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梁山必然招安的六大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梁山必然招安的六大理由
自《水浒传》问世以来,人们对其中招安情节的异议就没有停止过。
金圣叹为了不让宋江的招安得逞,直接把《水浒传》给腰斩了,把书中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删掉,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捕杀的情节以结束全书;毛主席当年评水浒也否定了招安,把宋江斥为投降派。
然而《水浒传》作为一部小说,有其自身的情节设臵和逻辑线索,人物发展的命运不能由读者的喜恶来决定应不应该这样。
根据《水浒传》文本,笔者以为,梁山最后接受招安实为一种必然。
一、梁山上好汉来源复杂,派系林立,小集团众多。
以宋江为首的,包括花荣,吴用,朱仝,雷横、戴宗、李逵等人的宋江派系,加上各个依附的小派系,可谓梁山最大的派系。
第二个便是鲁智深的三山系统(二龙山、桃花山、少华山)主要成员有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周通、李忠等。
上山较早晁盖、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等组成了梁山第三大派系。
此外还有以关胜、秦明、呼延灼、张清等人为主的降将派系,卢俊义、燕青、杨雄、石秀等人组成的卢俊义派系等等。
虽说上山后都是弟兄,在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是因为上山前的经历各不相同,108人聚齐后,相互之间也难免会有亲疏不同。
这些大派系小集团凑在一起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喝酒打仗时还好,一旦在决策时意见不一致时,由于利益不同,各集团的裂痕便会显
现出来,久而久之,必然会对整个梁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由于小集团的存在,好汉们的义也只能局限于自己圈子里的那几个人身上了。
由此发展下去,如若不接受招安,在失去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大哥之后,梁山发生内乱也未可知。
二、梁山只是一个帮会而非政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纲领。
如果梁山不接受招安,那么只能和大宋死磕到底,这样的话,凭那区区几万人马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要壮大军队,壮大军队又必须要发动群众,发动群众必须要有一套令人向往并信服的理论。
然而梁山恰恰就缺这个。
梁山虽然体系完备,秩序井然,但说到底仍旧不过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匪窝,或者叫做帮会,而没有形成一个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政党。
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初级的打抢劫掠为生存根基,无法在政治和军事上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大部分首领每日“大秤分鱼肉,小秤分金银”便以为快活逍遥了,并希望这样长久地过下去,打仗也大都是已守为主,几次外出攻城也是打完就跑的游击战术,即使打了胜仗,除了一车车的战利品,并没有借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因而,本质上梁山仍旧是匪帮意识为主的。
当然,山寨前还是飘着一副杏黄色的“替天行道”的大旗的,但这四个字意蕴过于丰富,失于明确,最主要的,看不出和广大黎民的切身利益有何直接的关联。
而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太平天国甚至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最后都归于失败,但其闹的动静都远远大过梁山。
如果不接受招安,仅凭那面杏黄大旗是走不了多远的。
三、梁山的座次建立在鬼神迷信的基础之上,且体制相对死板,
影响团队活力及效率。
梁山大小头领108号,虽都以兄弟相称,但为便于发号施令,还是要排出个一二三四。
于是宋江便借着九天玄女的名号,演了一出石碣受天文的把戏。
显然,这是宋江等人要用“天意”捂住众好汉的嘴,让他们无条件地接受这个排名。
但梁山上的这些好汉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有几个真心实意信鬼神的呢?于是,对排名的方式怀疑,对自己座次的不满,都憋在了心里,这无疑成为梁山一个潜在的信任危机。
况且,这种排座次的方法虽然看上去简单快捷,却极不利于梁山组织的长远发展。
这种座次一旦排定,便无法更改,因为是天意。
那么大小头领安于其位,绝了升迁调动的念想,底下的众多喽啰更是可怜,无论他们多么优秀,立下多少战功,最多也不过得个109的编号。
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时间一久,这种僵硬的体制便会使很多人失掉积极性,继而影响到整个梁山的活力与发展。
四、许多分成员并不是真心投奔山寨,而是不得已才上山,委身山上不过权宜之计。
朝廷的官军降将在梁山头领中占据很大比例,而且地位一般都比较高,比如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等人,排名都很靠前,他们投降并非真的要入山为寇,而是明哲保身,等哪天回去官复原职。
因为宋江在劝降他们时便给了他们希望“暂占水泊”、“专等招安”。
还有一些人是吴用等以计谋逼迫上山的,例如卢俊义、徐宁、肖让、金大坚、安道全、李应等,一些人甚至被害的家破人亡,心中不能说对梁山没有怨恨,因而不可能铁着心跟着入伙。
即使很多草莽土匪出身的好汉投奔梁山也不过是想找个大一点的靠山,而非决心一
反到底。
如此说来,梁山上并非都是“革命信念坚定”的好同志,大多数不过是把山寨当作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包括很多高干成员。
这样的群众基础自然不能维持久远,如果招安一直不能兑现,一些憋不住的降将们可能就要跳出来说话了,而之前结下的各种恩怨也会随着时间的发酵越来越浓,最终形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五、宋江从未生过反叛之心,一有机会,定会接受招安。
宋江一生死守“忠孝”二字,并且仕宦之心从未决绝,入山为寇后一直在寻求于朝廷谈判的筹码,与此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动作昭示自己忠于朝廷之意。
譬如,他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生擒高俅后又用大量金银将其送走,通过李师师、宿太尉打通关节,在皇帝面前和朝中营造招安舆论等。
在数败官军之后,宋江终于攒足了同朝廷谈判的筹码,便顺理成章地将招安事宜拿到台面上讲。
既然大哥铁了心要招安,又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那门梁山归顺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六、以当时世人的眼光来看,招安实为梁山众好汉的最佳出路。
盘踞梁山水泊,与官军誓死血战到底固然可歌可泣,壮烈不已,但这都是旁观者将自己的一腔英雄豪气,寄托于梁山众人身上一厢情愿的想法。
设身处地地想,在处处都是封建伦理观念的社会,谁愿意背着强盗草寇的骂名终其一生。
现在有了重新被官方承认和社会接纳的机会,谁不愿意去“从良”呢?梁山中最坚定的造反派无非林冲、武松、鲁智深几个了。
他们是因为受到权臣的迫害太深,因而对整个官僚系统以及朝廷为代表的正统社会产生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情绪,但在被迫害之前,林冲为禁军教头,武松为县里的都头,鲁智深为经略府提辖,都曾算是“体制内”的人,他们当时也确是
以此为荣的,上山后,人们出于尊敬还是以职位称呼他们,如林教头、武都头、鲁提辖等,他们也并未反对。
所以没有谁对当官、对社会有着天然的仇恨。
宋江招安一面为自己声名着想,更多的还是为众兄弟的身家性命和前途精心谋划。
不招安无非两种结果,要么哪一天被官军全部剿灭,要么在山间水泊终老一生。
无论哪一种都是到死摆脱不了草寇的恶名,堂堂七尺男儿躯,名尚且不能正,何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而这又是自古以来对男儿的最高期盼。
招安固然有风险,尤其是对好汉中的头领而言。
如有祸害,必然是宋江人等先扛着,久经江湖的宋江不会不清楚这一点。
但他更清楚,自己被杀,更多的兄弟也就有了更稳妥的活路。
由此来看,宋江招安,实为众兄弟福祉着想,不愧为一个好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