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建筑交流空间的缺乏
无人问津的苏州大学庭院
西方高校的“泛教室”
而在西方,人们 崇尚个性的张扬和人 格的独立,鼓励彼此 之间的交流。 校园内环境优美 的内庭院和宽大的草 坪就成了交流场所的 不二之选。
牛津大学
西方高校的“泛教室”
英国斯威特敏斯大学的“泛教室”
严谨与自由
苏州大学图书馆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图书馆
中国高校严谨的学习氛围
苏州大学的图书馆内,同学们都坐 的很整齐,弥漫着严谨治学的氛围。安 静看书学习的想法油然而生。
西方高校自由的学习氛围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图书馆内按旋 转楼梯排列的楼层向中央正厅敞开,使 人油然而生一种共享学习环境的强烈感 觉。
总结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在形成渊源, 发展逻辑、构建理路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别,必然会融入或体现在建筑文化 上。”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对大学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 来的社会结构形态,人的思维方法以及审美境界等文明因素的总和。它是和 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含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 人文理念等的差异,从大学校园建筑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反映。这些差异,从 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的讲,中国文化重含蓄,西方文 化重开放;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继承与一体性,而西方文化则重不同时 代、各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在选址上,中国人偏爱清高隐逸,鄙视脱俗的自然圣地,反映了对自然 环境的悠远情谊。因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而建,这与我国传 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而西方学校多分散在市街,总体 开放与学院封闭式相结合。这体现了西方学术自由、开放独立、不拘小节的 教育模式。 在布局上,中国的建筑之美是一种集体美,中国人总是力求能建造出一种 完整封闭的建筑。因此中国高校的大门一般气派而威严;高高的围墙或深深
开放式教室示例平面
西方高校的以“生”为本
西班牙维哥大学特别设计的“房间设 施”满足了学生对灵活多变的临时性空间 布局和学习环境的需求
交流空间的缺乏与“泛教室”概念
这里的“泛教室”指的是广义的、非传统的教室。它可 以是任何一个可供交流学习的场所。
苏州大学
牛津大学
中国高校建筑交流空间的缺乏
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马清运.西方教育思想基校园建筑——新校 园建筑溯源.2002(2):10-13 龙斌.中国古代疏远建筑初探.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1,(3):50-53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 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2001 朱晓娟.21实际教育建筑的设计方法解析.安 徽建筑2002(1):17-18.
中国人历来强调含蓄美。 在对建筑的布局、空间的分 割上比较注重别人与自我的 “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倾 向,他们不习惯在在公共场 合学习交流。这似乎与中国 “外求自保,内得心安”的 品行修养之取向同出一脉。 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是 注重理论学习、轻视科学实 验,注重对学生共性要求的 培养、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班级:12电子本科1班 姓名:潘丹儿 学号:12880116
引词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 中说:“人类文化在形成渊源,发展逻辑、 构建理路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别,必然会融 入或体现在建筑文化上。”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对大学 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 的社会结构形态,人的思维方法以及审美 境界等文明因素的总和。它是和大学整体 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是影响师生情 感、品格修养以及熏陶文化气质的一个微 妙而现实的因素。
目录
选址 封闭与开放 边缘与中心 以“师”为本与以“生”为本 交流空间的缺乏与泛教室的概念 严谨与自由
中国高校建筑
岳麓书院 苏州大学 清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方高校建筑
牛津大学 哈佛大学 西班牙维哥大学 英国斯威特敏斯大学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中国高校建筑的以“师”为本
苏州大学公教楼的教室,讲台设在 台基之上。台基不但宽大而且比平地高 出数尺,突出了讲坛主人的中心地位与 意义,产生了视觉上的凝重感和心理上 的庄重感。
