考察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1.HZS-1型动压滑动轴承试验台 图1 HZS-1型动压滑动轴承实验台 图1为试验台总体布置,图中件号1为试验的轴承箱,通过联轴器与变速箱7相联,6为液压箱,装于底座9的内部,12为调速电动机,通过三角带与变速箱输入轴相联,8为调速电机控制旋钮,5为加载油腔压力表,由減压阀4控制油腔压力,2为轴承供油压力表,由减压阀控制其压力,油泵电机开关为10,主电机开关为11,试验台的总开关在其正面下方。 图2为试验轴承箱,件号31为主轴,由一对D级滚动轴承支承,32为试验轴承,空套在主轴上,轴承内径d=60mm,有效宽度=60mm。在轴承中间横剖面上,沿周向开7个测压孔,在120°范围内的均匀分布,测压表21~27通过管路分别与测压孔相联。距轴承中间剖面L/4(15mm)处,轴承上端有一个测压孔,表头28与其相联,件号33为加载盖板,固定在箱体上,加载油腔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60cm2在轴承外圆左侧装有测杆35,环34装在测杆上以供测量摩擦力矩用,环34与轴承中心的距离为150mm,轴承外圆上装有两个平衡锤36,用以在轴承安装前做静平衡。

图2 实验轴承箱 箱体左侧装有一个重锤式拉力计如图3所示,测量摩擦力矩时,将拉力计上的吊钩与环34联接,即可测得摩擦力矩。测杆通过环34作用在拉力计上的力F,由重锤予以平衡,其 数值可由 α sin 1 R WL F= 求得。式中R为圆盘半径,W为重锤之重量,L1为重锤重心到轴 心之距离,α为圆盘之转角,圆盘转角α通过齿轮放大,可使表头指针转角放大10倍,表头刻度即为F的实际值,单位为克。 JZT型调速电动机的可靠调速范围为120~1200转/分,为了扩大调速范围,试验台传动系统中有一个两级变速箱,当手柄向右倾斜,主轴与电机转速相同;当手柄向右倾斜,主轴为电机转速的1/6。因此主轴的可靠调速范围为20~1200转/分。 图3 重锤式拉力计工作原理图 2.测速仪表及温度计 三、实验步骤 1. 测定动压滑动轴承的油膜压力分布,确定轴承端泄影响系数K b

燕山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带数据)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各项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步骤 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电阻。不需再接。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接好。将信号形式开关设为“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t),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t)端和输出C(t)端。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再将各环节实验数据改为如下: 比例环节:;,k R k R 20020010== 积分环节:;,u C k R 22000== 比例环节:;,,u C k R k R 220010010=== 惯性环节:。,u C k R R 220010=== 用同样的步骤方法重复一遍。 四、 实验原理、内容、记录曲线及分析 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结构框图、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模拟电路、记录曲线及理论分析。 1.比例环节 (1) 结构框图: 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 (2) 传递函数: K S R S C =) () ( K R(S) C(S)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数字图像的基本操作和灰度变换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数字图像的基本数据结构 2. 熟悉Matlab 中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函数和基本使用方法 3. 掌握图像灰度变换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 4. 掌握直方图均衡化增强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图像灰度的线性变换 灰度的线性变换可以突出图像中的重要信息。通常情况下,处理前后的图像灰度级是相同的,即处理前后的图像灰度级都为[0,255]。那么,从原理上讲,我们就只能通过抑制非重要信息的对比度来腾出空间给重要信息进行对比度展宽。 设原图像的灰度为),(j i f ,处理后的图像的灰度为),(j i g ,对比度线性展宽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1所示。假设原图像中我们关心的景物的灰度分布在[a f , b f ]区间内,处理后的图像中,我们关心的景物的灰度分布在[a g ,b g ]区间内。在这里)(a b g g g -=?()b a f f f >?=-,也就是说我们所关心的景物的灰度级得到了展宽。 根据图中所示的映射关系中分段直线的斜率我们可以得出线性对比度展 b g a g a b )j 图1.1 对比度线性变换关系

