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所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 和规模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 着教育目的的制 定、课程的设置和部分教学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
(二)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 展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对于劳动者来说,通过教育和训练,劳动能
继承、传播的作用 选择、净化的作用 创造、更新的作用 吸收、融合的作用
四、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二)培养科技人才 (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教育作为文明建设的基地,是其他社 会组织不能替代的
原因: 1)目的性
2)系统性 3)科学性 4)适应性 5)持久性 6)全民性
政治
教育 人口
文化
经济
科技
核心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的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的反作用
(一)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制 度的制约
2 .
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对政治经济 制度的积极作用 培养人才 传播思想意识、道德 规范 促进政治民主化
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 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操作和使用工具和机器,减少 生产中的事故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表现在: 教育是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不能改变政治 经济制度的发展方 向
教育不能成为政治 经济制度的根本动 力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
教育本质,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 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包含了三个基本概念—— 教育、人 、社会。
人、社会和教育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多维
关系。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就不能超脱人与社会的 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这 么说吧,教育的全部规律和特征,教育的所有原理、 理论、观点和主张,都可以在人、社会和教育的复杂 关系中找到基本的和原初的根据。因此,把握这种关 系是观察教育事实、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 基本前提,也是学习与理解教育原理的出发点。
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造成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国民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教育管理体制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当时的教育只能与生产
于一体。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不需要经过学校
的教育和训练。 近代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出现,劳动者需经学校培
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等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空间科学、新能源、新材料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个别教学 耳口相传 单向授受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展
班级授课制 直观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教学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幻灯机 电影 电视 录音录像机 计算机 网络
王思明,男,48岁,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小学教师。1968年起担任下西渠小学民办 教师。他所在的下西渠村距离延安市160KM,距离延长县城也有80 KM。人们常常说这里是 “十里同村,隔山为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大沟深峁梁纵横,经济非常落后。全村只有 47户村民,176口人,20个劳动力。直到80年代,这里的交通还是靠骑毛驴进出,下西渠小学是 个多级复式小学,学校7个年级只有王思明一个老师。每堂课45分钟,一个年级平衡只能讲5分 钟,加之这里的学龄儿童因缺乏良好文化环境,近亲结婚,先天素质不好,其教学难度是城市 教师无法想象的。27年来,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自己动手,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开展勤工 俭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使下西渠小学由最初两孔破窑洞发展到一座两层12间,340平方米的 现代化“小洋楼”,而且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 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100%,比延安地区规划整整提前15年。从1971年算起,这所学校18届 91名毕业生,全部升入了初中,后来,30名取得了大中专文凭,其余的也都成为当地经济建设 的带头人。

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
教育目的作为一定时期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现今我们的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目的必须要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需人才的特征和质量规格,而做出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客观依据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决定作用。
教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使受教育者(即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这种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为劳动者所掌握并被物化于生产过程时才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本身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是通过教育所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教育发展速度也须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尤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大量受过教育、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技术工人,而工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必须工作,要工作就必须要受教育,因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得以普遍迅速地开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为了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义务教育年限一再延长,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相继兴起,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也逐渐明示出采。教育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程度又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当一个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时,教育须作相应之变革,当生产力的取代完成之后,社会趋于稳定,教育也具相对稳定性,从而按新的生产力的要求同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共同发挥它们之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教育资源可能有限,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可能受到限制。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这要求教育结构相应调整,以培养适应新生产方式的劳动力。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新知识和技术需要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备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效率。

-教育促进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是科学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

-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3.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这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扩张和质量提升。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和个人可能更愿意投资于教育,而经济困难时期则可能减少教育投入。

4. 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共同发展:-教育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促进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总之,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教育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育政策和实践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确保教育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21世纪是人类不断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世纪,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世纪。

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距离正在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同时拉大,而这些差距拉大的实质是知识差距的扩大。

那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是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发展差距。

知识发展战略应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已经没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留下多少空间,它们再也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再耗费200的时间,有计划,按步骤的完成从农业化——工业化——服务化和知识化社会的演变。

唯一有可能使我们能跨越其中的某个阶段,实现飞跃的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技革命特别是高科技导致生产力成倍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发展;它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在科技与生产的关系中,生产是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技术则是先导;它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当代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已成为首要因素。

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最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创造财富,促进发展。

科技的革新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改善人民的营养结构,控制重大疾病,降低死亡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等。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爆炸性和扩散的时代,知识就是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式武器”。

