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国民经济与统计发展公报

汕头国民经济与统计发展公报
汕头国民经济与统计发展公报

汕头国民经济与统计发

展公报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汕头市统计局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1年3月24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解放思想,提升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203.25亿元,比上年增长

13.7%,比“十五”期末增加567.3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78.1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61.11亿元,增长11.5%。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5∶55.0∶39.5调整为5.3∶56.4∶38.3,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713.52亿元,增长15.0%。全市人均GDP 23274元,比上年增长11.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9%。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19.79亿元,分别增长24.1%和23.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1%。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3.1

消费品价格指数 4.5 食品 5.9 #粮食9.4

油脂 2.5

肉禽及其制品0.9

水产品7.5

菜类15.6

烟酒及用品 3.1

衣着0.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0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5.3

交通和通信-1.1

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及服务-1.1

居住 5.8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0.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29万人,增长0.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0万人,增长0.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水平低,企业“小、弱、散”特征仍较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投资总量规模小,缺乏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创新投入增长缓慢,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仍较为突出;发展环境仍需不断优化。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农业总产值117.38亿元,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53.52亿元,增长

2.0%;林业产值0.33亿元,下降1.8%;牧业产值26.69亿元,增长

9.8%;渔业产值34.53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1亿元,增长0.5%。

产品名称 2010年产量比上年增长(%)

粮食49.03万

吨 9.5

#稻谷35.01万

吨 11.6

花生0.33万

吨 -2.1

蔬菜143.12万

吨 1.5

水果16.25万

吨 5.5

#柑桔 1.84万

吨 -0.4

肉类总产量12.22万

吨 6.2

生猪出栏量90.49万

头 8.9

家禽出栏量3006.22万

只 3.9

禽蛋产量0.95万

吨 -0.8

奶类产量 0.41万

吨-1.5

水产品产量40.44万

吨 4.7

#海水产品33.18万

吨 3.7

淡水产品 7.26万

吨 9.8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89万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5.14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18万亩;农村用电量23.86亿千瓦时,增长9.1%。

全市乡镇企业(含个体)3.19万个,从业人员66.42万人,比上年增长7.8%。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81.20亿元,增长12.8%;利润总额78.62亿元,增长17.2%;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120.78亿元,增长1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0.8%上升为52.3%,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2.7%。完成工业总产值2642.15亿元,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7.42亿元,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71.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9.3%、集体企业增长34.7%、股份制企业增长1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8.9%;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814.19亿元,增长17.9%;完成出口交货值281.63亿元,增长5.7%;工业产品销售率96.12%,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新增上市企业9家,合计16家;获“中国文具生产基地”称号。全市工业用电量83.36亿千瓦时,增长1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2010年产量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201.67亿千瓦

时 72.9

#火电 197.00亿千瓦

时74.1

风电 3.99亿千瓦时22.5 冷冻水产品 2.85万

吨 10.3

配混合饲料 37.31万

吨 1.7

布 9314万米 25.8 服装30244万

件 12.3

家具 128.66万件 15.9 机制纸及纸板27.65万

吨 28.9

纸制品 27.62万

吨 31.0

初级形态的塑料 14.38万

吨9.8

化学原料药1377

吨 47.4

中成药2750

吨 3.1

塑料制品 43.47万

吨 27.2

玩具105.22亿

元 23.0

工业锅炉123蒸发量

吨 29.5

高压开关板 4633面 15.7 铅酸蓄电池48.60万千伏安时 70.6 商品混凝土桩 122.82万立方

米 42.3

预应力混凝桩 56.95万立方

米 37.3

粮食加工机械 179

台 5.3

塑料加工机械 14882

台 6.0

包装专用设备 762

台 3.0

试验机 3131

台 27.5

印制电路板 113.65万平方

米 37.6

超声波仪器 8775

台 13.4

液晶显示器 16.04万平方

米 20.0

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27.36万平方米,增长8.2%,其中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1342.50万平方米,增长2.4%;房屋竣工面积612.33万平方米,下降29.1%。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56.04万平

