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影评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诚勿扰影评集锦
一、《非诚勿扰》:小刚回归冯氏喜剧
记得去年《集结号》热映时我曾经对记者说过:此类悲怆之战争片并非小刚所长,相信他今后还会回归自己独树一帜的冯氏喜剧。

《非诚勿扰》的上映让我的预言成真。

冯小刚不但回归冯氏喜剧,并且将此类喜剧各色元素调配拿捏得十分从容精准、游刃有余,再次巩固了小刚作为本土喜剧之王这一不可撼动的地位。

何为冯氏喜剧,一言以蔽之,温情+喜剧是也。

就故事结构而言,《非诚勿扰》大体上是一出有点感伤的中年浪漫爱情剧,喜剧口味比较清淡,故而显得比较文艺。

而影片的喜感与笑料大多是透过带有标志性的冯式京白传达出来。

这种温情喜剧在过去中国本土喜剧中并不多见,它的问世与十来年的成长历程,应该被视作是冯小刚对本土喜剧的一份独特贡献。

中国喜剧电影并不发达。

作为一个特有的电影类型,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

但即使如此,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若干被后人言说的喜剧亚类型。

如四十年代桑弧的《太太万岁》、《假凤虚凰》,五十年代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此类可归为“讽刺喜剧”;五六十年代黄佐临与谢晋师徒的《三毛学生意》、《大李老李和小李》,六十年代的《如此爹娘》、《满意不满意》,此类可归为滑稽喜剧;六十年代的《今天我休息》、《魔术师奇遇》、《女理发师》、《李双双》、《锦上添花》,以及八十年代的《她俩和她俩》、《小字辈》则属于一种“歌颂性喜剧”;九十年代陈佩斯父子“二子”系列与张刚的“乡村喜剧”系列则算是一种“活报剧”;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是一种仿照卓别林和法国喜剧而来的“战争喜剧”,而喜剧感最强烈,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如果上述划分成立,那么,很显然,冯小刚温情喜剧的加入,使得中国本土喜剧画廊
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尽管从大的喜剧类型上,温情喜剧仍旧属于一种轻喜剧范畴,自觉地与癫狂、滑稽、闹剧等极端喜剧风格保持着一定距离。

但就喜剧形态、手段和效果等方面看,它还是体现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个性风范。

我这里将之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剧情设置的荒诞感与极端化。

所谓“荒诞”就是有意违背一些被视为常识、常理的生活逻辑。

这一点在冯氏早期贺岁片中体现得更为透彻,最为极端的当属《甲方乙方》和《大腕》,这两则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将某些现实焦虑和欲望推向极致,形成一种尖锐的戏说和讽刺。

但在《一声叹息》、《手机》和此次《非诚勿扰》中,这种荒诞感并不强烈,只流露出一个若有似无的影子。

就《非诚勿扰》而言,这种荒诞感首先体现在秦奋不断征婚赴约的一系列遭遇当中。

他不仅碰到了暗恋他多年的同性恋,并且还碰到了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

此种经历,从日常生活角度,不能不被人啧啧称奇。

正是这个“奇”,使得剧情超越了世俗场景而进入了喜剧行列。

《非诚勿扰》的荒诞感,还来自一种“极端化”的手段。

中国有句古训叫作“过犹不及”,又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意思都是说凡事都要有一个分寸,一旦过了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一个人虔诚善良固然是待人接物的美德,但善良、虔诚过了头,也就变成了闹剧。

《非诚勿扰》中喜剧感最强烈的一段,恰恰就是如此。

秦奋在北海道的一家小教堂里的忏悔,整整持续了四个小时,不仅让慈祥的神父精神崩溃,并且还因讲话太多倒了嗓子。

这一段情节精彩纷呈、爆笑连连,不能不说是冯氏喜剧噱头中的神来之笔。

关于《非诚勿扰》的剧情设置,在我看来多少有些借鉴去年刘仪伟编剧、张建亚导演的《爱情呼叫转移Ⅰ》,也是采用了一种冰糖葫芦式的串连结构,让一个孤男迎战一连串寡女。

这种结构在戏剧舞台上早已有之,其缺点是剧情人物容易松散,不易集中。

而优点在于能够招徕众多明星加盟客串,强化影片市场号召力。

但是,此种屡战屡败、愈挫愈勇式的相亲际遇,如果放在世俗生活场景来看只能是一种天方夜谭,而放在电影中却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喜剧结构。