宽的计算公式: ),(j i f α, a f j i f <≤),(0 =),(j i g a a g f j i f b +-)),((, b a f j i f f <≤).,( (1-1) b b g f j i f c +-)),((, 255),(<≤j i f f b (m i ,3,2,1 =;n j ,3,2,1 =) 其中,a a f g a = ,a b a b f f g g b --=,b b f g c --=255255,图像的大小为m ×n 。 2. 直方图均衡化 直方图均衡化是将原始图像通过某种变换,得到一幅灰度直方图为均匀分布的新图像的方法。 离散图像均衡化处理可通过变换函数: 来实现。 三、实验步骤 1.图像灰度线性变换的实现 (1)读入一幅灰度图像test1.tif ,显示其灰度直方图。 新建M 文件,Untitled1.m ,编辑代码如下。 得到读入图像test1和它的灰度直方图。

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

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物理学告诉我们: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作用方向外,还有大小。 那么: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猜想4.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

三、理论依据 在物理课上,我们学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四、实验计划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 3.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五、实验准备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1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 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 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 a. 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 b. 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

c. 电容值4.4uF,阶跃响应波形: 2?—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U r= -2.87V R°=505k? R i=500k? R2=496k 其中

T = R2C U c C:)=「(R/R2)U r 误差原因分析: 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 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 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 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 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 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

4.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E R w ( ?) 峰值时间 U o (t p ) 调整时间 稳态终值 超调(%) 震荡次数 C. d. 阻尼比为0.7,阶跃响应波形: 阻尼比为1.0,阶跃响应波形: CHI 反相 带宽限制 伏/格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 设置开关K1和K2 ,而且必须 同时动作? 答:K1的作用是用来产生阶跃信号,撤除输入信后,K2则是构成了C2的 放电回路。当K1 一旦闭合(有阶跃信号输入),为使C2不被短路所以K2必须断开,否则系统传递函数不是理论计算的二阶系统。而K1断开后,此时要让 C2尽快放电防止烧坏电路,所以K2要立即闭合。 2.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设置 F3运算放大器? 答:反相电压跟随器。保证在不影响输入和输出阻抗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压传递到输入端,作为负反馈。 实验2模拟控制系统的校正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校正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gobackn协议实验报告

一个数据帧如图所示: 其中有效数据和校验码可能含有转义字符。 (3) 帧中各个字段的定义和编码,计算CRC校验和的多项式定义 帧的定义编码:帧中的第一比特为开头FLAG,第二比特是帧的类型,共定义了{data,ack,nak} frame_kind三种类型,用枚举常量表述,第三比特是顺序编码,用于确定到达帧的顺序,第四比特是ACK捎带确认讯息,记录了当前已收到帧的确认情况,这是数据帧的头部。若为数据帧,从第五比特开始为网路层的数据,到网路层包裹信息结束后,接上4比特的CRC校验讯息,后有一结束字符FLAG表明该帧结束。 CRC校验数:CRC校验数据由函数crc32()产生,函数crc32()返回一个32位整数为数据生成CRC-32校验和,并且把这 32比特校验和附在数据字节之后。 多项式定义:采用的CRC校验方案为CRC-32,生成多项式为: x32+x26+x23+x22+x16+x12+x11+x10+x8+x7+x5+x4+x2+x1+1 校验和附加在数据帧尾部,接受方用带校验和的数据来逻辑除以生成多项式,余数为零则数据无误码,反之有误码等待发送方重传。 (4) 协议工作时两个站点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控制,尤其是发生误码条件下的控制方案 协议工作时,两个站点通过互发数据包交换数据,而控制讯息则稍带在数据讯息中传递,当遇到超时情况时,则主动发送空数据包以提供讯息。 当出现帧丢失时,如收到帧的序号有跳跃,或者出现CRC校验出错丢弃了某帧,会主动发送NAK否定帧,提示重传,接收方丢弃所有的后续帧。若长期未产生放送消息,则出现ACK超时事件,主动发送ACK帧提示确认,对方收到确认后,滑动窗口继续发送,若一直未收到确认讯息,则出现数据帧超时事件,发送方会自动重发未确认帧。 11.3 软件设计 给出程序的数据结构,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和功能,程序流程。 (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整个程序的要点之一,程序维护者充分了解数据结构就可以对主 要算法和处理流程有个基本的理解。描述程序中自定义结构体中各成员的用途,定义的全局变量和主函数中的变量的变量名和变量所起的作用。 采用字符数组结构来存放数据帧: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滑动轴承实验指导书(更新并附实验报告)

