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与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与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与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与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关系的研

【摘要】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一直以来受到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关系的影响,旅游资源空间距离、供求关系、气候因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交通运输条件、文化因素以及政治因素是影响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的最主要的旅游地理因素。本文以山东省黄金周旅游客流量为研究对象,从以上旅游地理因素分析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的特点。

【关键词】短期旅游客流;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山东省黄金周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当今最热门的发展最快的第三产业。人们都希望在工作之余选取节假日外出旅游,比如中国的“五一”、“十一”、“春节”七天长假,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三天小长假等,因公众假日以及各地的旅游庆祝活动等发展起来的短期旅游占据我国旅游市场中的绝大部分,其影响地位不言而喻。短期旅游受到旅游地理结构因素中的时空、信息、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本文将以山东省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短期旅游客流数据来证明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与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的关系。

1.短期旅游客流客流时间分布定义

旅游客流量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旅游游客的动向和流量,动向是指游客根据自身的旅游动机以及经济水平从来源地向目的地流动的方向,而流量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游客流向统一旅游景区的数量。而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是指在较短的旅游假期内游客的动向和流量形成的时间分布特征。旅游客流量一般根据旅游的数量分为特大型旅游客流(>50万人)、大型旅游客流(20~50万人)、中型旅游客流量(10~20万人)、小型旅游客流量(5~10万人)。而根据游客的旅游动机可将旅游客流量分为旅游观光、商务、会议、走亲访友、休闲度假;根据旅游方式可将旅游客流分为带团游与散客游。旅游客流量在不同的时间段流向和流向差异性巨大,呈现不均衡的特点[1]。在高中地理选修三《现代旅游》一章中提到,我国的的旅游资源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巨大的差异性,而短期旅游客流量和时间分布与旅游资源的本身地理位置、特性以及假期时间长短有关。

2.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定义

区域地理的差异性造就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旅游地理资源,而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是指某一个地区旅游地理客源在相对的旅游空间中的集聚程度和集聚特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原理中将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关事物看做具有相互反作用的有机复合体,这个复合整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综合性特征,研究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形态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为创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2]。在高中地理选修三《现代旅游与区域发展的意义》一节中提到,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与现代旅游息息相关,旅游地理空间结构越协调,该地区的旅游客流量就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呈现正比例相关,从而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短期旅游客流时间分布与区域旅游地理空间结构的关系

3.1案例时段选择

山东省作为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东邻黄海、渤海,是黄河的中下游,与日本、朝鲜、韩国等隔海相望,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绕者渤海湾,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在高中地理选修三《我国的旅游资源》一节中提到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要沿海城市,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源之一,境内蕴含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山东省境内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历史人文类景观6类(大汶口遗址、曲阜孔子庙、孟庙、岱庙、灵岩寺等)、地文景观类10

种(泰山、崂山等)、水域风光景观5类(黄河、大明湖、天鹅湖、趵突泉、蓬莱云海等)、生物景观5类(菏泽牡丹、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等)。地本文选取山东省旅游资源为例,由于山东省境内平原多,山地少,水路、陆路、航空等交通条件非常发达,因此山东省旅游者的客源集散地与当地的旅游景区相关联。本次研究将选取泰安泰山景区、曲阜三孔、蓬莱阁旅游区、济南天下第一泉、临沂市沂蒙山景区等五处5A级旅游景点作为短期旅游客流量时间分布的调查对象,五处案例景区的景观特征比较,如表1所示,分析其与旅游空间地理结构的关系。

景区景观特色区位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m,被

誉为平原上的“天下第一山”

“五岳之首”位于泰安市中部,横亘在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

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

孔”,是全中国,乃至整个亚

洲儒家文化圈的文化圣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县,距省会济南有135千米,北靠泰山,西达兖州。

蓬莱阁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素有

“人间仙境”的美誉,景区内

有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

田横山、合海亭等景点处于山东半岛最北端,海岸线长86千米,濒临渤海、黄海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

