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及一步扩大,但社会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为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就业心理,以利于高校改进教学方式,让本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促进就业发展。
我们北华大学09级行政管理2班的学生特组织本次调查,您也是我们的调查对,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谢谢您的合作。
就业形势与心理调查:
1.你的性别是:
A.男(40%)
B.女(60%)
2.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40%)
B.形势
正常(30%)
C.形势较好,就业正常(20%)
D.不了
解(10%)
3.你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50%)B,就业期望过高(30%)C.就业人数过多(10%)D.其他(10%)4.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20%)
B.先就业,后择业(40%)
C.不就业,继续深造(30%)
D.自主创业(10%)
5.当你选择工作时间,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民营企业(20%)
B.国营企业(40%)
C.外资企业(30%)
D.自主创业(10%)
6.你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因素是:
A.薪水(45%)
B.地理因素(10%)
C.行业前景(30%)
D.个人喜好(15%)
7.如果你选择先工作的原因是:
A.家庭贫困(40%)
B.对考研没把握(20%)
C.实现自我价值(20%)
D.其他(20%)
8.你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A.专业水平(40%)
B.心理素质(10%)
C.公关能力(20%)
D.道德素质(30%)
9.在求职的过程中你会选择哪个途径:
A.现场招聘会(70%)
B.上网(10%)
C.亲友介绍(10%)
D.报刊(10%)
10.请问你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那些证书比较重要:
A.英语四,六级证(30%)
B.计算机
等级证(30%)
C.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30%)
D.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10%)
11.你希望到哪工作:
A.经济文化中心(60%)
B.西部地区(5%)
C.一般的城市(30%)
D.出国(5%)
12.你对你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
A.1500一下(10%)
B.1500-2500(50%)
C.2500-3500(30%)
D.5000以上(10%)
调查报告
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就业岗位之间供求数量、供求结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论文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变、产业优化升级、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作为新增劳动力的青年的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估算,每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初次就业率在30%左右,2001年约34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则是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2006年达到90万人,2007年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1]。
在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
也有不少人都不了解就业,还有就是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不少人认为现在大学的证件都很重要,之所谓重要是因为能够给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个砝码,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以及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很重要,但是这些证书在一般的大学重视程度还不够
选择职业的观念很多人都只是看重的是收入,首先我觉得这份调查表就存在问题,当一种问题被关注时候就会被提上日程,从择业观念考虑的时候,没有问及价值观。
这主要是学校不太注重的原因;我们知道,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选择行业的时候,只有10%选择了自主创业;选择工作地点的55%以上的选择了经济开发区。
仅仅上面的这些问题表明:
一、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供求数量上的矛盾
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到2002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 [2]。
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专科生毕业至今,随着扩招规模加大,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
据这几年的招生数据推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年增幅23.1%;2003年212万,年增幅达46.2%的高峰;2003毕业生280万,年增幅32.1%;2005年340万,年增幅21.4%,此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3]。
而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信息来看,2010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但能够提供的岗位只有1200万个左右[4],供求缺口相当大。
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整个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仍会持续,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也没有显著的增加,催生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岗位需求数量上的供需矛盾。
二、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供求结构上的矛盾
一方面,由就业人群自身原因造成,即专业、学校、学历、性别等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就业形势看好的多为一些计算机、通讯、电子之类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历史、园艺、文学等长线专业其就业形势暗淡;长期提倡的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人才市场上被弃之一旁;名牌高校就业看好,一般院校就业紧张;高学历相对于低学历好找工作。
另一方面,由国家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因素造成,包括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管理模式、就业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流通渠道不畅,人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等等。
三、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预期与现实的矛盾
(一)预期岗位与现实环境的矛盾
这一矛盾包括工资额、工作所处区域、工作环境。
2009年底,教育部高等学生司对部分高等院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占比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5]。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平民化”,劳动力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必然下降趋势。
毕业生对投资回报率普遍有一种博弈心理,在期望值过高而不能实现时,对于必然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不能从“常态”角度承受,过分渲染严重性。
(二)就业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仍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管理痕迹。
政府没有与时具进的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就很难转入到个人就业实行市场竞争、自主择业的机制思路上来,很难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提供相对对称的供求信息及优质的就业服务上也会大打折扣。
从毕业生自身来看,部分人还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现状和自身条件,认为岗位须符合自己的学历文凭和需求,而不是去适应岗位,这种观念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必然要吃亏。
(三)岗位的预期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的矛盾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的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不少学校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足。
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也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预期与毕业生能力现实间的矛盾。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赖于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据统计,我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以增加80万个就业岗位[6],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
从政府的行为出发,各地政府必须履行职能,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贯彻到现实需求中,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政策保障。
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应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关注经济和社会形势,与时俱进,运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提高自身就业率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
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
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
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
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
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
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