方米,下降14.4%;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62.59万平方米,增长

3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6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城镇投资274.74亿元、农村投资86.94亿元,分别增长21.6%和32.0%。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80.12亿元,增长18.5%;民营经济投资200.11亿元,增长31.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7亿元,下降4.7%;第二产业投资178.72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投资181.09亿元,增长34.8%。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内资投资332.06亿元,增长2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9.62亿元,增长0.9%。全年制造业投资126.66亿元,增长24.8%;基础设施投资115.97亿元,增长11.5%。全年单位投资施工项目1524个,增长16.1%。其中,新开工项目1306个,增长13.0%。新增固定资产255.89亿元,增长23.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9.31亿元,增长29.4%。商品房销售面积162.99万平方米,增长24.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9.42万平方米,增长35.9%。商品房销售金额69.60亿元,增长45.2%,其中住宅销售金额61.94亿元,增长60.8%。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强力推进广澳深水港、厦深铁路、汕头至揭阳高速公路、南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汕头至揭西等高速公路和疏港铁路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十一五”期间,完成牛田洋海堤、东里桥闸、秋风岭水库等一批江海堤围、水闸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和500千伏送出工程等一批能源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污水处理能力58.7万吨/日。产业转移工业园获省认定为示范园区,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首期基础设施建设,南山湾科技园、濠江电子电路工业园加快建设。城市面貌明显改观,2010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当年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35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81.60平方公里;新扩建道路(含城区内公路)面积13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含城区内公路)长度1317.9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661公里。市区日供水能力131.20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29274.81万立方米。全市电网发购电量137.37亿千瓦时,增长

12.9%。中心城区年末拥有出租汽车1004辆,公共交通线路41条,客运量7911.5万人次;轮渡营运船只9艘,客运量373.2万人次。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5个,环保总投资906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37个。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2个,烟尘控制区9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58.7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5分贝。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7113.11公顷,绿化覆盖率40.65%。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5.78亿元,比上

年增长14.2%。

全市完成运输量和吞吐量如下:

项目 2010

年比上年增长(%)

货运量 3088.96万

吨 11.0

公路 2413.00万

吨 10.5

水路 674.30万

吨 12.8

民航 1.66万吨 11.4

货物周转量 101.98亿吨公

里 27.7

公路 25.64亿吨公

里16.5

水路 76.16亿吨公

里32.1

民航 0.18亿吨公里 5.7

客运量 2761.90万

人 10.6

公路 2539.00万人 10.3

民航 222.90万

人 14.5

旅客周转量 74.26亿人公

里13.8

公路 51.67亿人公里13.8

民航 22.59亿人公里 13.8

铁路站旅客吞吐量 115.20万

人 -0.9

机场旅客吞吐量 172.80万

人 36.4

港口货物吞吐量 3509.50万

吨 13.2

# 集装箱 93.50万标箱 14.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7.35亿元,增长4.4%。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01亿元,增长7.5%;电信业务收入45.34亿元,增长4.3%。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99.82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123.11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41.28万户,移动电话总用户(包括储值卡用户)506.08万户。每百户拥有住宅固定电话99.28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包括储值卡用户)96.55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66.80万户,增长17.3%。

七、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89.96亿元,增长26.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0.45亿元,增长25.1%。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四大业态的零售额分别为36.02、738.01、5.99与50.39亿元,增长33.8%、25.8%、14.9%和22.6%。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54.8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食品类9.97亿元,增长6.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5.18亿元,增长60.0%;化妆品类1.99亿元,增长21.5%;金银珠宝类0.54亿元,增长

40.4%;日用品类5.87亿元,增长6.3%;体育、娱乐用品类0.24亿元,增长31.4%;书报杂志类0.45亿元,增长29.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5.70亿元,增长35.5%;中西药品类29.62亿元,增长67.1%;通讯器材类1.64亿元,增长23.5%;石油及制品类77.42亿元,增长36.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5.36亿元,增长101.6%;机电产品类38.23亿元,增长43.8%;汽车类55.46亿元,增长48.9%。

全市年末城乡集市贸易市场262个,销售额亿元以上市场7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38个,农贸市场161个。

八、对外贸易和旅游

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3.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进口总额24.30亿美元,增长20.8%;出口总额49.35亿美元,增长22.9%。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5.72亿美元,增长25.5%;加工贸易出口13.47亿美元,增长16.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3.08亿美元,增长12.0%;集体企业出口1.25亿美元,增长12.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74亿美元,增长19.3%;私营企业出口23.94亿美元,增长28.1%。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2.84亿美元,增长26.3%;服装出口11.71亿美元,增长24.4%;玩具出口6.67亿美元,增长25.9%;塑料制品出口1.81亿美元,增长29.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3亿美元,增长26.1%。从进出口的国家与地区看,进出口总额靠前的有:美国、香港、日本和台湾,分别为10.99亿美元、8.16亿美元、6.45亿美元和3.39亿美元,合计进出口额占全市总额的39.4%,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