滑动轴承实验 一、概述 滑动轴承用于支承转动零件,是一种在机械中被广泛应用的重要零部件。根据轴承的工作原理,滑动轴承属于滑动摩擦类型。滑动轴承中的润滑油若能形成一定的油膜厚度而将作相对转动的轴承与轴颈表面分开,则运动副表面就不发生接触,从而降低摩擦、减少磨损,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根据流体润滑形成原理的不同,润滑油膜分为流体静压润滑(外部供压式)及流体动压润滑(内部自生式),本章讨论流体动压轴承实验。 流体动压润滑轴承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韧颈旋转,借助流体粘性将润滑油带人轴颈与轴瓦配合表面的收敛楔形间隙内,由于润滑油由大端人口至小端出口的流动过程中必须满足流体流动连续性条件,从而润滑油在间隙内就自然形成周向油膜压力(见图1),在油膜压力作用下,轴颈由图l(a)所示的位置被推向图1(b)所示的位置。 图1 动压油膜的形成 当动压油膜的压力p 在载荷F 方向分力的合力与载荷F 平衡时,轴颈中心处于某一相应稳定的平衡位置O 1,O 1位置的坐标为O 1(e ,Φ)。其中e =OO 1,称为偏心距;Φ为偏位角(轴承中心O 与轴颈中心O 1连线与外载荷F 作用线间的夹角)。 随着轴承载荷、转速、润滑油种类等参数的变化以及轴承几何参数(如宽径比、相对间隙)的不同.轴颈中心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处于工况参数随时间变化下工作的非稳态滑动轴承,轴心的轨迹将形成一条轴心轨迹图。 为了保证形成完全的液体摩擦状态,对于实际的工程表面,最小油膜厚度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21min Z z R R S h += (1) 式中,S 为安全系数,通常取S ≥2;R z1,R Z2分别为轴颈和铀瓦孔表面粗糙度的十点高度。 滑动轴承实验是分析滑动轴承承载机理的基本实验,它是分析与研究轴承的润滑特性以及进行滑动轴承创新性设计的重要实践基础。 根据要求不同,滑动轴承实验分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种类型。

清华大学精仪系--控制工程基础--实验内容与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一)直流电机双环调速系统实验,此时必须松开连轴节!不带动工作台! 1. 测试电流环特性 ,由于外接霍尔传感器只有一套,有五套PWM 放大器有电流输出(接成跟随器方式,其电流采样输出为25芯D 型插座的17(模拟地),19脚,但模拟地是电流环的模拟地,不是实验箱运算放大器OP07的地!所以,只能用万用表量测。多数同学可用手堵转,给定微小的输入电压(小于±50mV )加入到电流环输入端,再加大就必须松开手,观察电机转速能否控制?为什么?如果要测试电流环静态特性,必须用台钳夹住电机轴,保证电机堵转。所以此项实验由教师按图22进行,这里只给出以下数据: 图 22 电流环静态特性实验接线图 (1)霍尔传感器的校准 利用直流稳压电源和电流表校准霍尔传感器,该 传感器为LEM-25,当原边为1匝时,量程为25A ,而原边采用5匝时, 量程为5A ;现在按后者的接法实验,M R 约500Ω。 (2)然后利用它来测试PWM 功率放大器的静态传递系数。电流环的静态特性如表2所示。注意电机是堵转的!