右,是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位于济南市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光产

沂蒙山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重

点森林公园,素有“百里林海,

天然课堂”的美誉。

山东省中南部

3.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选取该五处景区在2009年“五一”“十一”假期至2013年“五一”、“十一”假期中总计有10次黄金周。山东山旅游度假信息中心对山东山辖区内黄金周的游客接待数量的进行综合性统计调查,并计算了山东省境内旅游接待规模效益。本次研究着重调阅出泰安泰山景区、曲阜三孔、蓬莱阁旅游区、济南天下第一泉、临沂市沂蒙山景区等五处5A级旅游景点的游客接待数量及经济效益。

研究方法:将每个景区内在黄金周的客流量时间分布指数设为G,(G为季节性强度偏读指数G index),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从该公式中可以明显看出,旅游客流量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化性和不均衡性,倘若G系数的取值空间在[-650/7,650/7],那么G<0表明黄金周前期为旅游客流量的高峰期和集中期,当G>0时说明黄金周后期是旅游客流量的高峰期和集中期,而当G=0时表示黄金周期间客流量呈现对称分布局面,黄金周期间客流量最集中。

3.3研究结果

泰安泰山景区、曲阜三孔、蓬莱阁旅游区、济南天下第一泉、临沂市沂蒙山景区等五处5A级旅游景点在每次的黄金周时段的旅游客流量时间分布呈现单峰型,每个选取案例中的客流量的高峰值与黄金周旅游客流内时间G值的差异较大,泰安泰山、临沂市沂蒙山、天

旅游资源分布

大理旅游资源分布 从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500个旅游资源点在大理州12个县市境内均有分布。其中,大理市拥有旅游资源点最多,为128个;其次是巍山和洱源,分别为52处和49处;再次是剑川、云龙、祥云、鹤庆、南涧、弥渡、宾川、永平、漾濞依次排序。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大理市资源密度最高,其次是巍山和洱源;再次是剑川、南涧、弥渡、鹤庆、祥云、漾濞、宾川、永平、云龙依次排序。因此,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大理市在全州12个县市中都位居第1位,且优势明显。根据大理州旅游资源的集聚状况和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整个大理州范围划分为5个旅游资源大区。 1、中部旅游资源区 中部旅游资源区范围为整个大理市,旅游资源分布密集,旅游基础设施完备,主要优 势旅游资源有苍山洱海自然风光、大理古城历史文化、喜洲白族村落、下关现代城市设施等,可开展山水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属于多功能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旅游形象的支撑性区域。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成熟且知名度高,既是大理州的旅游中心,也是滇西北的重要旅游区和云南省旅游发达地区之一。 2、东部旅游资源区 东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宾川、祥云2县,主要与楚雄州相连,交通条件优越,是大 理州的东大门。该区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宗教建筑与宗教文化,其中宾川鸡足山被称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可开展宗教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等,属于大理州佛教历史文化最为深厚和佛教文化遗迹较为集中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3、南部旅游资源区 南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南涧3县,既是大理南诏国的发祥地,保留有 完整的古城风貌,又拥有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时澜沧江上的小湾电站亦分布于此区。该区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彝族风情、巍山古城、道教建筑、民族风情、森林生态、水电奇观等,是云南省道教建筑、彝族风情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属于以民俗、宗教、水电为主体的大理南诏文化和水电工业旅游区,为大理州旅游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4、西部旅游资源区 西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云龙、漾濞、永平3县,东接苍山西坡,西邻澜沧江,高山 与深谷相间,拥有诺邓村、天池、宝台山、曲峒小镇、石门关、苍山西坡大花园等景区,适合于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科考探险旅游,属于地文景观、河流风光、动植物资源交错分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为大理州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5、北部旅游资源区 北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鹤庆、剑川、洱源三县,并与丽江市、怒江州接壤,是经丽江、迪庆抵达西藏至印度的北大门,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水域风光、宗教建筑、温泉资源、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摘要]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关键词]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江西省 不同学科体系对空间结构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吴晋峰,200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和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空间结构乃至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加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省在过去的近30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正向旅游强省迈进,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从区域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并提出了优化模式和优化措施,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并归纳了多种空间结构描述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应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64)、伦德格伦(Lundgren,1973)、密奥塞克(Miossee,1976)和格奥门森(Gormsen,1981)从区位论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心;伦德格伦(Lundgren,1973)、赫尔斯(Hills)、伦德格伦(Lundrgen,1977)和布里顿(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例如,韦弗(Weaver,1998)利用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格、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案例研究;前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篇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篇Tourism resources survey report model 编订:JinTai College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 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 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 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 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第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书 2、篇章2:第南通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文档 3、篇章3:2020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例 篇章1:第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书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 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服务与管理工作有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经由思考和凝练,形成毕业论文