相对中国总人口而言,知识资源是中国发展最稀缺的资源。

在过去的20多年,影响中国发展的许多硬“瓶颈”,如能源供给“瓶颈”,交通运输“瓶颈”,粮食生产“瓶颈”等,都己有很大的改观,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发展的最主要“瓶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内容提要]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教育与社会人口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重点和难点]1、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间的关系2、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发展,推动和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和制约教育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无论哪个阶级,不管它自觉还是不自觉,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同时,归根结底是要考虑到当时生产发展水平。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小农和手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质量的要求不高,没有爱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生产。

因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在旧中国,农民是不需要学习很多文化知识的,即使学习,也主要是识字,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多再学一些珠算。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对学校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为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要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办教育是不能违背这个原理的。

(表)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校生总数(万人)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

如:奴隶和封建社会时的教育,相对比较缓慢,规模也较少,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

也正因为生产力水平限制,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差距也较大。

(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发展1、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置)随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改革。

古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我国长期是尊孔读经,欧洲中世纪主要是宗教定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天文、医学、但不占重要地位。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约和促进。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受到其他系统方方面面的制约,同时又对其他系统有能动反作用。

教育主要与与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

1、生产力方面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起至着显然促进作用。

同时,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目的、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规格。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与非政府形式。

2、政治经济制度方面
政治经济制度同意着教育的性质。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性质、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受到教育权和教育内容、结构、管理都存有一定的制约。

3、文化方面
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环境。

文化同样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比变革,一个国家的文化越长久,教育变革就越难。

教育的社会功能
1、经济功能
教育培养着社会劳动力,提升生产力,提升劳动者素养与效率。

同时教育也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2、政治功能
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促使政治民主化。

同时教育还可以引导和制造社会政治舆论。

3、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传递、传播和保存功能,同时教育还能对文化进行选择和创新。

教育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教育事业应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文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教育概况,谈谈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教育就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工具,是传递人类知识经验、延续种族生存的必要手段。

在原始共产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低,在父母长辈渔猎、采集、放牧的过程中,孩子跟随着学习和模仿,边干边学,这就是萌芽状态的教育活动。

到了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一些发展,有了剩余的生活资料,部落首长就能脱离体力,从事简单的脑力(主要是指挥生产、治理内部事务和对外指挥战争)。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记载人类实践经验的文字。

文字出现后,教育活动开始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农奴之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逐步创立了传授文化知识的学校教育。

在一般情况下,文化教育主要由掌握物质资料、政治统治权力的奴隶主、地主阶级所垄断,学校往往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图来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了产业革命,人类进入动力革命的新时代。

复杂的机器生产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因而资产阶级在培养本阶级接班人的同时,提出要对全民普及义务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出既能掌握文化以进行机器生产,又不打扰主人安宁的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新奴隶。

一般地讲,教育普及的程度,往往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电视、原子能、半导体、激光等新的科学技术。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考点: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考点: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考点: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原理了解,只需要到小学水平。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需要到初中水平等等。

信息革命知识大爆炸时代,终身学习的出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创新)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性质。

教育的性质:资本主义教育:学习内容是民主,人权等社会主义教育: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列毛思想教育的目的:我国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国家领导,公务员等)(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五四运动)(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构成(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经济结构的类型影响着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着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经济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职业的不断变动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的目的;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内容的编排;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体制;政治体制本身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作用。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选择;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目标选择;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政策。

反之,教育对文化的承传;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一是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二是教育对文化的整理,三是教育对文化的创新;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和现实影响二个方面。

可能的影响是潜在的,现实影响是已经发生的。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性别差异对教育差异具有很大影响。

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

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对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本章目的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3、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4、了解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经济一词,在应用于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的教育和与经济和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言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生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它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并且是大量投入不动声色经济和生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力。

经济和生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生产日益成为科学的生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

而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规格社会物质生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中是不相同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

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体力和自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

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骊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

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师徒授受方式和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

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

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人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人的体能进行生产。

“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案例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案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获取基本的生存价值。

与之相适应的就是不断变革的教育制度。

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的得到改进和提升,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都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尤为显著。

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

这是因为:其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这种支付能力不仅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绝对数值上,而且也表现在国民总收入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上。

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实体和可能,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

洋务运动时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引进,新经济的引进,中国近代经济领域出现巨大变革。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壬寅学制颁布后未实施。

