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

科学反映

摘要:本文从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阐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1-0008-07

党的十七大从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位,为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人们的自觉地有计划的发展观念,它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人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按照科学原则组织生产。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的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任何物质生产都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不只是反

映生产力发展规律,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反映。只有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贯彻和实现。这就是说,只有建立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

一、遵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明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的表述形式看似与以往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共性,但从提出的基础和出发点和从其实在内容看,二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像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政治家那样只是出于一般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诉求,而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说,是对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选择所决定,而是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原因很

简单,既然生产资料已为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直接结合在一起,社会生产的产品也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有,这样,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只能是为了满足全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人本身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根本目的表述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并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是对这一规律的表述过于抽象,缺少过程分析,也缺少量的决定的进一步阐述。例如“最大限度”在量上如何规定?由于全部产品已归全社会共同所有,所以这里量上的决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公共消费包括积累和用于集体福利共同消费部分。另外,在用于个人消费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承认个人之间消费的差别,是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成员需要这一规定必须包括的内容,不包含这一内容,将无法区别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阶段的不同。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上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依据这一规律,在组织经济发展时,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人说,以人为本,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理论为依据的。这一说法当然正确,但它过于一般,不能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生产根本目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不能直接决定特定社会的特殊生产目的是什么。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成员需要作为生产直接目的,只能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发生作用。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清晰的阐述,这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生产根本目的具体体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现阶段奋斗目标上,它成为全体人民推动经济发展的伟大动力。

社会主义生产这一根本目的,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狭隘目的所无法相比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只知道从资产者个人的微观角度观察和理解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定缺乏动力和效率。实际上只要不是闭着眼睛不看现实,那就会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动力的强大。2007年11月1日美国《全球主义者》杂志上斯蒂芬?里克特发表一篇文章《美国和反华主义的兴起》中说:“必须承认一个痛苦的现

实:中国具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动力,所以美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对的力量消退。”

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规律,为“最大限度”满足需要作出科学的量的规定,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分配问题进行探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生产与分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离开分配谈生产,生产就会被抽象。

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报告中说:“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些都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具体化,使它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更容易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

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最重要和最难以处理的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实现生产发展最优和人们的消费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二者恰当结合的问题。生产目的是为了人本身及其发展,但这其中有长远利益与眼前

利益,根本利益与直接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经济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并探寻它们得以正确处理的社会机制,应当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所必须研究清楚的问题。毛泽东在他的著名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

积累与消费的矛盾是最难以解决好的一对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方面,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单个企业的规模不断增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占有的不断扩大的社会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初期还只能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因为国家是现阶段代表全社会行使管理职能的恰当的机构,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还只能利用国家机构来实现,国家所有制是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高级形式,它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规模化和集中化这一发展规律的要求。正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国有工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产规模的增大和合理的集中,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2007年上半年,我国423户国有重点企业累计实现利润5558.5亿元,同时国有重点企业资产规模稳步上升,截至6月底达到164142.5亿元。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的中央企业看,目前已有77家中央企业参与了41次重组,中央企

业户数已从196家减少到157家。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国有企业的活力大大增强,国有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同比都在改善,电力、冶金、交通、汽车、外贸五个主要行业实现利润增速均超过67%,这五个行业合计增利额占国有重点企业增利额的59.7%。我国这种在国有经济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国外媒体的特别关注,称作“中国发展模式”。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7月30日一期发表的比尔?鲍威尔的文章说:“中国显然提供了一种国有企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模式。”墨西哥的《改革报》2005年7月17日发表的路易斯?鲁维奥的文章说:“墨西哥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多个经济领域中对私人资本及国家储备的使用和掌握实施诸多限制,而且对基础经济行业非常重视,这些做法似乎就是受了世界上社会主义模式的‘启发’。……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最重要的是巩固那些对中国发展具有

战略意义的国有企业。”