的研究主题和范围,为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拓宽视野,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要求: ⑴ 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类型组合匹配、组成结构和功能价值等,并对其进行评价。 ⑵ 以花溪公园旅游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景点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以期能有效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塑造高原明珠——花溪公园的特色空间形象,为其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花溪公园独特的喀什特地形地貌得到全方位的绽放。 ⑶ 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9)标准。 ⑷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⑸ 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1、花溪公园概况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33121.html,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作者:孙杨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6期 [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其实质上是旅游生产系统的空间投影,反映了不同地区旅游系统发展绩效的差异。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 展调整到最佳状态。本文整理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将其进行了系统的 归纳,并逐一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产业基础和保障。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从空间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旅游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先后提出、归纳了多种旅游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和地理学方法,并将一些经典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型应用到旅游研究中来。旅游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Christaller、Lundgren、Miossec和Gormsen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对区域旅游业的布局模式、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Lundgren、Hills、Lundrgen和Britton建立了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增长极理论是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在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提出,佩鲁认为增长极往往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空间演化模式和旅游产业集群两方面。 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1 研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 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 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 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

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Miossec(1976)和Gormsen[10](1981) 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 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Mitchell and 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 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此表。我是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硕士研究生张彩霞,毕业论文是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首先需要建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请您按您认为的重要程度给指标打分,看以下指标是否合理,并不当之处请修改指正! 您的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研究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 请您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 “重要”—9 “较重要”—7 “一般重要”—5 “较不重要”—3 “不重要”—1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重要程度打分 旅游节点 旅游吸引物 景点密集度7 景点的主次、配景和游赏序列组织7 景点美感度9 景点的异质性与互补度9 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景观相协调9 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集散中心的布局与功能9 休憩场所布局7 购物场所布局7 住宿设施完备程度9 餐饮设施完备程度9 通讯便捷度7 其他公共服务点(洗手间、医疗点等) 5 旅游线路旅游交通 可进入性9 街道的围合性 5 区内标识系统可识别度 5 交通便捷度7 游线组织 游道组织的合理性7 一级景点与二级景点之间的尺度 5 游线与其他类线路的关系 5 旅游域面 旅游区 景观多样性7 功能分区 5 绿化覆盖率7 活动内容丰富程度7 人地协调性 5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9 旅游氛围 环境容量7 旅游主题感知 5 当地居民友好程度 5 当地特色元素的融入7 1.您认为上表对这些指标的分类是否合理?(B ) A.非常合理 B.基本合理 C.需进行适当调整 D.完全不合理如存在不合理之处,您认为应该如何调整?(为方便您也可用批注在原表处增加或修改)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在总面积15.6万km2的三晋大地上,高山谷、山地森林、飞瀑流泉祠堂庙宇、宫观楼台、人遗址、古风古貌、珍禽稀、名院名城、奇观洞,几乎能想得到的景观类资源,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寻的到。山西的游资源用博大精深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地上地下,开的未开发的诸多旅游资,常常令身在其中的三人都瞠目结舌。 1源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山西的旅游源虽囊括万千,总量繁,种类齐全,但是随今年来对三晋旅游资源的发利用,加之政策的引导,山旅游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由于山西的南北文化差和地文景观的分布状况,以及西的地形地貌特色,近年来在旅规划开发中形成以下六大主要特旅游区。晋北宗教古建游;晋中晋文化古城游;晋南寻觅祖游;黄河文明;晋东南太行风情;红色经典游。 2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景奇异 在山西旅游,不仅是次身心的休憩,更是次精神的沐浴。山西囊了远古先民到近现代不同期的历史名人遗迹遗址历史重大事件的遗址、著名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产也是从北到南遍布全省,民间戏、音乐、舞蹈、美术、曲艺,别具三晋风格。因此在三晋旅也是学习祖国历史文化的过。煤炭化工业在山西对第一的产业地位让人觉得山西就是一被烟煤熏黑四壁封闭的古院落殊不知,山西其实有多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很难寻到的奇观美景。宁武天池在海1771m的高地上波涟漪,犹

