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删节版)

资本论(删节版)
资本论(删节版)

资本论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格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工资就是劳动力价格或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条件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人格的物化:指人依赖一定的物质性存在而具有其对应的属性。如资本化下的资本家,资本竞争使资本投资行为的矛盾必然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人格。①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商品价值关系而得到表现的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4、物的人格化:价值这个概念就是产品经交易而具有的人格化。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②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5、资本主义占有规律:①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来继续无偿占有雇佣工人更多的剩余

劳动,以增殖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使原来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转变为资本家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②它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使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6、物化劳动: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物化劳动又称为对象化劳动,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或物化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就是人们应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生产出新产品。任何新产品,都是劳动与物相结合的结果。

7、资本积累:①资本家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②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迫使资本必需进行积累以扩大规模,因此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表明,工人的无酬劳动是资本积累的真正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会促进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又会加速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变,对工人阶级命运产生严

重影响。

8、资本主义有机构成:①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百分比来表示。②资本的技术构成指一定数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③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变化是影响工人阶级命运的重要因素。

二、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1、(序言)《资本论》体系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A.内容和结构:①《资本论》全书共3卷,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②《资本论》第1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共7篇25章。按照其中所包括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这7篇可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狭义劳动价值理论;第2部分由第2、3、4、5、6篇构成,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③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研究的起点。它既是《资本论》卷、篇、章的结构体系的起点,也是范畴结构体系和理论结构体系的起点。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价值增殖的秘密。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本身的来源和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论证了剥夺者被剥夺的历史必然性。

④《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共3篇21章,可分

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2部分由第2篇构成,阐述资本周转;第3部分由第3篇构成,阐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1、第2部分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

⑤《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共7篇52章,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第2篇和第3篇构成,这一部分阐述产业部门中剩余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利润)及其分配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生产价格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2部分,由第4、5、6篇构成,这一部分是对以上所述的利润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论述了商业资本所得的商业利润、借贷资本所得的利息和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价值的生产与分配。这是第3卷的总结,也是全书理论的总结。

B.方法:《资本论》的方法是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运用了数理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

2、(第一篇)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①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指物物交换过程中两种使用价值进行交换的关系或者比例。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对立性表现在: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范畴不同,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④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是以二者的分离为条件的,只有通过交换,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3、资本家为什么关注剩余价值以及资本家为什么希望价值和交换价值降低?

(1)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决定的。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关心的不是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的绝对价值,而是商品中包含的并由商品出售而实现的剩余价值。为此,资本家必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再按社会价值出售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最终会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不仅使商品价值量下降,而且最终会使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生产力越高,劳动力价值越是降低,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就越会增加,从而资本家从便宜的商品出售中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也就越会增多。

(3)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这就是为什么关心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4、(第一篇)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启示。

A.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销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变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媒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刻暴露得很明显。

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

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的运动,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而结果又会成为原因,于是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

只是从这个时候起,才开始出现不断重复的周期,它们的各个相继的阶段都为时数年,而且它们总是以一场普遍危机的爆发而告终,这场危机既是一个周期的终点,也是一个新周期的起点。

B.启示:(自由发挥)

必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监管,推进金融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等等。

5、马克思说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科技是否创造价值?(观点二选一即可)

A.按照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的观点,商品财富本身,必然也是物质财富与价值财富的统一。所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既然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也必然是创造价值财富的巨大源泉。按照马克思所提出和创立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理论判断,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学技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学技术一般要渗透到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要素之中,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不变的资本,所以,科学技术就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过是转移旧价值的手段而已。

B.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物化了的知识力量”,同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的最终物化一样,具有共同的本质特点:一是就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质规定性来说,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二是就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的量的规定性来说,“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三是就评价和计量商品价值所依据的劳动形态的规定性来说,都是“首先必须计算物化在这个商品中的劳动”;它同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一样,也是创造价值、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同质性劳动源泉。从事科学技术创造、发明

和应用研究的科技劳动,是相对于简单劳动而言的复杂劳动。由于“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多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6、马克思是如何回答“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

①商品怎样成为货币?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表现商品价值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其使用价值充当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价值的表现材料。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价值形式共同构成商品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扩大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从而使一种商品贵金属独立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

②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这是交换过程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对它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而对它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交换。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用来交换的商品必须满足别人的需要,在别人看来有用才行。因此,交换过程的矛盾要求一种商品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

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贵金属充当时,就成为货币。

③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是通过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等价形

式相结合而成为货币。

7、剩余价值和生产力的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其水平高低受两个条件制约:其一,生产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其二,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在生产力水平的不同阶段,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是不同的。在资