其出现的时代背景收到洋务运动深刻的影响,洋务运动把教育与国家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注重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重义理,轻技艺的学习风气。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学制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

维新变法时期,迫于动荡的时局和维护统治的需要,保守派不得不推出“新政”,安抚民心,中国的教育终于有了转折性的发展。

1903年,清政府任命张之洞等人,颁布“癸卯学制”承袭日本学制,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洋务运动服务。

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开辟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如何认识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

如何认识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

的出发点是职业岗位而不是传统知识或技能
,是岗位本位而不是学位本位。
2019年8月
35
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
BTEC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发展能力为 基础,围绕行业协会等业内人士所制定的各类工 作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 生的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尤其是18项通用能力 在BTEC课程开发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 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而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 的传递;课程实施多采用课业方式的任务驱动教 学法。(活动课程)
了解并能设计案例教学法
38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谢谢!
2019年8月
39
选拔和培养人才来为政治经 济制度服务
传播思想意识形态、形成 主 导价值观
促进社会公平和政治民主 化
11
一、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所以,教育既具有政治经济的上层建筑属性 又具有社会生产力的经济基础属性 职业教育具有什么属性呢? 职业教育更多地具有经济基础的属性、具有生产力
的属性。所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 劳动力。
工业和手工业协会(IHK) 商业协会(AHK)
汽车制造修理技术学校 电子类技术学校
木工工艺类技术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学校
……
汽车销售技术学校 文秘办公学校 行业营销学校 金融财会类学校 护理康复社会教育
2019年8月
23
职教 集团
行业 主导
2019年8月
半工 半读
校企合 作模式
厂内 基地
24
订单 培养
2019年8月
12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与职业技 术教育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 置、课程开发必须与 地域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换代保持同 构和互动

教育与发展

教育与发展

教育与发展10交通运输(1)班龙正顺10101081018摘要: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因此,教育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一大规律,要辨证地看待教育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个人、社会、发展正文: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总的说来,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的如下方面: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结构。

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数量。

课程的设置及部分内容。

教育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生产力中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劳动者。

社会要维持和发展生产,就必须不断地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再生产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要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只有依靠教育。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高等教育肩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

总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密切的。

教育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人们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方法和政策。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学校教育的部分内容。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以一个集团、阶级的教育纲领或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法令表现出来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思想的社会成员的手段。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大力提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今天,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理应而且也必须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一则加深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的科学理解和认识,二则有利于理顺教育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其它诸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也是生产力》(见《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一文对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笔者颇受启发,但对其中的某些观点却不敢苟同,这里就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关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以使讨论更加深入。

一、教育不是生产力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本质上并不是通过教育作为生产力的环节来实现的。

教育本身不是生产力且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众所周知,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作用正是藉助于对这三个环节的改变(严格地讲,只是对“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者的改变)而实现的(其作用如图所示)。

通过这种影响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者的生产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进而创造性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的效率。

同时,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得以发展,从而能更大程度地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

可见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应当明确有是,这种巨大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使教育转化成生产力。

教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途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使受教育者(即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这种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为劳动者所掌握并被物化于生产过程时才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可见,教育本身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是通过教育所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刘文在论述“教育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时所言的三种模式,无论哪一种都不能说明“教育转化为生产力”,其结果也只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或“发展生产力”,归根结蒂说的都是种促进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VS社会生产力

政治经济制度VS社会生产力

政治经济制度VS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VS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水平、速度、规模——生产力人类赖以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生产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是——生产力引发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生产力影响教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科技进步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程度;(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2.教育具有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2)教育能通过传播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政治舆论和思潮来为社会政治服务;(3)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具有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科技的重要基地;(4)教育优先发展。

考题再现: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 )所决定的。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力发展水平D.教育规律1.【答案】A。

解析: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因此,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文化D.人口2.【答案】B。

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思是: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制约作用的理解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制约作用的理解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制约作用的理解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制约作用的理解为标题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和成就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教育的目的和发展受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体现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的变化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更加注重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在于教育的功能和目标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还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上。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条件良好,而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条件较差。

这导致了教育目的的制约,使得一些地区的教育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影响了人们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还体现在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目标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在于需要对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平等和公平的分配。

此外,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使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个体和社会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调整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本章目的
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
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
3、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4、了解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
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经济一词,在应用于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的教育和与经济和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言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生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它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并且是大量投入不动声色经济和生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力。