1V;得到通频带400Hz. 2.根据给定参数,利用MATLAB设计速度环的校正装置参数,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调,到实验室自己接线,教师检查无误后,可以通电调试;首先,正确接线保证系统处于负反馈,如果正反馈会产生什么现象?如何通过开环特性判断测速反馈是负反馈?对此有正确定答案后方能够开始实验。 (1)在1 β和β=0.4~0.5时分别调试校正装置的参数,使其单位阶跃输入的 = 响应曲线超调量最小,峰值时间最短,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的特征值; 能够用A/D卡把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更好! (2)断开电源,记录最佳的校正装置参数; (3)测试速度环静态特性,为加快测试速度,可直接测试输入电压和测速机电压的关系;在转速低的情况下用手动阻止电机的转动,是否会影响转速? 为什么?分析速度环的机械特性(转速与负载力矩的关系曲线称为机械特 性),从而说明系统的刚度。 (4)有条件的小组可测试速度环频率特性(只测量幅频特性)。 (二)电压-位置伺服系统实验 开始,也必须脱开电机与工作台的连轴节!直到位置环调试好后,再把连轴节连接好! 1.断开使能,手动电机转动,检查电子电位计工作的正确性! 2.让位置环开环,利用调速系统,观察电子电位计在大范围工作的正确性,可利用示波器或万用表测试电位计的输出。 3.位置环要使用实验箱的头2个运算放大器,所以必须注意注意位置反馈的极性;为保证位置反馈是负反馈,必须通过位置系统开环来判断,这时位置调节器只利用比例放大器,如果发现目前的接线是正反馈后,怎么接线? 4.将位置环的位置反馈正确接到反馈输入端,利用给定指令电位计,移动它,使电机位置按要求转动。正确后,即可把连轴节连接好,连接连轴节时用专用内六角扳手。这时应该断电! 5.按设计的校正装置连接好,再上电。测试具有比例放大器和近似比例积分调节器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之; 6.测试输入电压-位置的传递特性曲线; 7.用手轮加小力矩估计系统的(电弹簧)刚度。 三、实验报告要求 (一)速度环实验 1.对速度环建模,画出速度环方块图,传递函数图 2.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设计校正装置及其参数; 3.写出实验原始数据,整理出静态曲线和动态数据; 4.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速度环的特点,并写出实验的收获和改进意见; (二)位置环实验 1.对位置环建模,画出位置环方块图,传递函数图;

图像处理实验报告模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读取、写入、显示、剪切、运算以及快操作 等等。 2、掌握常用的图像变换方法,分析变换结果。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在Matlab下调试运行,并注意观察分析结果。 1、使用imread函数分别读入图象cameraman.tif 、canoe.tif,并使用subplot 和imshow函数进行显示。再使用imcrop对第一幅图片进行剪切,并保存成文件。 2、申明向量X和矩阵A,使用二维傅立叶变换和fftshift函数进行处理,观察向量和矩阵结果。 3、创建一个1000*1000的全0图像,其中选择某矩形区域设置其象素为1(350:649,475:524),对该二值图逆时针旋转45°角,比较旋转前后的图像和傅里叶变换频谱。 三、实验设备、环境 计算机 四、实验原理 1、图像平滑算法 (1) 简单平均法:

设某像素的灰度值为,迭加噪声后,一幅含噪声的图像可表示为 现取以为中心的邻域S ——NN 方形窗口,在S 域内进行局部平均,得 式中,N 的平方为窗口内像素总数。令 ,则 式中,加权函数 (2)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的信号处理方法。中值滤波器在1971 年由J.w.Jukey 首先提出并应用在一维信号处理技术(时间序列分析)中,后来被二维图象信号处理技术所引用。中值滤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克服线性滤波器如最小均方滤波、均直滤波等带来的图象细节模糊,而且对滤除脉冲干扰及图象扫描噪声最为有效。由于在实际运算过程中不需要图象的统计特征,因此这也带来不少方便。但是对于一些细节多,特别是点、线、尖顶细节多的图象不宜采用中值滤波。中值滤波一般采用一个含有奇数个点的滑动窗口,将窗口中各点灰度值的中值来替代值定点(一般是窗口的中心点)的灰度值。对于奇数个元素,中值是指按大小排序后,中间的数值;对于偶数个元素,中值是指排序后中间两个元素灰度值的平均值。 一般选用3*3或5*5窗口,形状可分为方形或十字形,如下图所示。 (a) 方形 (b) 十字形 图2-1 二维中值滤波窗口形状 二维中值滤波可表示为