本主义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本家主要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来生产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在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下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成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8、试论述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⑴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

首先,由追加的剩余价值而形成的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追加资本的来源是工人创造的无酬劳动带来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把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的情况下,不论资本家是雇用原来的工人,还是雇用新的工人,问题的实质都不会有丝毫改变。工人阶级总是用这一年的剩余劳动创造下一年雇用追加劳动的资本。资本家已经积累的越多,就越能更多地积累。

⑵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而来的。

交换过程的各主体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因为在简单流通的基础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使每个人成为某种商品的所有者,这就是通过付出新的等价物,所以,对于那种还要进入流通的商品的所有权,就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而劳动则表现为最初的占有方式。

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在流通中成为占有他人劳动的基础。在流通中,只有通过自己的商品或劳动的转让,才能占有他人的商品,因而占有他人的劳动。

所以流通过程不过是商品所有者以等价物交换等价物的过程。因此,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直接占有其产品和等价交换其产品的规律。这一规律,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就表现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使劳动者变成了出卖劳动力的雇用工人。这就使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⑶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不是违反而是利用了商品生产规律。

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没有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相反是对价值规律的利用。无论是货币最初转化为资本,还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从单纯交换过程看,这些交换没有违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工人劳动力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由此可见,正是借助等价交换原则取得了工人劳动力商品,又借助等价交换实现了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不是违反而是利用了商品生产规律。

⑷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根本条件。

转变的根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生产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从这个时候起,每一个产品才一开始就是为卖而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因此,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9、马克思资本循环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过程。以产业资本为例,产业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在生产资本阶段,资本通过吸收剩余劳动而使自身发生增殖;其二,是商品售卖阶段,在这一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假如商品卖不掉,资本循环就不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马克思把这一阶段称为“惊险的跳跃”。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ppt.Convertor

资本论 第三卷 第三篇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趋势 第十三章规律本身 节选。原著有55段,节选了41段,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 P341/1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二、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种表现。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剩余价值率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生产力日益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三、利润率下降和 利润量增长同时并存 在商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商品总量中所包含的利润量会增大,这是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规律的另一种表现。 四、阻止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因素 起反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 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变得便宜;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劳动力价格便宜; 对外贸易的发展; 股份资本的增加 中国目前奢侈品销售价格构成: 原材料5%+加工成本6%+3奢侈品品牌附加值(一般是保留利润值)55%+广告与公关活动成本5%+旗舰店年度成本%+人力成本6%+政府关税、消费税、部分增值税等综合进口税率20%——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数据 世界奢侈品协会同时发布了2011最新报告,称中国内地去年的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预计中国将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利润率的变化趋势关系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外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者中引发了一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率在上升还是如马克思所说在下降的讨论高潮.。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不成立,因此争论很大

21世纪资本论

第一章收入和资本 ?概念的界定:资本不包换人力资本,约等于财富。 发达国家资本收入比约为5-6:人均国民收入3万欧元,人均国民财富18万欧元。当然,人均收入和资本掩盖了内部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资本存量大致可以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家庭资本以及企业和政府使用的专业资本。 ?资本主义第一定律: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资本/收入比*资本收益率待研究的问题:资本收益率的变迁是怎样的?为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率不断下降这一预言在当代被认为是错误的? ?收入:无论用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作为测量方法,全球似乎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收入逐渐趋同的阶段。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基于全球资本自由流动和资本边际产出均等化的机制会导致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趋同,最终通过市场力量和竞争缩小不平等。但皮凯蒂认为上述理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从严格的逻辑来看,均等化机制并不一定保证全球人均收入的趋同。 如果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最多带来全球人均产出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全球人均收入的均等。第二,上述假定了各国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技术水平完全一致,这很难成立。 现实案例:迅速发展起来的东亚国家没有一个受益于大规模的外商投资,这些追赶型国家享受的是对外开放的好处,从自由贸易中得到了知识的扩散、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通过自身国内储蓄提供充足的资本;非洲等国家工业资本被外国把持,最后会催发政动荡,要求没收外国资本和保护财产权的政治斗争导致持续的政治经济动荡。 第二章增长、幻觉与现实 ?增长率:分解为人口增长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只有后者才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增长率:1700年以前人口增速估计不到0.1%,增长极为缓慢;1700-2012年人口大爆炸,增速也只有0.8%;20世纪亚非1.5-2%,人口一个世纪翻了5倍,全球1.4%; 所以虽然1%在短期微不足道,但会在机场的时间之后造成彻底的改变。30年变成1.35倍,100年变成3倍。300年变成20倍。以现有人口70亿来看,过去300年人口按1-2%的增速是可能无限持续下去。根据官方预测,全球人口转型进程将加速,全球人口将重回公园1700年前的极低增长状态。但皮凯蒂认为以上预测的不确定性很大,人口增长收到医疗技术、生育率等社会文化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 ?人均产出增长率:1700-2012年的人均产出年增长率只有0.8%;从过去来看,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把长期经济增长浓缩为一个数字也是不切实际的。战后辉煌“30年”只是特殊时期。人均产值增速预计1%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意味着生产方式和就业状况的巨大变化。1700年以前年增长率只有0.1-0.2%的社会一直在重复自我,财富分配能够通过世袭、特权维持。但是年均增速达到1%的社会,人均产值将在30年间增长35%,产生大量新的职位和产品,对社会不平等的结构和财富分配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新兴的不平等,比如财富迅速向新的经济行业集中,但同时也使得从过去继承的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减小。(此处讨论的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综合预测全球增长率:呈现U型形状。1950年以前不超过2%,1950-1990跃升至4%,1990-2012降至3.5%。假设发达国家保持1%的增速,追赶型国家以4-5%的速度在2050年左右完成追赶,则全球总产值增长率将维持3.5%到2030年,2030-2050年将降至3%,2050年以后降至1.5%左右。 ?通货膨胀因素:在工业革命甚至一战以前,基本没有什么通货膨胀。两次世界大战释放