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5553万美元,增长25.2%;新签投资项目35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个,下降37.5%。

2010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782.20万人次,增长15.0%。其中国际游客13.39万人次,增长8.7%;国内游客768.82万人次,增长15.1%。组织出境游3.31万人次、国内游57.91万人次,分别增长14.7%和13.7%。实现旅游总收入88.47亿元,增长19.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015.77万美元,增长2.2%。全市拥有旅行社63家,星级宾馆(酒店)39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29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873.03亿元,比年初增加249.97亿元,增长15.4%。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23.62亿元,增长3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05.62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0亿元,增长11.7%。金融机构(含外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661.52亿元,比年初增加91.05亿元,增长16.0%。其中,短期贷款261.64亿元,比年初增加50.70亿元;中长期贷款381.82亿元,比年初增加61.81亿元。在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73.23亿元,比年初增加14.33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79.92亿元,比上年增长5.6%。银行结汇收入44.61亿美元,增长23.9%。

汕头发展调查报告

汕头发展调查报告 篇一:汕头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汕头市禁摩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汕头市禁摩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为了让汕头市取消禁摩令,特做相关调查。调查时间:XX年2月19日星期日 调查地点:汕头市 调查方式:走访、采访 调查的范围、对象:汕头市民 一、调查情况 (一)交通拥堵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富裕人员的持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员拥有私家车,不断出现的私家车,与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使得原本就拥堵的城市交通变得愈发严重,甚至可以造成了“走到哪里,就堵在哪里”的局面。可以说,交通堵塞是一个必须重视的严峻的社会民生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为了切实了解城市交通的堵塞现象与分析其根本原因,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在汕头市一主要交通路口蹲点观察了上、下班高峰时期的车辆通行情况。具体如下: 2月19日17:30-18:30,地点:金砂路与龙眼路交界路口(设有转向红绿灯、无摄像头,设有人行天桥);因数车流、人流高峰期,本人通过蹲点记录交通混乱情况主要有: 1、车辆闯红灯:出租车26辆,私家车6辆,公交车5辆,摩托车78辆,自行车14辆,行人17人; 2、摩托车驾驶员不带头盔:约占经过的摩托车数量的70%左右; 3、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天桥; 4、车辆不按转向灯行驶,如左转灯亮,仍有部分车辆直行等; 5、其他交通混乱情况,如摩托车搭载2人以上、大货车照常经过等。 因时间关系,本人只在上述路口蹲点观察记录,因本路口对于市区道路交通状态有较好的代表作用,因为作为本文的重要依据,上述交通混乱行为也大致代表了目前市区的主要交通混乱情况。

中国近代史论文(汕头发展)

中国近代史论文 汕头是中国广东省东南部一座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国家级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汕头也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地方立法权,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建立经济特区20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已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前,汕头市区居民无房户和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的困难户便有4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在全国324个中等城市中排倒数第三位。如今,汕头市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80年的2.3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3.2平方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从无房到有房,从旧房到新房,从小房到大房……汕头人的“家”曾有过多少“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故事,老百姓的住房发生了一轮又一轮的变迁。如今,人们对家居的要求也由过去的只为“栖身”,转向更高的要求,诸如要有优美的居住小区、完善的物业管理、配套的生活设施等。这既是特区改革开放给汕头带来的巨变,又是汕头人生活质量提高和居住观念转变的见证。 十几年前,鮀岛自行车商场空前地红火,照片里那热闹的场面犹如大墟市,每个角落都摆满了自行车,挤满了神情兴奋的买车人。 时光荏苒,十几年后的今天,自行车的辉煌年代一去不返。漫步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繁华都市,到处都是喧闹的汽车与摩托车。自行车仿佛成了落伍的象征。 不仅如此,每人身上的衣服不只保暖,而且很漂亮,样式多而时尚;吃的东西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好吃,丰富而有营养……每家每户都把扇子换成了电风扇、电空调,把录音机换成了MP3、电视机、电脑、录象机……真是日新月异! 汕头,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港口城市,犹如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般势不可挡。 戒浮戒躁做实事盘活经济出实绩 三年前曾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汕头市,如今已走出谷底,经济呈现“回暖”景象。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68亿元,比增9.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52亿元,比增18.5%. 前三季度还有几项统计数字同样令人振奋:全市外贸出口劲增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增59.8%,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4.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喜人局面。 静心走正道办实业 重商业而轻工业,重贸易而轻实业,前些年的种种浮躁行为拖慢了汕头的发展步伐,拉大了汕头与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的差距。更有一些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汕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秩序问题严重的地区。汕头人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不要浮躁要静心,意识到经济发展道路要选准选对——“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这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响亮口号。 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实业的澄海区,在前几年全市一片疲软之际“一枝独秀”,它让汕头人看到了一个选对了发展道路的活生生的教材。去年,澄海的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逾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九成以上。澄海的玩具、毛衫服装两大产业的年产值分别达到88亿元、48亿元,澄海因此而被授予“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 潮阳区和平镇也是“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的一个典型例子。几年前,这里曾是全国出了名的地下生产非法光盘的重灾区,如今已是由乱而治。该镇目前拥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登记批准的CD-R光盘生产线167条,其中新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38条,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盘生产基地。 发展大工业大海港 “振兴工业经济,这是振兴汕头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如是说。