如天上瑶台太行大峡谷原生态自然景观犹如始峡谷林地,北武当集泰山雄、恒山奇、华山险、庐秀、黄山幽的特点于身。 3独特的地理分界 山西行政区划北部为万里长城的一,西部及南部一段为亲河黄河,东不及南部东段为太山。这样独特的地理分不仅将山西包的严严实实,而且这大地理界线本身也知名度极高的旅游资源。长城山西境内的多处古关隘如娘子、雁门关、平型关、偏关是古代及近现代军事重的关口。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估 4.1有利因素析 山西旅游资源量大、类型多。除了海洋、沙漠、屿等元素外,一般认为的游景观在山西均有发现。各种旅游源遍布全省,山西是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游资源从人文和自两个角度看主要包括如下资源型。自然风景类型历史名山、峡谷陉道森林、高山草甸、溶洞、湖泊泉水、瀑布、温泉、河流、暑型气温、珍惜自然观;人文景观类型有寺观祠庙、石、长城、古代民居、古代陵墓、史名城、古人类遗址、化纪念地、名人故居或遗迹、今战场遗址、博物、现代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就景、名特产市场及其作坊、地方戏曲艺及其形成演出原地、珍稀人文观。 资源的年代远,更具参观科研价值。山有一大批旅游资源是历史上形成的,能直观的反映当时的政、经济、文化风貌,不仅有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更能满足广游客追求原滋原味的理需求。大同的云冈石是

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完善研讨

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完善研讨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促进周边地区发展的倍增器。中原经济区范围很广,包括以河南为中心,涉及周边地区的广大区域。它将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与此同时,郑西高铁的开通成为了一条连通中西部旅游的黄金线路。[1]2012年郑州至北京、至武汉的高铁将相继开通运营,未来3-5年郑州至太原、徐州、济南、合肥等地的高铁相继建成。米字型高铁交通框架形成后,将给中部地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带来机遇。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枢纽城市,郑州将在中部地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得处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可以相互依托,深度挖掘,推出精品。 二、河南省旅游资源概况与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 1、河南省旅游资源概况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自然因素、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该区域的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和空间分布状况。河南位于中原腹地,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得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河南有4大古都,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点的层次上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安阳、洛阳、焦作、南阳、商丘、郑州(开封)等城市;从线的层次上看,主要分布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沿线以及交汇之处;从面的层次上看,豫西北地区和中心区域是旅游资源集中地区,豫东南则分布较散。 2、河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与开发现状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山地多见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旅游资源开发格局明显:首先,旅游资源开发以沿黄地带为主,尤以郑汴洛一线的旅游发展最为迅速。这条主轴线成为河南旅游宣传和发展的主要核心,形成了西热东冷的发展状况。其次,城市的历史积淀影响了政府决策倾向。河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历史古都如安阳、开封、洛阳的发展,这些旅游城市交通状况、景点的配套设施等都相对完善。综合来看,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并未真正实现合理构建,在东西部之间以及重点城市与