无论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还是国际上有识之士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社会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作为这种社会化在现阶段的最高形式的国家所有制的优越性是不能否定的。只有在它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在它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所以,在论述科学发展观问题时,要特别强调完善所有制形式,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另外,胡锦涛同志还强调指出,必须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全面的高度社会化的水平,所以,离建立全面的公有制还很遥远。在这种条件下,在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引导下,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把社会上的资金和劳动力都吸引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这显然应当是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

实践证明党的关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决策,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它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需的所有制形式基础。

二、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实体,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反映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一)关于生产力的定义,斯大林做了明确的表述,即“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这个定义是准确的、正确的。概念规定明确才能对其发展规律有准确的论述。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是生产的骨骼系统。整个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它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譬如,生产工具从石器时代、经过铜器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这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近代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蒸汽机、钢铁冶炼、铁路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明了电,出现了以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为标志的新的生产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进入新的技术革命,这是以原子能的利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有人认为又进入了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被称作电子革命、信息革命,引起了生产力根本性质变

化,进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仍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今天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以利于生产力按照其本身的运动规律快速发展。根据当前国际上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和一项基本国策。依据生产力发展规律,在今天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应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为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条件。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进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当“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生产的按比例发展,这是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也是社会得

以存在的根本。只有生产要素按比例地配置,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开始。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当然必须遵循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是多种比例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各种生产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许多主要比例关系中,最根本的是生产与需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正确安排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生产目的和贯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应当遵循以下一些比例关系。首要的是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基础性的工作,必须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应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遵循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当前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各类产业之间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近几年来,在党中央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大了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明显推进,

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三大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有所好转。工业中的制造业是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不应忽视制造业的发展,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化代替不了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极大提升工业化。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处理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从国家整体上,应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缓解就业问题,同时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有优势的领域中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我国相对落后的装备制造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把它作为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战场。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装备工业的现代化。要加快装备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加大重大装备工业的技术攻关和成套生产。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但当前必须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包含资源配置的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和社会产品分配的协调等要求。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各项区域发展政策。

(三)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的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的要求,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根据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从粗放型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发展道路,根本问题就在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真正使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必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理好生产发展与资源供应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经济增长成为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是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科学发展所必需遵循的客观规律,除了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这就是说,经济基础要求上层

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反映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使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紧地围绕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调动全体人民群众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环境,保证社会稳定。实践将表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我国那时将成为一个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三、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崭新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它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一种前无先例的新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

上都有一个探索过程。近30年的改革,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贯彻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正确看待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这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意味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苏联三十年的建设经验已经表明,有计划地组织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当时对有计划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估计不是很充分,还不清楚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所有制关系的条件下,计划覆盖的范围和作用程度应有怎样的水平。总之,对这个规律的研究和认识还是极不够的。在还不具备这一规律充分发生作用的条件下,强制实行全面计划化,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超越客观条件的集中过多、包括范围过宽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挫伤了人们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经济效率应有的提高。特别是完全否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更谈不到在当时条件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这是经济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必须改革,必须把计划与市场

结合起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否则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经过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原因之一。这一伟大成就是绝对不能否定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不利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的实现。特别是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这样,就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以保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实践表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全部资源都由市场导向进行配置,因为宏观的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确定,不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所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看,都不是由市场导向配置资源所能提出的。例如,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内容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投资和消费关系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重大任务都是与市场自发发展的要求背离的;一些重大经济建设,如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大江大河治理,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

实施淘汰,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等,都是目前我国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所难以实现的;至于诸如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市场本身更是难以直接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实践清楚地表明,这些方面和领域的资源配置由中央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规划进行引导,同市场自发调节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

胡锦涛同志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表明了在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中,强化和完善国家的计划管理手段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国家制定规划的主导作用,落实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重视国家规划的主导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极重要方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国家规划。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一新的论断是非常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指导思想。

国民经济有可能有计划地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大优势所在。当然这与过去的高度集中的计

