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献给日渐衰落的田园牧歌的一曲挽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献给日渐衰落的田园牧歌的一曲挽歌
文/鲁吁
第一次读《边城》,还是在读初二的时候。
那时候还不太懂其中的深意,只知道小说文笔很优美,小说里描绘的那个湘西世界极富诗意,同时也为主人公那美好却横生变故的爱情感到深深的失落和遗憾!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四川和湖南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运用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纯朴和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之林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据传,若非沈从文早逝的话,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他了,而非后辈的莫言。
《边城》的最大特色是文笔优美、内容抒情、格调清雅,一部仅4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首长长的散文诗或抒情诗,极富地域特色。
那《边城》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故事讲述的是——
翠翠和爷爷自小相依为命,在通往茶峒城官路的溪边有一渡口,祖孙俩主要的营生就是守着一艘渡船,渡来往的过客。
在这方水土的滋养下,翠翠渐渐长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和翠翠年纪相仿。
有一年端午节
翠翠去看龙舟赛,和偶然相遇的英俊青年水手傩送暗生情愫。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互相知情后两兄弟皆感到很为难。
后来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听从翠翠的爷爷老船夫的建议,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其实老船夫是有点私心的,他打心眼里比较喜欢机灵的弟弟傩送,翠翠自然也是。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只和弟弟到翠翠家对面的山崖上唱了一夜山歌,心灰意冷之下,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料出意外翻船遇难。
弟弟傩送后来也因对哥哥感到愧疚远走他乡。
船总顺顺因为大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他觉得是由于老船夫出主意让两个儿子比赛唱山歌向翠翠求爱,这才间接导致了大儿子的死,自然也不愿意翠翠再做二儿子傩送的媳妇。
为此老船夫郁闷夹着愧疚,竟生了心病,在一个雷雨夜离世了,留下翠翠孤单一人。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接替了老船夫渡船的营生和使命,和翠翠一起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可是翠翠的心上人傩送,他也许明天归来,也许永远不会归来。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又不止于爱情故事。
全书故事情节冲突并不强烈,反而充斥着浓郁的散文笔调的气息,这也是让很多读者感觉本书不像小说而更像散文的原因。
但不得不说,情景交融的散文化的叙述,却让这部小说更具乡土性的饱满和温润。
沈从文以其充满诗意的独特美学艺术,将湘西茶峒这个地方按上了世界文学之林的版图,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留下了一枝奇葩。
刚开始我不了解,以为这部小说本就源于湘西地区,那特有的风土人情的人物和故事原型,后来观看了《笔墨春秋之北斗》纪录片,才了解到沈从文创作《边城》的背后隐痛。
1917年在军阀部队当兵的沈从文随部队路过泸溪,有次和同伴赵开明逛街时,赵开明一眼看中了绒线铺柜台前那个和他们年纪相仿,长得十分秀气的女孩子,赵开明便发誓将来要讨这个女孩子为妻。
17年后,沈从文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路过泸溪,当他来到曾经熟悉的绒线铺前时,看到柜台前立着一个似曾相识的清秀女孩。
这时,沈从文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从门后响起,“小翠小翠”地叫着,循声望去,沈从文认出了那个男人,竟然就是17年前的同伴赵开明。
原来赵开明后来果真娶了当年那个女孩为妻,而眼下这个叫“小翠”的女孩就是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又立在柜台前做事了。
只是让沈从文悲痛地发现,眼前的赵开明是那么地孱弱衰老,脸色发暗,咳嗽声不断,再不复17年前的强壮和神色,是时间和鸦片摧毁了他。
沈从文猛然感到“时间”掴了自己一巴掌,他默默地退了出来;而回到家乡后,他也目睹了湘西世界很多衰败的景象,胸中不禁感到悲凉起来。
但是当他要用笔墨对现实进行反映和控诉的时候,他又忽而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不应当再去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不感到惆怅?”
于是他改用优美的笔调无声地控诉着社会的黑暗,用真挚的感情把自己对美好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都深深地寄托在他的《边城》里。
由此我们知道,《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它其实是沈从文心中生出用来抵抗沮丧
现实的一种理想,是作家给自己荒芜的内心种植的一片诗意,是作家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之下给世人构筑的一处乌托邦,是作家给日渐衰落的田园牧歌留下的一曲挽歌,同时也是作家为堕落而麻木的社会创造通向希望的一个出口。
《边城》这部小说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矛盾混乱的状态,鸦片的肆虐入侵,民众的麻木堕落,都给清醒的作家们带来深深的悲痛与忧虑!
纵观那个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是更早一点的鲁迅的《呐喊》,无不是对黑暗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地描述和剖析、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唯独沈从文的《边城》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的确是独辟蹊径的一股清流,也许这也是《边城》能够在众多的名著中保持着独特的魅力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