汕头的变化

汕头的变化 三年前曾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汕头市,如今已走出谷底,经济呈现“回暖”景象。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68亿元,比增9.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52亿元,比增18.5%. 前三季度还有几项统计数字同样令人振奋:全市外贸出口劲增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增59.8%,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4.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喜人局面。 静心走正道办实业,重商业而轻工业,重贸易而轻实业,前些年的种种浮躁行为拖慢了汕头的发展步伐,拉大了汕头与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的差距。更有一些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汕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秩序问题严重的地区。汕头人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不要浮躁要静心,意识到经济发展道路要选准选对——“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这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响亮口号。 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实业的澄海区,在前几年全市一片疲软之际“一枝独秀”,它让汕头人看到了一个选对了发展道路的活生生的教材。去年,澄海的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逾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九成以上。澄海的玩具、毛衫服装两大产业的年产值分别达到88亿元、48亿元,澄海因此而被授予“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 发展大工业大海港 “振兴工业经济,这是振兴汕头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如是说。 汕头市经贸局负责人说,新一任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近年来汕头市领导层对工业强市最强劲的声音。如今,全市各区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引资。在今天经贸活动上新签约的54个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了47个,投资额约26亿元。 汕头的目标是发展“大港口、大工业”。林木声坦言道,现在最头痛的还是项目积累太少,尤其是缺乏对经济有强劲拉动作用的大工业项目。据透露,涉及电力、化工等领域的几个大工业项目的洽谈已取得可喜进展,争取早日落户汕头。在省内的广州、湛江等地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临港工业的今天,汕头也提出要“重振汕头港雄风”,希望利用海岸资源和港口资源,引进大项目,发展电力工业、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总的来看,汕头经济仍处于…艰难地爬坡、艰难地积累、艰难地复兴?阶段”,林木声说,在凝聚人心的基础上,汕头将立足当前,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组织阶段性突破,不断向经济强市目标迈进。 国贸A班 林燕贞

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1. 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指标单位1978 2008 1990 2000

每天创造的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0.0 51.1 271.8 823.8 亿元国家财政收入8.0 3.1 36.7 168.0 亿元国家财政支出171.5 43.5 8.4 3.1 万吨粮食122.3 126.6 144.9 83.5 万吨6.0 钢材14.1 36.0 160.2 每天消费量:亿元最终消费支出6.1 33.1 168.5 408.5 居民消费支出125.6 297.0 25.9 4.8 公共消费支出7.2 1.3 42.9 111.6 4.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1 297.2 22.7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亿元资本形成总额3.8 18.5 95.5 366.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345.8 13.2 92.7 2.9 存货增加20.3 5.3 0.8 2.7

