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合集下载

《2024年“五个必由之路”的三重逻辑探赜》范文

《2024年“五个必由之路”的三重逻辑探赜》范文

《“五个必由之路”的三重逻辑探赜》篇一五个必由之路的三重逻辑探赜一、引言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五个必由之路”这一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指南针。

这五个必由之路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三重逻辑的角度,对“五个必由之路”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五个必由之路的概述“五个必由之路”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平发展。

这五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三重逻辑的探赜(一)历史逻辑从历史逻辑的角度看,“五个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些经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

历史逻辑表明,“五个必由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理论逻辑从理论逻辑的角度看,“五个必由之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这些道路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理论逻辑表明,“五个必由之路”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价值。

(三)实践逻辑从实践逻辑的角度看,“五个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这些道路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实践逻辑表明,“五个必由之路”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四、深入探讨“五个必由之路”的内涵与价值(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五个必由之路”的核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让人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毛概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自觉地、持续地、全面地展开这样的改革和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 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跨越问题研究的进展观照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跨越问题研究的进展观照
界科技进步 的成果 和先进 生产 力 ,大力推 进理论创新 、体制创新 、科技创新 ,走出

条不
从 越问 研究 进 照 跨 题 的 展观
关 于 生 产 力跨 越 发 展 的含 义
探讨生产力跨越发展 ,首先遇到和必
须要解决 的问题就是跨越发展的 内容和涵
通信阶段 ,跳过 封闭式专用网阶段直接进
到开放 式互联 网阶段等 等。也有人 认为 , 所谓跨越式发展 ,其含义一是以比较短的 时间和比较小 的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已走
过 的 历 程 相 同 的 目标 ;二 是 跨 过 先 进 国 家
生 产 力 跨 越 式 发 展 具 有 历 史
背 景 和 现 实 根 据
生产力之所 以能够 实现跨越 式发展 , 不是偶 然的 ,具 有深厚 的多方面 的根 由。 首先 ,作 为现 实的生产力 ,其具体形态存 在着不同的等级 、层 次 。有着不 同的结构 和平台 ,生产力 的具体形态在发展 中是不 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形成 了先进生产 力 和落后生产 力的区别 ,形成 了生产 力本 身
的客观基础 。其次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是相 对于发展主体而 言的。所谓跨越 ,是 后 发展 国家或地 区利 用世界上 已经取得的 成 果 ,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不再走历史上 已 经 走过 的传统 的道路 ,而是 以最先进的生 产 力和发展思路来重新规划 自己的发展道
常扩大与增长 ,从而大幅度提高人们创造
物质财富 的能 力和人们 的生活水平 。还有 人认 为,所谓跨越式发展有两个含义 :一 是 以较短 的时 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先进 国家原来走过 的发展历程相 同的 目标 ,比
如 多 数 发 达 国 家 实 现 工 业 化 差 不 多 用 了

毛中特机考期末试题第一章.

毛中特机考期末试题第一章.

一.判断题注:每题2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

(得分:0.0)1. 改革是对原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标准答案:错2. 对外开放会导致资本主义。

()标准答案:错3. 最先阐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标准答案:对4. 我国目前需要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能力。

()标准答案:对5.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标准答案:对6.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分析的是毛泽东。

()标准答案:错7.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列宁。

()标准答案:错8. 最先阐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的是列宁。

()标准答案:错9.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分析的是邓小平。

()标准答案:对10.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改革。

()标准答案:错二. 单选题注:每题1.5分。

(得分:0.0)11. 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标准答案:D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2. 1990年,我国作出开发和开放()的战略决策。

()标准答案:DA. 海南B. 重庆C. 厦门D. 上海浦东新区13. 邓小平曾指出,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标准答案:DA. 惩治腐败B. 实现四个现代化C. 发展生产力D. 改革开放14.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标准答案:BA. 改革开放B. 自己的发展C.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15. 我国的改革()()标准答案:CA. 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B. 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C. 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D. 目标是扩大世界影响16.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标准答案:B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B. 长期的基本国策C.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策D. 当前的权宜之计17.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标准答案:AA. 改革B. 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C. 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D.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8. 我国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制度。

马哲 第七章

马哲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一个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经历()这个历史阶段。

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无政府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任何一个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经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