(完整版)北京大学党课网上考试参考答案(2018)(第二课)

1.(单选题)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之后,______的军队开进特里尔,特里尔变成了法兰西 共和国的一个省,马克思一家由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变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民”。?法国 2.(单选题)讲座中提到,法国革命之前,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林立纷争不断,通 过______的签订,承认神圣罗马帝国各个部分可以自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3.(单选题)柏拉图认为成为一个好的城邦存在的前提是什么? ?公共财产 ?共同经济空间 回答错误 4.(单选题)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西罗马帝国西部国君的马克西米安驻跸首府是 ______。 ?特里尔 5.(单选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帝国 6.(单选题)讲座中指出,共产主义是______。 ?植根于历史、面对现实的一种社会方案 7.(单选题)讲座中指出,初心是什么? ?先天的道德能力 8.(单选题)作为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主报告准备的,收到《毛泽东选集》中的第一篇 文章是什么?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9.(单选题)讲座中提到,特里尔中学最主要的特点,并且到今天还延续下来是指什么教 育呢? ?古典教育 10.(单选题)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学习的时候,第一外语选择的是______。 ?法语 11.(单选题)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2.(单选题)讲座中指出,真正推动中国革命的是什么人呢?

?中国的人民 13.(单选题)讲座中指出,作为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思考是从哪里开始的? ?学术思考 14.(单选题)讲座中指出,马克思青少年时代非常重要的发现是______。 ?欧洲的宗教是一个经济体系,或者说是一个金融体系,战争体系 15.(单选题)马克思在他最早期的著作当中指出,犹太教是______。 ?私有产权的学说 16.(多选题)讲座中指出,马克思说到如何评价一个人时,说我们思考人类就是思考人 类的______。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17.(多选题)讲座中国指出,1914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准备成为执业律师。但在当 时,成为律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必须是国民 ?必须懂法律 ?必须有资产担保 18.(判断题)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时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也不 帝国。” ?正确 19.(判断题)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正确 20.(判断题)讲座中指出,马克思追求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最下层的人可以平等做 人,当家作主的共和体。 ?正确 1.(单选题)马克思在《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青年人应该怎么选择职业 呢? ?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2.(单选题)法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比较了从工业革 命到今天的生产、消费和物价的变化,他测算了马克思时期,一个伦敦的白领工作一年的收入是多少英镑? ?45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资本在美国 2014-10-31 华尔街俱乐部 2013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书中,作者用翔实数据和生动事例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是第一本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学著作。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陈剑博士等翻译,于2014年9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品鉴。 在详细考察20世纪下半叶资本收入比的回升并分析其在21世纪的前景之前,让我们看看资本在美国的历史形态和相对水平。有几个事实很清楚。首先,作为新大陆,资本在美国的重要性不及旧大陆(也就是欧洲国家)。具体来讲,根据我所收集和对比的当时的若干估测数据,美国在取得独立前后(大约1770-1810年)的国民资本仅为国民收入的3倍。农地的价值约为国民收入的1-1.5倍(参见图1)。尽管有不确定因素,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收入比显著低于英法两国是毫无疑问的,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国民资本约为国民收入的7倍,其中农地约为4倍(参见图2和3)。 Stems, root cause mechanical damage, looping root amputation at the wound to prevent infection. (3) category tree seedlings: a spindle should have a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main branches, branches, trunk diameter above 3.0CM; make trees of broadleaved trees branch height should be relatively consistent, with 3-5 main branch, trunk diameter of not less than 4cm, branch point is not less than 2.5M; coniferous trees