静摩擦力的探究实验报告完整版

本科生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课程论文题目:静摩擦力的探究 姓名:黄珊 学号: 2014000135 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物理行知班 任课教师:王凤兰

实验六静摩擦力研究 实验目的观察最大静摩擦力现象、加强对最大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实验器材朗威DISLab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摩擦块、摩擦台 实验原理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两物体之间会出现一种阻碍运动趋势的力,即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极限值叫做最大静 摩擦力。 实验步骤 1、将力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 2、调节传感器窗口为“示波”显示; 3、摩擦块放置在摩擦台上,用细线连接传感器的测钩与小车,将摩擦台 (底部垫上鼠标垫作为摩擦块)用手控制。代替摩擦台与电机转轴连 接; 4、点击“停止”在下面实验图像所示的实验图线上找到代表静摩擦力及 最大静摩擦力的部分。 5、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拉动小车过程中受力情况。 6、改变配重块的质量,重复实验,观察获得的图线与图像的区别。 实验图像 实验分析在实验的过程中,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在图像刚开始上升的过程中,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小于摩擦力,物体保持静止的状态,所以,在此段过程中,小车受到静摩擦力。当小车刚好要运动时,曲线的高度达到最大值处,此处为物体所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之后的过程中,物体受到动摩擦力,且数值保持不变。 误差分析在实验的过程中,小车的运动有点不好控制。对实验会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总结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到的外力有关,大小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最大静摩擦力是指物体刚要出现相对运动还未出现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同等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

滑动轴承实验报告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测量轴承的径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2、观察径向滑动轴承液体动压润滑油膜的形成过程和现象。 3、观察载荷和转速改变时的油膜压力的变化情况。 4、观察径向滑动轴承油膜的轴向压力分布情况。 5、测定和绘制径向滑动轴承径向油膜压力曲线,求轴承的承载能力。 6、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f 的测量方法和摩擦特性曲线λ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滑动轴承实验台 三、实验原理 1、油膜压力的测量 轴承实验台结构如图1所示,它主要包括:调速电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和实验轴承箱等部分组成。 在轴承承载区的中央平面上,沿径向钻有8个直径为1mm 的小孔。各孔间隔为 22.50,每个小孔分别联接一个压力表。在承载区内的径向压力可通过相应的压力表直接读出。 将轴径直径(d=60mm )按比例绘在纸上,将1~8个压力表读数按比例相应标出。(建议压力以1cm 代表5kgf/cm 2)将压力向量连成一条光滑曲线,即得到轴承中央剖面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同理,读出第4和第8个压力表示数,由于轴向两端端泄影响,两端压力为零。光滑连结0‘,8’,4‘,8’和0‘各点,即得到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图1 轴承实验台结构图 1、操纵面板 2、电机 3、三角带 4、轴向油压传感器接头 5、外加载荷传感器 6、螺旋加载杆 7、摩擦力传感器测力装置 8、径向油压传感器(8只) 9、传感器 支撑板 10、主轴 11、主轴瓦 12、主轴箱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电气课件中调试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

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欧宇涵 914000720206 周竹青 914000720215 学院教育实验学院 指导老师蔡晨晓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构建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研究阻、容参数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3、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计算其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 完成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电路模拟实验,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1)比例环节 图1-1 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图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s U s U i O =)()(,其中1 2R R K =,参数取R 2=200K ,R 1=100K 。 步骤: 1、连接好实验台,按上图接好线。 2、调节阶跃信号幅值(用万用表测),此处以1V 为例。调节完成后恢复初始。 3、Ui 接阶跃信号、Uo 接IN 采集信号。 4、打开上端软件,设置采集速率为“1800uS”,取消“自动采集”选项。 5、点击上端软件“开始”按键,随后向上拨动阶跃信号开关,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2 比例环节阶跃响应