黔西县旅游资源概述及空间分布

黔西县旅游资源概述及空间分布 一、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 位于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距黔西县城32千米,距大方县城45千米。百里杜鹃西起大方县百纳乡、普底乡,经黔西县金坡乡、仁和乡、红林乡,东至大方县黄泥乡,呈马蹄状连片分布,绵延50千米,宽1—3千米,总面积达125.8平方千米。百里杜鹃分布着马樱、鹅黄、百合、青莲、紫玉等37种杜鹃花,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4个,其花色品种之多,天然连片之大,可谓罕见的大自然遗产,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大花园”。景区内有植物160种,菌类131种,鸟类动物104种,兽类31种是一处春游踏青,赏花观鸟的游览胜地。属国家级旅游资源,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东风湖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南部,321国道公路旁,因修建东风水电站而形成。湖区总长62千米,宽度60—1000米之间,湖水面积近20平方千米。湖水清澄,倒影沉碧,宁静秀丽,两岸峰壁险峻,气势恢弘,且多瀑布山泉跌落湖中,是千里乌江上最美的崖壁画廊。景区交通方便,距省城贵阳80千米,距黔西城33千米,水路连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形成贵阳西部风光一绝。景区主要景点有号称“小织金洞”的溶洞奇观八仙洞,天下第一大座佛水西座佛(罗汉山),金庸先生题名的天竹峰,人面狮身、天鹅戏水、红运天书、大鹏展翅、天蟾静卧、灵猫戏鼠、水西姑娘、返老还童、哈冲燕城、省级旅游资源“苗族歌舞之乡”化屋苗寨和中国最高的双曲率薄拱坝东风水电站大坝等。属国家级旅游资源。 三、支嘎阿鲁湖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西南部与织金、大方、纳雍三县交界处,因修建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标志工程洪家渡水电站而形成。湖水面积80.57平方千米,干流水面长度85千米,是贵州高原最大的人工湖。景区距黔西县城28千米,距地区行署驻地毕节市区130千米,距省城贵阳145千米,距国家级风景区织金洞25千米,下游连接东风湖。水西湖融喀斯特山水风光于一体,属省级旅游资源,是打造精品旅游区的理想开发地。 四、六广湖旅游区 位于贵毕高等级公路旁,距省城贵阳70多千米,距黔西县城40多千米,属乌江渡库区的一部份。河岸山形奇特,古树奇石、拨萃奇观,分布有峡谷、峭壁、瀑布、溶洞。主要有省级旅游资源六广湖特大桥和一线天、龙泉阁、姐妹池、猴愁峡、刺猪洞、屯江苗寨、古胜城、武显台等景点。 五、索丰湖旅游区 位于贵毕高等级公路旁,因修建索丰营水电站而形成的峡谷型人工湖,距黔西县城30多千米,距省城贵阳80多千米。峡谷湖区集峭壁、瀑布、溶洞、古树、民族风情等众多景观为一体,风光旖旎。 六、沙坝河旅游区 距黔西县城12千米,距省城贵阳130千米,因修建火电厂用水水库而形成。流经永兴乡、甘棠乡、谷里镇,全长10.12千米,湖面开阔,多湖叉港湾,湖周植被良好,山势壮阔,湖水在山峦峰岭中随势而转,曲曲折折,九弯八拐,适宜开发休闲度假项目。 七、柯家海子天然岩溶湖泊群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城郊西南部9千米处,距省城贵阳126千米,是黔西