21世纪资本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春学张琦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于2013年9月以法文出版,2014年3月英文版问世,中文版也在加紧翻译出版过程中。 《21世纪资本论》的主题是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历史演进。用数据说话,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色。通过发掘和整理政府统计数据、纳税单据、银行账目、乃至报刊杂志等史料,皮凯蒂及其团队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上溯到18世纪末,建立起跨越三个世纪、涉及二十余国的庞大历史数据库。此书就是以这一数据库为基础的。 该书英文版发行之后,迅速掀起了一波销售狂潮,并引发众多学者和媒体的广泛讨论。粗略统计,截至2014年7月,该书英文版在全世界已售出45万册,法文版售出15万册,另有数量无法统计的电子版广为流传。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短短几个月内能有这么大的销量和影响力是十分少见的。 此书究竟发表了什么样的观点,或者说有什么重大的发现,竟然引来如此大的读者群和讨论的热情呢? 一、四大基本观点和一个大胆预测 借助于财富、收入、工资、资本等有关分配变量的长历史时段的丰富数据和资料,皮凯蒂得出了引人注目的一组结论或观点。 观点之一:如果放任其自流,纯粹资本主义(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天生具有一种使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加剧且得到无限持续的长期内在趋势。在这种长期趋势中,核心机制是资本报酬率大于经济增长率(r > g)的必然性。 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自然的、自发的”动态机制交织着“均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现在正在排印中,可望不迟于今年9月问世。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将完成整个著作的理论部分,到那时,就只剩下最后一卷即第四卷了,第四卷将对剩余价值理论作历史的批判性的概述。[457]第一卷表明,资本家怎样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第二卷则表明,这个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余价值怎样实现为货币。可见前两卷所谈到的剩余价值,只是它在第一个占有者即工业资本家手里的情形;然而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留在这个第一个占有者的手里;随后它就以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除了资本主义利润率的一般规律,第三卷还研究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信贷和银行、地租和地产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前两卷研究过的题目,已把标题中所答应要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括无遗了。 写于1894年1月9日左右 载于1894年1月12日“前进报”第9号 原文是德文 俄文译自“前进报”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456]这篇短文同“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一文一样,是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由他整理付印的“资本论”第三卷所写的,目的是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第三卷于1894年秋出版;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为它写了序言。看校样花的时间比恩格斯预料的稍微多些。恩格斯在看校样的过程中把副本寄给“资本论”俄译者尼·弗·丹尼尔逊,以便尽快出版第三卷的俄文版,该版于1896年在彼得堡出版。 随着“资本论”第三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5卷第1、2分册)的问世,出版马克思这部天才著作的所有理论性各卷的工作宣告完成,从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所有部分也宣告完成,同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获得坚实的科学基础。 短文除载于“前进报”外,还载于1894年1月14日“社会政治中央导报”(《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第16期上。——第511页。 [457]恩格斯本来打算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1863年手稿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加以出版,但这种意图在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实现。1905—1910年卡·考茨基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作者的手稿作了许多随意的改动、挪动和删节。直到1954—1961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完成了符合于马克思的计划和作者手稿的材料排列次序的新版“剩余价值理论”。见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4卷)第1分册(1954年莫斯科版)、第2分册(1957年莫斯科版)、第3分册(1961年莫斯科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第511页。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皮凯蒂:资本哪里跑 ——读《21世纪资本论》有感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知乎网上,《21世纪资本论》,这个宏大壮阔、傲气十足的名字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但鉴于自身经济知识水平有限,我一直没敢挑战这部在学术界极具争议又看起来块头很大的书。直至经济文化导论课上再次遇到它,在众多最新最热的经济学作品中它的名字依旧是那般夺目,我知道这次再没有理由逃避了。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艰涩难懂,皮凯蒂在整本书的设计结构上绝对照顾了经济学零基础的读者,但也足够迷惑这些读者了。就像我,不无惭愧地说,我是在看到萨默斯、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本书的评价之后才发现r>g,α=β ×r,β=s/g这些结论和公式并不是已经被大家广泛认可的,而是皮凯蒂个人基于历史和数据研究得来的!虽然第二个是会计恒等式,但之前并未有学者利用它大做文章,更遑论成为什么资本主义第一定律了!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皮凯蒂的开创性和他试图道破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雄心壮志,就冲他这份挑战大问题的勇气,实在值得钦佩。更何况这本书自出版以来,迅速风靡全球,不但在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更是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可以说本书的价值已经不止于经济学研究了,其政治和社会价值同等重要,毕竟比起马克思,皮凯蒂更想做的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就像萨默斯说的那样“即便他的理论解释全错了,他转变政治话语的数据工作也值得诺贝尔奖了”。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皮凯蒂的观点绝对是耀眼并具有建设性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本书提出的核心观点是:21世纪人类将再次面临收入不平等的重大威胁和挑战,而资本收入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皮凯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全球人口的变化,还是人均产出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都呈现出U形曲线的趋势,这引发他得出21世纪r> g,即资本收益率将会超过经济增长率的结论,而人口的减少带来的经济放缓和老龄化使得储蓄率也越来越高(β=s/g)。由此资本/收入比将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资本的收益率又较高,则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占有社会大量资本的富人会越福,而只凭劳动收入的穷人会越穷。借此他大胆预测:21世纪会和19世纪一样,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尖锐的社会矛盾、红旗到处飘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 可以说皮凯蒂的预言较为悲观,而悲观的预言往往带来激烈的建议,为了遏制这一局势的发生,他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呼吁政府加强建设“社会国家”,强化累进所得税。他乐观地表示这样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一,征税意味着金融统计要公开透明,这有利于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第二,资本税可缓解资本的无限扩张,但同时又保护私人产权和经济自由;第三,有助于巩固社会国家,维护民主政治和经济全球化。尽管这些想法不免陷于“乌托邦”的质疑和嘲讽,但如果社会真如他所预言的那样糟糕,这就绝不是空谈和玩笑。 皮凯蒂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日益肥硕的资本,其“富者越富的动态学”理论是否道破了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秘密?经济学家索洛对此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填补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空白。就如皮凯蒂所言,尽管收入不平等问题始终如阴魂般缠绕着社会,但经济学家大都不愿碰触,宁愿乐观地相信“库兹涅茨曲线”,相信市场对如此分配的合理性。所以说,传统理论倾向于用最低工资被