对于制造喜剧情景最常用的“误会”手段,冯晓刚用起来也是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最典型的一段出在葛优对“四姐妹居酒屋”中的四大美女垂涎三尺的一段。

真相大白以后,观众不由得一阵阵喷饭,所谓“四姐妹”原来只是四个残花败柳、年逾古稀的老太太,而门口那张明眸皓齿的美人图,不过是她们四人40年前的陈年旧影而已。

第二,人物性格设置上的自反式结构。

所谓自反,就是一种表象与本质的悖驳,起点与终点的违逆。

秦奋刚出场时,观众大多认定他是一个靠兜售“和谐器”来诈人钱财的骗子,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人们才渐渐意识到他原来是一个恪守诚信的正人君子。

这就是一种自反。

在剧情开始,年过不惑的秦奋,以一种游戏态度加入征婚的行列,原本让人误以为他对婚姻不会抱有太多希望,而反复赴约不过是他视恋爱、婚姻如儿戏的一种“玩主”作派,而到最后他竟不能自拔地堕入情网,成为一个对待爱情载饥载渴的痴情男。

这也是一种自反。

这种自反式的人物特质,恰好与葛优自身的某种气质与媒体形象不谋而合,因而能被他从容演绎,打造得恰到好处、不温不火。

葛优虽然长得贼眉鼠眼,貌不及潘安,却是天底下一顶一的好男人。

我们从不曾在媒体上读到他半点花边八卦,却每每对他孝顺父母、善待家人的事迹多有耳闻。

事实上,从《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冬宝开始,直至《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葛优始终扮演的是一个善良温情的失败者的草根角色。

他的爱情,每每成为一场猫捉尾巴式的徒劳的闹剧。

此次《非诚勿扰》,让葛优再次回到李冬宝的窘迫当中,所不同的是,在结尾冯晓刚终于动了恻隐之心,总算让他美梦成真,得了一个善终,抱得美人归。

第三,对白设置上的睿智与影射。

冯小刚在喜剧方面最擅长的还是语言,他的人物对白,不仅能把京白的机智和幽默发挥到极致,也能不露痕迹地对当下种种热点时事进行适时的揶揄与讽刺。

在我看来,《非诚勿扰》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对白有三段:第一段是葛优和范伟之间那段关于说英语还是汉语的问答;第二段是葛优关于宝马车挂奔驰牌的比喻;第三段是葛优对舒琪“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在仇人眼里也是西施”的赞美,这三段对白论喜剧效果,实在可以说是冯氏语言幽默的巅峰之作。

此外,在对白中还大量涉及“和谐”、“地震”、“股票”、“金融风暴”等一类时下世俗生活中的热点语汇。

这些语词的加入,不仅能拉近观众与剧情的距离,也能为当下某些事态人心带来种种调侃与指刺。

作为一种喜剧噱头,拿捏这些敏感词汇的分寸感尤其重要,搞不好反
而容易让观众出戏,从剧情的规定情景中回到现实。

然而从现场观影效果看,这些地方的火候都掌握的十分精准。

可谓“锋芒不露,尽显风流”。

冯小刚的棋高一招,不能不让人心悦诚服。

在影片开头,黑白纪录片中用了一段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影像文献来传达冯小刚的入世理想。