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73.5 12.4 90.2 货物进出口总额70.2 3.2 13.0 亿美元0.6 出口总额6.8 0.3 39.2 1.7 0.3 进口总额31.0 1.5 6.2 (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 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 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 .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即:态;有三种计算方法.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通报财务保证.财 政收入主要包括:①各项税收: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 用税等;②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③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④国有企业计划 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 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 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策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 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 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 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清代是潮绣的繁盛时期,这时,潮纱、潮毯等“流行海内”,潮绣行销东南亚,往往供不应求。 12、潮盐生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颇负盛名。元代,潮盐制盐工艺大大革新,从传统的“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成本降低,产量提高。清代,潮盐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 13、610年,隋炀帝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余,从潮州出发航海到琉球,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4、1684年,清朝开海禁,澄海樟林港逐渐兴盛起来,乾隆时,澄海的大商人往来与国内各地,从出发的商船活跃于日本、南洋等地。1792年,清朝设樟林巡检司。到嘉庆年间,澄海上缴的贸易税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逐渐当时澄海商贸的繁盛。 15、明代,潮汕人文鼎盛,是潮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指导老师:林慕珊 2006级高二(10)班:陈婕帆许爱玲陈彦玲吴沛德 赵子振王松浩许达骐林树福肖聪 【研究背景】 汕头地区位于祖国大陆的东南角,广东省东端,全国著名侨乡,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岭东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汕头蕴涵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却也潜藏着危机……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潮讪人,作为潮讪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著有“岭东名邦、海滨邹鲁”的地道的汕头的一员,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自己家乡目前经济的发展状况。 【活动计划】 通过查找资料,请教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整理材料和信息,完成调查论文,请老师修改,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整理后完成活动。 1)任务分工 王松浩许达骐林树福:计划活动,拟定研究课题,完成活动记录表格赵子振肖聪:查找资料,修改论文 陈婕帆许爱玲陈彦玲吴沛德:筛选整理资料,完成论文 2)活动步骤:分四阶段实施 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一 3-4周计划活动,拟定研究课题确定课题 二 5-9周查找资料完成资料查找 三 10-14周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完成论文 四 15-16周填写活动表格,请指导老师修改完成全部工作 3)预期成果:论文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 第五周到第九周期间,我们不仅上网查找资料,而且到学校的图书馆查找,记录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还请我们的指导老师发表了个人的意见与看法,作为调查的参考资料。 【研究成果】

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汕头地区位于祖国大陆的东南角,广东省东端,全国著名侨乡,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岭东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 一、汕头经济发展的优势 1、汕头因海而兴。潮汕因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增长快, 人多地少的矛盾较早出现,又囿于潮汕大地西北、东北多山, 难以逾越谋生,只好向东南大海寻求出路。因而海外潮籍华人 华侨众多,历来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出 于爱国爱乡的情怀,海外潮人在异国他乡创业发展所得的财富, 又以各种形式返回故乡,促进了潮汕经济的繁荣。潮汕有500 多公里的海岸线,岸线资源丰富,天然良港较多,围绕港口, 发展为大小不同的一批繁华港口城镇。特别是汕头,因为靠海,地理位置优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被辟为我国对外通商口岸,至20世纪20-30年代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商埠,享有“百载商埠”之称。改革开放后,汕头被设为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全国20个主枢纽港口之一。 2、汕头经济外向。潮汕三市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现有外商投资企业5000余家。有些外资银行在汕头设立分支机构,而汕头先后与日本岸口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汕头民营经济占总量的80%以上,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侨资、外资。 3、汕头投资环境优越。潮汕是一个不是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因为人均耕地的稀缺,潮汕是全国生存压力最大的族群,所以培育了“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平原人群个性。这种强悍的民风使潮汕形成了海盗与儒雅并存的文化格局。海盗文化鼓励了潮汕人民勇敢走出去,大大增强了自己的野生性和活力。儒雅文化则培育出了工夫茶、潮汕菜、潮剧等等文化产品,还有诚信、义气等良性文化基因。文化的凝聚力让潮汕人对外高度团结,对内却一刻也没停止过窝里斗。正是这样的文化格局和底蕴,使潮汕,特别是汕头人民成为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优秀族群。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从文,都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汕头的交通、电力、供水、通 讯等基础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汕头港及潮州、揭阳港的 扩建,汕头海湾大桥、礐石大桥的建成,广梅汕铁路、深汕高 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和连结三市之间、三市境内区县之间高 等级公路的通车,亚欧、中亚、亚太国际电信海缆在汕头登陆 等等,优化了汕头的投资环境。厦深高速铁路正在加快筹划, 潮汕国际机场将动工兴建。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使整个潮 汕成为一个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流通发达的城市群。汕头投 资的软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拥有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等对外开放重点区域多处;市政府依法行政,制定了一批地方 性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全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和社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市设有企业投资管理服务机构,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投资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汕头正日益成为投资创业者的理想之地。