旅游景点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

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海之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 一.居延海空间结构分析 景观的空间结构通常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多样性和空间配置,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其变化是自然、社会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海景观空间结构的分析,一方面可为开展其景观功能与与景观动态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为进一步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景观演变机制及其景观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地理位置与周边地貌 此湖地处东经101度24分,北纬42度33分左右。 居延海所处的额济纳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最西端,属于我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下流地区,因此居延海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同时其湖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约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为古弱水的归宿地,因此居延海虽然受到黑河大量水源的供给,却地处沙漠边缘的戈壁洼地,这也从某种程度决定了该湖的水量和形状绝不会是固定的。具体来讲,现如今的居延海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在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个省区800多公里后,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两片戈壁洼地,形成东西两大湖泊,总称居延海。 值得一提的是,居延海地处的额济纳地区因直接受黑河流域灌溉,因此呈现出难得的绿洲地貌,而这些绿洲地貌与黑河的灌溉,使得居延海虽处于沙漠边缘,却能长期保持湖泊生态与湖泊空间结构。 (2)主要补给水源与地貌因素对居延海空间形状的影响 居延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黑河流域水源供给下所处的额济纳河,又因为居延海紧靠沙漠边缘地带的戈壁洼地,因此居延海的整体形状狭长弯曲,犹如新月。后来,其湖因各种原因(沙漠地貌影响、洼地形状变化、天气、季节、水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该湖的水量供给湖---额济纳湖水量减少,因此居延海湖面急剧缩小并分裂成了两个湖泊(西湖名噶顺诺尔,东湖名苏古诺尔),此后此湖的形状便开始漂移不定,湖面忽东忽西、忽南忽北,且时而大时而小,因此此湖曾一度干涸,这也恰恰说明了保持湖泊原本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此湖经过整治后,风景旖旎、美丽异常,受到诸多游客的欢迎及憧憬,这一点也恰恰为居延湖带来了旅游景点发展契机,此后一举发展为热门景点。 (3)居延海历史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分析(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居延海地处沙漠北缘、戈壁洼地,并直接受其水量供给河额济纳河的影响,这样的硬件条件直接决定了居延海“靠天吃饭”的特性。历史上的居延海曾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水量充足,周边水丰草美,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但毕竟居延海旁边还有沙漠倚邻而居,因此,居延海在周边沙漠干热环境的影响之下,逐渐呈现出水量减少的趋势。发展到1961年,该湖便一直被周边巴丹吉林沙漠的茫茫碱漠和荒沙覆盖,竟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 居延海干涸后,直接导致依靠居延海而生的绿洲生态和地区生态急剧恶化,后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居延海周边的生态,开启了大规模工作改道黑河水,使其汇入居延海,随着连年补水,该湖如今的居延海蓄水量达到了4720万立方米,并恢复了其周边生态。 整治建议:1.居延海虽地处额济纳绿洲地区,但紧靠沙漠北缘,且地处戈壁洼地,空间结构较为封闭,一旦沙漠环境恶化,将直接导致居延海及其周边生态系统崩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研究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除了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外,还要结合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有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将包括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等内容,本文从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独特。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础和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上关于吉林旅游的相关论文、以及《吉林导游》先关资料统计。 1.2方法 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 ,其 公式为: 式中:R 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 1 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 = 0 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 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 的值;a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n 为点状事物的数量。 旅游资源品位指标计算公式:

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

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 我国学者关于旅游度假区理论模式的探讨很少,但还是有人对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进行一定的总结,如天问(2000)按功能将旅游度假区分为入口区、度假中心区、康体健身区、户外活动区、文娱活动区、度假别墅区、维修区(各区功能见表5-7)。他关于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是上述国外几种功能分区理论模式的具体化,其中入口区和维修区可以统属于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是度假核心地区,康体健身区、度假中心区、户外活动区和文娱活动区属于吸引物集聚区。在实践中,度假别墅区、度假中心区一般紧紧相邻,甚至完全合并成一个组团。从天问的旅游度假功能分区中也可看出,康体休闲活动功能在旅游度假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5-7 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天问,2000) 分区活动功能 入口区接待、管理、停车、行搬运、安全检查 度假中心区信息中心、会议中心、商店、快餐厅、餐厅 康体健身区运动场、游泳池、海滩、户外体育比赛场 户外活动区通常具有风景优美的环境、视点和游览步道 文娱活动区舞厅、夜总会、酒吧、剧院和夜间娱乐场所 度假别墅区安静区,不受噪音的影响,布置在视野开阔的风景优美区 维修区储藏、机械、设备设施、工作人员住房 对于岛屿这种特殊的滨水旅游度假区,向明(2001)提出,岛屿规划中一般可以将功能区分五大块:游览观光区、生态保育区、娱乐区、休闲度假区、服务区(图5-3)。 图5-3 岛屿规划功能分区结构图(向明,2001)