划体制有本质不同,是通过国家制定规划的导向作用,发挥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下实现的。这种管理方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真正有决定意义的。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优越和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人似乎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把行政性或计划配置资源看作绝对地坏,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而把市场配置资源看作绝对地好,过于迷信。他们强调资源配置应完全由市场为主导。例如,他们说:“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将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体现在对市场主体‘负外部性’效应的弥补上”。这种市场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只是弥补市场之不足,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种观点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一再复述的。

另外,在讨论政府经济职能问题时,应区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当前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管理经济的职能,它还控制着许多资源和国有企业,它们一方面是作为市场主体活动的,因此它们应当是中央宏观调控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又应当是政策执行者,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具有双重性。一般地说,多数地方政府是顾全大局的,尊重国家的规划、

计划和政策并认真落实,但确有一些地方主要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活动,从本地区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对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就高,而对不符合本地利益但符合全国利益的国家规划、政策,则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抵制,为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造成障碍。为了遏制这类现象发生,要强调国家规划的严肃性和纪律性,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大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任务。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应当由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地方还没有落实。中央和地方都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但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此应当特别关注,做到从制度上在国家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下,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李悦佳

第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第九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1)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层次上来看,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劳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它是人们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它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范围内,所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都受着所处的历史时代制约和影响而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什么抽象的,一般的。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它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方面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对社会结合的依赖性,是人与人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 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 3、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 4、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二、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关系和意义。人的各种需要,使得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事物成为价值客体,人成为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使得人同时成为满足他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价值客体。(二)实践是人的价值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创造了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1、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基础; 3、成功的实践活动,是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的创造性活动。(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通过创造性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科学发展观考试

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是怎样的?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怎样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实践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

科学发展观练习题

科学发展观 单项选择题: 1、十六大以后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理论命题,中心内容是() A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B和平与发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用经济系数来看,警戒线是() A0.1 B0.2 C0.3 D0.4 3、()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A经济发展B人民富裕 C和谐发展D和平建设 4、()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也成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 A 和平发展B经济发展 C经济建设D改革发展 5、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定位在()上,为大政方针、各种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A早期B初级阶段 C中级阶段D高级阶段 6、()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也体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优势。 A发展B建设 C经济D民主

7、人类的政治走到今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 A一党执政B依法治国 C民主政治D政党政治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经历了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过程。这表明() A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9、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科教兴国B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C发展D发展战略 1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实现可持续发展 1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 A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五个统筹 12、从实现我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来看,我们正面临() A由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财富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可以是一样东西,衣食住行,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如一份感情、同学间的友谊、家人的亲情等等。但经济学里提到的财富一般来说都是物质的。周围的一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是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大多是要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才能为我们所用。 阅读与思考: 请大家阅读第26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我这里先不作任何补充。我们先学习这一节内容,然后你们自己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了 在前言部分,我曾经让你们记过一个图表,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图。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了“生产”,以后的“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第一课就从“生产”——任何经济活动的开端环节入手。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举出些例子,如类人猿偶尔会用树枝打落树上的果子,河狸能用树枝、泥土在沿口筑提等。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基础。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以及后来出现的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等。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第28页阅读与思考: 请同学每个方面举个例子。