汕头市经济发展战略

广东省汕头市经济发展战略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的三十年内的,汕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繁荣再到衰落的阶段,现在的沿着经济的状况不仅在五年经济特区中落后,更是在整个广东省中逐年落后。虽然其经济水平发展较差,但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汕头的区位条件还是有优势,因此,结合汕头的区位条件跟地理条件来论述汕头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五方面的经济战略跟五方面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汕头市经济发展战略发展 论文正文: 一汕头的自然地理位置 汕头位于东经116°14′至117°19′,北纬23°02′至23°38′之间,处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饶平,北邻潮州潮安,西邻揭阳、普宁,西南接揭阳惠来,东南濒临南海。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北回归线横贯会境,属于来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全市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海岸线绵长,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二汕头发展现状 (一)改革开放之初,汕头的经济发展速度一度时间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水平远远超过国家经济水平。到了1998年,汕头人均GDP为10160元,全国人均为6392元,广东省人均10430元,汕头仍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8.9%,还与广东省平均水平相当。[1]然而,由于政策原因跟汕头本身发展战略原因,纵观这十几年的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在五个经济特区中落后于最后面,而且在广东省的人均GDP也排名满后。祥细如下表2009年四大经济特区经济实力对比图

图表一 从图表一可以看出,汕头作来一个经济特区来说,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特区,而且经济水平的差距甚大,跟夏门跟深圳的年度GDP相差好几倍。 2011年广东省各市人均GDP 图表二 从图片二可以得知,在2010年里,汕头的人均GDP排名第14位。而GDP 总量排名10位。所以无论从人均GDP还是GDP总量来看,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已是相当落后,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而言,汕头的特区已处于衰落阶段。 二,虽然汕头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及至全广东省都排名落后,经济发展水平,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很低,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政策跟汕头所处的优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等原因,使汕头还是具一定的经济的实力跟基础,在经济发展上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汕头是中国最大的玩具礼品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针织内衣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废旧电器回收处理处,汕头拥有亚洲第二大的南澳风电站,国家级电动汽车试验基地,中国扬琴研发中心南方基地,中国游泳队南方训练基地,国际海缆登陆站等等。历史的原因,使汕头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潮汕人本身自家文化当中就有着一种不忘根的情怀,所以华侨

汕头市人口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汕头市人口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学号:20132601031 姓名:陈樱子 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李鹏 2015/5/10

目录 一、汕头市人口概况 (1) 二、汕头城镇人口比重. (5) 三、汕头人口发展趋势 (6)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汕头市人口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 本文通过简要描述汕头人口概况,主要是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密度,第二部分是描述汕头各区县城镇人口比重,进而简要分析汕头人口发展趋势。 关键词: 汕头市、人口概况、趋势 一、汕头人口概况 1、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539102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10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19942人,增长15.41%,年平均增长率为1.4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区县常住人口

2、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135690户,家庭户人口为506396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4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63人减少0.17人。 3、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06324人,占50.20%;女性人口为2684704人,占49.80%。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75下降为100.81。 4、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1387人,占22.29%;15-64岁人口为3811124人,占70.6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8517人,占7.0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8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4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47个百分点。 男女人口年龄结构 5、人口密度 汕头市常住人口由10年前的4671086人增至5391028人。全市七个区(县)中,常住人口最多的为潮阳区1626641人,占全市30.17%,其次为潮南区1290922人,最少的是南澳县,为60264人。从全省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我市人口密度位居全省第三,达到每平方公里2611人。全市七个区(县)中,金平区人口密度最高,达到每平方公里7457人,最低的是南澳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8人,前者是后者的13倍。

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答: (2).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附录2-1 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按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第三。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0中国人均GDP只有约3313美元,