蕾蕾(1998)分析了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情况,并分析归纳了其中共性。指出: 1、每个旅游度假区都规划出1个综合服务区,可以对应上冈恩模式中的服务社区; 2、每个旅游度假区都规划出1个度假别墅区,这与旅游度假区的功能特点是相一致的。旅游度假区是度假旅游者的短期居住地,旅游者希望能够体验他们在城市中难以得到的居住环境,因此度假别墅是度假区中较为理想的住宿设施。尽管旅游度假区有广泛的服务和娱乐设施,但是若没有旅游者居住,很多设施就会闲置起来,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如国外成熟的旅游度假区,其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住宿设施的收入; 3、除综合服务区和度假别墅区之外,其他功能分区主要是旅游吸引物的分区,一个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必须具有多种旅游吸引物才能吸引超过经营保本门槛人数的旅游者来度假; 4、每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都规划有高尔夫球场。大型旅游度假区有多种高档的住宿设施,来度假的旅游者也多为中产阶级及富豪和准富豪阶层,他们需要有高档的康体休闲活动设施,高尔夫球场是最合适的,也是最重要的康体设施。国外的大型旅游度假区都设有1个高尔夫球场,以至于澳大利亚的学者在探讨旅游度假区的概念时,提出高尔夫球场是判别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标准。 表5-8 我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简表(蕾蕾,1998,有改动) 度假区名称面积 (km2) 数量功能分区名称 金石滩13.6 7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地质景观游览区、国际 游艇俱乐部、游乐运动场、森林狩猎区、海上活动游览区 石老人10.8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海洋公园及海上游览区、 啤酒文化城、休闲健身区 太湖11.2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吴文化城、水上风情园、 桥岛风光区 太湖13.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水上活动区、康复中心佘山20.5 19 综合服务区、大众别墅区、乡野别墅区、高尔夫球场、佘山主景 区、农田观光区、水上漂流区、果林采摘区、环保教育区、生态 核心区、休闲垂钓区、植物赏析区、爱心动物园区、野营烧烤区、 主要入口区、快乐嘉年华、体育公园区、竞技比赛区、训练基地、 攀岩蹦极区 之江9.88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游乐购物区、大型淡水 沙滩浴场 武夷山12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水上活动区、游览娱乐区、休闲区、 武夷文化区 湄州岛13.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妈祖文化城、贸易中心南湖1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野生世界、娱乐购物区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旅游资源的形成 ——————情景导入先思考——————— 爱国志士吴迈曾写过一首有关桂林山水的诗词: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思考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桂林山水景观的成因。 提示:上述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自然地理条件 (1)对旅游资源的作用: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2)常见的自然地貌景观: ①火山地貌景观:冰岛的火山、我国的五大连池等。 ②花岗岩地貌景观:西岳华山、九华山等。 ③砂岩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武陵源风景区等。 ④山水组合景观:九寨沟、黄山等。 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作用: ①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对认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其文化内涵有重要影响。 ②对文化遗产的作用: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形成的旅游资源。 (2)体现:

①宏观方面:往往选择地理环境相对理想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②微观方面:人们在修建园林、寺院、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1.火山地貌景观 2.花岗岩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在我国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2)花岗岩山地地貌的形成:

(1)砂岩地貌景观的地位体现: (2)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在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两个特性:一是物质景象的组合性;二是审美属性。同时也正是由于多种物质景象巧妙地组合,产生了审美价值。如下图所示: 4.山水组合景观 山水组合景观往往能够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下图所示: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2.人类对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景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