参见教材P262。

2、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

A、资本主义阶段B、新民主主义阶段C、共产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见教材P263。

3、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A、人民群众B、社会制度C、社会生产力D、社会生产关系【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参见教材P252。

4、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参见教材P252。

5、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是()。

A、新的社会制度能够解放劳动人民B、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C、新的社会制度能够存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D、新的社会制度能够人类带来更多的财富【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参见教材P252。

6、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是()。

A、平均分配B、按劳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毛泽东主席逝世这段时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特别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搞了土改,搞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搞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情做得非常好。

一九五七年开始有一点问题了,问题出在一个"左"字上。

反对资产阶级右派是必要的,但是搞过分了。

"左"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比较大的错误,使我们受到惩罚。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减产,市场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众吃不饱饭,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那时,我们党和毛泽东主席由于长期斗争历史形成的威望很高,我们把困难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人民,"大跃进"的口号不再喊了,并且采取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政策、步骤和方法,一九六二年就开始从困难的境况中恢复,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四年情况比较好。

但是"左"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根除。

一九六五年又提出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以后就搞了"文化大革命",走到了"左"的极端,极左思潮泛滥。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从一九六五年就开始了,一九六六年正式宣布。

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搞了整整十年,党内的骨干差不多都被打倒了,这场"革命"的对象就是这些老干部。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纠正极左思潮。

同时我们提出还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我们一九八一年见面时谈过"四个坚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是四项基本原则。

如果不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纠正极左就会变成"纠正"马列主义,"纠正"社会主义。

2018年公需课(题目+答案)

2018年公需课(题目+答案)

• 2018年公需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部分试题•一、单选题(48题)• 1、建立()的体制机制是发挥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

• A、分工合作• B、协同创新• C、自动化工作• D、创新合作•答案: B• 2、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是以()利用为标志的。

• A、核能• B、太阳能• C、原子能• D、风能•答案: C• 3、()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 A、知识产权• B、专利• C、科技产权• D、人才指标•答案: A• 4、()所需的氘和氚蕴藏在海水中,取之不尽,对环境几乎无污染,是一种干净、安全的理想能源。

• A、海水发电• B、潮汐能• C、核聚变• D、海洋化工•答案: C• 5、早期购车人需要更新车辆,对汽车的档次、性能、外观有了更高要求时,福特的()使他大吃苦头。

• A、创新意识• B、成本控制• C、思维定势• D、创新思维•答案: C• 6、()是一种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信息资源来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

• A、云物联• B、云计算• C、云安全• D、云储存•答案: B• 7、()是一种运用数学方法和系统工程方法对产品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决策,以获取最优解的设计方法。

• A、计算机辅助设计• B、有限元分析方法• C、网络化异地设计• D、优化设计方法•答案: D• 8、()是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最大创新点。

• A、信息化• B、移动化• C、自动化• D、科技化•答案: B• 9、地球上多种能源的主要源泉是(),未来人类最合适、最安全、最绿色和最理想的替代能源也是它。

• A、太阳能• B、风能• C、水能• D、核能•答案: A• 10、创新者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交叉性有利于创新者()的拓展和丰富,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涌现。

• A、思维• B、能力• C、思想• D、观念•答案: A• 11、()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体现着人类智慧。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他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犯下了太多了错误,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给人民,给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之所以会犯下这些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反倒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给我们造成了惨痛损失、挫折和错误,所以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有所创新,敢于突破,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模式,应该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下,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下,继承毛泽东探索中的正确成分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确立起来的。

那么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不等同于贫穷,不等同于落后,社会主义一样可以发展经济,一样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社会主义一样可以使国家富强,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去掉,那么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过程就是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成功发展市场经济,几乎所有人都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挂钩,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洪水猛兽,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而已,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

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

关于十八大报告的知识点

关于十八大报告的知识点

十八大报告知识点填空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分4个板块、12个部分:第一板包括导语和第一、二部分,是总论;第二板块包括第三至第八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局的具体展开;第三板块包括第九至十一部分,分别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对外工作作出部署;第四板块包括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 ,对下一步党的建设作出部署。

2.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为指导,解放思想 , 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3.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5.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的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针。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概名词解释

毛概名词解释

毛概名词解释第一章1.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7.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8.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9.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0.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11.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第二章12.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13.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14.“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1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内容概要:本章是重点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共分三部分:第一,阐述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向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阐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重难点提示:本章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此章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011-24多选题、2013-5单选题。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35考了一道分析题。