6张图看懂《21世纪资本论》

6张图看懂《21世纪资本论》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和争论。作者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他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该书用大量历史数据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的疑问。一本近700页的严肃学术著作,上市以来,短短一个月就卖出8万本,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被媒体称为是向马克思《资本论》致敬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中文版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担纲翻译。 《21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凯蒂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皮凯蒂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凯蒂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把皮凯蒂书中的要点用图片表示出来,可能有助于读者理解―― 第一张图很简单,仅反映美国的情况。它反映了从1910年到2010年,美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占有的财富份额。总体上看这是一条U形曲线。不平等在喧闹的20世纪20年代急剧上升,自1929年10月的大崩盘后的15年又快速下降。4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的走势比较稳定,随后大幅上升,并于2007年达到了1928年的水平。Saez制作的2012年的新图表因为制成时间较晚,并未收录在皮凯蒂的著作中。该图表明不平等曲线再创新高,超过了50%。 图2反映的是同期收入最高的1%的人占有的收入份额。这条青色曲线同样呈U形走势。(未收录的2012年数据同样表明曲线进一步上升了。)最富的1%占有的份额是1928年以来最高的。有趣的是,工资收入曲线较前两者平缓。最下面的工资收入曲线和最上面的总收入曲线的区别在于,后

资本论与经济周期

读《资本论》有感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相关探讨自经济危机以来,我个人是比较关注经济周期这个话题的,之前就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资本主义社会每十年就会爆发一场经济危机。”觉得很好奇,一直想探讨一下其中原因,很想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在接触《资本论》以后,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读得不是特别深入,但尤其关注经济周期这一部分,想要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虽然书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章节来阐释这一问题,但是相关内容却对这个话题做了充分的解释,也形成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一、在谈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之前,先看看其他人的一些经济周期理论。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这里他更多的强调的是消费本身的不足。 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但我觉得这样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 当然也还有其他人的另外一些观点,但读了《资本论》以及看了一些经济周期的评述类文章后,还是觉得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是最系统和最完善的。 二、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的,经过《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对经济危机的系统研究,论述了经济危机周期产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21世纪资本论节选一