(2)积分环节 图1-3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S T V V I I O 1 -=,其中T I =RC ,参数取R=100K ,C=0.1μf 。 步骤:同比例环节,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4 积分环节阶跃响应 (3)微分环节 图1-5 微分环节模拟电路图 200K R V I Vo C 2C R 1 V I Vo 200K

滑动窗口实验

计算机通信网络实验 滑动窗口实验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2年11月14日

一、实验目的 实现一个滑动窗口协议的数据传送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实现技术。 二、原理简介 (1)窗口机制 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任意时刻,发送方都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发送的帧的序号,称为发送窗口;同时,接收方也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接收的帧的序号,称为接收窗口。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序号的上下界不一定要一样,甚至大小也可以不同。不同的滑动窗口协议窗口大小一般不同。 发送方窗口内的序列号代表了那些已经被发送,但是还没有被确认的帧,或者是那些可以被发送的帧。 (2)1比特滑动窗口协议 当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大小固定为1时,滑动窗口协议退化为停等协议(stop-and-wait)。该协议规定发送方每发送一帧后就要停下来,等待接收方已正确接收的确认(acknowledgement)返回后才能继续发送下一帧。由于接收方需要判断接收到的帧是新发的帧还是重新发送的帧,因此发送方要为每一个帧加一个序号。由于停等协议规定只有一帧完全发送成功后才能发送新的帧,因而只用一比特来编号就够了。

(3)后退n协议 由于停等协议要为每一个帧进行确认后才继续发送下一帧,大大降低了信道利用率,因此又提出了后退n协议。后退n协议中,发送方在发完一个数据帧后,不停下来等待应答帧,而是连续发送若干个数据帧,即使在连续发送过程中收到了接收方发来的应答帧,也可以继续发送,且发送方在每发送完一个数据帧时都要设置超时定时器,只要在所设置的超时时间内仍收到确认帧,就要重发相应的数据帧。如:当发送方发送了N个帧后,若发现该N帧的前一个帧在计时器超时后仍未返回其确认信息,则该帧被判为出错或丢失,此时发送方就不得不重新发送出错帧及其后的N帧。 三、实验步骤 1.编写滑动窗口协议的实现程序; 2.在模拟实现,调试并运行自己编写的协议实现程序; 3.了解协议的工作轨迹,如出现异常情况,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原因分析。 四、实验过程 1、程序功能及设计思路 功能概述: 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代表A站、B站。先由客户端输入服务器IP地址,然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在服务器中可以自行设置发送窗口的大小(如果需要实现的是停等式协议,那么就将发送窗口设为1),设置完后,服务器开始向客户端根据滑动窗口(停等式)的协议规定发送数据帧,同时启动计时器,客户端收到数据帧后马上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帧,服务器如果没有及时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帧,就要返回到出错的地方进行重发。 实现滑动窗口协议的算法: 发送端: 1、socket初始化,绑定端口,监听,接受连接; 2、设置发送窗口大小winsize; 3、启动定时器,设置时间为0.2s*winsize; 4、组帧并发送数据,即设置序号SN、数据data、长度msglen,之后发送一个窗口中的帧,每发送一个数据SN++;若发送完毕,则执行第6步; 5、接收确认帧,每收到一个正确的确认帧,则改变滑动窗口上下限,若正确接收所有确认帧,则关闭定时器,返回第3步;若接收超时或有确认帧丢失,则SN=right_number,返回第3步; 6、关闭socket,重新建立新的进程,等待下一个连接,返回第2步。 接收端: 1、socket初始化,连接服务器; 2、接收数据帧,将data存入缓存recvBuf,RN=SN+1; 3、发送确认帧,若接收完毕,则关闭socket,否则返回第二步。 实现停等式协议的算法: 和上述滑动窗口协议的算法类似,只需在发送端的第二步中将发送窗口大小winsize设置为1即可。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3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实验原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描绘平抛轨迹,求平抛初速度:利用2 2 1 gt y=求 出时间 g y t 2 =,代入 t x = υ求初速度,表达式为: y g x 2 = υ 实验器材演示面板、铝质导轨、接球槽、钢球、重锤、塑料磁条、白纸、复写纸等; 实验步骤①调整面板:调整支脚螺丝,使面板竖直(重锤线与面板竖直刻度线平行); ②调节导轨:调节铝质导轨,使导轨末端水平(在导轨末端放上小球不 至于滚动); ③压纸:将A4白纸边缘紧贴着面板的刻度线,上面叠放复写纸,再用 塑料磁条压在面板上; ④放球:从斜面导轨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使钢球落在接球槽 内; ⑤印点:小球落点通过复写纸印在白纸上,注意区分落点与滚动印迹点; ⑥移槽:将接球槽逐次下移(或上移),再次释放小球,便在白纸上打 下一系列斑点; ⑦重复:将白纸翻面再重复实验一次; 数据处理①取下白纸,沿边线绘x轴和y轴; ②测量各斑点到x轴的距离,记为y; 到y轴的距离,记为x;填入表格 ③用平滑的曲线拟合各个斑点; ④如果轨迹是抛物线,则两坐标满足 关系式y=ax2, ⑤用公式计算初速度 y/cm x/cm 误差分析