2016年命制选择题的内容有: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3.考点逻辑框架图本章概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考点精讲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考点8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穷苦。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绝密押题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绝密押题一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绝密押题第一部分选择题(80分)一、选择题(第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 事物是永恒运动的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标准答案:D解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围绕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问题而展开。

辩证法强调用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辩证法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因素。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A白天过去,黑夜到来B冬去春来,寒来暑往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标准答案:D解析: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被其他现象引起的,而这种被引起的现象又会引起另外一些现象,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便是因果联系。

3.长期脱离人群、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标准答案:B解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物质进化的产物,而且更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

“狼孩”生存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拥有健全的人脑,却没有意识,足以证明这一点。

4.下列选项中,包含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标准答案:C解析: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以自然事物的变化喻指新旧交替的必然规律,体现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进程。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经历了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演变。

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那么,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又将如何呢?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在采集社会中,人类依靠捕猎、采集和交流来获得生存所需。

这个时期的人类是以小规模的部落为单位,生活方式原始简单,依赖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持生活。

随着农业的诞生,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

在这个阶段,人类学会了耕种和养殖,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加稳定的食物供给,也促进了人口和城市的增长。

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跃进,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兴起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

信息社会则是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信息流动迅速,知识广泛传播,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通信技术。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口增长导致资源压力加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随之而来的是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加剧。

其次,社会不平等问题愈发突出。

虽然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仍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严重问题。

部分地区的贫困和社会排斥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于隐私保护、人机关系等问题的担忧。

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在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应该是可持续的、公平的和和谐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需要寻找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滥用。

同时,应该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023年毛概习题库

2023年毛概习题库

一.判断题注:每题1分,在对应旳选项背面打勾。

(得分:8.0)1.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对)原则答案:错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旳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

(对)原则答案:错3. 建国后相称历史时期中并没有弄清晰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原则答案:对4. 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详细化”这一伟大任务旳是陈独秀。

(错)原则答案:错5.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毕理解放生产力旳历史任务。

(错)原则答案:错6.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旳最高概括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错)原则答案:错7. 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已经是现实旳生产力。

(错)原则答案:错8.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旳第一要务(对)原则答案:对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矛盾旳处理有赖于社会生产力旳不停发展。

(对)原则答案:对10.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旳必由之路(对)原则答案:对二. 单项选择题注:每题1分。

(得分:5.0)11. 中国处理所有问题旳关键集中到一点,就是( )(D)原则答案:DA. 保持政治稳定B. 实现祖国统一C. 加强国防建设D. 把发展放到首位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旳基本旳理论问题是( )(C)原则答案:CA. 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什么是社义社会旳重要矛盾,怎样处理这一重要矛盾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13.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毕,我国开始了全面旳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为关键旳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旳( )(A)原则答案:BA. “第一次结合”B. “第二次结合”C. “第三次结合”D. “第五次结合”14.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旳深刻原因是( )(D)原则答案:DA. 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缺陷B. 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C. 西方国家旳和平演变战略D. 没有完全弄清晰什么是社会主义15. 中国旳改革是以( ) 旳实行为第二推进力旳(B)原则答案:CA. 国企改革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对外开放D. 金融体制改革16. 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种很好旳名词,不过假如搞不好,不能对旳理解,不能采用对旳旳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旳( )(A)原则答案:AA. 本质B. 优越性C. 目旳D. 基本特性17. 党旳十七大汇报指出,现代中国发展进步旳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旳伟大旗帜是( )(D)原则答案:A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改革开放,与时俱进D. 科学发展,社会友好18. 社会主义旳主线目旳( )(A)原则答案:DA.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 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D. 最终到达共同富裕19.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托( )旳轨道上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6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6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练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1、以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闵采尔的“千载太平之国”为主要代表的属哪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A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CA.对过去社会作出了天才的反省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4、(B)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共产主义原理》D.《资本论》5、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6、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B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7、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10、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A.两大阵营的形成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1、两极终结的标志是BA.两德统一B.苏联解体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中国的强大12、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4、下面哪项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模式DA.苏联模式B.南斯拉夫模式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15、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标志是A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1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BA.唯物史观B.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17、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理论斗争D.议会斗争18、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1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0、(C )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A.革命B.民主C.改革D.文明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有确答案,答对的得2分,少答的或多答的得0分,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有ABD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C.对个人消费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D.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的原因有ABCA.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注意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D.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3、下面那些因素决定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ABD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B.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发展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C.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D.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有BCDA.要坚持革命的正确方向B.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C.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D.有利于促进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5、下面那些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ABCDA.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D.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BCDA.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B.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C.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普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D.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有AB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原因D.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8、下列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B.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先进的新型国家政权C.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要消灭剥削、消除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9、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说法的有ABCDA.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B.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C.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D.建设高度的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10、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ABCD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11、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是BCA.发展B.暴力C.和平D.合作12、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是ADA.巴黎工人起义B.武装起义C.里昂工人起义D.巴黎公社13、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的时期是ABCDA.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B.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D.由新经济政策时期转变为稳定时期14、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有ABCDA.集中过多B.管得过死C.否定市场的作用D.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1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BCDA.放弃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B.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C.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D.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16、《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ABC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C.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D.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ABCDA.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上的独霸局面B.有力地支援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C.为战后世界和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D.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1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ABC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19、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基于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的有ABCDA.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ABDA.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C.可以跨越式发展D.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三、判断题(只判断对或错,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关键词: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系统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针对以往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一步作了科学回答,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澄清了种种迷雾,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与未来可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与未来可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与未来可能[摘要]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之一。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从共同体的维度探析全球治理难题与困境之根源,才能找到破解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涵了人类社会呈现不同的共同体形态而演进的客观规律,以之审视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格局重塑、国际政治新秩序设计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升华创造了未来实践的可能。