《21世纪资本论》节选一:收入不平等已成21世纪中心 议题 据《参考消息》2014年6鱼 25日第10版“参考论坛”报道 核心提示: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所著《21世纪资本论》一书,用翔实数据和生动事例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在西方许多国家成为畅销书。该书中文版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参考消息》特约请译者巴曙松摘编该书主要内容,从6月25日起分八期(每周三刊出)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最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其更加和谐地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呢? 从马尔萨斯到李嘉图 经典政治经济学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法两国,关于社会分配问题的讨论贯穿始终。人口的持续增长——这是以前不曾出现的情况——再加上农村人口的外迁以及工业革命的来临,使每个人都深深意识到激烈的变革正在进行。这些剧变又是如何影响财富分配、社会结构以及欧洲社会政治稳定的呢? 托马斯·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人口过剩是影响财富分配的首要因素。他建议要立即停止所有给穷人的福利资助,严格控制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因人口过剩而变得混乱而痛苦。 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主要关注的是土地价格和土地租金的长期演进。和马尔萨斯一样,他的著作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统计。尽管如此,他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知识是非常精通的。他受到马尔萨斯模型的影响,但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对以下逻辑悖论十分感兴趣。一旦人口和产出开始稳步增长,相对于其他商品,土地会越来越稀缺。根据供需原理,这意味着土地的价格会不断上升,支付给地主的租金也会上涨。如此一来,地主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会越来越大,而提供给其他人的份额就会减少,从而破坏社会平衡。李嘉图认为,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政治上来说,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稳步增加对土地租金的税收。

理解《21世纪资本论》离不开中国

理解《21世纪资本论》离不开中国 法国经济学家皮克提新作《21世纪资本论》井喷式地蹿红。作者基于自己的两大发现,即,一、发达国家的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过去30多年来在大幅上升;二、财富的集中度也在大幅上升,得出了一个推论:现代市场经济出现了系统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直接对高财富群体和资本高额征税这一极端措施。该书在经济学界引起了诸多异议。 笔者认为,该研究提出的课题意义重大,但其除了经济学理论分析的不足外,还存在两大局限性。 其一是眼光仅限于20多个发达国家,未能把全球作为一体来研究。而必须考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才能厘清该书发现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整个结论将会逆转。 其二,皮克提没有厘清消费性财富和生产性资本的区别,而简单地将两者相加,这带来了相当的误导,其政策建议更显简单粗暴。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减少高财富群体,尤其是生产性资本所有者,对于社会决策过程的过多干预,这才应该是讨论的重点,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尽管如此,该书所激起的涟漪已经超越学术争论的范畴,而可能引发一场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理念的革命。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意识形态遗产有可能因此而发生动摇乃至逆转。 1700年-2012年间,全球不平等逐步增大,随后趋于减小(摘自皮克提《21世纪资本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世界步入了一个痛苦的恢复时期。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的GDP已经出现增长,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

家,大家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变得不如危机前那么美好,经济的恢复似乎是富人的恢复,是华尔街盛宴的重开,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将向何处去?应该推行怎样的改革?今天的发达国家虽然有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样的困惑,但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符号清晰、方向明确的意识形态,既没有出现撒切尔夫人、里根总统推崇的供给学派,也没有出现罗斯福总统所大力推行的凯恩斯经济学。 在这个大背景下,法国经济学家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新作《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经出版,即毫无悬念地登上了西方畅销书排行的榜首,同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中国读者应该如何理解这本书?他的观点是否靠得住?他的预测会不会发生?他给当代市场经济开出的药方准不准,有没有可能实行?这对于已经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做一番非常仔细的分析。 全面了解皮克提:阅读原著,并搜寻其学术观点 首先,为了彻底搞懂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要阐明的观点,我有意识地没有一字一句地去考证他的原著,因为必须要知道,其原著中的很多细节是给非专业人士看的,甚至于为了说服非专业人士而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夸张。 我所做的工作首先是从亚马逊网站下载该书的电子版,研读了该书的简介、引言和结论,浏览了其主要内容,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该作者作为职业经济学家,在各类学术研讨会上专门介绍该书内容的学术报告,以及对同行们针对性评论的回应。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职业经济学家,其思想最重要、最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与同行的交流,因此我认为,该作者在各个大学所做的全面的演讲比原书更能反映他真实的想法,也毫无疑问更精确。当然,我这种做法可能会牺牲作者说法和想法上的一些细节,但是就认真讨论问题的本质而言,我认为这应当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皮克提的两大发现 皮克提在书中用大量本人及其他经济学家的统计数据阐述了他的两个发现。 第一,过去300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在这里,我有意识地避免使用资本主义经济这个词,因为资本主义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公众心目中,它往往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安排,而今天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已经和100多年前完全不同了)运行中,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在其书中反复使用国民收