这个理想成为本片的立意所在,它企图用人性的真诚与善良去拯救那些深陷世俗情感迷局中的痴男怨女。

有一点我的感受尤为深切,那就是舒琪与葛优这两个人物,实际上代表了冯小刚自身对现实或者爱情的两种彼此矛盾的体认和态度。

舒琪是一种失落和绝望的化身,而葛优则代表了一种积极和乐观。

尽管结尾葛优大获全胜,赢得了舒琪的芳心,但整个剧情仍然流露出年过半百的冯小刚,对生命、对爱情,对婚姻的一种不无沉重的感悟。

而这一点,大概不是影院中捧着可乐等待笑点的80后、90后观众能够轻易理解和领会的。

因此,有人对影片的风格表现出些许担忧,觉得这次冯小刚是否太过文艺。

然而在我看来,这也许才是冯小刚真正的本色所在。

其实,一身痞子气的冯小刚的骨子里,依旧是一个满怀家国关怀和入世冲动的儒家知识分子,一个人文理想主义者。

他的喜剧,他的影片,也绝不是那种游乐场中挤眉弄眼博人一笑的抵挡货。

他是在以他的影片、以他自己特定的角度和方式,关注、介入这个动荡纷扰,而又为各种欲望和功利所撕扯、所分裂的世界。

正是这种关注和介入,自觉不自觉地提升了冯氏喜剧的文化品位,使得它能在含泪的笑声之后,留给人们以不绝余味与思考,如果要问冯小刚何以越来越文艺?我觉得答案正在这里。

《非诚勿扰》影片的主线是一大龄海归剩男通过网上征婚,与一个又一个女性见面串联起来的故事,影片故事单一,男主人公“秦奋”在与一个个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她的形象愈发的明朗起来:人到中年,没事业,有些闲钱,为人善良,满脑子不切实际,非常乐观,更重要的是,关于结婚这事,他有诚意!在他一次次失败的约会中,观众兴奋的沉浸于影片中的经典对话上和葛优表演的魅力之中,主人公性格中的乐观精神和影片的整体格调,让我们很难定位这部影片的悲凉之处。

但是却始终感觉得到残余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就是
主人公秦奋在一次次与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在寻觅真爱的过程中,应征女郎们陷入了物欲或者是真我之外的条件枷锁中,使爱的真我得以迷失,甚至缺失。

其次,透视关于友情、亲情的问题。

友情的往昔怀念和逝世,亲情的隔阂和淡漠。

《非诚勿扰》中主人公秦奋和邬桑的友情,他们分别那动人一幕令人心酸,看到远离故乡的剧中人回想起年少岁月痛哭流涕时,谁又不能为“这些年钱多了,但朋友少了”的经历一同感慨,观众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苍凉之感便油然而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人的悲伤。

历观中国喜剧历程,它的潮起潮落是随着时潮而变化的。

依据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喜剧片符合民众的心理结构需求,可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喜剧片中所隐含的悲情情怀。

二、《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
本文将从《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两部影片分析悲情基调在喜剧影片中的体现和作用。

以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沉迷于喜剧影片带来的表象的心理收获中,更应该读懂潜伏在其后的悲情世界所散发出的淡雅而浓厚的美和力量情怀。

关键字:喜剧片;悲剧片;悲情基调;
中国喜剧经历了20年代谐噱片,30年代悲喜剧与社会喜剧,40年代讽刺喜剧与风俗喜剧,50年代人民生活喜剧,70年代幽默喜剧,80年代家庭喜剧,90年代诙谐喜剧,世纪之交贺岁喜剧等变化。

零八岁末贺岁片《非诚勿扰》和喜剧片《海角七号》如火如荼的上映,又给身心疲惫的国人呈上了一道可谓是“心灵鸡汤”的温馨慰藉。

冯氏幽默和经典台词依旧使我们乐滋不疲,魏德圣执导的激情爱情剧更是令人沉醉。

试问,我们的收获只是感觉到幽默感和情感冲击带来的喜悦吗?试问,它们留存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余味,我们有思考过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书写本文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悲情的美学基调
喜剧是世界电影通用的类型,喜剧电影类型以实现笑为标准。

中国电影发展中,30-40年代的喜剧片的出现,把中国喜剧片推到较好的水平上。

尤其是40年代喜剧片的形态比较完整,既有的很热闹会风俗式的《太太万岁》等悦众化的戏剧作品,也有《乌鸦与麻雀》式的隐喻化讽刺喜剧,80年代“荒诞”哲思的《阿Q正传》,90年代形式到观念创新的《甲方乙方》等,“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剧因子的,特别在政治形态化的喜剧中极为明显。

”①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积淀生成了“凄婉”、“哀怨”、“悲凉”的特质的审美心理结构。