而理论科学性与价值实践性的统一也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还将成为引领世界迈向“真正的共同体”之必由之路。

[关键词]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KS164)[作者简介]邢海晶,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032-07邢海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的风险与困境层出不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回应世界变局、破解全球治理难题而给出的中国方案。

“共同体”概念古今学者均有论及,马克思对共同体范畴的剖析则是其中圭臬。

然而,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所论及的共同体演进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形态中,却并未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此,在马克思所确立的共同体范畴之坐标系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命题该如何定位?“虚幻的共同体”在按照资本逻辑塑造世界的同时给全球发展与治理带来了怎样的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场的逻辑必然性是否意味着其实践可能性?以上诸题都是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所必须回应的现实之问。

因应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之中,重置人类社会发展逻辑,并以此为线索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就成为应对当下全球治理难题,向全世界昭示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未来,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发展的迫切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这是自觉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世界近现代史,一个根本的主题便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丰富内涵基本要求生产力跨越发展战略后发国家选择生产力跨越发展道路既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共同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是有效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重大研究课题,以下就学界关于这方面的探索做一述评。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厚的多方面的根由。

首先,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具体形态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层次,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平台,生产力的具体形态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性形成了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区别,形成了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不同等级,这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相对于发展主体而言的。

所谓跨越,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利用世界上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不再走历史上已经走过的传统的道路,而是以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思路来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后,后发展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是因为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先进国家或地区具有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地区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它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使经济快速启动;同时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采取优化的发展战略,直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跳跃地步入较高的发展阶段。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已被大大拓展。

由机器大工业所引发的全球性开放和交往进入新的阶段,使得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变为可能。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中国加入WTO又为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新机遇。

正是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使得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够进行经济对话,而正是由于落后国家在世界交往的过程出现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又在加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

在当代世界经济交往扩大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交往时代,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较工业革命时期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我党不仅明确肯定了社会生产力可以跨越,而且提出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怎样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大思路。

我党特别强调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时空条件的当代性,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和创造性。

我国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充分吸收、利用世界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先进生产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具有特色新工业化路子。

关于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含义探讨生产力跨越发展,首先遇到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跨越发展的内容和涵义。

所谓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指在现实生产力的起点和基础上,通过人们能动的改革与实践,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阶段在向高级方向演进的过程中产生显著的变化,使经济规律、速度和效益实现超常扩大与增长,从而大幅度提高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还有人认为,所谓跨越式发展有两个含义:一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先进国家原来走过的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比如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差不多用了200年的时间,还付出了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只需要少得多的时间(我国大概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就行了),且可尽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不必要代价;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先进国家曾经出现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再重复的一些阶段,比如在信息化建设中跳过主机阶段直接进到个人电脑阶段,跳过铜缆通讯阶段直接进到光纤通信阶段,跳过封闭式专用网阶段直接进到开放式互联网阶段等等。