二十一世纪资本-不是二十一世纪的《资本论》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不是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論》 一、前言 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於2013年9月在法國出版《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半年內賣了五萬本;2014年3月英譯本在美國出版後,更是不到兩個月就賣掉八萬本(還不含一萬兩千本的電子書銷量)。這種銷量對嚴肅的學術著作而言,可說是天文數字。皮凱提本人也因此成為舉世矚目的「公共知識份子」,全球演講邀約不斷。 由於這本書的書名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似乎有向馬克思的《資本論》致敬的意味,再加上皮凱提的父母曾是法國老牌托派團體「工人鬥爭」(Lutte ouvrière)的成員,更容易讓人產生皮凱提是左翼經濟學者的印象。皮凱提是法國社會黨成員,2006年和2012年都曾協助社會黨總統候選人競選。他在政治光譜上的位置是不是「左翼」或許見仁見智,但本文將指出,他的研究取徑與理論架構和馬克思幾乎沒有共通之處,《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資本論》的延續或更新。 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主要論點 皮凱提的主要論點可歸結如下。首先,他提出兩條「資本主義基本規律」及一條「資本主義核心矛盾」,認為財富和所得的(益趨)不平等是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且正在惡化。不平等擴大的主因是以利潤、利息、地租等形式出現的資本所得(capital income)(非勞動所得)所佔比例越來越高,而「遺產繼承」又使不平等的狀況惡化(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祖上積德」)。於是,當代資本主義越來越接近「靠爸」(patrimonial)資本主義。為了矯治資本主義的弊病,皮凱提主張透過大幅的稅制改革,重新建立「社會國」(social state),否則資本主義的發展將威脅民主社會本身。以下再針對兩條「資本主義基本規律」及一條「資本主義核心矛盾」略做說明。 「資本主義第一條基本規律」是α(資本所得∕國民所得比)= r(資本報酬率)× β(資本∕所得比)。與其說這是「基本規律」,不如說這是一條計算公式,用來衡量α值的高低。α越高,代表社會中靠「資本」累積而來的財富比例越高。除了1910-1950年這段時間外,β呈現大幅提高的趨勢(見第五章的討論),而r又幾乎不變,因此α也趨向提高。請注意,皮凱提(2014: 52)認

[精品]《21世纪资本论》

[精品]《21世纪资本论》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 本书回顾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收入及财富分配的历史,利用20多个国家众多研究人员精心收集的最新数据,尝试梳理出一部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历史,堪称一部鲜活生动的人类历史。本书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以事实批判了经济增长会自动解决分配问题的流行观点。二战以后,流行观点认为不平等的程度会随着经济增长自动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头30年的确出现了不平等程度下降的趋势,仿佛 然而,皮凯蒂是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自动产生的结果。 认为,这一时期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是个特例,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萧条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大规模再分配政策的结果。随着撒切尔和里根等保守势力的上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回到不平等程度持续恶化的长期趋势中。在作者看来,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过去30年不平等程度的严重恶化密切相关,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需要举债生活,债务膨胀与监管的缺乏使金融市场越来越不稳定。此外,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沉痛打击富人的财富,危机爆发短短几年之后,最富裕阶层所占收入的比重就得以恢复并继续上升。作者认为腐败是最不合情理的一种财富不平等,让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极少数人手中,中国把反腐作为当前要务是完全必要的。不过,若以为腐败是导致极为不公的财富不平等和财富过度集中的唯一根源,就想得过于简单了。其实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分配过程本身就具有使财富集中且往往过度集中的强大推动力。本书指出,从长期来看,资本收益率(特别是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网获得更多内容。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在XX年出版后,销量高居亚马逊排行榜首。皮凯蒂此番访华,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热议。 《21世纪资本论》引起的批评者和赞扬者都不少。《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Harold Meyerson说,皮凯蒂给社会提供了凯恩斯《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21世纪资本论》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布兰科米兰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称它是“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著作之一”。 批评皮凯蒂的声音大致有两类,一种是指出皮凯蒂书中的数据有问题。《金融时报》经济编辑克里斯贾尔斯(C. Giles)质疑皮凯蒂用的英国数据与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完全不同。另一类批评是把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看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叙事。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认为皮凯蒂的观点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激情而非经济学的逻辑;美国的《国家评论》和《华尔街日报》也有人撰文指责皮凯蒂是在宣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詹姆斯佩特库奇斯(James