西方高校的以“生”为本
西方许多大学采用开放教 室、活动教室、蜂窝式教室等 西方一些学校的教室采用 圆桌形排列,便于师生交流、 学生交流,弱化了教师中心主 义。在所谓的开放式教室中, 传统教室的前后之分被打破了, 课桌椅的安排能使学生相互交 流,学习环境显得轻松自如。 有些教室与资料室、工作间、 洗手间直接相连。设计时既考 虑了功能性,又方便了学生的 使用,充满了人情味。
牛津大学
以“师”为本与以“生”为本
岳麓书院
西班牙维哥大学
中国高校建筑的以“师”为本
我国教室几乎是千篇 一律的长方形平面。教室 一侧前后开门。室内布置 一般分两部分,前面是教 师的讲台,后面是学生的 课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交流。这种设计思 想可以说是来源于中国古 代的书院。
牛津大学城中的Blackwell书店
西方高校建筑的开放性
哈 佛 大 学 的 街 景
边缘与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牛津大学
中国高校建筑
中国学校的 围墙与大门相对 校内心脏部分是 边缘或外围,很 少与主体建筑相 连。
苏州大学的护校河
中国高校建筑
中国的大学一 般都建有行政办公 大楼,他往往是独 立的、突出的建筑。 办公楼多地处鲜艳 地带或全校的中心 地带,不论在建筑 造型或室内装修上 都是超出一般教学 楼的。这也正体现 了苏州传统的儒家 思想——尊师重教。
选址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使中西方大学校 园的选址也有很大的不同
岳麓书院
牛津大学
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
自古书院往往“择 胜地”、“依山林”而 建。中国文人寄情山水, 崇尚自然地旨趣,正是 书院建筑选址和塑造环 境的理想和追求。宿学 鸿儒选择情景、优美的 名声之地读书治学,这 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 一”的哲学思想是分不 开的。
岳麓书院
西方高校的选址
西方学校多分散在 市街,学生多散住在居 民家,总体开放与学院 封闭式相结合。这就导 致西方学术自由、开放 独立、不拘小节的教育 模式,同时也鼓励师生 之间的交流大大超越了 课堂的范畴。
牛津大学
封闭与开放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 征的区别。
苏州大学鸟瞰图
苏州大学城市学院行政楼
西方高校建筑
而在西方,学校大门 两边往往不是围墙,而是 学校的实体建筑。更准确 地说,学校大门与其他实 体建筑融为一体,边缘与 中心的传统色彩不如中国 文化那么浓。 西方许多大学的行政 办公机构常常设在大教学 楼里。领导管理和教学科 研在空间上不是个例而是 接近,这可以说是西方文 化中亲民性、平民性的一 种表现。
的护校河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校园内完成。这 显然类似于封建社会时的小农经济。当然,这也是中国人避害求安、封闭自 守的文化心态在高校建筑上的反应。而西方高校建筑则以外部空间为主,他 们一般没有围墙,是开放性的学校。其教学、科研、管理大楼与市区建筑杂 陈相间。从整体来看,大学和社会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 造潜能。 在室内设计上,中国的教室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长方形。中国自古以来就 讲究尊师重教,讲究知识的传授和继承而不是创新与交流。因此,教学以教 师为中心,侧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宽大的台基更是突出了讲台主人的中心地位,产生了视觉上的凝重感和心里 上的庄重感。这种设计和中国文化传统较强调群体而一直遏制个性发展有很 大的关系。而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人们崇尚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 独立,鼓励彼此之间的交流。于是学校教室的布置比较灵活。这样便于师生 交流、学生交流,弱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在这样的开放式教室中,课桌的 安排能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学习环境显得轻松自如。 从以上差异可以看出,中西高校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 的表现韵味。要创造并推出优秀高校建筑作品,就必须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 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讲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 时代的、生活的、发展的诸要素结合起来,“抽象继承”才能“妙想迁得” 地创造新的形式。
哈佛大学中国高校建筑的封闭性中国学校建筑的一 大特色是,学校大门 气派而威严;高高的 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 离开来。学校一切活 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 墙内进行。
清华大学的大门
中国高校建筑的封闭性
苏 州 大 学 的 大 门
苏州大学的门禁系统
·
苏州大学的护校河
西方高校建筑的开放性
西方学校一般没 有围墙,也没有严格 意义上的校园。教学、 科研、管理大楼与市 区建筑杂陈相间。整 个校园被几条热闹的 马路穿过。从整体看 来,大学和社会没有 明显的区分。学校与 社会的设施都相互使 用。开放式的布局也 使校园生活社会化。 整个大学城是与所在 的小镇嵌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