科学发展观测试题答案

乐山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题 (答案) 一、填空题(24分) 1、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体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深刻总结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5、“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实现科学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是: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学发展。 8、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1、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D)。 A.发展战略 B.发展道路 C.发展模式 D.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 A.改革 B.环保 C.发展 D.节能 3、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C ) A. 农民 B. 税费改革制度 C.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 农产品市场体系 4、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B )。 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可持续发展 5、下列决策理念中,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是(C )。 A.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 B.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主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 C.严格决策责任追究,在解决人们生产生活困难的决策上不能允许失误。 D.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当原有的信念、信仰、价值体系失灵的时候,建立起新的信念、信仰和价值体系。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A )。 A.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五个统筹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丰富发展,进而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进步,人与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把握两者的规律,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本章目的 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 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 3、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4、了解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 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经济一词,在应用于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的教育和与经济和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言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生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它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并且是大量投入不动声色经济和生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力。 经济和生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生产日益成为科学的生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而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规格 社会物质生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中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体力和自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骊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师徒授受方式和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人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人的体能进行生产。“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这种生产劳动者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单靠在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把培养从事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专为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另一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设立的学校。这两个系统在入学年龄、学习内容、修业年限等方面均有不同。两条轨道,不相交叉,在教育史上称为“双轨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取消了双轨制,除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外,主要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在生产中不断应用,生产劳动智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者劳动能力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实现生产力中人与物二个因素的统一,即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要与生产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相一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每一次都必须在更高质量的水平上进行。 (二)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为培养适应一定生产力要求的劳动者,使他们符合规格,就必须使受教育者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知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和更新。 在古代,生产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经验被劳动者本人所掌握,体现在直接的生产方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科学发展观》(2021年新版) _1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科学发展观》(2021年最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看题库知识点《科学发展观》 (2021年最新版) 1、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_____。 A: 以人为本 B: 协调可持续发展 C: 统筹兼顾 D: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本质和核心。故本题答案选A。 2、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_____。 A: 实现科技的飞跃 B: 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 C: 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 D: 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 【解析】D[解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_____。 A: 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4、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_____。 A: 以人为本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统筹兼顾 D: 发展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故选D。 5、单选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这告诉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_____。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以保护环境为中心 C: 以调整结构为重点 D: 以节约资源为重点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 6、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_____。 A: 改革开放 B: 统筹规划 C: 总揽全局 D: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考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考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是( ) A.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战线、群众路线 B.统一思想、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唯物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 ) A.群众路线 B.实事求是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 ) A.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5.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 )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土地改革、保护民族工商业、武装斗争 6.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党的建设 B.发展 C.稳定 D.改革 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 A.工人阶级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全心全决为人民服务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当今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一边倒”政策 C.“一条线”政策 D.不结盟政策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培育“四有”公民 B.“二为”方向 C.“双百”方针 D.服务现代化建设 10.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共同繁荣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人才强国 D.科教兴国1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练习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 1、( 150 )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2、( 151 )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大 B.十六届三中全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 153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 152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 155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157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161 )。 A.无产阶级专政 B.党的领导 C.以法治国 D.人民当家作主 8、( 162 )是兴国之魂。 A.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强调,( 165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建设生态文明 B.建设和谐社会C.建设文化强国 D.建设民主政治 10、科学发展观强调,( 166 )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A.执政能力建设 B.党的制度建设C.传统文化建设 D.依法行政建设 11、以人为本就是以( 153 )的根本利益为本。 A、全体公民 B、最广大人民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王 莹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产力;素质;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916(2009)022******* D evelopm en t of soc i a l productive forces and person ’s c iv ilized qua lity enhancem en t WANG Ying (Dept .ofMarxis m,Guizhou Univeisity,Guiyang 550025,China ) Abstract:The hu man is an i m portant fact or in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orces,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i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 on .W e realize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 2ment,must take the scientific devel opment concep t as the instructi on,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 on,i m p r ove the entire nati onal quality,and combine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the i m p r ove 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vili 2zati on of the whole nati on . Key words:p r oductivity f orces;quality;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1 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而变为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既要增加和扩大物的要素,也要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而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建立生产关系的主体因素,也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因此,发展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在劳动者的主导因素中,大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劳动能力。二是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即劳动动力。它们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没有进入实践和劳动活动之 前,它们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而一旦进入劳动之中,它们便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地发挥出来,成为一种和自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现实的物质力量。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 。这种力量是人的主观需要的表现,是人的生产活动的精神力量。它与人的体力和智力所不同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并不直接作用于自然物质,而是作用于劳动者,控制着劳动力的活动和发挥。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 的统一,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劳动者文明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文明素质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中,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 2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收稿日期:2008212210 作者简介:王 莹(19822),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 ? 03?第19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19No .22009年 6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Jun .2009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