Pethokoukis)在《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上警告说,必须对皮凯蒂的作品进行反驳,否则“它就会在知识界传播,重塑政治和经济观念,而未来所有的政策论战都会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展开。” 上面赞扬和批评的两种评论虽然各自有自己的依据,但总的说来,都有些主观发挥过度的片面性。《21世纪资本论》确实是一本讨论资本的重要著作,但它并不是一本经济学的理论著作。皮凯蒂自己坦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本思辨和理论的书籍,而他的《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二者有很大不同。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货币通论》相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显然缺乏理论创新,因为皮凯蒂只是用更详实的统计资料证明了在他之前已经存在的关于资本社会不平等的理论。所以,断言《21世纪资本论》是自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有些言过其实。 但是,一些西方保守派把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宣传就有些错得离谱了。在这本六百多页的巨著中,皮凯蒂使用的是历史研究的方法,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统计资料来证明某一个观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推演。《21世纪资本论》一书的优点是历史资料详实,而缺乏的恰恰是周密的概念推演和理论分析,完全谈不上什么意识形态。对于这一点,皮凯蒂自己讲得很清楚,他只是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 本书回顾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收入及财富分配的历史,利用20多个国家众多研究人员精心收集的最新数据,尝试梳理出一部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历史,堪称一部鲜活生动的人类历史。 本书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以事实批判了经济增长会自动解决分配问题的流行观点。二战以后,流行观点认为不平等的程度会随着经济增长自动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头30年的确出现了不平等程度下降的趋势,仿佛是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自动产生的结果。 然而,皮凯蒂认为,这一时期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是个特例,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萧条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大规模再分配政策的结果。随着撒切尔和里根等保守势力的上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回到不平等程度持续恶化的长期趋势中。 在作者看来,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过去30年不平等程度的严重恶化密切相关,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需要举债生活,债务膨胀与监管的缺乏使金融市场越来越不稳定。此外,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像20世

纪30年代那样沉痛打击富人的财富,危机爆发短短几年之后,最富裕阶层所占收入的比重就得以恢复并继续上升。 作者认为腐败是最不合情理的一种财富不平等,让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极少数人手中,中国把反腐作为当前要务是完全必要的。不过,若以为腐败是导致极为不公的财富不平等和财富过度集中的唯一根源,就想得过于简单了。其实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分配过程本身就具有使财富集中且往往过度集中的强大推动力。 本书指出,从长期来看,资本收益率(特别是顶级资本的收益率)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率。两者之差导致初始资本之间的差距一直延续下去(资本持有者只需将资本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将大部分用于再投资),并且可能造成资本的高度集中。 腐败和市场操纵让个别人牟利会加剧这种不平等,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建立一整套公共机制,使资本为整体利益服务,包括在各个行业中发展各种新型资产和新型的参与性治理,还包括对收入和资产实行累进税制。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

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 一、作者简介 1971年出生的皮凯蒂18岁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2岁就获得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是以财富分配为题。此后皮凯蒂一直研究财富不平等现象,著有多部研究法国和世界关于财富分配的著作,2002年他获得法国青年经济学家奖。 2005年,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委托只有34岁的皮凯蒂创建巴黎经济学院,以求能与伦敦经济学院媲美,2006年皮凯蒂作为创始人出任首任巴黎经济学院院长,两年后卸任行政工作,专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13年皮凯蒂荣获两年一届的伊尔约·约翰逊经济学奖。 二、资本 (一)资本的一般定义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资本是一种支配权,对物的支配权。在资本主义逐渐是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后,也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无产者之后,这种对物的支配权就是资本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要获得这种支配权,首先要求资本是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 当资本展开运动,不断地创造出剩余价值,它也就在同时创造出各种社会危机。它在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引起了剥削、压迫、仇恨,制造了贫困、愚昧、暴力。它不断地挠乱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制造出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如一次巨大的瘟疫,使社会一次又一次陷入到恐怖与饥荒之中。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这些危机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世界范围里蔓延开来,危机也就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 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通过自我调整,从而存活并成熟起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成熟,它继续调整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并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当危机无法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对抗性矛盾发展到最高顶点,革命也就无可避免。 (二)《资本论》中的资本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认为资本是指工业设备(比如机械、厂房等)而非固定资产主导,因此原则上累积资本数额没有限制。事实上,他的主要结论可以被称为―无限积累原则‖,即资本将不可逆转地不断积累并最终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是一个没有天然界限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终将灭亡预言的分析依据:资本收益率稳定降低(这样将遏制资本积累并导致资本家之间的激烈冲突)或是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无限制地增长(这迟早将变成工人运动的导火索)。不论发生何种情况,社会经济均衡或是政治稳定都将变成奢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