经济和生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生产日益成为科学的生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

而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规格
社会物质生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中是不相同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

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体力和自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

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骊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

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师徒授受方式和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

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

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人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人的体能进行生产。

“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

”这种生产劳动者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单靠在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难以适应。

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把培养从事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专为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另一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设立的学校。

这两个系统在入学年龄、学习内容、修业年限等方面均有不同。

两条轨道,不相交叉,在教育史上称为“双轨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取消了双轨制,除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外,主要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在生产中不断应用,生产劳动智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者劳动能力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实现生产力中人与物二个因素的统一,即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要与生产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相一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每一次都必须在更高质量的水平上进行。

(二)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为培养适应一定生产力要求的劳动者,使他们符合规格,就必须使受教育者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知适应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和更新。

在古代,生产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经验被劳动者本人所掌握,体现在直接的生产方
法中,而这种生产立法完全可以靠师傅带徒弟来传授,靠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来探索。

因此,在以传授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学校教育内容中很少反映这种生产技术。

那时的学校教育主要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宗教、音乐等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及语言、文字等到工具性课程。

即使安排某些自然科学内容也往往是为了形成学生的一定思想观念,把它看作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西欧中世纪的僧侣学校开设的算术、几何、天文学等课程,隶属于神学的教学。

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中听应用日益广泛、复杂的情况下,科技知识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文艺复兴开始到期16世纪中叶,在算术、几何、天文学的基础增加了地理学和力学;到19世纪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动物、物理、化学等等,以后,在高等学校有理工等科的专业设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有大批新课程和新专业涌现出来,有关科技知识方面的教学法,越来越被置于重要地位。

由于当代科技的发明创造应用于生产过程早日益加速,使得科技知识新旧更替加快。

为避免知识过窄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加强基础课程和设立大学科专业。

50年代末,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工业国家中,出现了自然科学教育内容与生产力、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严重情况。

面对现实,人们自觉地掀起一股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浪潮,强调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在教材中补充了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新发明、新成果,剔除了陈旧的部分,减少了经典学科内容的比重。

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还应包括一定的伦理规范,这一点在工业社会中表现得较明显。

现代工业生产要求人们严守纪律,讲究效益,团结协作,敢于创新,尊重科技,珍惜时间,这些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伦理观念在劳动者身上的形成,对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首先,教育的发展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某一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

在社会剩余劳动量很小的古代社会中,教育意味着“有闲”,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的享占,好像也是对某种奢侈品的享旧。

享受学校教育在那时可算得上是一种“高消费”。

只有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很快,社会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时,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数可望激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数依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发生变化,人们平均受教育的程度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社会剩余劳动量,也制约着对办教育所需要的财力、物力的投入。

办教育所需的这种物质基础具体表现为教育的经费。

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共公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超过10%的有4个,超过3%的有6个。

在职7个国民平均收入不到500美元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都不到国民意收入的3%,教育经费只能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增加,教育发展如超越了经济发展可能提供的条件,盲目办学和加快发展速度,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甚至因难以为继,不得不撤除部分“锅灶”,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要求教育要相应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发展速度。

进入17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高,社会向学校教育提出大批量地培养工业生产劳动者的要求日益迫切。

学校教育逐渐抛弃了古代教育中低效率的个别教学形式,代之以班组授课制,以集约化、工业化的方式培养从的劳动能力,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覆盖面,逐步普及了初等教育。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投入教育部门的劳动力逐步增多,在校大学生与社会总人口的比率不断上升。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这种需要既有社会方面的,又有个人方面的。

社会要求教育事业能够跟上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保证生产力和正常发挥和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

就个人方面而言,每个人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自己和他人产品的消费者。

个人有使自己得到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这首先表现在享受或更好地享受文化教育。

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和这种需要
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因,从根本上说,这种需要也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

(四)社会生产力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
代表一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也被应用于教育部门在内的其他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教育管理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教育手段更新的物质技术条件。

继工业革命之后,照相机、幻灯机、收音机、电影机、电视机等各种实验设备相继进入教育领域,当代的电子计算机、闭路电视系统、人造卫星等都已成为现代教育所离不开的物质基础了。

应用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使教育活动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学生的认识领域,减少教育难度,加速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效地扩展教育规模,极大地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这样,教育手段的更新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