3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作业与测试 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A.斜槽轨道必须光滑B.斜槽水平轨道必须水平 C.每次要平衡摩擦力D.小球每次应从斜槽同一高度释放 2.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小球每次滚下的初始位置不同,则正确的是()A.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不同B.小球每次做不同的抛物线运动 C.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每次均不同D.小球通过相同的水平位移所用时间均不同3.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正确的是()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不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记录小球位置用的木条(或凹槽)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E.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或方格纸)相触 F.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4.某同学设计一个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每 次让小球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滚下,并用可以调高调低的水平板 和复写纸记录钢球的落点,根据实验装置,如何探究钢球水平分速度的特点?实验需要什么器材?请说明实验步骤? 5. 某同学以方格白板为背景,用数码相机拍摄小球做平抛运动 的几张连续照片如图所示,如果相机每隔T时间拍一张,白板 中方格的边长为L,由图中计算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是多 少?小球从距离a点上方向多高的地方水平抛出?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2011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机械设计教研室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机械设计现场认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回答问题 1.螺纹的类型有、、、、螺纹联接的类型有、、、。螺纹联接的防松有、、, 2.键联接的类型有、。花键联接的类型有、。 3.普通V带的型号有。V带轮的结构型式有、、、。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有、、。4.链传动的型式有、、。5.齿轮的结构型式有、、。 6.蜗轮的结构型式有、、、。7.滑动轴承按其所承受载荷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有、、、、。8.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及其代号有、、、、、、、、、。滚动轴承的内圈的轴向固定方法有、、、。滚动轴承外圈的轴向固定方法有、、、。滚动轴承的密封形式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密封两种,接触式密封有、两种。非接触式密封有、两种。 9.联轴器可分为、、三大类。 刚性联轴器的型式有、、、、、。 10.离合器的类型有、、、、 、。 11.轴按承载类型有、、。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方式有。 轴上零件的周向固定方式有。12.按照所受载荷的不同,弹簧可分为、、、。

带传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三、带传动实验参数 1. 带的种类(V带、圆带、三角带)。 2. 预紧力:2F01= N;2F02= N。 3. 带轮基准直径:d1= mm ;d2= mm 4.测力杆力臂长:L1=L2= mm 5.测力杆刚性系数:K1=K2= N/格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 五、绘制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参数 轴颈直径d=mm;轴承宽度B=mm 润滑油动力粘度η=P a s ;润滑油温度t=C 四、实验数据记录 油膜压力测试 转速n = rpm;负载F = N; 五、绘制径向、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1.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2.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南理工 机械院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页眉 实验1 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 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 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 a.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 b.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 页脚 页眉

,阶跃响应波形:电容值c.4.4uF 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2.一稳态终值U(∞)(V)时间常数T(s) 电容值c(uF)理论值实际值实际值理论值0.50 2.87 1.0 0.51 2.90 1.07 2.90 2.2 2.87 1.02 2.06 2.90 2.87 4.4 2.24 元器件实测参数=505kU= -2.87V R? R=496k? =500kR?2o1r其中 T?RC2U(?)??(R/R)U rc21页脚 页眉 误差原因分析: 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

