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题目:浅谈小学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
内容提要: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更是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具有十分的重要性。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数学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上做了比较大的变化。与传统的解决问题呈现方式相比较,如今“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已经丰富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对话的方式呈现问题;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问题;以图文的形式呈现问题。教学中应该取之长、避之短,充分发挥由呈现方式多样化给教学带来的好处。那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意,为顺利地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呢?教师可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尝试:多读题,收集有效信息来理解;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联系实际进行理解;找对应关系来理解。
主题词:低年级段解决问题呈现方式策略培养
编号:
浅谈小学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
提要: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更是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具有十分的重要性。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数学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上做了比较大的变化。与传统的解决问题呈现方式相比较,如今“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已经丰富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对话的方式呈现问题;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问题;以图文的形式呈现问题。教学中应该取之长、避之短,充分发挥由呈现方式多样化给教学带来的好处。那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意,为顺利地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呢?教
师可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尝试:多读题,收集有效信息来理解;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联系实际进行理解;找对应关系来理解。
主题词:低年级段解决问题呈现方式策略培养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教学始终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更是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具有十分的重要性。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数学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上做了比较大的变化。
与传统的解决问题呈现方式相比较,新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已经丰富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对话的方式呈现问题
如,熊哥哥说:“爸爸妈妈和我都掰了9个玉米”熊弟弟说:“我掰了6个。”熊妈妈问:“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采用对话的方式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理清过程,解决问题。
2、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问题
情境式的应用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倍感亲切,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3、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问题
将解决问题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增加生活的气息,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既体现了数学应用的
广泛性,又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以图文的形式呈现问题
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解决问题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因为小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图文形式呈现能更好地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还有其他的形式,用新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使内容的呈现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在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识字量有限,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解决问题”呈现形式的改变确实比原来的更有趣了,但是学生有时候的注意力就仅仅在这幅画面上,光欣赏着画,画中所表达的问题和条件就顾不上了,或者是顾上了,但又看不完整,找不全画面中的条件,不能真正理解图中的意思。
这样的话,就离开了原先改变呈现方式的初衷,这并不是我
们大家所要看到的结果。因此,教学中应该取之长、避之短,充分发挥由呈现方式多样化给教学带来的好处。那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意,为顺利地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呢?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尝试:
1、多读题,收集有效信息来理解。
要求学生每次拿到题目,图文、图表、文表等呈现方式的题目时要多看,多读,边读边思考,读到可以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其中的事情意思为止。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加强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意思。如:教材上的解决问题: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9人下车,有12人上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在让学生读完题目后,让他们自己说说题意时,不同的学生说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生1: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9人下车,就是少了9人,那应该是35-9=26(人),有12人上车,就是又多了12人,应该是26+12=38(人)。
生2: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12人上车,那么汽车上一共有35+12=47(人),有9人下车,就是少了9人,即47-9=38(人)。
生3:有12人上车,那么车上一下子多了12人,有9人下车,车上就少了9人,一多一少,其实一共多了3人。汽车上原来有35人,多了3人,那么一共有35+3=38人。
2、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这些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有些甚至是学生闻所未闻的。如:红队得了100分,蓝队领先红队20分。蓝队得了
多少分?此题中的“领先”一词,不少学生就不知其意,需要借助同学或老师的帮忙,将它们转化成学生理解的数学词语。
3、联系实际进行理解。
如:20箱,每次运8箱,要运多少次?在解决这道习题时,需要带领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20箱的问题,每次运8箱,运了两次后,还剩下4箱,虽然只有4箱,但必须运走,因此,还需要运一次,则一共要运3次。通过生活实例的比较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余数在哪种情况下是要算进去的,在哪种情况下又是不需要算,需舍弃的。
4、找对应关系来理解。
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比多比少”一类题搞不清。如:小红得了10颗五角星,小明比小红少得2颗五角星,小明得了多少颗五角星?大部分学生能解答正确,但也有学生会用10+2=12(颗)来做。而如果碰到这样一题:小红得了10颗五角星,比小明少得2颗五角星,小明得了多少颗五角星?全班学生中至少有四分之三会出错。曾经在我校二年级的“数学小博士擂台赛”上出过类似的题目,当时作为班级的优秀学生参加了比赛,结果做对这一题的学生也不到二分之一。由此看出,许多学生只是死套公式:看到多用加法,看到少用减法。而并未从题意上真正去理解。所以在进行这一类题目的教学时,我就带领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分析。如:小红得了10颗五角星,小明比小红少得2颗五角星,小明得了多少颗五角星?首先确定:什么和什么在比?(小明的五角星在和小红的五角星比)结果怎么样?关键字:少。谁少?(小明少)由小明少就可以知道小红的五角星多。如果求少的那个量,就用减法,因为减去之后就会少;如果求多的那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