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探讨
【摘要】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在原有产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企业”的科技模式。

本文对“项目+企业”模式的特点与表现、作用和适用的条件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产业科技模式
1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新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化与升级,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的开发、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带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培植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在原有的“企业+农户”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基础上,创新形成了“项目+企业”的科技模式。

2 “项目+企业”模式
2.1 “项目+企业”模式的定义
“项目+企业”模式是以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富民强县为目标,引进、转化、示范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性新技术成果,其实质是“实施项目、推广技术、壮大企业、发展产业、致富百姓”。

模式中的项目主要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自身技术和仪器设备、设施等条件的优势,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产单位结合,通过和企业联合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承包、技术培
训、技术咨询。

企业在引进技术后,根据自身条件,或直接利用或二次开发,使技术地方化,通过实验和示范,大面积推广应用。

2.2 “项目+企业”模式的特点
(1)以项目为推手。

科技项目可以由企业承担,或是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承担。

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从2005年到2012年,集成各种科技及相关资源,得到县(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集成作用既表现在国家层面,还表现在各级政府以及企业之间。

据统计,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国家以24亿元国拨资金为引导,带动了超过300亿元的投入,培育和壮大了1320个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农业支柱产业。

(2)以企业为载体。

企业是科技需求主体,也是技术扩散载体。

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经过试验、示范、综合配套等环节,通过企业特有的技术扩散行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的推广。

(3)外部多方位参与和支持。

首先,项目中的新技术引进多是从外部引入。

据统计,项目引入的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有85%依靠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农业新产品、新技术。

其次,项目经费来源需要政府的支持。

政府部门的作用不可替代,必须承担当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经济支持和成果示范、推广。

3 “项目+企业”模式的作用
(1)促进农业提档升级,带动多方收益。

“项目+企业”模式的运行,依靠农科教紧密结合,着力培育一批粮农作物和蔬菜等优良
新品种,推广一批设施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与加工、食品加工等新技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项目+企业”模式是技术创新模式,在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具有收益多样性,其经济效益收益主体即是广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是技术开发的研究机构和财政收入。

(2)“项目+企业”组织模式,使农业科研机构产出“适销对路”科技成果,解决科研单位与农户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矛盾。

农业科研院所要了解目前农业企业的需求层次,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区、部门及农业企业的新技术,提供综合的信息咨询服务。

在试验、示范环节吸引农业企业参与,在成果的完善、提高、改进等环节吸取企业采用成果后的信息反馈,使农业企业由科技成果转化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拉动科技进步的主动参与者。

同时企业的主体地位还可以通过对农户相互之间自然的扩散行为加速科技成果的
推广,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趋于平衡。

4 “项目+企业”模式适用的条件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项目+企业”模式运行的保障。

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地方配套经费到位,发挥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要求,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要针对实施专项行动的需求,集成中央和地方相关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突出重点,供需对接,相互协调,集中力量,共同支持。

为此,很多省份制定了本省科技富民
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方案并建立专项资金,实施与中央财政资金1:1乃至2:1的配套。

(2)技术的正确选择是“项目+企业”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

首先是新技术的选择。

技术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新技术的推广,进而会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在确定新技术时考虑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综合效益。

所谓综合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自身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利润的大小,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大小,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良性循环的作用。

一项新技术是否被选择,就是要看综合效益。

第二是可行性,新技术具有对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适应性,而且它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当地容易满足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如某项新技术相比较而言,具有最大的综合效益,然而它要求的基本条件很苛刻,当地无法满足,那也是不能选择的。

第三,还要考虑到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技术需求的层次也不一样。

同时,各地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项目的技术筛选能力和吸收能力。

从科技项目的技术引进形式来看,直接购买、合资、合作生产、技术入股等形式普遍存在。

(3)企业是“项目+企业”模式实施的主体,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

“项目+企业”模式中,要选择那些以科技产品为主打产品的涉农企业,存在着开拓新产品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迫切需求,但缺乏足够科研能力,依靠企业自身很难达到,需要引入外力,通过引
进或购买农业科技成果,与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广示范,获得利润,带动周边农户种养植生产。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湘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
[2]郑海平.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工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探讨[j].企业经济,2004(06).
[3]钱锋.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j].云南科技管理,2005(01).
[4]周洪.欠发达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j].理论学刊,200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