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 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 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 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 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 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 页脚 页眉 ,阶跃响应波形:0.7c.阻尼比为

,阶跃响应波形:阻尼比为1.0d. 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4.二ξR(?)峰值时间U(t) 调整时间稳态终值超调(%)震荡次数pow M()t)t(s V()(s UV)N psps6 62.7 2.8 0.3 0.1 2.95 454k 4.8 1 0.5 0.5 3.3 52.9k 2.95 11.9 0.4 1 0.7 0.3 0.4 24.6k 3.0 2.7 2.92 1.0 1.0 2.98 1.0 2.97k 2.98 页脚 页眉 四、回答问题

滚动轴承实验

滚动轴承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得 1、测定与绘制滑动轴承径向油膜压力曲线,求轴承得承载能力。 2、观察载荷与转速改变时油膜压力得变化情况。 3、观察径向滑动轴承油膜得轴向压力分布情况。 4、了解径向滑动轴承得摩擦系数f 得测量方法与摩擦特性曲线得绘制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左、右滚动轴承座可轴向移动,各装有轴向载荷传感器,可通过电脑或数显测试并计算单个滚动轴承轴向载荷与总轴向载荷得关系; 2.右滚动轴承上装有8 个径向载荷传感器,可通过计算机或操作面板显示测绘滚动轴承在轴向、径向载荷作用下轴承径向载荷分布变化情况; 3.通过电脑直接测量滚子对外圈得压力及变化情况,绘制滚动体受载荷变化曲线。 三、实验设备 1、 ZQGZ滚动轴承实验台 2、滚动轴承:圆锥滚子轴承30310 深沟球轴承 6310 3、可移动得滚动轴承座:1对; 4、滚动轴承、径向加载装置:1套; (作用点位置可在0~180mm内任意调节); 5、滚动轴承径向载荷传感器:精度等级:0、05 量程:10000N,1个/台; 6、轴向载荷传感器:量程:5000N,2个/台; 四、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 1、滚动轴承径向载荷分布及变化实验;测试在总轴向与径向载荷作用下,滚动轴承径向载荷分布及变化情况,并作出载荷分布曲线。 2、注意事项 a)选定一对实验轴承,本实验装置提供向心球轴承与圆锥滚子轴承,每一种 轴承有大小型号各一种出厂已装配好可任选一台、 b)实验前首先调整好左右轴向受力支撑(称重传感器支座)位置,使端盖外伸 与传感器刚好接触、 c)静态实验需调节加载支座,使加载力得方向保持在一定角度,并保持空载。 d)将测力及传感器得检测点一一接至检测系统对应得接口 e)打开电源,使检测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f)将检测系统与PC 机串行口相连,并打开分析界面、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成绩:《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12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仿真实验一、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G(s)?10 s2?5s?25借助MATLAB和Simulink完成以下要求:(1) 把G(s)转换成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 num1=[10]; >> den1=[1 5 25]; >> sys1=tf(num1,den1) 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于极点都在左半平面,所以开环系统稳定。(2) 计算闭环特征根并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闭环系统在0~10秒内的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分别绘出响应曲线。>> num=[10];den=[1,5,35]; >>

sys=tf(num,den); >> t=[0::10]; >> [y,t]=step(sys,t); >> plot(t,y),grid >> xlabel(‘time(s)’) >> ylabel(‘output’) >> hold on; >> [y1,x1,t]=impulse(num,den,t); >> plot(t,y1,’:’),grid (3) 当系统输入r(t)?sin5t时,运用Simulink搭建系统并仿真,用示波器观察系统的输出,绘出响应曲线。曲线:二、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6s3?26s2?6s?20G(s)?4频率范围??[,100] s?3s3?4s2?2s?2 绘制频率响应曲线,包括Bode图和幅相曲线。>>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bode(sys,{,100}) >> grid on >> clear; >>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z , p , k] = tf2zp(num, den); >> nyquist(sys) 根据Nyquist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