这一审美结构以强大辽远的影响力滋养着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格调。

屈原《离骚》的哀怨气绝,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李清照词的忧愁伤感,曹雪芹《红楼梦》的楚苦悲切,都体现出悲情情怀的审美风格。

有人评价张爱玲说道“她认为苍凉的悲剧美,并不属于特定的时代和个人,而属于一种普遍而永恒的个性,苍凉的悲剧美才是人生朴素的根底,富有普遍意义的代表性和回味悠长的启发性”。

③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精神消遣方式主要由文字文本转移到影像文本,自从影像文化的诞生,大众娱乐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影像艺术波涛汹涌般的涌进我们的生活,悲情基调也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例如本文将要分析的两部新电影。

悲凉情怀的抒写
有“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之称的冯氏电影,《非诚勿扰》无例外的又成为他的佳作之一,影片一贯延承冯氏的幽默和经典意味的台词,唯一升华的内容是将“情”的根源追溯的更加深刻。

与其同时段上映的台湾影片《海角七号》,也为我们呈现出一段段愈演愈烈有关“情”的世界。

这两部影片都堪称是喜剧片,但是透过它的外相向内透析,我们将会感受到两部影片中的浓浓的悲凉情怀,正体现出“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情因子的”。

首先,《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都是讲述关于追求“爱情”的故事。

《非诚勿扰》探讨的是关于爱情本真的缺失问题;《海角七号》展示的是爱情过程中历经艰辛的人们所经历的迷离过程。

《非诚勿扰》影片的主线是一大龄海归剩男通过网上征婚,与一个又一个女性见面串联起来的故事,影片故事单一,男主人公“秦奋”在与一个个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她的形象愈发的明朗起来:人到中年,没事业,有些闲钱,为人善良,满脑子不切实际,非常乐观,更重要的是,关于结婚这事,他有诚意!在他一次次失败的约会中,观众兴奋的沉浸于影片中的经典对话上和葛优表演的魅力之中,主人公性格中的乐观精神和影片的整体格调,让我们很难定位这部影片的悲凉之处。

但是却始终感觉得到残余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就是主人公秦奋在一次次与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在寻觅真爱的过程中,应征女郎们陷入了物欲或者是真我之外的条件枷锁中,使爱的真我得以迷失,甚至缺失。

《海角七号》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几段或凄迷或沉醉的爱情,阿嘉与友子相愛;60年前的那段愛情;马拉桑与柜台小姐若有似无的关系;禁忌的曖昧,水蛙与车行老板娘;老马对妻子的思念;洪国容与阿嘉母亲的感情;隐含的女清洁工的爱情。

这些爱都展现出他们正在历经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艰辛,在爱的路程中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悲情情感。

其次,透视关于友情、亲情的问题。

友情的往昔怀念和逝世,亲情的隔阂和淡漠。

《非诚勿扰》中主人公秦奋和邬桑的友情,他们分别那动人一幕令人心酸,看到远离故乡的剧中人回想起年少岁月痛哭流涕时,谁又不能为“这些年钱多了,但朋友少了”的经历一同感慨,观众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苍凉之感便油然而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人的悲伤。

《海角七号》阿嘉与代表会主席的继父子关系;女清洁工与奶奶之间的矛盾;阿嘉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这些囤积的矛盾难以释放。

其中的各色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面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他们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的圈里,投射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凄凉。

无声的美和力量
喜剧片是电影的较早的形式,通常我们理解的喜剧就是笑,有完美的大结局,“从生存艰难的角度说,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抗形式”。

④可见,更深层面的理解,它具有讽刺性、批判性、反抗性,讽刺性、批判性本身就具有了“悲”的含义,反抗中带来希望和力量。

往往我们忽视了喜剧中夹杂的悲情世界的重要性。

影片《非诚勿扰》和《海角七
号》的喜剧效应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上面内容的分析,隐含在影片中的悲情世界使影片的审美情感顶上添花。

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沉默、无声的,它似绽似隐的犹如暗暗散发着清香的花蕾,是无声的美,美的哀婉、悠远。