自己整理的部分CNKI年鉴和统计数据信息

1、年鉴和统计数据的收录情况 年鉴总计2582种,20783本,共计18020076条; 统计年鉴931种,6449册,共计1948510个条目。 2、年鉴和统计数据有何异同?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库内容:按行业分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经济总类、财政金融、城乡建设与国土资源、农业、工业、交通邮政信息产业、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科技工作与成果、社会科学工作与成果、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医药卫生、人物等十六大行业;按行政区划分,可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地方年鉴。 统计数据库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统计类年鉴与资料——收录我国历年正式出版的中央和省、市级统计年鉴301种,共3559册,占历年全部正式出版统计年鉴的99%。其中,我国仍在连续出版的160种统计年鉴全部收录,包括中央级统计年鉴47种,地方统计年鉴113种。此外,还收录了各类调查报告、(经济、人口、农业)普查报告等统计资料,共计387种815册。全部统计类年鉴与资料囊括统计指标1100万个、统计数据2.25亿条。 2、政府/产业统计指标与数据——采集我国政府部门和各行业协会通过年鉴、报告等形式发布的统计数据3800万条,涉及统计指标45万个,来源于98种共580多册权威年鉴和报告。 3、经济发展与运行最新季/月度指标与数据——采集国家和各省各市统计局、人民银行、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发布的我国经济发展与运行状况最新统计数据145万条,涉及统计指标1.2万个。 4、国际组织年度统计指标与数据——采集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 及各行业国际组织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380万条,涉及统计指标4500个。 统计数据库中的部分数据来自于年鉴数据库,弥补了“统计数字散落于各年份年鉴资料表格内,关联程度差,查找整理指标数据过程繁杂”的缺点。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汕头人民大胆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坚持整体规划,勇于开拓创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区人民在逆境中奋起,在曲折中摸索前进。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进程中,汕头经济特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成长中也有困难和挫折,伟大的汕头人民从各种磨练中走向了辉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总结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汕头特区发展建设及其经验教训,促进汕头特区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汕头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经验教训 一、汕头特区概况 (一)、地理环境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二)、人文概况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三)、发展历史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二、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的巨变 (一)、政治领域的变化 1.进步:设立经济特区、扩大特区规模 截止2008年末,汕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共有44个街道、30个镇,其中金平龙湖和澄海为主城区(澄海只包括澄城、坝头、莱芜和上华一小部分),潮阳、濠江和潮南为副城区。 从调查报告中显示,对于汕头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基本国策的施行,民众对于其的认同程度是较高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基本国策非常支持,中国这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认同占了大多数。 20世纪80年代,汕头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率先提出“四放”(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 数据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之上,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著名侨乡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汕头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优势。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加快了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目前,全市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95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539.62万人,户籍总人口529.44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522.01万人;海外华侨有335万人。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汕头市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促进汕头市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 一、汕头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国家曾在此设立领事馆,有“百载商埠”之称。1921年汕头设立市政厅。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8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立,汕头城市发展迎来又一个辉煌时期。改革开放30年,汕头GDP、人均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9倍、16倍和3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60倍;第

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2倍;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从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 自2003年以来,汕头市经济开始复苏,进入了快速恢复性增长的轨道,全市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态势(见图一)。2011年,全市GDP为1403.44亿元,人均GDP为人民币25958元,按当期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全市1403.44亿元GDP 中,第一产业为71.1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92.2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40.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5.1∶56.4∶38.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8.7%,萎缩为5.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占15%以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38.5%,占比低于45%,需逐步调整改善。 图一汕头市2006年—2011年全市GDP及增长速度情况 2、从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比重指标在判断城

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8年1月) 汕头是国家经济特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中心城市。现辖六区一县,总面积219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8万人。汕头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港口条件优越,1860年开埠,曾被恩格斯誉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有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40多万人。人文荟萃,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有“海滨邹鲁”之称。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特色,是“中国潮菜之乡”。 过去一年,汕头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作风建设年”为总推手,突出抓交通、建平台、造环境、强管理、创文明,经济呈现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排位提前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GDP2350.76亿元,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06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2006.4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3.16亿元,增长11.1%。当前的汕头,正迎来全面振兴、协调发展的良好“起势”,一批批事关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平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生态、服务效率等短板正在逐步补齐,汕头正阔步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一是着力补齐交通短板。围绕在本届市委、市政府任期内形成比较完整的大交通格局的目标,全面推进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方面,已与香港招商局开展战略合作,广澳港区2个10万吨泊位和10万吨级航道今年将建成。铁路方面,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和厦深铁路联络线完成投资近九成,汕头火车站换乘中心完成主体工程,今年上半年将同步建成;汕汕高铁今年启动建设,建成后汕头将与珠三角形成2小时交通圈;疏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方面。揭惠高速今年将建成通车,汕湛高速、潮汕环线汕头段明年全面建成,将与已建成的沈海、汕昆、潮惠三条高速互联互通,形成市域内半小时、汕潮揭1小时交通圈。同时,加快推进牛田洋快速通道、海湾隧道、金砂西路西延、金砂路东延、中山路东延、凤东路等一批跨江海通道和市政大通道,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是着力建设“三大平台”。重点建设华侨试验区、国家高新区、临港经济区三大平台。华侨试验区方面,东海岸新城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16.4公里东海岸大道全线通车;总投资达150亿元的泰盛科创园、明园科创金融城、潮商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获批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高新区方面,正加快实施“政区合一”,整合政策和空间资源,打造自主创新核心区和国际科技合作承载区。临港经济区方面,完成总体规划编制,按照“前港中区后城”的模式,构建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滨海城市格局。 三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从培育壮大创新主