2016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包含着三大文明、六个“更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六大之后,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党对社会全面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2003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徐萌 中文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在维系着自然界的生物链及新陈代谢和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和生物工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一些因微生物而导致的传染病还是让人们一筹莫展。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XuM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lass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 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 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 Microbes in the food chain and support of the natural world metabolism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medicin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etc are of great contribution, but some for microbial in infectious disease or let people bewildered. 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 to avoid disadvantages, 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科学发展观试题全部答案(最终定稿带选项)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答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0.5分,计20分)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以人为本)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发展) A统筹兼顾 B发展 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可持续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A国外经验的借鉴 B 领导的价值判断 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综合国力的竞争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A农村) A农村 B城市 C学校 D公务员 5、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A党的基本路线) A党的基本路线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发展 6、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B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领导的价值取向 B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C个人的利益 D国家的利益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A发展循环经济) A发展循环经济 B发展粗放型经济 C发展集约型经济 D发展计划经济 8、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服务型政府) A节约型政府 B服务型政府 C管理型政府 D计划型政府 9、科学发展观是第(D第四代)代领导集体提出的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10、(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A协调 B发展 C改革 D统筹 11、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B又好又快发展) A又快又好发展 B又好又快发展 C既快又好发展 D不好不快发展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B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C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D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 13、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是在党的(C十七大)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四大 1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B统筹兼顾) A发展 B统筹兼顾 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可持续 15、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分水岭是(B以人为本为核心) ★解释: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区别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物”为中心。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人为本为核心 C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 D以统筹兼顾的为根本方法 16、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A发展) A发展 B改革 C调整 D稳定 17、中央决定,从今年9月开始,用(A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A 一年半 B半年 C 二年 D一年 18、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B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 A 十六大 B十七大 C 十四大 D十五大 19、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这是自觉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世界近现代史,一个根本的主题便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丰富内涵基本要求生产力跨越发展战略 后发国家选择生产力跨越发展道路既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共同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是有效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重大研究课题,以下就学界关于这方面的探索做一述评。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 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厚的多方面的根由。首先,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具体形态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层次,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平台,生产力的具体形态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形成了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区别,形成了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不同等级,这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基础。其次,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相对于发展主体而言的。所谓跨越,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利用世界上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不再走历史上已经走过的传统的道路,而是以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思路来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后发展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是因为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先进国家或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地区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它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使经济快速启动;同时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采取优化的发展战略,直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跳跃地步入较高的发展阶段。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已被大大拓展。由机器大工业所引发的全球性开放和交往进入新的阶段,使得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变为可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中国加入WTO又为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新机遇。正是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使得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够进行经济对话,而正是由于落后国家在世界交往的过程出现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又在加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世界经济交往扩大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交往时代,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较工业革命时期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6.00) 1.下列属于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的有 ( ) A.某些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 B.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其社会形态发展中往往会表现出共性√ C.社会发展道路会有暂时的曲折,甚至覆灭 D.不同社会形态往往会出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情况 [注释]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共性和普遍性。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人的本质是 ( ) A.人的生理特性 B.阶级关系 C.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总和√ D.体现人类独特性的理性、智慧 [注释]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其次,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再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正确选项为C。 3.社会形态是指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注释] 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上层建筑。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在欧洲历史上,某些原始部落,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而直接建立起封建制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 ) A.社会历史各阶段的发展具有统一”陛 B.各种社会形态都必然是具体的、现实的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具确’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 [注释] 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共性、普遍性,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要大体上经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但某些落后的部落、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有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这种现象体现的不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而是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因此,正确选项为D。 5.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王国是指 ( ) A.人们完全摆脱了必然性支配的状态 B.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自身主人的状态√ 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的状态 D.永远不能实现的状态 [注释]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充分地认识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规律,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状态。真正的自由王国仪仅是指高级共产主义及以后的社会形态。因此,正确选项为B。 6.下列选项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发展特点的是 ( ) A.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物的独立性的阶段 D.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注释]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的突出代表,因此,正确选项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