《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中的爱情真我的缺失、爱的路程的艰难、友情和亲情的遗落,都体现出淡淡的苍凉感,这悲情感是无息的美,正因为它的凄凉给整部喜剧片含射出丝丝回蕴的空间。

同时,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有希望的、有力量的,他们带着点滴的失落依然能背着行囊踏上前行的路航。

《非诚勿扰》中秦奋不断地受挫后,依然不放弃、不抛弃,女主人公笑笑经历情感的磨难后能够重新找回自我,他们找回了真我,获得了真爱,所以我们看到了前进的力量。

《海角七号》中的各色人物,阿嘉的颓废、友子的委屈、茂伯的执拗、大大的骄傲、洪国容的坚持、劳马的失意、马拉桑的勤奋、水蛙的顽固,他们虽然失意彷徨,但是都在为生活争取一份希望。

一封迟到的信找到了主人,一份把握住的爱情,激情演唱会的演绎可以燃气他们的情怀,那么等待他们的依然是下一个希望。

对于喜剧与悲剧的重要性和深刻性的辩解笔者认为是无意义的。

它们各有千秋,只有艺术创作人员很好的掌握他们的特征,尽可能准确定位、整体把握,把各自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那么,一部集传统美学和观众审美情趣相结合的艺术佳作可诞生。

参考资料:
①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二次印刷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③杨黎丽《爱的缺失和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性》郑州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5月
三、《非诚勿扰》:风景独好广告太多结构松散葛优撑场
《非诚勿扰》是冯小刚在今年年中才决定开拍的影片。

回归冯氏贺岁喜剧,葛优还是“铁打”不变的男主角。

冯小刚说,《非诚勿扰》算是他为所有平凡的中年男士编织的一个梦,因为他让长相被“专职炒股女”胡可评为“跌破发行价”的葛优,终于追到了“仙女”级的舒淇。

严格来说,《非诚勿扰》的结构比较松散,故事的连贯性不如《手机》。

然而,葛优的表演撑起了整部戏,需要幽默时且幽默,需要深情的时候,葛大爷也丝毫不输任何一位文艺爱情片男主角。

唯一遗憾的是,葛优难得在银幕上落泪,却让观众笑了。

诚如《夜宴》时,葛优一口舞台腔的台词让观众觉得他演的皇帝不正经,这一次当葛优诉说自己悲惨的恋爱史时,观众也没被感动,而是被他的表情“咯吱”到了。

舒淇很美镜头穿帮《非诚勿扰》的主题是“相亲”,葛优的相亲对象中,舒淇算是戏份最多的,其他分杯羹的还有徐若瑄、胡可、车晓等等,甚至出演同性恋的冯远征也得算在相亲名单里。

为了让“仙女”爱上“青蛙”,冯小刚煞费苦心地为舒淇设定了一个“小三”的身份。

对于舒淇,冯小刚是偏爱的。

他曾说过,想到要和舒淇合作,在还没定故事的时候,他已经想好了一个镜头——金色的阳光下,舒淇抬手遮挡,而后抬起手腕看时间。

这样的感觉,在冯小刚看来很美很能衬托大美女的气质。

只是有点遗憾,拍摄这个镜头时,舒淇忘了将手表的表面换到手腕内侧,造成了一个明显的穿帮。


入广告打扰欣赏《非诚勿扰》尚未公映,冯小刚已经为片中过多的植入广告可能影响观看情绪,向观众道了歉。

不过直到昨日看片时,大家才意识到冯小刚这次真的是靠植入广告赚回了一半的制作费用。

可能是基于品牌商的要求,《非诚勿扰》中的植入广告都以相当显眼的方式呈现。

某银行的大幅广告牌接连出现,还有一个银行卡的特写;俯拍的镜头将笔记本电脑右下角的品牌标志正面凸显出来;一个长达数分钟的航拍镜头,只为了将赞助商的游艇全景呈现;最后的镜头定格于股票市场显示牌价的大屏幕上,因为有证券公司赞助;而葛优在片中还和《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一样,帮某洋酒做了口头广告。