汕头经济发展概述

汕头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贸一班佘钟鸿52号 一.汕头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1.汕头农业发展状况 汕头市土地总面积共2064.4平方公里,辖6区1县,设置32个镇、37个街道(其中涉农26个),541个村委会、512个居委会(其中涉农315个)。总人口510.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73万人,占70.6%。常用耕地面积52.92万亩,人均拥有耕地0.1亩;山地面积100万亩,人均不足0.2亩。汕头地处韩、榕、练三江三角洲平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明、清以来,汕头农业就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有“种田如绣花”的美誉,粮食生产至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吨谷市”十连冠。据不完全统计,仅五、六十年代,有两千多潮汕老农被派往全国各个省区支援农业生产。进入新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缺乏的客观实际出发,作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决策部署,把打造现代效益农业基地列入全市四大产业发展战略。全市各地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创新机制和手段,在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跨越百亿大关,达到104.71亿元、增长4.4%,农村经济总收入276.5亿元、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增长7.7%。 2.汕头工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积极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塑料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玩具工艺、印刷包装、音像材料等8大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形成粮食、蔬菜、禽畜、水产、果茶业及花卉六大支柱产业。 3.汕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今年以来,汕头市认真贯彻省发展服务业的会议精神和目标要求,坚持从本地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和发展现状出发,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努力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42.78亿元,增长9.3%,比第二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随着广澳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港口总通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1-9月累计港口货物吞吐量2642万吨,增长14.6%,集装箱吞吐量68.46万标箱,增长14.1%,增幅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屡创汕头市历史新高。 一.存在问题 1.缺乏统一行政规划,没有形成发展合力。

大特区后的机遇与挑战_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思考

回顾过去三十年,汕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随着特区经济发展与市场空间的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区域竞争史。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汕头近年来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许多指标的增速都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汕头经济总量小;服务和金融行业不够发达;传统贸易优势未能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华侨华人资源没有成为特区发展的动力;丰富的港口资源和地域优势未能被充分利用;狭小的汕头经济特区地域空间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功能布局与产业集聚的需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2010年汕头被广东定位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2011年被列为海西经济区的五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迎来特区的扩大。国务院批准特区扩大至汕头全市范围,这无疑将有助于汕头特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功能布局与产业发展。经济特区地理范围的扩展,为汕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最受关注的是,汕头将如何按照中央 和省委的要求,擦亮大经济特区这块 品牌,重新开创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和 科学发展新局面?怎样在新一轮的沿 海发展战略中赢得竞争优势,进一步 发挥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和 “试验田”作用? 利用区位优势和新一轮的 政策优势 区位优势,指的是一个地区的 综合资源优势,即一个地区在发展经 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一个地 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 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 决定。一般而言,区位优势是一个综 合性概念,但有的地区在特定时期会 拥有或形成单项区位优势。同时区位 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 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变化而改变。有关 汕头经济发展的区位,有两种截然 不同的看法。悲观者认为汕头地理上 是“省尾国脚”,位于广东珠三角和 福建厦漳泉这两个经济发达地区的连 接地带,日益被边缘化的地缘劣势, 使区域中心地位逐渐丧失。乐观者认 为汕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国家海 洋局认定的全国25个重要港口之一、 是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海西经济区五 个中心城市之一,与台湾高雄市隔海 相望,被列入环珠三角经济圈,是珠 三角与长三角的连接点以及粤东、闽 西、赣南和海西的交汇点。依据这种 区位优势,汕头可以多因素和全方位 地营造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作 为扩大广东省对台交流合作的桥头堡 和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引领粤东、 闽西、赣南大三角经济区的发展。 在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汕头 特区范围扩至全市,面积扩大近9倍, 汕头迎来大特区时代,这是中央再一 次对汕头的政策倾斜,对汕头发展的 重视。特区范围的扩大,在一定程度 上,消除了原有地域范围构成汕头地 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规模与腹地的限 制。对于大特区后的机遇,汕头应该 充分利用好特区的立法权、税收减免 政策等以及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各项优 惠政策,发挥汕头区位优势,发挥 “龙头”和“通道”的作用,加强区 域合作,实现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与 功能目标。 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 徐宗玲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思考 大特区后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