也有人认为,所谓跨越式发展,其含义一是以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小的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相同的目标;二是跨过先进国家经历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重复的历史阶段,达到变落后为先进的目的。

还可以从自身特点认识生产力跨越式,即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当代问题,是一定国家和民族在开放条件下合乎规律的自主行为,是后发国家利用其后发优势而达到的生产力内在结构的质的飞跃。

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发展进程的顺序性和跳跃性相统一,发展方式的后发性与超越性相并存,发展特色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发展途径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并举。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缓解我国目前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的现实要求,是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选择。

一些学者认为,跨越发展不是原有生产力结构基础上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通过量的不断积累来冲击旧结构从而使质变迅速发生,是生产力在新的构成基础上质的飞跃,是经济要素在新质的基础达到的一种叠加和溢出的效益。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固然要通过高增长来体现,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高速增长都意味着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由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决定的。

要全面把握跨越问题,必须联系邓小平的有关论述,以反映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

而邓小平的跨越思想和理论,体现在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其要义是:在发展战略上,提出分“三步走”发展思想。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体现出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的原则,又包涵着一定的跨越发展思想;在发展促进力上,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发展推动因素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发展方式上,提出“经济发展台阶论”的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上,提出“两个大局”和“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发展速度上,提出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实现生产力跨越的基本对策和社会条件(一)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历史条件一般而言,社会历史领域的跨越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系列特殊的内外条件下所实现的社会整体的、向上的跳跃式发展,因而社会历史领域能否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什么样的跨越发展,就取决于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任何民族或国家要实现社会历史领域的跨越发展,必须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冲突在一定民族或国家内的特殊化、尖锐化。

这是社会跨越发展最深刻的根源。

第二,先进的社会历史主体。

社会历史实际上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要冲决旧的交往形式对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束缚,必须要有先进历史主体的出现及其自觉行动。

第三,各民族间的交往以及交往的日益发展。

正是因为出现了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此时才实现了从地域史向世界历史的真正转变。

这一转变,又使各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世界性的互动,反过来又为某一民族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

第四,先进民族社会制度的榜样作用。

先进民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及其社会发展往往会作为一种示范,或者是历史的启示,引导其他的民族作出与之相符合的仿效选择。

(二)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注意的问题现时代条件下中国的现代化应重点关注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

第一,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

要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尤其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这样一些标志性创新成果的实现,带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全面实施。

第二,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如果说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那么知识经济主要是依靠具有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来推进经济增长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有学者特别指出,中国生产力跨越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工业化中期,这正是双向互动的最佳结合点,既有很强的互动要求,又有很强的互动功能,只要建立科学的互动机制,其后发优势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也有学者强调,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受各国和地区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是后发达国家根据其不同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超常发展,是主体行为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合乎规律的发展和体现。

跨越发展不是单纯地不顾国情的头脑发热或主观臆造,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客观条件以及建立在这些客观条件基础上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成了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要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目标,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要面向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和革新现有的教育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通过教育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引进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哲学依据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的实践基础,而且具有哲学认识论根据,主要体现为:第一,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跳跃性的统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

跳跃式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我国社会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第二,落后与先进的对立统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根据。

落后与先进、发展与发达、后发与先发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落后并不是绝对的,落后本身包含着成为先进的许多内在要素,即落后的国家本身又存在着许多有利的因素。

我国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而制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完全有其内在根据的。

第三,学习间接经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立足于改革开放,扩大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技术交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为经济腾飞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早日实现。

第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观条件和主体性依据。

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和主体性依据,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正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人的不甘寂寞的拼搏精神。

总之,在我国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应树立明确的自觉意识。

把发展生产力同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从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来看,不仅仅是一种自主精神,更是一种自觉精神。

这种自觉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的自觉性;二是具有形成发达的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1.李黎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J].改革与战略,2007(2)2.广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J].生态经济,2006(2)3.李校利.先进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深化[J].生产力研究,2008(19)4.蔡武成.树立绿色经济理念创造跨越式发展新业绩[J].生态经济,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