因为广告效应实在太多太明显,观众已无法忽视。

在昨日的看片会上,常常一个明显的广告镜头出现,观众中就有抱怨的嘘声发出。

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们已对每个出现的物品开始发挥想象:这是不是也是赞助的啊?在发现片中的矿泉水都没有品牌外包装时,有观众猜测:看来没拉到矿泉水的赞助……而另一个长达数分钟的日本导演唱歌开车的镜头,甚至造成了一小轮争论:究竟是北海道的风光片广告?还是这辆车的广告呢?无论如何感谢冯小刚王泰白应该没有人把冯小刚称为大师,但他肯定是当代电影的一个大腕,因为他的票房突破能力,因为他让一个小小的家族公司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草根制片机构,但是我们肯定也不能因此把中国电影的方向交给他,这不是他能承担的。

不能要求斯皮尔伯格拍《四百下》,也不能要求杜琪峰拍《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至少冯小刚在他的贺岁片长路上还在不停地给我们制造笑声,除了一贯哗哗作响的语言水龙头,他总是有些吐故纳新的本领令人莞尔。

《天下无贼》、《手机》、《集结号》都是例证,现在的《非诚勿扰》也是。

乱象丛生这好像是冯小刚永远解决不了的老问题,过于耽溺耍嘴皮子,总是信马由缰能放不能收,这导致《非诚勿扰》多了很多多余之处。

范伟确实演得不错,但不必这么长,可以在出DVD的时候放在花絮里。

葛优相亲的几个小段子也应该痛下杀手,让节奏变得流畅一些。

邬桑和葛优告别后的一大段莫名其妙,也可以作为删除片段放在DVD花絮里,如果冯小刚觉得自己电影里这么美的公路从来没有出现过,那完全可以下次再拍嘛。

冯小刚拍贺岁片拍了多年,但似乎应该修正一个概念问题,就是难道普天同庆除了鞭炮齐鸣、嘻嘻哈哈,不能来点冰淇淋的味道,不能来点半支烟的抚慰吗?除了高兴,我们还需要很多可以被触动的感觉。

毕竟电影是电影,不是相声小品集锦,不是春晚。

冯小刚太欣赏自己的机智了,如果他能在语言的幽默上有所控制,多在细节上寻找一些动人之处,至少在舒淇和葛优的感情戏上可以再多花些心思,《非诚勿扰》会往前多跨一步。

因为医治生活的麻木和苦,单纯依靠嬉笑显然不够。

风景独好好风景是城市文明的蓄电池,因为山山水水之后你才有能量再次冲入红尘。

《非诚勿扰》让我非常赞赏的一点,就是它会让所有祈愿美好的人产生旅游的冲动,真的好久没有在我们身边的电影里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风景了。

西溪湿地、北海道、海南岛,从北飞到南还要跨海出国,一方面通过空间上的多元变化充分展示我们处于流动性充沛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些明信片式的风景也会自动成为商品社会的抚慰器。

我不要求《非诚勿扰》在这山水之间能够萃取出什么老庄的空无或者现代性的孤独,我已满足于这种表面的光和影,因为我们很多人连这种浅显的美丽都发现不了,更何况冯小刚提供的这些可供消费的山水胜景还不至于恶俗。

有时真的讶异,面对我们周遭如此巨大的生活,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空间格局,我们的当代电影工作者为何总是无动于衷。

很多科班出身的人瞧不起冯小刚的艺术修为,因为冯小刚似乎只有取笑现实生活的能力,而没有思考、总结时代的能力。

可是他们找不到冯小刚的金钱导索,他们有时连点普通的美都给不了。

物质好重一个公司靠一个导演发家没有问题,可是靠一个导演一直吃饭吃成了中国电影业的大佬机构那肯定有问题。

第一,说明人才匮乏或者说没有发现人才的能力,第二,反过来讲,说明电影业有能力的大佬太少,老虎不在猴子称王。

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电影环境很恶劣,新生力量因为人脉和背景问题挤不进来,已经占山为王的则竭泽而渔。

《非诚勿扰》广告植入就达2000万元,是因为投资过于巨大让票房有问题吗?当然不会,我觉得这是贪婪问题。

虽然冯小刚也很矫情地在摔杯子,可那也只是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